1、1纪录片故事化倾向探讨张师聃多年来,在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从国际到国内,却出现了使纪录片叙事具有故事性的所谓“故事化”的创作倾向。例如,作为全球著名纪录片平台和内容生产商,美国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的商业纪录片,一直坚持“让观众看到故事” ;最近几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如不败 、 海豚湾 、 走钢索的人 、 难以忽视的真相等,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国内继央视东方时空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后,即便像探索发现这样的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栏目,也把倡导娱乐化纪录片、讲述精彩故事作为节目定位,追求一种“把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内容用讲故事的解说方式呈现给观众
2、”的节目样式。这些成功的案例似乎在宣称:不要一提纪录片就想到手持摄影、跟踪拍摄、长镜头、同期声等等, “生活流” 、 “原生态”的纪实风格,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直接电影” ,从来就不是纪录片的唯一形态,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也要有蒙太奇,除了“虚构”什么创作方法都可以试。或许有人会质疑: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纪实,真实性是它的生命线,而讲故事、展示情节,是电影故事片及小说、戏剧等虚构叙事作品的表达方式,属于艺术的范畴,提倡纪录片故事化不是在背2离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吗?的确,这是一个无法回避且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样的质疑是对纪录片故事化题中之意的误解。纪录片不管怎么“具有故事性” , “故事
3、”始终是手段, “纪录”才是目的。海豚湾 ,是一部以描述日本太地町渔民大量捕杀海豚为内容的纪录片。影片拍摄过程中,导演皮斯豪斯率领精英团队勇闯太地町的行动,确实如他自己所说, “就好像在亲历一场谍战剧” ,充满了悬念和矛盾冲突。然而,作品要反映的内容不止这一条线索,还有主人公奥巴瑞与海豚结下不解之缘的四十多年人生经历,以及关于日本渔民渔猎和食用海豚的“传统” 、海豚肉含有多种致癌物质、海豚是有记载以来唯一会主动拯救人类的可知野生动物的调查等。如此丰富的内容,当初仅仅是一堆零碎状态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及其意义分类而已,作者最终无论采取何种视角、何种方式来组织这些内容素材以表达思考和诉求,可能都不是“
4、唯一”和“必然” 。譬如,淡化勇闯太地町的拍摄行动,采取散文化的叙事策略,专注于记录海豚湾血腥屠杀的真相,展示当地渔民渔猎、食用海豚的传统及现实生活状态;或者,以揭露海豚湾的惊天秘密为由头,追述主人公奥巴瑞与海豚结下四十多年不解之缘的人生经历;等等。或许是出于对影片观赏性的考虑,导演最终选择了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即以本身就具有很强故事性、情节性的勇闯太地町拍摄行动为主线,以一种探秘,或曰真相调查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环保主题的震撼3人心的故事。在影片的结构上,作者是先构建起一个故事框架,再把采访中拍到的其它内容作为背景或辅助情节,用插叙/访谈的方法一个个穿插着搭上去,以此营造出错综复杂、跌宕起伏
5、、紧张刺激的观赏效果。影片虽然选择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把故事呈现得像故事片一样精彩,但这个故事房子的每一个建筑材料、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取自于现实生活,都是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讲故事的人不过是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以自己的方式组织起来,或者说是在 N 个组合方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那一种。对于观赏者来说,想看和看到的是一个个来自于现实生活并保持其客观风貌的建筑材料和构件,至于用它们搭建出什么样漂亮的房子,那只是吸引眼球的手段。其实,纪录片讲故事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经典纪录片的代表作、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 、1922 年美国探险家弗拉哈迪反映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 。正是由于纪录
6、片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对现实的描述”与“对现实的安排”并存的现象,所以决定了这种影片样式在后来的创新与发展中,像携带了某种基因一样,永远逃不出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寻找平衡的宿命。美国著名纪录片理论家比尔尼科尔斯指出,纪录片不是对现实的刻板描摹,纪录片永远都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看来,一方面源于对现实的记录,一方面缘于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像弗拉哈迪所做的那样,从真实的环境中获取素材,运用后期剪辑赋予素材最适当的结构形4式,这才是纪录片成功的平衡点和关键所在。在现实生活中,纯客观的记录是不存在也做不到的,因为自然状态的现实生活往往带有即发性和无目的性,它不可能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规整和有序化,所谓纯客观的记录即使存在,得到的也往往是表面的真实,作为具有审美功能的纪录片,只能是创作者投入了情感和评价、发现和选择的“参与的记录” 。 (作者单位:抚顺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