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摘要:其一,就是认为行“封建”乃天经地义之事。实际这是他们封建意识的满足。战国秦汉间人,立功的愿望就是受封,小者侯,大者王。秦代虽然封侯,但是不立封邑,不建侯国,换句话说,就是不行封建。侯者只能衣食赋税,而且即使封侯也控制得紧,像蒙恬那样的大将,尽管为秦始皇立下许多汗马功劳,也不得封侯之赏,意常恨恨,所以秦亡之后,项羽即而恢复封建制,以满足众望。 关键词: 汉初 分封制 原因 “分封制”即“封建制”。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分封制最早源于西周武王灭商之后大封王族、功臣、上古帝王后裔,建立诸侯国。一方面是对功臣以及追随武王的人的奖励,另一方面则是达到“众建诸侯,以藩屏周”的
2、目的。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来安定四方,拱卫王室。汉朝实行分封制同样也有着这样一层意思,用众多的小宗来拱卫王室这个大宗。对于汉朝的分封制吕思勉的秦汉史有这样的论述:“封建之制,至秦灭六国,也已不可复行。然当时之人,不知其不可行也。乃以秦灭六国,为反常之事。陈涉一呼,旧邦悉复;戏下之会,益以新封;几谓带砺河山,可传苗裔,然不可行也,于是有汉初之分封。汉初之封建,先以异姓诸侯王。高祖与功臣戮力共定天下,其劳亦相等耳,一人贵为天子,而其余则无尺土之封,必非情理之所安,观高祖成败,未可知之言;刘敬山东虽乱,秦地可全之说;则数年之间,翦灭殆尽,不独非诸侯王所及料,抑非汉之君臣所及也。刘季之不可信,韩信岂不知之
3、?而终距蒯彻三分之计,其以此与?” 1这段论述虽短,但对汉初分封的的评价却是客观的。汉朝是个特殊的朝代,他承袭秦代这样一个短暂而统一的朝代,沿袭了当时转变社会中的一些风气。对于汉朝为何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有很多,但常见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当时统治阶层的认识与要求。汉朝的统治阶层是由那些追随刘邦的文臣武将,以及当时社会残余的一些旧贵族组成。也就是所谓的地主阶级。虽说成份复杂但认识有着共同之处。其一,就是认为行“封建”乃天经地义之事。实际这是他们封建意识的满足。战国秦汉间人,立功的愿望就是受封,小者侯,大者王。秦代虽然封侯,但是不立封邑,不建侯国,换句话说,就是不行封建。侯者只能衣食赋税,而且即使
4、封侯也控制得紧,像蒙恬那样的大将,尽管为秦始皇立下许多汗马功劳,也不得封侯之赏,意常恨恨,所以秦亡之后,项羽即而恢复封建制,以满足众望。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项羽分封情况,分别介绍了封地、都城等。“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2而刘邦在灭项羽的过程中也不得不对韩信、彭越进行许诺赏地封王。 “(汉高祖) 五年冬十月,汉王2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越期会击楚。信越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至也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不早定,今能取睢
5、阳以北至榖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传海与齐王信。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3“韩信以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 ”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 ”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4这是史记中韩信、彭越要求获得土地为王的事件。在他们眼中,有功要赏很正常,为王侯才是最好的奖励。这是军功地主阶级的认识,同时遗存下来的旧贵族旧势力,他们意识中称王也是天经地义之事。陈涉之陈,陈父老对陈涉说“ 军 身 被 坚 执 锐 , 率 士 卒 以 诛 暴 秦 , 复 立 楚 社 稷 , 存 亡 继 绝 , 功 德宜 为 王 。 且 夫 监 临 天 下 诸 将 ,
6、不 为 王 不 可 , 原 将 军 立 为 楚 王 也 。 ”陈 涉 问 此 两 人 , 两人 对 曰 : “秦 为 无 道 , 破 人 国 家 , 灭 人 社 稷 , 绝 人 後 世 , 罢 百 姓 之 力 , 尽 百 姓 之 财 。将 军 瞋 目 张 胆 , 出 万 死 不 顾 一 生 之 计 , 为 天 下 除 残 也 。 今 始 至 陈 而 王 之 , 示 天 下 私 。 原将 军 毋 王 , 急 引 兵 而 西 , 遣 人 立 六 国 後 , 自 为 树 党 , 为 秦 益 敌 也 。 敌 多 则 力 分 , 与 众 则兵 彊 。 如 此 野 无 交 兵 , 县 无 守 城 , 诛
7、暴 秦 , 据 咸 阳 以 令 诸 侯 。 诸 侯 亡 而 得 立 , 以 德 服 之 ,如 此 则 帝 业 成 矣 。 今 独 王 陈 , 恐 天 下 解 也 。 ”陈 涉 不 听 , 遂 立 为 王 。 ”5当 时 的 陈 中父 老 都 认 为 有 功 称 王 很 正 常 , 而 张 耳 、 陈 余 却 不 这 么 说 , 他 们 认 为 应 先 立 六 国 后 人 为 王一 起 灭 秦 。 可 以 说 这 些 旧 贵 族 , 旧 势 力 认 为 称 王 , 或 立 六 国 之 后 是 应 该 之 事 。 而 跟 随 刘邦 的 一 些 谋 臣 也 有 着 这 样 的 认 识 , 也 包 括
8、 刘 邦 本 人 只 是 后 来 因 为 张 良 的 八 不 可 而 并 没 有 真 正 这 么 做 。 “昔 汤 伐 桀 , 封 其 于 杞 , 武 王 伐 纣 封 其 后 于 宋 。 今 秦 失 德 弃 义 ,侵 伐 诸 侯 社 稷 , 灭 六 国 之 后 使 无 立 锥 之 地 。 陛 下 诚 能 复 六 国 后 , 毕 己 受 命 , 此 其 君 臣 百姓 , 必 皆 戴 陛 下 之 德 , 莫 不 乡 风 慕 义 愿 为 臣 妾 ”6不 仅 如 此 , 其 实 已 有 六 国 之 后 开始 恢 复 六 国 , 如 田 氏 田 荣 立 齐 , 韩 广 立 燕 , 韩 王 信 立 韩 等
9、 。 只 是 后 来 结 果 不 同 罢 了 。 其 二 , 就 是 统 治 阶 层 对 郡 县 制 的 认 识 有 误 。 郡 县 制 实 行 的 时 间 毕 竟 太 短 , 它 的 优越 性 没 有 被 多 数 政 治 家 所 认 识 。 秦 始 皇 统 一 六 国 后 , 实 行 郡 县 制 。 但 是 秦 始 皇 利 用 中 央集 权 制 度 所 进 行 的 残 暴 统 治 , 使 得 郡 县 制 代 其 受 过 , 不 少 人 认 为 实 行 郡 县 制 导 致 了“暴 秦 ”的 出 现 。 还 有 人 即 认 同 郡 县 制 的 优 越 性 也 不 否 认 分 封 制 的 存 在
10、。 这 就 造 成 了 汉初 的 郡 县 与 封 国 并 存 的 局 面 。 在 秦 始 皇 时 就 有 李 斯 与 王绾 、 淳于越等人的郡县之争,但是最后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仅仅在大一统的朝代实行了十几年的郡县制后人对其认识不然不会全部相同。也是仅仅过了十几年对于分封制的认识也不会改变。3其 次 , 汉 高 祖 刘 邦 本 人 的 因 素 。 其 一 , 根 深 蒂 固 的 宗 法 血 缘 观 念 。 分 封 制 之 所 以 能实 行 是 以 血 缘 为 纽 带 , 因 而 汉 代 的 分 封 制 也 有 这 样 的 因 素 。 刘 邦 在 汉 初 分 封 了 七 个 异 姓王
11、, 不 久 便 一 一 翦 除 。 只 余 留 一 个 弱 小 的 长 沙 王 吴 芮 , 还 是 因 为 其 实 力 弱 小 , 长 沙 王 为人 谨 慎 , 对 刘 邦 构 不 成 威 胁 。 在 消 灭 异 性 王 之 后 , 刘 邦 无 力 直 接 控 制 全 国 , 所 以 在 异 姓王 的 旧 地 上 分 封 自 己 的 子 弟 为 王 , 用 来 屏 藩 汉 室 , 史 称 “同 姓 诸 王 ”。 至 他 在 位 的 最后 一 年 , 共 建 立 了 九 个 同 姓 王 国 。 而 同 姓 诸 王 辖 地 共 达 三 十 九 郡 , 而 中 央 土 地 只 有 十 五郡 , 其
12、中 还 夹 杂 不 少 列 侯 的 封 国 。 其 更 在 死 前 与 诸 大 臣 刑 白 马 之 盟 “非 刘 氏 而 王 , 天下 共 击 之 ”7希 望 以 此 巩 固 刘 家 天 下 , 其 二 , 是 错 误 的 总 结 了 秦 二 世 而 亡 的 经 验 。汉书诸侯王表序中说:“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认 为 是 因 为 没有 实 行 分 封 制 , 特 别 是 没 有 分 封 自 己 的 子 弟 亲 属 为 诸 侯 , 所 以 一 旦 出 现 反 叛 就 没 有 人 出来 拱 卫 王 室
13、 , 形 成 土 崩 瓦 解 的 局 面 。 同 时 刘 邦 本 身 也 认 为 需 要 “猛 士 ”来 镇 守 四 方 。刘 邦 的 大 风 歌 “大 风 起 兮 云 飞 扬 , 威 加 海 内 兮 归 故 乡 , 安 得 猛 士 兮 守 四 方 !”8表 明 其 要 人 镇 守 四 方 , 其 实 在 当 时 天 下 初 定 还 有 很 多 的 残 余 势 力 , 项 羽 虽 死 但 是 还 有很 多 的 部 下 , 也 需 要 人 来 平 定 。 当 时 北 方 的 少 数 名 族 以 及 南 方 的 少 数 名 族 等 都 需 要 人 来镇 抚 。 而 出 身 “微 末 ”的 刘 邦
14、自 然 希 望 自 己 的 政 权 长 治 久 安 , 但 自 己 的 家 属 人 数 有 限 ,所 以 凡 是 能 封 王 的 子 弟 几 乎 都 封 了 , 以 为 这 样 一 来 就 可 以 拱 卫 王 室 了 。 但 是 其 并 没 有考 虑 到 诸 王 自 己 的 权 限 、 野 心 的 问 题 , 导 致 后 来 的 王 国 问 题 。 其 三 , 就 是 认 为 “秦行 纯 郡 县 制 十 五 年 而 亡 , 周 行 “封 建 ”享 祀 八 百 , 这 个 当 头 的 历 史 教 训 , 是 的 刘 邦 和他 的 谋 臣 认 为 “封 建 ”制 为 天 经 地 义 。 ”9 再
15、次 , 则 是 当 时 社 会 的 客 观 形 式 所 要 求 。 汉 初 所 分 封 的 七 个 异 姓 王 是 刘 邦 所 不 愿 意的 , 他 不 得 不 如 此 。 因 为 当 时 这 些 功 臣 通 过 楚 汉 战 争 已 经 手 握 重 兵 , 占 据 要 地 , 与 刘 邦名 为 君 臣 实 为 敌 国 , 刘 邦 不 得 不 以 封 建 的 手 段 来 换 取 臣 下 的 效 忠 。 其 实 还 在 楚 汉 逐 鹿 中原 的 时 候 韩 信 已 经 要 求 刘 邦 封 他 为 假 齐 王 , 刘 邦 虽 极 不 愿 意 但 却 不 得 不 封 其 为 真 齐 王 ,汉 初 的
16、分 封 其 实 是 楚 汉 之 际 封 建 诸 侯 的 继 续 。 “( 汉 高 祖 ) 四 年 冬 十 月 , 韩 信 袭 齐 , 已 定 临 淄 , 遂 东 追 齐 王 。 韩 信 使 人 言 汉 王 曰 :“伪 诈 多 变 , 反 复 之 国 也 , 南 边楚 。 请 为 假 王 以 镇 之 。 ”汉 王 亦 悟 , 因 复 骂 曰 : “大 丈 夫 定 诸 侯 , 即 为 真 王 乎 ,何 为 假 王 ! ”春 二 月 , 遣 张 良 操 印 立 韩 信 为 齐 王 , 征 其 兵 击 楚 。 ”10这 是 在 楚 汉 相4争 之 际 。 而 在 灭 楚 后 刘 邦 即 分 封 了 七
17、 个 异 姓 王 “皇 帝 曰 义 帝 无 后 , 齐 王 韩 信 习 楚 风 俗 ,徙 为 楚 王 , 都 下 邳 。 立 建 成 侯 彭 越 为 梁 王 , 都 定 陶 。 故 韩 王 信 为 韩 王 , 都 阳 翟 。 徙 衡 山王 吴 芮 为 长 沙 王 , 都 临 湘 。 番 君 之 将 梅 鋗 有 功 , 从 入 武 关 , 故 德 番 君 。 淮 南 王 布 、 燕 王臧 荼 皆 如 故 。 11刘 邦 为 削 弱 韩 信 的 实 力 将 其 徙 楚 王 , 而 彭 越 早 在 楚 汉 相 争 之 际 已 名为 魏 相 国 , 魏 王 豹 死 后 他 已 经 占 据 梁 地 ,
18、封 王 只 是 形 式 上 的 让 其 名 副 其 实 而 已 。 而 吴 芮本 来 就 是 长 沙 的 小 官 , 起 义 后 追 随 刘 邦 被 封 为 长 沙 王 。 而 淮 南 王 英 布 , 燕 王 臧 荼 以 及 赵王 张 敖 等 是 项 羽 所 分 封 有 的 也 是 六 国 后 裔 , 本 就 占 有 地 盘 。 刘 邦 分 封 只 是 顺 水 推 舟 而已 。 这 七 个 异 姓 王 共 领 支 郡 二 十 二 , 而 刘 邦 自 领 二 十 四 郡 之 地 , 异 姓 王 占 有 半 个 汉 室 江山 。 是 不 得 不 分 封 , 正 如 当 时 蒯 彻 劝 韩 信 那
19、样 , 如 果 与 项 羽 合 作 也 可 以 三 分 天 下 的 , 其结 果 犹 未 可 知 也 !最后,总的来说原因肯定不止这一些还有很多方面,如文化上,当时所盛行的游侠精神,刘邦从一个基层的亭长到最后的拥有天下,没有足够的人才来帮他肯定是不行的。而帮他的人最多的还是当时一起起义的沛县子弟。如和他一起开国的以及一直帮他的萧何、樊哙、曹参等。还有的如张良、王陵、陈平、郦食其等。这些人都注重信义,张良一直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12在游侠精神的大背景下,刘邦要对这帮共同取得胜利果实的盟友及将领讲究信义,为巩固自己的平民皇帝身份,他必须顺应这个客观事实分封异姓
20、王。总的来说原因很多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异姓王的分封也有不同的认识。对于同姓王的认识也一样。不管怎样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上其不符合大一统的历史轨迹。不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最后肯定会有不利的影响,作为中央的统治者也肯定会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维护统治的。参考文献:1 吕思勉. 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552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83 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M.北京:中华书局.1964.914 811 12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7.2525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17746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987 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 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00 9吕思勉、张荫麟.国史十六讲纯郡县制的重建.北京:长征出版社 .2008.8.9910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诸将之叛M.北京:中华书局.196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