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大学城滨水区的城市设计研究案例: 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的城市设计,宁波 CBD 城市设计,香港城市中心滨水区的城市设计,美国巴尔地摩港区改造,波士顿滨水区改造,多伦多滨水区再开发,伦敦码头区改造,横滨 MM21 地区改造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结合广州大学城的规划纲要、珠江沿岸模糊地段的城市设计,提出了广州大学城滨水区的城市设计引导原则 设计目标:建立一个 文化复合型的生态 滨水区域 引导原则:一,在城市功能上,以文化、生活休闲为主;在珠江主航道两側滨水区,主要安排了两个主题公园:图文信息公园、体育运动公园,从而来强化体现大学城作为广州市的一个特色城区。游客无论是乘船还
2、是坐地铁来到这个区域,都能强烈的体验到一种文化张力。在次航道一侧的大学城滨水区主要设置了学生公寓及其社区中心,并结合这些社区点设计了若干个水上休闲码头,形成了一系列吸引点,增强滨水区域的活力。二,在空间性格上,达到共享开放的原则;在滨水区域设计了向城市开放的公园、广场或公共设施,而不是设置一些为一部分独享的设施;三,在景观生态方面,强化水与绿的廊道;充分利用现有的滨水岸线,通过加法与减法,在珠江沿岸形成充满蓝色与绿色的纵向廊道,并将水与绿通过若干条横向廊道引入到大学城中的每一个主题公园。四,在开发强度方面,执行有效控制原则;对滨水区的密度、容积率、高度上进行有序控制,使其形成多层次的以生态为主
3、的城市景观。五,在交通组织上,满足连续性、可达性原则;在纵向上结合广州珠江沿岸地段的城市设计,设计一条绿色的珠江滨水健康步道;在横向,通过地面的各种交通设施(地铁、轻轨、公交、校园巴士等)到达滨水区。六,在空间肌理上,形成对比的原则;在滨水的两岸,通过空间肌理、实体形态、绿化植被的不同处理手法,试图创造疏与密、断与续、浪漫与理性相对比的景观效果。七,在城市意象上,再现“三关三石锁珠江”的历史景观;从水域珠江主航道进入大学城的过程中,我们特意在三个关节点上将安排三个历史韵味的地标,给每一个游客强烈的区域感。八,在人文景观的保护方面,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将现有的文物景观分为两类
4、:一类须作为文献型的严格保护,如祠堂;另一类可以作再生型的保护,如对一些历史性的工厂仓库可以功能置换。广州大学城景观生态研究与设计导则 研究案例:斯坦福研究园、筑波科学城、中关村产业园区、乌比若大学、阿赫斯大学、阿姆赫斯特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发现:在人类的求知中心,不仅要关注于知识的理性式获取,而且要关注其感性式的注入。生态环境中时间的质量以及参与其中的感受也是教育的过程。生态参与的意识在这些大学教育中被看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优秀的校园景观塑造能鼓励知识的获取。结合基地的现状以及广州大学城规划纲要提出了广州大学城景观生态设计目标与原则。 设计定位:1,广州生态轴上的
5、一个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斑点;2,整个珠江沿岸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斑点 设计目标与主题:CITY=PARK公园中的大学城,大学城中的公园;一个多层次、网络化的校园生态系统;一个理性与浪漫相结合的大学公园,理性的产业实轴与浪漫的校园组团绿心。这里校园组团被构想成一个个浪漫自由的生物群落。其生长是连续不断的,其形态是灵活,以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这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大学 “链” 。 设计原则:1景观生态空间格局遵循“廊道-斑点- 本底”的原则廊道:五纵四横绿锲+环形蓝锲,形成一系列“线”的 PARK, 绿色廊道的最小宽度为 100M,滨水区的绿化缓冲带最小为 30M;斑点:三个城市级主题公园+六个组团的级主
6、题公园,形成一系列“点”的 PARK, 主题公园面积不小于 0.8 平方公里,组团公园面积不小于 0.2 平方公里,以共享的设施来强化组团公园的实边界和边界的连续性,并满足一定的共享服务半径。本底:二十个大学的校园集聚为整个大学城“面”的 PARK。要求一定的低密度、一定程度的绿化率。2景观场所强调可识别性校园的原则区域、地块:通过实的产业轴与软的校园组团公园来强化进入校区的影响。地标、结点:无论是从公路还是从水路,都要考虑在适当的结点位置设立大学城的地标;边界:在滨水一侧的边界,开发为一定密度的生活休闲区,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秀美的生活区,另一方面方面强化了边界,充分利用水的边界。各校园之间均
7、已廊道线的公园为边界。路径:把一些次一级的道路设计为曲线,体验到园路的感觉,强化公园的主题开发时序:一、现状分析:1. 岛南有新造镇,已具一定规模,如大学城近期在此开发,需解决大学城和现有城镇协调发展的关系,然而在国内这还是有待于研究。2. 岛上先开发: 居民搬迁量少,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将少一些; 可以与生物岛同步发展; 与现有的五山大学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更进一步,与现有的大学联系更紧密、更方便; 环境好,更有利于营造一个有特色的城区-大学园区; 先岛上再岛南,从北到南,这也符合广州市南拓之整体发展进程。但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交通的门槛,但可以有计划分步骤的实现。二、建议:近期可依托生物岛和长洲岛,利用快速的城市公路交通(当然有条件地铁先行则更有利) ,先开发岛屿的北片约 10 平方公里,作为大学城的试点区。中期待时机成熟,向南拓展,利用快速的轨道交通,规模发展大学城。其中中心的产业街区、教师公寓区与周边的生活区可以通过市场来运转。至于跨江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国内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结合现有南村镇的设施,对其及周边地区进行整治规划,在此集中解决搬迁问题。而基地的南侧可作为大学城后备发展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