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一、项目概况2(一)历史背景 2(二)场地分析 21、功能分析22、交通分析23、历史老建筑分布34、绿地分布3二、设计目标3(一)历史街区“逆生长”3(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力3三、方案介绍4(一)设计主题4(二)设计思路4(三)设计要素4(四)设计目标5(五)街区改造51、空间规划 52、分区说明63、交通流线74、植物造景75、材料运用7总结8致谢8一、项目概况(一)历史背景黎黄陂路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历史租界区的一条道路,以辛亥起义领导人黎元洪名字命名,东南向接到沿江大道,西北向延伸至中山大道,长达 604米,与洞庭街、鄱阳街、胜利街等街道相交。黎黄陂路所在一片区域于 1897年
2、划分至汉口俄租界。在 1925年前原名夷玛街,属汉口俄租界,1946 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重新命名为黎黄陂路。(二)场地分析1.功能分析 图 1-1 2.交通分析图 1-2黎黄陂路租界区大致可划分为 1.老式坡屋顶建筑的厂房、居民建筑区;2.租界时期的高级住宅和革命建筑的俄式建筑区;3.已是现代化建筑的医疗、居民区以横向黎黄陂路为主要道路,竖向各支路为其主要交通道路。3.历史老建筑分布 整条路两旁历史老建筑较多分布较密集图 1-34.绿地分布主要为道路旁种植绿化,房屋间绿化较少图 1-4二、设计目标(一)历史街区的“逆生长”现在很多城市发展中忽视了历史建筑带来的城市魅力,导致城市
3、发展越来越冰冷,人们应该反思,保留历史建筑给城市发展中的好处,以免后悔莫及。城市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一样会经过从小变大,经历鼎盛时期后慢慢衰弱,想要维持长久的城市魅力就只有保养更新。历史文化老街区的发展难免会经受不起时间的考验,变得衰败,缺少生机,随之由新的大楼取而代之。但是不是破败的历史老街区就没有发展的必要性呢?我们能肯定的说不,历史街区承载着太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它不应该被新的钢筋混泥土取而代之,只要我们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历史文化街区就可以来一次“逆生长”回到以前繁华鼎盛的状态。(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力将原本的恶性循环通过设计改造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恶性循环(如图 2-1):图
4、 2-1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吸引了老城区人口外迁老城区出现“ 空心化”随着时代变化老租界区环境以及配套设施等日益恶化因无法带来经济效益政府对其消极处理使居住在该地区的整体人员阶层出现下降,居住者素质下降,又进一步使该地区的城市环境恶化低收入人群、老龄人口集中在老城区良性循环(如图 2-2):图 2-2三、街区改造(一)设计主题以历史街区可持续性发展为特点的老街区改造设计。(二)设计思路1.将黎黄陂路街边建筑进行分类规整2.根据汉口特点利用颜色材质等将其建筑界面与导向标识系统结合进行改造设计。3.将建筑界面之间组合与规划形成具有节奏和韵律整体空间秩序;侧面与底面能够协调统一;色彩与虚实的对比等。(
5、三)设计要素1.政府管理(设立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管理委员会、进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博物馆历史街区的旅游资源、转变管理理念)2.居民管理(保持街区生活的真实性、建筑内控制居住密度、居民与游客的互动)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创造效益通过对老城区街区规划、建筑界面的改造设计使其环境得到改善吸引高素质优秀创业者聚集老城区注入新鲜血液涅槃重生使政府开始重视这一区域的规划吸引游客参观游玩3.历史街区风貌保护(街区立面风貌保护、建筑内部功能更新等)4.历史文化传承(解说方式转变、展示方式、体验感)5. 环境美化程度(绿化程度、交通方式、街道尺度、卫生条件、休闲空间、排水) 、区域功能划分(饮食区、休闲区、购物区
6、、娱乐区、参观区、住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咨询站点、卫生间、停车点、休憩座椅)、街区文化特点(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人文文化、精神文化) 、游客行为爱好(吃、喝、玩、乐、购物、拍照、休憩、住宿) 、对外宣传力度(路标、地图指南、纪念品、宣传册子、政府和居民配合) 。(四)设计目标延续老建筑文化,引起人们在关注老建筑,继创意产品研发后在三维空间中的展示方式以及其周边环境改造使其能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武汉精神文化,使历史老街区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形式重获新生,回到以前的繁华鼎盛的状态。(五)方案介绍1.空间规划首先将部分非保护建筑拆除开辟空地建造交互广场以提供必要的功能支持(如图 3-1) ,同时使
7、得建筑内部通过开口与外界能保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在城市街道空间中建筑立面对整个空间有一定的功能支持,也可以对人的各项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支持。要是建筑空间与街道空间完全隔绝而不发生关系,这样的话整个街道空间的活力会大大降低。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进入城市街道空间进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建筑的吸引,他们能够通过建筑立面而收获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图 3-1其次将建筑立面作为空间中的视觉要素,在通常情况下,建筑立面与人们的视线是保持相互垂直关系,人们的眼睛通过接受建筑立面的反射光而感受到了空间的存在。在城市街道空间中,人们主要的视觉感知对象是建筑立面,是通过建筑立面来获取街道空间信息的,并且其视觉审美受建
8、筑立面尺度、比例、韵律等因素的影响。于此同时,建筑立面的材料、色彩、质感等也会对人们感知空间环境产生影响。2.分区说明如图 3-2所示,整个交互广场大致分成两个区块,左侧靠近建筑区域主要功能为休憩广场,右侧叠水层构造区域则为主要交互功能地带,在老租借区中安置一块多功能交互广场,除了满足于休闲、锻炼等功能要求以外,还能因地制宜,凭借租界区文化地理等,用于布置各类艺术作品展,手工市集等,从而促进租界区经济发展,使游客增多。图 3-2叠水景观区右侧叠水景观区则为石板层叠结构,如图 3-3所示,选材颜色上向老街区风格靠近,形式上更具现代化,从石板缝中生长出绿色植物使这片区域更加多元化。图 3-3入口处
9、露台广场入口处圆形露台,木质地板铺面,造型优雅的北向露台,成为多种室外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从露台中穿过的楹树为周围营造出斑驳的阴影,同时也成为广场中一件独特的标志物。廊道曾经让人头痛的窄小道路及停车场,而今成为一条宽阔廊道,廊道一侧靠近广场的水景是进入广场的标识,这道水景兼具雨水处理以及收集功能。草坪草坪为能够开展的各种活动提供场地,同时也作为交互广场周边道路交通的绿肺,营造绿色健康的街区环境。石板叠水多功能区、草坪、木质圆形露台以及活动场地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社交和创作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们得到知识和情感的滋养。设计的初衷是要在老街区中营造与众不同的亲和氛围,让老街区重获新生,人们可以在这
10、里自由地交流、娱乐、创造。3.交通流线从图 3-2中可以看出交互广场从入口处纵向一条将其分为两个区域的道路为主要交通路线,通过主路可以去往广场各区域。4.植物造景以樟树、榕树为主要造景植物,搭配楹树为周围营造出斑驳的阴影,树木提供阴影,成为屏障。植物景观提供了舒适的微气候还有温馨的空间。同时在叠水区从石板缝中生长出绿色植物使这片区域更加多元化,两块面积较大的草坪则为各种活动提供平台。5.材料运用木版,石材,混凝土,是广场的基本材料元素,深浅颜色不一的石材为广场主要铺砖,色彩质感与老街区高度统一,而木材作为部分区域铺砖点缀使用使整个交互广场更具亲和力,主要景观处运用石材与混凝土结合营造现代感的氛
11、围。总 结通过这次毕业设计而对历史街区以及街区上的老建筑保护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我了解到历史老建筑不单单是体现其物质和环境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能体现那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应该是被当代人所重视的对象,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也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使得人们对历史街区的认识和感情能与整个街区相融合相适应,人们才会在历史街区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能最终实现人与街区的和谐共处,使得历史老街区在保留原有风貌和人文精神的同时,能够注入当代的新鲜活力,重获新生,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保存下去,与生活在周边以及整个地区的人们能够互利互助,通过有效的保养和更新,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使其所在的城市能够维持更加长久的魅力,为此我还将继续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研究,争取取得更大的成果。致 谢在完成毕业设计说明这段期间,感谢指导老师吴永新对我的辅导与帮助,使我的设计说明大纲、结构等方面更加的严谨和完善。感谢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最后感谢湖北省图书馆为我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