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四川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2006 年,我国的农业部门使用了总劳动者的 43%,生产的产值却只占 GDP 的11.8%;非农部门使用了 57%的劳动力却创造了 88.2%的 GDP,这种二元结构带来了劳动力就业的转换滞后于产值的转换,导致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城镇化发展滞后,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本文以绵阳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Analysis of the fac
2、tors affec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Sichuan MianyangAbstract:In 2006,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 use the total workers 43%, production value is only 11.8% of GDP,The non-agricultural sector uses 57% of the labour force has created 88.2% GDP,The two element structure brought c
3、onversion employment lags behind the output, resulting in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re are a lot of surplus labor.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takes Mianyang city as
4、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Mianyang,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and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Mianyang.Keywords:Mianyang city, Rural s
5、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ring problems21 研究的目的和背景1.1 研究背景现阶段,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规模开始逐年缩减,农业劳动力和非农产业劳动力的数量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非农产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依然庞大,如何持续、合理、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在 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 亿人”问题,促进约 1 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有序推
6、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1.2 研究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仅是农民的问题,它还涉及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安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绵阳市是四川农村劳动力密集的地区,将绵阳市作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例子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消除贫困起着积极的作用。农民收入低使得他们进城务工来改善现状,同时大量
7、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大大缓解了人地矛盾。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富裕了自己,而且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带动了区域整体的脱贫步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填补了城镇部分劳动力岗位的空缺,在城市中,农民工做的都是脏、苦、累的工作。一些农民工通过自己劳动积累资金,在城市站住脚,成功从农民转变为市民,减少了农业人口,扩张了城镇化的规模,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本文立足于绵阳市现实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加强研究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3问题,有利于找出影响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通过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利于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
8、转移的理论指导,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借鉴国外经验,针对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办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对促进绵阳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2.1 相关概念2.1.1 劳动者和劳动力劳动者具体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劳动者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劳动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实际统计中,考虑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两个因素的指标有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
9、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当中的各个经济部门,包括农业、农村的运输业、服务业、工业、商业等部门吸收不了的多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刘易斯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如果从传统部门中抽出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没有降低农业总含量,那么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本文研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外出务工的农民群体。2.1.3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既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地区、产业和职业之间的流动,这种
10、流动并没有改变其农民身份。农村劳动力的自身流动,不仅可以提高收入,而且还可以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原本在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变为城镇居民。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一个经常的现象,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通过农村劳动力4流动,实现“职业上的转移”,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是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11、转移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的的产业的流动和再就业,最终实现农民身份以及职业的非农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直观的体现出来:一是拥有城市户口;二是在城市具有稳定的居住条件;三是脱离农业从事非农产业。 2.2 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起步都较早,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外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Petty, W.,1690)、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1、大卫李嘉图(D. Ricardo,1817)和李斯特(F.List,1841)都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劳动力流动或配置问题。而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经济
12、学则全面建立了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理论框架,刘易斯(W.A.Lewis,1954) 2、费景汉和拉尼斯(C.H.Fei, & G.Rains,1961)、乔根森(D.W.Jorgenson,1961)、库兹涅茨(S.Kuznets,1966)、托达罗(H.O.Todaro,1969)、哈里斯(J.R.Harris,1970)、钱纳里(H.Chenery,1975) 3、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1976)、斯塔克(Stark,1991)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劳动力转移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较经典的理论。2.2.1 推拉理论经济学家莱文斯坦(E G Ravenstein,1885)在人口
13、转移规律(The laws of Migration)一文提出,人口转移容易受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起主要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 4。后来这一理论发展为“推-拉”理论,“推力”是指使劳动力离开原居住地的负因素,它可以是战争、动乱、天灾、生态环境恶化等对某地区具有普遍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体遭遇的意外或不幸。“推力”是使劳动力流向某地的正因素,它可以是城市较好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待遇以及较好的气候条件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这两个因素同时作用、影响的结果。2.2.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5刘易斯在 1954 年其经典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通过部门分析的方
14、法分析和解释了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人口流动规律,并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 5该模型将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视为劳动力平衡机制,它能使劳动力由劳动力过剩部门向劳动力不足部门转移,从而实现工资或收入的均等。该模型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从部门分析的角度来分析人口流动;二是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刘易斯的模型也有许多缺陷,刘易斯对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定以及模型中对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的忽视都为人们所诟病。2.2.3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农业部门除了能够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之外,还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产品的支持。 6他们认为,农业部门的劳动转移,首先应当是将
15、劳动边际生产率为 0 的那部分劳动者先转移出来,然后再是将边际生产率大于 0 但小于平均收入部分的劳动力转移出来。拉尼斯和费景汉还认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虽然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但是仅仅有农业部门生产率的增加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均衡增长。虽然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进行了修正,但是仍旧停留在农业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的假设上,并且假设农业劳动力转移后,剩下劳动力工资不变也与现实不符。2.3 国内文献综述同国外相比,我国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70 年代末,政府长期采用严格限制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这一时
16、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研究几乎无人问津。进入 80 年代后,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只是一些零散的分析或观点,能称得上理论的,或者说能被广泛接受的仅仅有两个:一个是张培刚的农业的工业化理论,另一个是陈吉元的三元经济理论。张培刚在其名著农业与工业化一文中,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其中农业国与工业化的理论框架,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 7陈吉元、胡必亮结合中国实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工业经济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和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分
17、离的另一支独立的力量,由此构成了我国三元经济结构的布局。 86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主要是就地转移、异地转移和两者结合这三种模式。就地转移就是在农村内部转移剩余劳动力,主要有 3 种途径(1)农村内部地域上的转移。即加快城镇化步伐,建设小城镇,使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地区的小城镇转移。(2)农村内部产业上的转移。即向农村的非农产业转移,主要是向乡镇企业转移。(3)扩大农业内部的吸纳能力,即通过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增加农民内部就业,异地转移主要是向大中城市转移和国际劳务输出。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转移模式的吸收能力暂时还是有限的,但潜力是巨大的,尤其是随着
18、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劳务输出可以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的模式即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即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乡镇企业转移为着眼点,小城镇转移为目标,大中城市转移和国外劳务输出为补充的就地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分业转移与兼业转移并举的复合型转移模式。国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农业问题中的农村劳动力研究。张遂、马慧琴认为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应广辟农村就业空间,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劳务收入。 9曹阳认为促进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增强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
19、业能力。 10在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的程度。农村和农业不可能实现自身的持续增长,必须在外部环境中做文章。(2)关于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特点和趋势研究。兰澄世、王杰、刘亚臣、李永旷,主要研究转移的特点和趋势,对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产业、地域、人口特征、稳定性、组织方式、转出的地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11蒲勇平、赵春营、张红宇、孟文和王健的、李爱,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有如下变化趋势:农业劳动力弱化趋势,即农村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在下降;农业劳动力兼业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化趋势。 12孙超认为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加
20、大。 13(3)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存问题和制约因素研究。衡代清、陈佳琳、朱宝树、柯美录、李凌云、丁法营、王艳成、董立民、王立峰、段小梅,主要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是:转移主体、流动成本、生产力水平、资金短缺、转移过程的环境制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偏见障碍的制约。 14司晓雪认为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乡镇企业“蓄水池”功能弱7化、城镇化进程滞后、不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及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 15毛隽认为当前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主导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的不足。 16张甜认为如果从正相关和负相关来划分的
21、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正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力资本、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率、市场资源分配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负相关。 17张宏丽认为二三产业发展程度及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就越好,则脱离土地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就会相对增多,从而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 18刘烨、曾小明、李霁虹及高佳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原因。 19(4)关于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袁华军、韩桂玲、刘士本、吴群、陈廷煊、景普秋、陈甬军、鲜祖德、刘永红、占俊英等,主要
22、是深入地探讨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如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农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方面。 20王九红认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消除现行户籍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同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等。 21邹慧娟通过实证得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
23、是以受教育系数和受教育年限来折算的。我国农村的教育投资不足,教育年限不足,所以,增加政府教育支出比重,有助于提高教育年限,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22.4 文献评论综上所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分析了工业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分析了劳动力迁移的动因和障碍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宏观战略和具体对策。因此,这些研究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但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没有确立起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和政策体系,对农
24、村劳动力转移缺乏全局的、长期的战略谋划,特别是没有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与农业经济发展同步进行;(2)研究主要关注移8民和非移民的收入差距,虽然城乡收入差距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静态关系得到一定研究,但是对劳动力流动性和收入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尚未起步;(3)多数研究还停留在一般对策性分析上。现有部分实证研究,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由于受到数据制约,在构建适合国情的理论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方面,与国外研究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充分借鉴国际和国内理论指导和先进经验,立足于绵阳市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对影响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相关数据找出主要的问题,尝试有针对性的
25、提出解决方案。 3 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3.1 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根据绵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统计资料显示,从 2013 年情况来看,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果明显。2013 年末,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 141.45 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 9257 元,增长 12.7%。2014 年 1-9 月转移 137.5 万人,其中省内转移 61.7 万人,省外 75.8 万人,与以前年份相比有回流的趋势,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趋势如图 1。数据来源:相关资料整理图 1 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趋势从整体上来说,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数量是递增的,转移效果是明显的,
26、特别是在 2003 年以后,国家陆续取消农业税,推行粮食直补政策,各地开始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进城的各种限制和行政性收费,使其在具备客观条件、转移基础和强大内在动力的同时,又得到了政府的扶持,迎来了转移高峰。(万人)9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3.2.1 省内、省外劳务输出并存绵阳市位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相对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较为落后,相对落后的经济对于剩余劳动力的需求不旺,而且相对较低的劳动价值对于劳动力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向发达地区转移。据绵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资料显示,2014 年 1-9 月,绵阳市农村转移的 137.5 万剩余劳动力中,转移到省内的占转
27、移总数的 44.9%,转移出省外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 55.1%。绵阳市农村经济调查队统计公报指出,绵阳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首选地是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和广东、深圳、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新疆、西藏又成为绵阳市劳务输出的主要流向地。省内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及一些经济比较活跃的乡镇。3.2.2 转移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根据绵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向采矿、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领域集中,这些行业的主要特点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力强度大、技术要求低等,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据绵阳市农业经济调查队统计公报显示:2013 年,从事工业的
28、占 24%,农业占 27%,服务业占 20.94%。4 影响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4.1 劳动力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思想观念;二、文化素质及受教育年限;三、职业技能与技术。随着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成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近年来,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如表 1。表 1 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年份 培训总人数(人) 转移培训人数(人) 比重(%)2003 221369 99832 0.45102004 232456 105802 0.45512005 357230 175321 0.49082006 335000 1
29、85334 0.55322007 305000 163245 0.53522008 300000 136999 0.45672009 185169 119371 0.6447102010 116320 55520 0.47732011 123989 98717 0.79622012 170711 138882 0.81362013 170723 112469 0.6588数据来源:绵阳市统计年鉴由上表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培训总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转移培训人数有一定的波动,但是从近两年数据来看,总体呈下降趋势,转移培训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比重有所上升。4.2 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
30、的反映。城镇居民大多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等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行业,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而农民从事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劳动生产率较低,仅够维持日常生活。这种收入差异十分显著,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城市较高的收入水平、良好的生活质量、受教育机会较多等因素成为拉动力。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占,一方面使得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多(城乡居民收入比现状如图 2)。数据来源:绵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图 2 城乡居民收入比绵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正在扩大。农民的收入是有限的,依靠土地致富困难,而且从事农业种养殖业的收入与
31、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相比,悬殊很大。4.3 城市化程度11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会不可避免的导致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转移,城市化滞后会导致城镇吸纳劳动力能力不强,影响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会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城市化超前虽然可以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可能会带来城市的不合理发展。绵阳市的城市化率变化趋势如图 3 所示。数据来源:相关资料整理 图 3 城市化率变化趋势由上图我们可以知道,绵阳市的城市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 年城市化率为 45.09%,相比 2003 年增加了 10.39%,说明绵阳市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
32、高。5 实证分析5.1 指标选取本文主要选取能量化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为了考察各个相关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统计角度设定了一些指标:用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 Y(万人)来表示转移结果的因变量,它体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用 X1、X 2、X 3 六个指标来表示影响因素即自变量。X 1 表示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城乡收入差距,X2 表示城市化率,X 3 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占培训总人数比重。5.2 数据来源自变量 X1、X 2、X 3,因变量 Y 数据均来自 2004 年-2013
33、 年的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四川统计年鉴。选取的指标数据如表 2。12表 2 选取指标数据情况年份 X1 X2 X3 Y2003 2.81 34.7 12.3488 4.72004 2.66 35.8 13.4586 7.52005 2.58 36 13.9535 72006 2.62 36.4 13.8931 82007 2.59 38 14.6718 6.782008 2.57 38.7 15.0584 5.032009 2.66 39.8 14.9624 4.352010 2.61 39.85 15.2682 4.682011 2.51 41.8 16.6534 5.6220
34、12 2.53 43.6 17.2332 4.152013 2.5 45.09 18.0360 6.28数据来源:相关资料整理从统计所得的数据资料可以看出,2003 年到 2013 年 X1、X 3 整体均呈递减的趋势,X2 整体呈递增的趋势。5.3 模型建立和计量分析用以下经济模型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各因素之间的关系:LNY=0+1LNX1+2LNX2+3LNX3+U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表 2 的数据,在 eviwes 中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计量分析,结果如附录表 3。R 2 分别为 0.901547,表明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 5.4 结果分析LOG(Y) = 19.83825 - 6.85
35、9069*LOG(X1) -3.147359*LOG(X2)-4.635058*LOG(X3)从方程变量的显著性来看,城乡居民收入比的显著性大于城市化率及转移培训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比重的显著性,所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13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X 1(城乡居民收入比)、X 2(城市化率)、X 3(转移培训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比重)与 Y(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是负相关,说明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减小、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进行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的系数 1 为-6.86 ,也就是说当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下降 1%,农
36、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就增加 6.86%。城市化率的系数 3 为-3.15,即城市化率下降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就增加 3.15%。以上说明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至关重要,要增加农民收入,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切实有效的解决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6 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从上面分析可知,影响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其次是劳动力素质,最后是城市化率。本文认为,在现有基础上,要想使得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合理,适应绵阳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点:6.1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工作技能培训政府部门在增加
37、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可以在农村建立适应农民需要的专业服务体系与网络。此外,还应根据不同层次农民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题性的公益性文化和技能培训,不仅能使农村劳动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而且还可以更好的适应转移后的工作要求,从而提高转移的效益。6.2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把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与农业有机化结合起来,推动剩余劳动力转移。绵阳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产品加工应成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向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引进技术,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通
38、过这种农业产业化带来的规模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6.3 避免过度倾向城市化,重视城乡共同发展超城市化会带来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城市贫困、环境污染、日益对立的城乡关系,14所以在城市化率增长的同时要制定合理的人口流动与就业战略。同时,要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关于 199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2.242绵阳市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http:/ smith),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
39、4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ur,The Manchester School, May 1954.5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6周叔莲、金碚主编.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127美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 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8Gustav Ranis and John C.H.Fei,”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Vol.51
40、(4),pp.533-5589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0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4):1422.11张遂、马慧琴.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4612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宏观经济结构变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3兰澄世.浅谈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214蒲勇平.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人口与经济,2002赵春营.略论农村劳动力转移J.广西社会科学,2003,(6)张红宇.“民工荒”是结构
41、性短缺与张红宇、郭晓鸣谈.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流动N.四川日报,2004-12-23孟文,王健.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及思路J.发展论坛,2002,(9)李爱.略论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J.发展论坛,2003,(11)15衡代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0,(6)15陈佳琳.现阶段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3)柯美录.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2,(9)李凌云,丁法营,王艳成.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思考J.焦作大学学报,2001,(1)董立民,王立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
42、临的新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03,(8)段小梅.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农村经济,2003,(3)16袁华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的再认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4)韩桂玲.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9)吴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2,(3)陈廷煊.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中国经济学研究,1999,(4)景普秋,陈甬军.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04,(1)刘永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J.农村
43、经济问题,2001,(5)占俊英.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16致谢时间匆匆,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进入尾声也意味着我的四年大学学习生涯也将画上句点。本文是在杨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开始的选题到论文的完成都离不开杨老师的热情帮助。杨老师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也对我影响深远。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此外,还要感谢在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不耐其烦的解答我的疑问,你们热情的帮助和严
44、谨的工作态度使得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最后向所有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同学和家人,以及在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表示感谢,谢谢你们!17附录表 3 回归分析结果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9.83825 6.981992 2.841345 0.0250LOG(X1) -6.859069 2.766172 -2.479625 0.0422LOG(X2) -3.147359 1.363902 -2.307614 0.0544LOG(X3) -4.635058 0.484612 -3.728641 0.0058R-
45、squared 0.901547 Mean dependent var 4.776352Adjusted R-squared 0.886642 S.D. dependent var 0.133933S.E. of regression 0.038669 Akaike info criterion -3.440569Sum squared resid 0.011962 Schwarz criterion -3.332052Log likelihood 21.92313 Hannan-Quinn criter. -3.508973F-statistic 55.98223 Durbin-Watson stat 2.300228Prob(F-statistic) 0.0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