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问和智慧,罗家伦,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
2、任校长的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是中大也是他本人的“黄金十年”。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自读课文 感知文本,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与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图示结构,学问和智慧,学问离不开智慧 (34),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12),智慧离不开学问 (5),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 (6),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 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旁征博引),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 (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小组合作 探讨论证方法,小组合作,找出文中所有的论证方法,并作简要的分析。(表达时注意用语的严谨与准确),拓展延伸,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延伸拓展,你能分辨现实生活中的“学问”与“智慧”吗?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