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3《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8).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7625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3《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3.3《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3.3《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3.3《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问和智慧授课教师: 课型: 课时数: 授课时间: 一、 【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教学重点】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课时安排】2 课时二、资料准备:1、介绍作者:罗家伦: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早在五四运动中,还是大学生的罗家伦先生就崭露头角, “五四”那天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出自他的手笔。 “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也是由罗家伦首创的。他在当年 5 月 26 日出版的每周评论上以“毅”为笔名写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在

2、五四运动前一年,罗家伦与傅斯年等北大学生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创办了影响仅次于新青年的新潮杂志,倡导新文化。1920 年,由北大校长蔡元培推举,罗家伦出国留学,先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后又转往欧洲的伦敦、柏林和巴黎三所大学的研究院,直到 1926 年返国。回国后,他参加北伐,担任过各种公职,但他志趣仍在教育和学术。他曾担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武汉大学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等。他学贯中西,广涉群籍,才思横溢。作为新思潮的代表人之一,他一直积极鼓吹国家现代化,但同时,他又热爱中国文化,重视中国伦理道德。2、生字正音记形。陶冶 ( ) 寸积铢( )累 窾 ( ) 郤( ) 犀锐( )矻矻( )穷年 探骊(

3、)得珠 晦涩( )3、解释下列词语并积累。【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人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冬烘先生】:旧指不高明的塾师,含讥讽意,指其思想迂腐,见识浅陋。【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无关宏旨】:不涉及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宏旨,大意,主要的问题。【物竞天择】: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寸积铢累】:指一点一滴地积累。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的十四分之一。【

4、豁然开朗】:指思路开阔通达,能透彻地了解问题。设计意图:积累生字词,并理解词语的意思。三、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塞。(教师出示两则名言,请同学阅读。以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学问和智慧 。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名言后对智慧和学问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引发学生探寻答案的欲望。(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检查预习)1、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概念不同)第二部分(

5、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第一层(34)学问离不开智慧。第二层(56)智慧离不开学问。2、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明确】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三)研读分析【学习方法指导:认真阅读相关的文段,从文中提炼相关的句子并加以分析总结】1、课文开头两段用多种手法说明“学问”与“智慧”的区别,请你依据作者的意思,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明确】学问就是知识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和客观事物的工具,是寸积铢累而来的。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是从人生深处发出

6、来的,可以照亮人生的前途。2、课文第(2)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具体说说这段中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明确】*第(2)段的主要意思应该是“以为学问就是智慧是错误的” 。 *这一段的论证中有两句摆列出了两种相反的情况:一种是“学问渊博”可是“说不上智慧” ;另一种是“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两种人一起摆放在论证的段落里,这就做了对比。这种对比的目的,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人们对论证的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因此这里的论证方法叫做对比论证, *这种对比论证的课堂反馈:好处在于肯定了正确的一方,否定了错误的一方,使得段

7、落中的观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3、研读课文 36 段,找出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联系的语句,然后试着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两者的关系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智慧必须以学问作基础,才靠的住。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 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 , “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人物的事例: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智慧离不开学问” ,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如“无学问的智慧

8、,是浮光,是肥皂泡,浮光掠影,瞬起瞬灭。 ”“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探照灯,是珍珠泉的泉水,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交流和展示中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再次学习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在逐步的学习过程中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总结归纳全文:【中心意思】这篇文章针对不辨“学问”和“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对二者作出了准确的解释 并阐述了“学问”和“智慧”的辨证关系,指出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一观点,同时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

9、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力量。【写作特点总结】(1).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在论证“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中心论点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如在论述“学问为什么不能离开智慧的”时,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在论述“智慧不能离开学问”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2). 论证严密,语言优美。作者学识渊博,视野宽宏。文章论述学问和智慧,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例证典型,语言精炼,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四)品味语言并积累说说下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1、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点拨】2、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

10、,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点拨】3、第三段中的词语“肥皂泡” “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点拨】肥皂泡:形容没有学问的智慧肤浅,瞬起瞬灭,一触即破。探照灯:形容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有深度,有广度。设计意图:品评优美的语言,是让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的诵读品评,让学生感受到其语言的优美魅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言素养,可让学生通过仿写例句的形式来加强积累与运用。四、课外拓展: 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 ”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课堂反馈:五、反馈与达标完成学习之友初步感知和积累运用。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