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wo7103235 文档编号:5856927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南阳师范学院 20XX 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摘要 .(1)绪论 .(1)1 人地关系理论概述 (1)1.1 人地关系的含义 .(1)1.2 人地关系理论 (2)1.2.1 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2)1.2.2 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地理学任务 (3)2 南阳盆地交通发展历程 (3)2.1 秦汉时期 (4)2.1.1 交通发展的影响因素 (4)2.1.2 南阳盆地发达的交通 .(4)2.2 唐代 .(5)2.2.1 唐代南阳盆地概况

2、 (5)2.2.2 南阳盆地交通在唐代发展影响因素 (5)2.3 明清时期 (6)2.3.1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交通概况 (6)2.3.2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交通的影响因素 .(6)2.4.近现代 (7)2.4.1 南阳盆地交通衰落 (7)2.4.2 南阳盆地交通的再次发展 .(7)3 南阳盆地发展前景与应注意的问题 .(8)3.1 前景: (8)3.2 应注意的问题 (9)参考文献: .(10)Abstract.(10)第 1 页 (共 10)页)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研究摘要:南阳盆地,也叫南襄盆地(南阳襄阳盆地)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这是一块极为特殊的地方。事实上,任何一个熟悉中国地理地势的人

3、都会惊叹于这块地方的独一无二。南阳盆地是一个在自然、经济、人文、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一致或相近的地理空间,非常适合充当区域史研究的标本。当前学术界对南阳盆地的研究有一主要方面就是:从交通地理变迁角度研究南阳盆地的古今盛衰。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研究包含范围较广,如人口变迁、城市化历程、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演化等。而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是交通的地理变迁,要深入研究交通的地理变迁的影响,尤其要深入研究近代南阳盆地的社会地位、经济发展与地理交通的相互影响。关键词: 南阳盆地;人地关系;交通的地理变迁。绪论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

4、任务,并始终贯彻在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1 人地关系理论概述1.1 人地关系的含义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人”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作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给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1.2 人地关系理论1.2.1 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第 2 页 (共 10)页)我国古代哲学向来崇尚“自然的和谐” 、 “人和自然的和谐” 、 “人与人的和谐” 、 “人自我身心的内外和谐”的“普遍和谐”观念。 1在西方,研究人地关

5、系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古希腊学者希波格拉底论空气、水和地方专门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色诺芬 较早探讨人地比例及相互关系的学者柏拉图 提出了理想国的设想,认为 5040 人是对国家最有利的公民数量。亚里士多德 “最完美最美丽的国家,就是能够维持人口数目使之不超过一定限度的国家” ,一国的土地和人口规模应当适应。1.2.2 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1)地理环境决定论“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3(2)可能

6、论(或然论、人地相关理论)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维达尔: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白吕纳: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变化。(3) 文化决定论哈奇指出,文化从下述三个方面决定了人类的行为: (1)人类通过学习获得了那些指导和确定思想与行为的模式。 (2)虽然许多文化成分处于意识知觉的水平以下,但它们仍然决定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语言就是一个例子。 (3)文

7、化模式既构造了思想,也构造感知。(4) 适应论与生态论适应论:又称协调论。“adjustment”一词意为“协调”或“适应” ,第 3 页 (共 10)页)由英国地理学家 P.M.罗士培于 1930 年首先创用。 4与罗士培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 H. H.巴罗斯,于 1923 年发表文章,把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 。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 。 5生态论: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在其人类生态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他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

8、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61.3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地理学任务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后发生变化的认为环境,这两者合称为自然地理环境;还包括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自人类社会至 21 世纪,人类活动已涉足地球上的任何可以到达的角落,现代的地理环境实际上是人施加了深深烙印的地理环境。以区域地理学的方法,选取一个典型地理区域(以南阳市为例)作为研究对象,勾勒历史时期本区域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研究状况:近些年来,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深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学界围绕着以人地关系为核心问题的历史环境变迁进行研究取得诸多的研究成

9、绩,研究广度和深度较以前有长足进步。然而,就目前研究的整体状况而言,仍有诸多可待提升的空间。“地表人文化过程”一词用以表示人类活动在特定历史和空间下的状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性极高的概念,但其相关研究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具有很高的学术前沿性。基于以上事实,本研究就用南阳盆地的交通演变历程,采用“地表人文化”这一综合概念,考察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和影响。2 南阳盆地交通发展历程南阳盆地位于秦岭、大巴山以东,桐柏山、大别山以西,其北是秦岭山脉的东端。其南是大巴山脉的东端。周边的山脉恰好把这块地方给围了起来,从而形成了盆地。这块地区位于中国地势上“第二台阶”与“第三第 4 页 (共 10

10、)页)台阶”的交汇处,第二台阶即除青藏高原(第一台阶)之外的高原与山地地区,而第三台阶则主要是东部的平原地区,从这里向东西两面伸展,有着无尽的平原与山地资源。秦岭挡住了北方的沙尘与冷空气,而大巴则也隔离了南方的炎热与潮湿。所以,南阳盆地在中国版图上,具有南北居中、东西居中的特殊地位。自古以来,南阳盆地的水陆交通就比较发达,商周时期,盆地内即有通往中原的“夏路”2.1 秦汉时期南阳有“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 、 “推淮引湍,三方是通”的水陆并臻的辐射型交通网。 72.1.1 交通发展的影响因素南阳在秦汉时期成为重要都市:第一,是自然经济基础优越。其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部是丘陵地,整个地

11、形成为近马蹄形的盆地。属于季风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靠近天府之国,农业发展条件优越。粮草的向外运输就要求发展南阳盆地的交通,利用水运大量输送粮草及利用陆路加强联系。第二,南阳盆地居于秦汉时期南北、东西的转折地区,可谓水陆交通便利,是“南船北马”的交替地、转折点,又因它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巴蜀,南控蛮越,具有南北交通腰膂的优势而曾一度商遍天下、富冠海内,成为商家汇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统治阶级对南阳盆地的重视,也促进了南阳盆地交通的发展。第三, “南船北马”南阳盆地东有大别山、桐柏山千里横卧,西有秦岭、伏牛山八百里逶迤,南阳盆地恰处在南北通道之中,向南经唐白河、丹江,通汉水直达长江,有舟楫之

12、利;向北舍舟登陆,越“南襄隘道” ,可达黄河中下游中华文明最早的地带。南阳盆地河流交叉,水量丰富,可连接黄河、长江、淮河等重要水运通道,因此南阳才有发展水运交通的便利。因此社会经济、政治与自然条件共同决定了南阳盆地交通的发达。2.1.2 南阳盆地发达的交通古时南阳的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在夏朝,南阳向北就有道路叫夏路,就是出南阳盆地东北方,经方城、叶县间的隘口,到达豫中平原的道路。史记记载“楚适诸夏,路出方城” ,指的就是这条道路。古时南阳的航运同样十分繁荣。纵贯南阳盆地的唐白河、丹江汇入汉第 5 页 (共 10)页)水再入长江,是古时难得的水上通道,自古舟楫商贾往来频繁。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青铜制

13、的铜简,是公元前年楚怀王时的航运通行证,叫鄂君启节 ,有铭文个,其中记录“自鄂往庚阳丘,庚方城” 。这个准运证,是允许商船自湖北的鄂城,越过湖泊,溯江水北往,转入唐白河,经阳丘(今方城县东渔池岗)到方城(今方城独树镇) 。这证明在战国时,南阳就具有水路运输重要的地位。2.2 唐代唐代,南阳盆地为东、西两大政治中心和南、北两条漕粮之道的交通枢纽2.2.1 唐代南阳盆地概况唐朝时期,南阳地区农业兴旺,工商业繁荣。在北宋和金人对峙时期,南阳曾作为前线,几度易手。岳飞北上抗金途经南阳卧龙岗,在南阳武侯祠手书诸葛武侯前后出师表 ,以示收复失地之决心。自北宋开始,处在关中(西安) 、河洛(洛阳)和江汉(荆

14、州)三大地域中心的南阳,由于受到当时政治中心东移和江汉地区的中心城市从江陵转向武汉的影响,失去了秦汉时期的辉煌。唐代以后,南阳的经济文化地位仍十分为世人瞩目,从唐代大诗人李白、散文家韩愈,到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范仲淹和金代的元好问等,写下许多赞颂南阳的名篇佳作。2.2.2 南阳盆地交通在唐代发展影响因素南阳盆地的交通在唐代虽有所发展,但是地位不及秦汉时期。(1)唐代是我国经济鼎盛时代,各地经济发展迅猛。南阳盆地农业优势不明显,经济地位下降。唐代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转移,统治者对南阳盆地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明显。因此南阳盆地交通发展受到限制。(2)唐后期,战乱影响,南阳盆地几度成为战争前线,战争兵力及粮

15、草的转运等一定程度促进了南阳盆地交通的发展。但是,战乱影响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交通发展水平。(3)南阳盆地自然地理优势依然明显。唐河,白河等水运发达。降水季节性明显,有明显的汛期,又连接南北、东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通道。南阳盆地是连接东部平原的开口,地势相对平坦开阔,陆路交通发展的地理条件优越。第 6 页 (共 10)页)2.3 明清时期2.3.1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交通概况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形成了以丹水、湍水、白河、唐河为主干的水路网和以方城路、三鸦路、商洛路、邓州路、桐柏路为主干的陆路网。盆地内星星点点的城镇分布其上,或通过水路,或依靠陆路,或水陆联动,以致货物聚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明清时期

16、,盆地内的几条陆路大道主要有:(一)南阳府至内乡,然后由内乡县城分为两条,一条通西峡口,一条通淅川;(二)南阳府至邓州;(三)南阳府至唐河、桐柏;(四)南阳府至方城;(五)南阳府至南召。南阳府通往襄阳府、湖广地区以唐白河、丹水等水路为主,兼有南阳至邓州、南阳至桐柏陆路。南阳府通往中原地区不外乎两条线路:一是取道于南阳盆地东北端方城县附近缺口的方城路,另一条即三鸦路。南阳盆地通过这两条要道,直接和中原政治经济中心洛阳、开封相联系。2.3.2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交通的影响因素(1)明清时期,我国的气候处于寒冷干燥期,南阳盆地年平均降雨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森林逐渐被砍伐所造成的水土流失

17、,使大量泥沙在河床淤积,影响通航。(2)清末民国初,方城路和三鸦路渐趋衰落,促使这两条交通干道衰落的原因有三:其一,京汉铁路的兴起和通车,成了纵横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从而代替了这两条要道的交通地位;其二,唐、白河河曲发达,上游植被遭人为破坏,面积日益减少,泥沙积多,河床淤浅,影响舟楫航行;其三,清末至近代,统治者媚外卖国,无暇于交通修治,也是交通衰落的重要原因。(3)河道衰落还与人为破坏有关,如方城县城廓附近之潘河道, “在清中叶尚可泛舟,估客乘航直抵东部,四方之物无不毕集,今城东南隅之下货台,即当时之泊舟下货处。综上所述, 。明清至民国时期,南阳盆地气候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减少,河流水位下

18、降,加上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致使河床淤塞,严重影响通航,而统治者腐败媚外,又无力修治。同时,京汉铁路的兴起代替了南阳盆地的南北交通地位,这些因素导致了南阳盆地不少城镇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而衰败。第 7 页 (共 10)页)2.4.近现代南阳盆地交通在刚建国初期短暂衰落,在 90 年代后期迅速发展再次成为交通枢纽。2.4.1 南阳盆地交通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70 年代以前,南阳盆地因为交通闭塞逐步走向衰落,加上周边城市铁路交通的大力发展,以及鸭河口水库的修建致使南阳河运能力丧失。而其衰落原因归结为:(1)南阳盆地地理条件优越,气候适宜,比较适合农业的发展。南阳盆地一直是农作物的重要产区。但

19、是在建国初期,我国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主要发展方向是东北及沿海地区。因此,南阳盆地的交通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制约。(2)铁路的初期快速发展,铁路干线未经过南阳,主要是南北满洲里至广州的铁路等。其铁路的发展替代了南阳盆地的交通地位。(3)全球变暖,气候条件发生变化,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加大,加之环境恶化,河流中泥沙堆积,使南阳盆地白河、唐河等河流的运输能力下降。(4)鸭河口水库的修建替代了南阳盆地河流的交通的地位,南阳盆地的运河能力下降,地位削弱。2.4.2 南阳盆地交通的再次发展1990 年代后,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速,宁西铁路使南阳成为新的铁路枢纽。与此同时,南阳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从

20、2004 年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 2009 年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达五百多公里,居河南省第一,全市 13 个县市区中,9 个通了铁路,11 个通了高速公路。随着交通的改善,南阳已形成区域型的物流中心。(1)铁路 目前,铁路的快速发展,形成密集的铁路网。京广线、陇海线、 、宁西线、郑渝铁路、焦枝线等。尤其是焦枝线的开通大大改善了南阳的交通状况。焦枝线途径南阳,使得南阳再次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连接南北重要城市。(2)公路国道、省道:国道 312 线、207 线、209 线和省道豫 01 线、豫 02 线分别第 8 页 (共 10)页)从全市 纵横穿过。高速公路: 许平南高速公路 2004 年建

21、成通车,使南阳至郑州行车时间缩短为 4 小时。2009 年 10 月南阳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553 公里,位居河南省第一。同时南阳中心城区形成 80 公里环城高速公路。南阳盆地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形成发达的交通网,连接郑州等重要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内部也形成交通网络,使南阳盆地内部连接方便快捷,促进南阳盆地整体的发展。(3)航空 1934 年 4 月,蒋介石为加强对共产党的“围剿” ,修建了南阳老机场。1988 年南阳决定在市区东南姜营龙王庙迁建、扩修机场,机场迁建工程于1991 年 4 月开工,1992 年 10 月南阳机场竣工投入使用,同时老机场关闭。2008 年 4 月 28 日,

22、南航南阳飞行训练基地成立。同年,南阳机场航站楼开始改扩建。南阳机场是标准 4C 级机场,河南省 3 大民用机场之一,可起降波音 757 等中型客机和货机,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桂林、郑州等城市。至 2010 年底,南阳机场每周共有 90 余个航班起降。综上所述,南阳盆地现在已经形成密集的公路、铁路交通网,以及发达的航运交通。南阳盆地交通再次快速发展,再次发挥交通地理中的枢纽作用,连接南北、东西。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缓和东部地区发展的压力。3 南阳盆地发展前景与应注意的问题3.1 前景:北大教授胡星斗的一封致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关于修改宪法、实行迁都与分都战略的建议书中这样提到, “

23、将政治首都从北京迁到中原或南方中部一带;加强北京的文化首都的功能;确立上海的经济首都的地位;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的条款,为未来中国实行迁都与分都战略扫除法制的障碍。”在他的文中,更是强烈呼吁道, “我国尽及早迁都南阳。 ”,迁都一事一时间成了举国上下争论的热点,就连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的私人博客中,也大篇幅地论述并支持迁都应首选南阳。 8第 9 页 (共 10)页)南阳有望成为迁都的选址主要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南阳位于我国南北、东西的中心地带,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汇地带。三面环山,一面向平原开口。可开发的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4、面积与地形方面:东部盆地面积大小恰当,适于形成一个规模较大、自成一体的分散型城市群组成的大都市(类似于鲁尔区) ,有利于形成完整的交通区域网。地形平坦,起伏较小,便于公路、铁路的开发,交通发展的条件优越,可利用面积广。 气候方面:处于暖温带、亚热带分界线上,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最利于人们工作生活。 地质上:结构稳定,虽然处于山前和山区,却不在地震带上,不像北京和西安那样多地震。因此,南阳盆地的交通发展稳定性较强,受地质灾害的破坏较小。 水系独立便于治理,减少污染,从而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的首都,同时也适应高技术产业的需要。水系独立,发展交通的耗费较小。更有利于交通的发展。(2)政治上有利于全国团结

25、统一(3) 经济上有利于全国总体发展(4)军事上有利于首都自身防御和形成全国总体防御格局。 3.2 应注意的问题(1)环境保护问题,南阳盆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迁都的首要选址,首先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从南阳盆地交通的演变来看,人类发展的首要前提是自然条件。要有适合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资源优势、环境条件等。要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南阳盆地要做好森林保护工作,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自然环境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保护好环境,避免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2)城市规划问题南阳盆地要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要做好城市规划,合理布局生活区与工业区、商业区等,便于扩大

26、规模发展。同时要规划好城市交通建设,加大交通的承载力,便于交通道路扩大发展。避免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拥第 10 页 (共 10)页)堵,承载力不足问题。为城市的扩大做好准备工作,加大城市的容纳力。(1)交通优化问题 南阳盆地交通布局有待提高。南阳现有交通道路整体布局还需调整,道路的宽度等不利于将来特大城市的发展。目前南阳盆地的交通要以整体的角度来规划发展。建立外围环城交通网,内部拓宽道路及加强各交通线的联系。形成全面发达的交通网。增加南阳盆地的交通承载力。参 考 文 献1 汤一介 :儒学与当今全球三大难题 N 北京日报 2007-09-21 2 毛曦 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 N西安联合大

27、学学报 3 胡焕勇人地学原理 序言 J国外人文地理 1986 年01期 4 罗士培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谈人口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M 1930年 5 H. H.巴罗斯 “人类生态学” 2009-05-276 人类生态学期末论文J杰拉尔德 2013年1 月4日7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 金源 2012-018 靳国范中国即将迁都南阳 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11-5-1Study on Nanyang basin cultureAbstract: the Nanyang basin, also called Nanxiang basin (Nanyang Xiangyang basin).I

28、n Chinese geographical territory, this is a very special place. In fact, any one familiar with the geography Chinese people will marvel at the place of the one and only.Nanyang basin is a natural,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identical or similar geographical sp

29、ace, and is very suitable for a regional history study specimens. Current research in Nanyang basin, academia has a mainaspect is: from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nd traffic geographical changes of Nanyangbasin. Study of the Nanyang basin surface culture contains a wide range, such as population change

30、s, history,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Which is very representative of the geographical changes of traffic,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changes in-depth study of traffic, especially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odern Nanyang basin, social statu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eographic traffic.Keywords: Nanyang basin; man land relationship; geography of transport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