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南阳市耕地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wo7103235 文档编号:5856430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阳市耕地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南阳市耕地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南阳市耕地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南阳市耕地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南阳市耕地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南阳师范学院 20XX 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南阳市耕地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摘要 (1)1 南阳市耕地现状 (1)2 南阳市耕地变化趋势分析 (2)2.1 耕地面积的变化 (2)2.2 人均耕地面积变化 (3)2.3 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3)2.4 农业机械化有大幅度提高 (4)3 耕地变化原因分析 (4)3.1 增加原因以及有利影响分析 (4)3.2 减少原因以及不利影响分析 (5)4 对策选择 (5)4.1 加强思想认识,提高管理水平 (5)4.2 合理利用土地,减少耕地占用 (7)4.3 积极

2、复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 (8)4.4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产量 (8)5 结语 (9)参考文献 (10)第 1 页 (共 11 页)南阳市耕地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摘要: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涉及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土地利用,造成耕地资源的大量锐减,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了解耕地的变化和利用状况。本文分析了南阳市的耕地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耕地变化的原因,结合南阳市的实际情况,掌握其变化趋势,找出在新形势下影响耕地保护的正反两方面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方法,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确保

3、南阳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关键词:耕地变化;耕地保护;南阳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说过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耕地则是土地的精华。所谓耕地,就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耕地保护尤为重要。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其次,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中国是有 12 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 1.59 亩,只

4、占世界人均耕地的 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所以,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一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出路,也没有选择。南阳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业生产稳定、良田面积大,是全省重点的粮、棉、油、烟生产基地和农副土特产的出口基地。作为河南省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其耕地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态势。第 2 页 (共 11 页)1 南阳市耕地现状南阳市是河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现辖邓州一市,卧龙、宛城两区,南召、方城、西峡、镇平

5、、内乡、淅川、社旗、唐河、新野、桐柏等十县。据 2009 年南阳统计年鉴可知。2008 年末,南阳市各类土地总面积 26509km ,常用耕地面积 9417.9 km ,占土地总面积的 35.53。其中水田 546.3 km ,占耕地总面积的 5.80;旱地 8871.5 km ,占耕地总面积的 94.20。2008 年粮食种植面积 1652.33 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 981.11 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 588.69 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 60。棉花种植面积 177.05 万亩,油料种植面积 437.12 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56.33 万亩。粮食产量 569.66 万吨。棉花产量

6、 10.92 万吨,油料产量101.98 万吨,蔬菜产量 878.31 万吨。2 南阳市耕地变化趋势分析2.1 耕地面积的变化从图 1、图 2 中可以看到,1949 到 2008 年的 59 年里,南阳市总人口增加了 642.61 万人,除个别年份外,一直都是增加的,而耕地面积再减少,最近几年稳定在 9740km 左右。南阳市城市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非农建设用地扩张趋势明显,建设占用耕地的量也不断增加。从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来看,考虑农业结构优化以及市场容量的限制,未来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数量将会下降,但从农业结构占用耕地的趋势将会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来看,畜禽饲养地

7、、设施农业用地、养殖水面用地的比重较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土地利用的不可逆性在增加,增加了耕地保护的压力。第 3 页 (共 11 页)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949195219551958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年 份总人口数(万人)图 1 南阳市历年人口变化(1949-2008)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9491952195519581961196419671970

8、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年 份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单位:千公顷)图 2 南阳市历年年末耕地面积变化(1949-2008)2.2 人均耕地面积变化从图 3 可以看到人均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 2009 年南阳市统计年鉴)不断减少。最近几年稳定在 1.3 亩左右。第 4 页 (共 11 页)0.000.501.001.502.002.503.003.501949195219551958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年 份人均耕地面积(

9、单位:亩)图 3 人均耕地面积变化(1949-2008)2.3 耕地质量有所提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对土地的投入有了明显的增加。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对耕地进行改造,使得耕地质量有所提高。随着我国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粮食作物产量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在很多地方,由于人们习惯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土壤暴露,风蚀剧烈,有机质和水分跑失严重,加剧了土壤贫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由于长期对土地的大肆掠取,造成农田土壤物质与能量的收支失衡,土壤肥力日趋下降,土地得不到休养生息,农业生态系统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要从

10、建设良好农业生态系统入手,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增长后劲。2.4 农业机械化有大幅度提高近几年来,南阳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 2008 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 529 万千瓦,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 61 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为 40。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省“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相比,目前南阳市的农机发展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机装备水平还不高,第 5 页 (共 11 页)地区之间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督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

11、完善等。3 耕地变化原因分析3.1 增加原因以及有利影响分析一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可以促进工、农两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哺育农业”的方向转变。经过不断发展,我国工业投入资金已经从过去单纯依靠农产品向依靠农产品和工业自身积累的方向转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逐渐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也会加大,农民将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去,使得农业人口进一步减少,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初步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局面,增强耕地保护的内在机制。二是我们将实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方式会进一步发生改变,单位经

12、济增长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将会进一步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将会得到提高,城镇现有的建设用地的潜力将会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方向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挖潜型的方向转变,耕地占用将会进一步减少,耕地保护的压力会有所减弱。对于耕地本身而言,随着大量农业人口的流转,耕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会进一步减弱,耕地流转会逐步加快,耕地细碎化的局面会得到根本的改观,使得耕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可能,有利于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和有效地保护耕地。三是土地生态建设的力度逐渐加大,会逐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使得耕地的生产潜力的发挥成为可能。随着生态退耕战略的逐步实施,整个农业生产环境

13、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局部农业小气候会向良性方向发展,土地的生产潜力可能得以发挥。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会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1。加大了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有计划的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合理地确定农林牧各业用地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基础。在综合开发利川上述土地资源时,既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土地自然优势,又要考虑建立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类永续生存的生态环境,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妥善垦殖 2。第 6 页 (共 11 页)3.2 减少原因以及不利影响分析一是耕地占用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经济活动深度和广度的增大,必然会带来用地需求的上升。考

14、虑到土地利用方式演变的渐进性,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现象还会存在,同时,单纯的内涵挖潜并不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必要的新增建设用地不可缺少,在这种背景下,耕地保护的压力增大。二是耕地保护政策面临着不断变迁的压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耕地保护会面临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受到耕地保护政策硬性约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需要而产生的用地需求会推动耕地保护政策的不断演变。同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耕地保护的压力存在空间差异。近几年来,耕地异地开发、建设用地折抵、基本农田有偿代保等现象都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新情况,这些新情况对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是潜在的,需要

15、及时采取对策。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必然会出现更多类似的情况,这使得耕地保护政策需要足够的灵活性,能够针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水平和耕地资源状况的差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协调好区域内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用地需求,实现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 1。4 对策选择4.1 加强思想认识,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应加大土地宣传教育的力度,使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深入人心,使人们增强惜土爱地的意识,自觉地保护利用好耕地。要摒弃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对立”观点。有些地方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认为保护就抑制了发展,要发展就须占用耕地。因此,为了发展不惜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这种错误

16、观念的指导下大量耕地被占用来搞开发,造成耕地锐减。须知只有保护好耕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信息渠道,大力宣传党的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方针政策,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宣传的同时要贯彻、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包括土地长期承包不变的政策、两用地自主经营的政策、允许土地集约经营政策、种粮补贴政策、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耕地征用和补第 7 页 (共 11 页)偿政策、失地职工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政策等,以调动和激发职工经营好承包地的积极性。 其次管理部门要严格土地执法和土地审批制度,坚决打击任何违法占用耕地或钻法律空子

17、的圈地现象。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法律强制性和实施性,通过规划限制城镇的无序扩张和经济建设对农用地的占用,保护城镇郊区高质量的耕地资源;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调整农业结构,建立农田保护区,实现农产品的集中生产。再次为了改变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任意占用、浪费土地的无政府状态,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一个包括工业布局、市政建设、交通线路、水利灌溉、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等各业用地在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对各业用地进行数量上和地区上的综合平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农业部门内部各业对有限的土地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以达到用较少的土地,生产较多

18、的农产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的目的 2。最后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例如使用 GIS 土地管理系统遥感等先进技术,掌握准确的耕地数量和质量,进行土地评价,查明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是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依据,是珍惜、利用、保护、改良耕地的科学依据,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为了迅速查清我市耕地数量和质量,要下决心,集中足够的力量,运用遥感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和丈量方法相结合,特别是农村实行责任田后,传统的方法有可能较准确和较迅速一些,而大面积土地还应采取科学手段,运用近期地形图或航片,进行外业调查。采取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实地调查与座谈访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认真进

19、行土地质量评价。根据调查的资料,按照土地等级标准,采用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方法,阐明各等土地对发展农林牧副渔的适宜程度、限制因素、改良措施和生产潜力,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4.2 合理利用土地,减少耕地占用切实保护现有耕地,城市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良田,严格控制耕地的大面积出让。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要尽可能避开优质耕地,力争使耕地消耗降到第 8 页 (共 11 页)最低限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占地最多的是道路。在公路选线方面一定要把节约耕地作为道路选线的基本原则之一,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 3。随着工业、交通、厂矿等事业的发展,城镇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占用土地和一部分耕地

20、,这是事业的需要。但应严格控制,节约用地。对市区用地要合理控制其建设规模。市政建设要把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结合起来,适当提高高层住宅建筑的比例,以有效地减少建筑用地和改变市容面貌。工业生产要坚决贯彻“挖潜、革新、改造”的方针,合理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积极发展耗能低、用水少、无污染、容劳多、占地少的高精尖工业,以扬技术好、劳力多之长,避资源缺、土地少之短。工业扩散,要尽量少占高产肥田沃土。要按照农业区划和农业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集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乡、村企业要充分利用原有建筑面积和场所,采取插建的办法。提倡修盖多层厂房,尽盈压缩占用农田面积,农村居民点应以改造旧村为主,不要随地向外扩张

21、,农村住宅要向“空间发展” ,修建楼房,应严格审批城乡占用耕地数量,制止多报少用、占而不用、滥占耕地、占好地的做法,尤其是城镇郊区蔬菜基地和商品粮基地的良田,更应严格掌握 2。南阳市经济要发展,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必须要适度,不能无限制地扩展。根据南阳市耕地锐减和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一定要遏制耕地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的趋势,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建设,经济发展导致建设占用耕地要适度,决不能走乱占地、牺牲农业、无限制发展城市的路子。重点建设项目也要千方百计节约用地,选址定点要尽量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确需占用基本农田时,必须按照土地管

22、理法的规定,报经国务院批准。4.3 积极复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规划。土地整治也是我国目前正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国家加大财政投入,采取国家、省级重点项目的形式对部分地区的中低产田、低丘岗地的实行改造,提高耕地生产水平和耕地质量。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第 9 页 (共 11 页)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 ”通过新农村规划,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

23、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环境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农村乡镇企业要合理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农村住宅用地,并在以后的村镇规划和农村住宅重建中按照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安排住宅用地,集约农村居民点,加大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力度,增加耕地面积。内涵挖潜,盘活存量, 集约使用建设用地,节约耕地。积极引导用地单位转变思路,眼睛向内,致力挖掘存量土地潜力,狠抓闲置土地清理,大力推行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初步形成利用存量土地解决建设项目用地的机制。使城区存量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由于非农建设需要占用大量耕地,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补充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其中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

24、地最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内涵挖潜,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以旧村庄为基础,充分利用各种闲置地,治理“空心村”,将超标居民点用地复垦为耕地,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率 1,4。4.4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产量南阳市中低产田面积大,通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这也是隐形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的途径之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抓好优质良种繁育推广产业化。大力兴修水利,兴建农田基本设施,确保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做到旱涝保收。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

25、产能力的主要物质手段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发和应用配套农机技术第 10 页 (共 11 页)及机具,可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围绕产业特色,发展农机推广项目,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发示范、辐射效应,促进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围绕产业区域布局,优化配置农机装备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农机服务网络,从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有力举措。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

26、生产率,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的小康建设,同时促进劳动力转移,继而推进城镇化进程。实践证明,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用先进的农机装备农业,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改造农业,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使农民增收,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耕地保护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为目标。我们再不能乱用耕地、牺牲耕地来取得建设的老路。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方面,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制

27、定耕地保护规划,合理确定耕地保护的区域,对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洪涝灾害的耕地要严格保护。另一方面,要把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不但不能使利用耕地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要通过耕地的开发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5 结语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政策应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相均衡的政策。在确保耕地保护数量不减少的同时,还应通过加大投入,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耕地的环境,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从大资源的角度出发,推进土地生态建设。补充耕地要实现过去以开发荒山、荒地、荒滩为主向土地整理、复垦为主的转移。生态脆弱区的未利用地开发要以经济林或草地为主,避

28、免造成新的破坏。要着手研究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探索实现补充耕地和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式 1,5。第 11 页 (共 11 页)耕地保护政策作为我国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其他政策相协调。由于耕地保护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在制定各种政策时,必须将耕地保护的具体目标贯穿于经济运行各个层次的局部目标以及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中,不仅仅要反映和体现它,更要受到它的制约,减少政策的不协调性 6。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的辩证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而保护耕地红

29、线则是我们必须承担和履行的重要法律和历史责任,各级政府一定要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以保增长为由滥批滥占耕地,也不能以保红线为由制约经济发展 3。参 考 文 献1 葛利玲,常献伟,潘元庆,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研究以南阳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 2980-2978.2 陈玉才.试谈沈阳市耕地变化及其利用J.农业经济 1984,(4): 34-37.3王国梁.建国以来山西省耕地变化态势与耕地安全 J.经济地理,2010,30(9):1542-1545.4 李文学. 土地整理与粮食安全J.理论与当代, 2008(10):42 - 45.5 国务院. 关于进

30、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R.国发(2002)10 号,2002 - 04 - 11.6 南阳市统计局.南阳统计年鉴 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Nanyang City Land Changing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Abstract: Land is the mother of wealth,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human survival, is the basic means of production agricultur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rab

31、le land is a major event invol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ccelerat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cultivated land dropped, to achieve economic, social,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must understand the changes and utilization of arable land.

3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Nanyang City, and the problems, reasons for changes in arable l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anyang City, master of its tendency to identify land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第 12 页 (共 11 页)protection of both positive and

33、negative reasons, to develop appropriate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methods, conscious control and guide the direction of the favorable development to ensure Nanyang improv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stead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Key words: Land change; farmland protection; Nanyang C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