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阳师范学院 20XX 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南阳市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分析和对策探讨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摘要(1)0 关键词(1) 1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及特征(1)1.1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1)1.2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1)2 南阳市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条件分析(4)2.1 南阳市农业现代化的现状(4)2.2 南阳市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分析(5)3 南阳市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对策探讨(7)参考文献.(8)Abstract.(9)第 1 页(共 9 页)南阳市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分析和对策探讨
2、摘要:明确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和特征,分析南阳市现有的条件,着重从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努力,积极加快南阳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南阳市农业结构的顺利转型,以此推进南阳市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关键词:南阳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对策1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及特征1.1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涵义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重要内容之一。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
3、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要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迈出新步伐,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建设中原经济区,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1。1.2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1)巩固、稳定、创新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首先着手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实施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释放了农业生产力,而且在维护集体所有制经济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认
4、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存在着某种悖论。诚然社会化大生产及其机械化、高科技化要求一定的土地经第 2 页(共 9 页)营规模。但是,如果把规模的大小仅仅定位在土地面积方面,也是一种主观武断,因为规模是外在的,关键的还是要看资本有机构成和经营集约化程度。这是由于农业和工业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工业的内部劳动分工精细,劳动计量准确,工业化过程中,工厂化可以取代家庭工厂手工业。农业的劳动是自然过程和人的劳动过程的统一,因此,农业内部分工相比工业就不是那么精细,内部联系及其劳动也难以准确计量,所以采用家庭经营方式是符合农业经济规律的。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经营这种
5、方式也是与我国现实生产力的多层次、低水平性质相适应的,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巩固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寻求在这一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2)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统筹兼顾,把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使农业现代化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二元结构,与农业劳动者的德、智、体、美、以及技术、技能素质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说,新型农业现代化反映着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体现着人们生产与生活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有利于农
6、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3)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新型城镇化新就新在把农村涵盖进来,形成新的城镇化概念,新的城镇化体系,新的城镇化规划布局。 ”这一论述,不仅鲜明地解析了新型城镇化关于“新型”的基本认识,而且,深化了城镇化在新时期的内容和走势,告诫人们在当前乃至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我省城镇化的发展重心将更多地要“把农村涵盖进来” ,要把城镇化建设同破解“三农”及其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联系起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我省省情实际和特点的新型城镇化的路。(4)以新型工业化支撑在任何社会经济中,农业和工业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但是,长期以来甚至在今天,一些人还是把工
7、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截然断开,认为工业化主要是讲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就业中的份额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就是使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持续减少农业比重。这第 3 页(共 9 页)些认识不仅忽视了农业发展对工业化的影响作用,更主要的是忽视了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本身的变动,即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客观联系。由于对工业化的片面认识,以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制定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长期停滞,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工业化因此也没有实现。并且由于长期实行的希望通过农业剩余的转移推动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还使得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城乡发展、地区发展、收入分配等差距日益扩大
8、,从而从经济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内在价值主要在于它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农业和其他部门一样现代化了,农业份额下降,才具有实际意义,二元经济结构才能消失 2。所以,农业现代化一定要纳入工业化发展背景下,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走向新型农业现代化。(5)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就是技术停滞不前。由于技术停滞,农民世世代代利用同样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辛勤地生产却依然是处于饥饿之中。因此,必须在农业中不断引入新的技术,把农业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变低收益劳动为高收益劳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农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最重要
9、的是技术作为、技术带动、技术进步。只有依靠技术的力量,才能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者说农业现代化的要义就是在于追求既定的收益前提下,投入的要素成本比以前越来越少。(6)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就是市场机制调节的经济。市场机制包括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价格波动、市场竞争状态、市场资本运动等,只要是市场经济,这些机制就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社会活动一切始于计划,终于计划,一切由计划安排。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使得我们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几乎所有物质资源的配置,都由市场机制来调节。这就是说,农业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市场经济运行的大
10、背景条件和体制环境。因此,要转变观念,要按市场机制、市场法则办事,既要注重市场化对农业经济运行中的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调节引导,更要按照价值规律讲求农业投入产出第 4 页(共 9 页)的效益比较,和工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一样,追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维护、保证农业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为此,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首先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学会按市场法则办事,按市场法则评价,把现代化农业发展同现代市场化建设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的市场化建设与发展的路子,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7)实施新产业组织架构运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又一个着力点就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11、,通过培育各种类型的经营组织,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带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是培植主导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经济利益联合体。目前许多市、县、乡、村成立的各级各类专业化合作组织,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在生产与销售之间,在新技术、新成果、新方式、新渠道的研发实验与农民需求的沟通、认识、推广应用之间,架桥铺路,特别是在引导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产业化、市场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组织保证力量。2
12、 南阳市农业现状及条件分析2.1 南阳市农业现状近年来,南阳市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培育发展区域性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探索新的农业运行机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效益明显增强,农民收人持续增长.全市优质粮油种植面积已超过 70%,开发培育优质农产品达 100 多个品种.农,牧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百分比分别由 1999 年 65.9%和 29.8%调整到 2005 年的 57.2%和 38.5% ,种职业中粮经比例由 1998 年的64.4;35.6t 调整到 2005 年的 54.2:45.8,经济作物比重比河南省平均水平高近 1
13、0 个百分点。经济作物面积 2005 年达 85.27 万 hm2,比 2000 年增长 21.6%。畜牧、蔬菜、林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明晰,主导产业产值占第 5 页(共 9 页)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70%2。有 20 种农产品被命名为全国名牌产品,数量位居全省之首。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初步形成,建立了黄牛、中药材,食用菌、小辣椒、蔬菜、林果六大生产基地和畜牧养殖、特色果林、优质粮棉、无公害蔬菜等一批示范园区,培育催生了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的龙头企业。2.2 南阳市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2.2.1 南阳市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南阳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是
14、一个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地形,土地肥沃,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典型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均温 14.4-15.7,年均降水量 805.8mm,无霜期 225-240d3。因此南阳既具有北国风光,又有江南特点,适宜农、林、牧、渔各业发展,盛产小麦、油料、花生、棉花、烟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是河南省重要的粮棉油烟产地和主要粮食外调市。(2)便利的交通通讯设施和充足的电力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是豫、鄂、川、陕的交通要塞。焦(作)柳(州)铁路纵贯南北,宁(南京)西(西安)铁路贯穿东西;公路四通八达,交织成网,
15、许平南、南邓、信南、宛平等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大型波音客机可直达北京、广州、深圳等地。通讯设施完备,全市13 个县(市、区)全部进入直播通信网和互联网。南阳处于华中电网覆盖之下,境内鸭河口火电厂、蒲山电厂和回龙抽水电站的建成运行,使南阳电力供应更加充足和稳定。(3)经济的发展和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南阳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06 年来,粮油总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 3386 元。南阳市有普通高等学校 4 所,成人高校 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含技校)92 所。农村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 99.8%、96.5%,青壮年非文盲率达 99.9%。县及县以上国
16、有独立研究机构 20 个 3。这些教育机构为南阳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人才提供了基本保障。(4)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发展第 6 页(共 9 页)近年来南阳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化肥化、电气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44.955 万 hm2。旱涝保收农田面积 31.748 万 hm2。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62.99 万 kW,增长 14%;农用拖拉机 51.23 万台,增长 14.5%;农用运输车 6.92 万辆 3。(5)农业结构不断完善,区域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市已建成粮食、棉花、烟叶、畜产品、油料、中药材、蔬菜、林果、花卉、食用菌、水产
17、品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尤其是林果、中药材、南阳黄牛三大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区域化、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64%,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2.2.2 南阳市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1)农林牧渔发展不均衡20002005 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增长了55.8%、53.8%、116.9%、42.8%,但林业、渔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百分比则从 2000 年的 3.6%和 1.2%下降到 2005 年的 3.1%和 1.2%3,这与南阳市较优越的林业、渔业资源是不相称的。(2)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初中生辍学较普遍,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
18、转移等,使得现有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难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及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营销;缺乏市场意识和开阔创新意识;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从而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3)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当前,南阳市农业技术研究中存在重视增产技术研究,忽视优质技术研究;重视产中技术研究,忽视产前、产后技术研究;偏好常规品种技术研究,忽视开发南阳特色农场品技术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市场引导,效率不高。(4)农业结构调整缺乏有效的制度与组织保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然而,当前农村土地的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人口为基础进行分配承包的。土
19、地的稀缺性、农外就业机会的有限性和就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市居民在待遇上的不平等、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性、部分农民对第 7 页(共 9 页)土地长期形成的高度依赖性等,都制约了土地的流转速度与规模,加之近年来国家实行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客观上使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有效土地流转难以形成与运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农民适应市场经济、低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3 南阳市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对策探讨(1)加强政府领导作用.注重重点培育各级领导和各有关可持续农业的部门要提高对发展新型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要从战略发展高度出发,把生态农业普及与开发猎人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新型农业的
20、领导.农、林、水和环保等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密切协作;要通过介绍,推广一批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典型经验,让群众从身边的事例中看到好处和希望,提高认识,积极参与;要层层培训基层干部,引导他们认真总结几十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忽视自然规律,产生不良影响的教训。(2)以集约化经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首先是优质产业、产品的培植。根据南阳市现状,应继续培育和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优质粮食、棉花、畜产品、中草药、林果、油料、蔬菜、食用菌、烟叶、水产品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 4。其次是科技推广体系的推动。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将科研、教学以及公司企业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
21、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最后是农产品标准质量的建设。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推进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组织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认定工作,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3)以市场化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农业生产只有以消费者导向作为基本指导思想,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及时把握消费变化趋势,才能使农业结构调整步入正确方向。二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积极兴办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建设好产地批发市场,完善配套设施
22、,加快市场流通。三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第 8 页(共 9 页)市场信息采集、分析、发布体系,建设好“南阳农业信息网” ,不断完善各县市区的农业网站。四是要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尽量扩大名牌效应。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快全市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农产品进入超市经营和国际市场。(4)以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快改变农民市场竞争的弱势地位,增强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大户,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
23、分配机制,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在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化农业 5。二是农业开发园区的建设。重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向园区集聚,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农业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发展的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更大范围的农业产业发展,取得规模效益 5。(5)以政府引导与支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保障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职能转变一是要由注重抓产量向抓实现调控、防止农业生产大起大落转变;二是由下达结构调整计划向抓引导、抓典型示范转变;三是由抓资金、抓项目向抓环境、
24、抓基础设施改善、抓政策支持转变;四是由引导农民围绕政府转向围绕市场转变;五是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农业发展规划的框架,采取一系列政策加以引导、扶持:1、财政政策。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向南阳倾斜。市级财政也要对农业结构调整进行资金扶持以及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对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发与生产给与一定的补贴。2、信贷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和促进农村金融部门要多以无息和贴息的方式向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提供资金信贷,放宽信贷条件,扩大信贷范围,提高服务质量。3、提供服务。包括信息服务、法律
25、服务和科技服务 6。第 9 页(共 9 页)参 考 文 献1 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求是,2011,(19).2 郭志文.河南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3 刘艳艳、孙迪亮.也谈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进路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04)4 白小明.河南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分析与对策探讨.农村经济,2012(4)5 张瑞春.论河南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的培养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5): 23-25.6 宋松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标本兼治J.集团经济研究, 2003, (4): 17-18Nan Yang
26、city to promote new condi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bstract: Clear new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alysis on Nan yang existing conditions, Focus on steadily improving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
27、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ncrea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 Improv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 service system, Actively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Nan yang city transformation, To achieve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Nan yang city, To promote modernization in new types of agriculture in Nan yang city.Key words: New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Nan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