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球迁都的现状及地理背景分析-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wo7103235 文档编号:5856266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迁都的现状及地理背景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球迁都的现状及地理背景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球迁都的现状及地理背景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球迁都的现状及地理背景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球迁都的现状及地理背景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南阳师范学院 20XX 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全球迁都的现状及地理背景分析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第 1 页 共 12 页目录摘要 10 引言 11 当代各国首都变迁实例 11.1 已经迁都的国家 11.1.1 巴西:从里约热内卢到中部巴西利亚 21.1.2 德国:从波恩到中部柏林 21.1.3 尼日利亚:从拉各斯到阿布贾 21.1.4 科特迪瓦:从阿比让到亚穆苏克罗 21.1.5 哈萨克斯坦:从阿拉木图到阿斯塔纳 31.1.6 缅甸:从仰光到内比都 31.1.7 南苏丹:从朱巴到拉姆塞尔 31.2 部分想迁都的国家 32 当代

2、各国首都变迁影响因素及实例分析 42.1 生态因素 42.2 安全因素 62.3 社会经济因素 72.4 政治文化因素 73 结论 8参 考 文 献 12第 1 页 共 12 页全球迁都的现状及地理背景分析摘要:通过首都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了,比如我们用“北京”指代中国,用“伦敦” 、“巴黎”指代英国和法国等,所以,首都担负着“国家形象”的重任,说它是一国象征也不过分。有了这样的身份按说应该稳定才对,事实上,大多数国家的首都是很稳定的,迁都只是出于无奈。然而,从 18 世纪末到今天的 200 多年里,全世界相继有 1/3 的国家迁了都,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近现代首都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

3、着重从地理背景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各国迁都事例,试图从社会经济,安全,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剖析各国迁都背后所隐藏的地理因素。关键词:迁都;迁都现状;地理背景;背景分析0 引言在国家的空间结构中,首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既是政府和权力的所在地,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在政治语言中,首都常被用来代表国家,或是代表中央政府。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来看,首都的选择和变迁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经济运行,产业布局,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历史上,由于首都选择不当而导致国家灭亡,政权崩溃的情况屡见不鲜。而正确的首都区位选择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当代一些国家正是出于这样的考

4、虑而对原先的首都进行迁移。但由于首都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安全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全体现的,因此应当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首都区位选择的问题。当首都现有区位不适宜国家总体发展目标时就会进行首都的迁移。而在首都区位选择或重新选择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都可能不同程度的最终决定首都区位的选择结果。因此,研究可能会影响首都区位选择的各种自然、人文要素对于解释历史上的首都区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样的研究也有助于发现首都区位变化的历史规律,并且对于未来的首都区位变化发展趋势具有预第 2 页 共 12 页见意义。1 当代各国首都变迁实例1.1 已经迁都的国家1.1.1 巴西:从里约

5、热内卢到中部巴西利亚巴西南富北穷,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1956 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亚斯州的一片荒原上选中了新都的地址,决定把首都从南部滨海的繁华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往这里,定名为巴西利亚,1960 年完成迁都工作。巴西中部地区土地贫瘠,雨量不均,历史上又未进行过开发,经济十分落后。迁都后,巴西以新都为基地,探索出一条在稀树草原上发展科技的新路子,改变了国内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1。巴西利亚由当年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发展成为一个拥有 200 余万居民的世界名城。1.1.2 德国:从波恩到中部柏林1991 年 6 月 20 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表决,将联邦议院和政府所在

6、地从原来西德的波恩迁往柏林。对于统一后的大多数德国人来说,柏林是“德国惟一的世界都市”,是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象征。二战后在德国一分为二的几十年间,联邦德国一直只把波恩视为“临时首都”。迁都柏林将德国的政治中心向东推移了 600 公里,使德国成为了沟通东中西欧的桥梁。此外,以柏林为中央政府所在地,也积极推动了德国东部地区的发展。1.1.3 尼日利亚:从拉各斯到阿布贾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尼日利亚当时的首都拉各斯地理位置偏西,与其他地区联系不便;加上作为全国第一大港和工业中心,人口过于稠密,城市交通拥挤,环境卫生问题日益增多,缺乏扩建所需要的空间,1979 年 10 月,尼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阿布

7、贾。新首都阿布贾位于全国的地理中心,是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围墙的城市,无论是高耸的办公大楼,还是精美的私人住宅、别墅均无围墙,一切都是一目了然。如今经过多年的精心建设,阿布贾已成为一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丽都市。1.1.4 科特迪瓦:从阿比让到亚穆苏克罗第 3 页 共 12 页阿比让是西非最繁华的美丽城市之一,素有“西非巴黎”之称。20 世纪 70年代末,许多邻国的侨民大批涌入,该城的人口以每年 11%的速度持续增长。为了解决人口膨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1983 年 3 月 10 日,科特迪瓦政府决定将行政机构由阿比让迁至亚穆苏克罗市,而阿比让仍作为经济首都,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

8、重要作用。亚穆苏克罗位于阿比让以北 240 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它也是继大巴萨姆、班热维尔和阿比让之后科特迪瓦历史上的第 4 个首都。1.1.5 哈萨克斯坦:从阿拉木图到阿斯塔纳1997 年 12 月 10 日,阿斯塔纳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的永久首都。阿斯塔纳位于哈国家版图的中部,原名切利诺格勒。阿斯塔纳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哈北部的重要公路和铁路枢纽,市区有机器制造业、轻工业以及大学、剧院等文化教育设施。哈政府迁都的理由有:阿拉木图市的发展接近极限,难以满足作为首都建筑用地的需求;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严重;地处南部边界、远离工业发达地区;处于地震活跃地带,

9、首都安全受到威胁。此外,迁都还能够充分发挥哈地处欧亚接合部的地缘优势,提高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1.1.6 缅甸:从仰光到内比都2005 年 11 月 4 日,缅甸军政府宣布将首都从仰光迁到中部小城彬马那,改名内比都。1.1.7 南苏丹:从朱巴到拉姆塞尔南苏丹政府决定把中部城市拉姆塞尔(Ramciel)定为新首都,取代现首都朱巴,打算用 3 年至 5 年时间完成迁都。对以上已迁都的国家考虑因素进行总结归纳,详见表一表一:已经迁都国家考虑因素对比社会经济因素 安全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 生态因素巴西 德国 尼日利亚 科特迪瓦 哈萨克斯坦 缅甸 南苏丹 第 4 页 共 12 页1.2 部分想迁都

10、的国家2004 年 1 月,伊朗政府发言人阿卜杜拉拉马赞扎德说,早在 1989 年伊朗政府就曾经谈论过迁都计划。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哈桑鲁哈尼表示,将尽快讨论从德黑兰迁都的计划。日本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过“分都”计划。根据该计划,日本国会和中央政府的部分重要机关将迁出东京,以分散东京不堪重负的首都功能。另外,日本东京距离北部火山 80 公里的不安全因素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关于迁都一事还在讨论中,但提出的中部新址方案竟有 10 个之多。1973 年,坦桑尼亚决定把首都从海港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迁往中部地区的多多马。1990 年坦桑尼亚宣布,1995 年以前完成迁都计划。1987 年

11、5 月,阿根廷众议院批准了将首都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迁往千里之外的南方城市别德马的计划,其目的是开发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南部地区。但是,迁都计划受到部分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迁都耗资巨大,对阿根廷来说负担太沉重。对以上尚未迁都的国家考虑因素进行总结归纳,详见表二表二:想迁都但尚未迁都国家考虑因素对比社会经济因素 安全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 生态因素伊朗 日本 坦桑尼亚 阿根廷 韩国 2 当代各国首都变迁影响因素及实例分析2.1 生态因素首都首先是一个城市。但城市的产生是先于首都,城市是人类活动聚集而活跃的地域,城市占有着广阔的自然空间。在城市长期的形成过程中,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基本的立地条件深深地影响着城市

12、的生成与发展。在古代,我国先民在生存实践中所创立和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第 5 页 共 12 页深刻地表达了尊重自然,同自然息息相通的自然观。这观念也影响着城市的选址与营造的理念与过程。春秋时代管子一书,就总结了立国建城的一些原则,如“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9。中国历代都城大邑的建设,大都选择山环水足,避害趋利,具有良好自然环境条件的地方,也就是自然环境阻力最小的地方,以保障城市的发展与营运。而一个国家的首都城市必然承受更多的人口,消费更多的资源。因此,相对于其它城市,首都对生态环境

13、的要求显然更高。人类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形态,城市不仅规模小,而且数量少,首都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而且是经济、文化中心。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履行首都的职能,承载首都地区的大量人口,生态环境的优劣也就成为制约当时首都区位选择与首都迁移的绝对因素。在构成城市生态环境的诸多要素中,水资源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国都地区对水源的要求很严格,没有充足的水派,难以成为一个长期稳定的首都,“前有用”这一对定都的基本要求就意味着水源应充足。国都人口稠密,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而且水还可以提供灌溉与航运之利。要有发展的地理空间,所以“后有靠”的意思就是前边要有平缓的地势。只有比较平坦开阔的地方,

14、才利于国都布局完整的展开和构筑。由于首都所处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恶化而导致首都被迫迁移的情况很多。如中美洲的危地马拉,把首都从安提瓜(即旧危地马拉)迁到危地马拉城就是如此。安提瓜从 16 世纪中期建成后,一直是危地马拉的首府(首都),但不断受洪水、火山爆发和地震等天然灾害的严重困扰。1773 年的地震造成的破坏尤其巨大,使得政府不得不忍痛迁离(当时是首府),于 1776 年移都危地马拉城。再如同是中美洲国家的伯利兹(旧名英属洪都拉斯),尽管独立后仍然以原首都(首府)的名字伯利兹作为国名,其实都城早己内移,唯一的原因就是伯利兹城的自然地理条件,当初英国殖民者贪图它紧靠大海,进出方便,轻率定为统治据

15、点。没想到它濒临的是一个三角形的敞口海湾,所以天然处于“风头浪尖”咫风之头和巨浪之尖的冲要地位,灾患频繁,咫风和海啸一过,屋舍化为废墟。1961 年更遭到咫风的毁灭性摧残,全城没入大水,3/4 的房屋荡然无存。伯利兹政府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迁都,向内地转移。1967 年选定全国地理中心第 6 页 共 12 页的贝尔莫潘为新都,经过数年土木施工,1972 年正式迁都。至于南亚的不丹的迁都,也主要着眼于自然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别无深意。应该看到,生态因素于首都区位选择中只是在早期国家或者特殊情况下才会起到主导作用。随着国家人口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国家对外交流的频繁,首都区位选择的影响

16、因素开始呈现多样化。2.2 安全因素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的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由于人类历史上战争频繁,城市的选址中将安全因素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而首都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其兴衰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首都的沦陷几乎与亡国相等同。因此,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能够维持大量人口生活的前提下,首都区位选择中的对安全因素的重视远较其它城市为甚。从军事、战略上来说,如果原来的首都接近边境或逼临海隅,处于过分暴露的不利和危殆地位,难以防守。为策安全,须向国土的纵深部位转移。我国古代的建都思想“

17、择天下之中”就是这种原则的体现。早期中国的国都大多在中原地区。这样就保障了首都与边境足够的纵深,对于预警与组织防卫是很有利的。国外的首都选择也大多如此。如土耳其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在攻取了君士坦丁堡(1453 年)以后,继往昔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定都于此的千年余绪,也把首都长期设在这里(仅仅更其名为伊斯坦布尔其实是原名的土耳其语化),以求一劳永逸(过去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曾多次移都)。帝国早年国势隆盛时,借此为征伐各方的枢轴,到处开疆拓土,根本不存在安全问题。但到了帝国末期,疆土日肇,这座占尽天然形胜、扼守水陆交通咽喉的名城,却越来越显现出它在防守上的莫大缺陷和不堪一击的脆弱性,从而

18、多次遭逢兵临城下、火燎宫墙的厄运。庞大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瓦解和完结后,因战败而新生的土耳其,倍感历史教训的惨痛,于是大局甫定,便毅然决然的把首都内迁到国境中部的安卡拉。又如十月革命后,苏联把首都从彼得格勒(即圣彼得堡)内迁(其实是重返)莫斯科,也多半出于当时国家全局安全上的考虑。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远离边境的莫斯科做首都,确实保证了二战中面对德军机械化部队德大规模机械化军团的闪电战进攻,苏军能够以空间换取时间,组织有效第 7 页 共 12 页抵抗,使作为指挥中枢的首都不致陷落,直至发动反击,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二战后处于安全因素迁移首都的情况不多见。巴基斯坦将首都由濒临印度洋的港口城市卡拉奇

19、迁到东北部山区伊斯兰堡,完全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虽然伊斯兰堡距离印巴边界更近,但是由于有山脉阻隔,地形险要,地面部队难以攻取,因此在周边动荡的国际环境中比海港城市更适合作为首都。安全因素在首都区位选择中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只追求地理位置上的安全而将首都设置于偏僻险要的地区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首都与国家其它地区的交通不便不利于政令的传达,更不利于财赋向首都地区的运输,无形中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和国家经济的负担。长此以往会造成国家贫困以至无力抵御外来入侵,甚至引发内乱,以至原先的从安全角度选择首都区位的设想适得其反。2.3 社会经济因素首都是一个国家统治阶层和富裕阶层的居住地,并且因此而

20、具有高度发达的服务业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服务业人口。再加上为了保障首都地区的安全而需要长期驻扎大量的卫戍部队,因此首都是一座巨大的消费城市,这一点在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表现的尤为明显。 现代一些国家的首都迁移也是主要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这主要是从重新均衡配置国家经济布局和大力开发内地着眼。如上个世纪 50 年代巴西的迁都和近年韩国的迁都计划就属于这类性质。巴西的迁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借助首都作为行政管理中心的作用,以她的繁荣和发达,辐射和带动周围地区,使原来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得以均衡发展.这也是巴西政府迁都的初衷 2。汉城还未进行的迁都也同样有实现地区均衡发展的目的。此次迁都设想中,韩国把中部地

21、区作为新行政首都的所在地,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地区均衡发展,并通过迁都重新对行政权力和经济利益进行再分配,以确保国家的整体发展。2.4 政治文化因素一个国家的首都不仅是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所在地,更由于其文化中心的地位而在民族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从统一国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看来,有这样一种明确的趋势,这就是首都的地点是跟着时间的流转而变动的。一般说来,第 8 页 共 12 页帝国缔造者起初是从一个对自己方便的政府地点来统治他们的领土,或者是他们祖国的旧都,或者是在征服地的边境上而便于和帝国缔造者的本国往来的新基地。但随着时间的进展,由于帝国行政的经验或

22、情势的逼迫,原来的帝国缔造者或他们的继承者,往往会选择一个新地点作为首都,这不是为了帝国创始国的方便,而是为了整个帝国的方便。 ”例如加拿大这个国家,独立前的首府,在 19 世纪中期的短短二十多年间,曾经进行过拉锯般的往返搬迁和一再变换。这是因为,加拿大虽然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其内部分离势力格外强大,主要原因是说法语的居住在魁北克地区的法裔加拿大人一直寻求独立。这样加拿大首府的选择地点就成了难以确定的问题。法语区加拿大人坚决要求把首府设在法语区,英语区加拿大人当然不会答应。以致数十年间,首府不得不在 5 个城市中穿梭般迁来迁去,最后方才定在握太华。这其实是为了照顾由于民族差异而导致的文化

23、割裂所作出的一种妥协性的选择。涯太华几乎位于加拿大英语区的最东端,又与法语区的魁北克省仅有一河之隔。因此选定握太华作为整个加拿大的中央政府行政中心是各方都能够接受的,甚至从 1867 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一个“自治领” ,后逐渐走向完全独立的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加拿大的首府再没有迁移过。一个城市历史上长期作为国家的首都,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而迁都至它处,但是由于国民对这个城市强烈的文化认同而后来又还都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例如德国还都柏林。柏林原本就是德国的首都,并且德国在柏林建都的历史极长,柏林也因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战结束后,德国和柏林各分裂为二,分别有苏军和英美法军队占领。东德(德意志民主共

24、和国)以东柏林为首都,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则以波恩为首都。两德统一后,新的德国仍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决定把首都从波恩迁回德国历史上原来的首都柏林。尽管遇到很大阻力,并且迁都耗资巨大,但终结历史文化在人们心中的烙印力量战胜了一切,德国终于还是有条不紊地进展迁都工作并最终还都柏林。再比如立陶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本来以维尔纽斯为首都,徒因这个城市当时为邻国波兰占有,只好改以考纳斯为首都。后来维尔纽斯回归版图,立陶宛遂立即迁回原定的首都,以清历史旧案。乌干达的迁都,同样属于这一类型。这个国家原本叫布干达王国,都城在坎帕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为了自己管理的方便,把行政中心设在维多利亚湖畔的恩

25、德培。乌干达独立后,就很快从恩德培迁都回到坎帕拉。上个世纪 50 年代巴西虽然成功迁都但由此产生的问题很多。韩国政第 9 页 共 12 页府的迁都计划则干脆被韩国宪法法院否决。虽然从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首都区位选择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不能忽略文化认同在定都当中的作用。文化因素在现代国家选择首都决策中的比重是在不断加大的。3 结论从古到今,国家首都的区位选择问题都是关系到江山社稷,千秋功业的大事。当一个政权建立时,首都的选择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选择好最适合的行政中心,才能保证整个国家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 3。当考虑首都区位选择时,其影响因素大致包括:生态、安全、经济、历史传承、

26、文化认同等几种。但所谓历史传承其实也可归为广义上的文化认同。因为历史是文化的来源,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生态因素的考虑往往和最初的城市选址相联系。因为早期奴隶制国家所处的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不发达,处于农业社会早期,只有很少一部分地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执行商品交换职能的城市雏形。国都作为统治集团的聚居地,居民不仅有统治阶层及其家属,还包括各种服务业人员以及卫戍部队。而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交通运输能力落后的情况下,维持首都大量人口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中绝大部分只能就地供给。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首都区位的选择。而当时的人类还没有掌握水利灌溉运河等改造自然的技术而只能被动适应自然,因此导

27、致上古时期迁都频繁。而那时的国家范围较小,迁都差不多相当于搬走整个国家。 史记中一记载,商因为洪水和内乱,曾经四次迁都。到了盘庚,又迁都于殷,遭到很多人反对,费了盘庚很多口舌。周的先民也是一迁再迁,后来定都于镐,平王又迁都洛邑。那时生产力落后,天胜于人,迁都无非是想避开洪水,远离异族的打打杀杀,找个安居乐业的地方 4。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规模的扩大,首都区位选择中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有所缓解。这时由于进入封建社会,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首都的安全问题成为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点。这时的首都要选择在地形上有利防御的地区,同时对外交通上又要便利于从经济中心运输资财。这是因为在大一统国家,首都承载

28、强大政治与军事功能,必须配置巨大资源,而且必然成为一个消费中心。而一个城市做首都时间久了会在国民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即文化认同感,这往往是历史上一些首都长期稳定的位于某几个城市以及决定现代国家第 10 页 共 12 页首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原因。明夷待访录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 ”意思是说首都的确立关系到国家兴亡,不可以随意而为。现代民族国家,部分用宪法确认首都,部分并无类似宪法条文,但总的来说,由于首都具有历史连续性,迁都并非心想事成的事。这次卢武铱迁都就引起强烈反弹,汉城市议会通过决议抗争,还有团体向宪法法院提出了控告。民意调查显示,赞成迁都的占45.6,而反对的比例占

29、 46 % 。韩国政府迁都招致强大阻力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现今首都作为首都,必有其合理性:其次,现今首都有很多既得利益者,迁都将导致他们利益受损;第三,首都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象征,将民众文化心理模式化,迁都容易使他们感到心理不适。而这第三点的对现有首都汉城的文化认同感是导致卢武玄迁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从长期的历史来看,迁都并不稀奇,首都的变迁是绝对的,不变只是相对的。以中国为例,曾经作过帝国首都的地方很多,即使是近几百年来比较稳定的首都北京,也不是千年不变的首都。政治中心在时间空间上的变迁,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国自夏代至唐代,政治中心长期稳定在关中河洛,长安是建都首选,其次是洛阳。长

30、安拥蜻函之固,扼河渭之险,洛阳号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宋太祖想迁都长安,理由也是“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 。这些议论,着眼于军事上的守与控,是以国家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同时,定都之地必须物富民丰,能够向中央政府提供充裕的赋役,供应粮食、织物和其他生活用品。但在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之后,我国的政治中心即从中原移至燕山脚下,北京从此走向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央,这与经济中心的变迁恰恰相反。自东晋始,经济中心由中原向南方渐次迁移。到了宋代,朝廷贡赋江南出其太半。政治中,自反其道而行之,运钱运粮便成了一个大问题。造成这种表面上矛盾的原因可以从汤因比的研究中得到解释。汤因比在对世界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后,

31、发现了大一统国家首都变迁的模式。他在历史研究中指出,大一统国家喜欢“在己经征服了的疆域的边缘,特别便于帝国缔造者从本土进入的地点 6”,建立第 11 页 共 12 页首都;如果选择行政便利,统治者会选择疆域中部建都,如果考虑到军事需要,就会定都于靠近边境的某个战略地点。元清两代,蒙古和满族取得中国的政权,其定都的优先考虑从攻与守的军事角度出发,北京进可南向进攻,退可退守漠北或关外。至于明成祖迁都北京,则出于他对北疆安全的担忧以及明朝初年对蒙元残余的进攻清剿政策。在大一统国家,首都承载强大政治与军事功能,所以必须配置巨大资源,而且必然成为一个消费中心。北京与江南相距 2000 公里之遥,这种首都

32、与经济中心区远隔千里的畸形局面就使得发展和维护一个把生产中心的南方与政治中心的北方联系起来的运输体系成为头等大事 8。结果是,朝廷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开凿、延伸和维护大运河,人为地形成“八方辐揍” ,把巨量资源从南方配置到北京。这个庞大交通运输系统,耗费了无数的人力和财力。由于首都巨大的资源吸附效应,今天的北京,仅次于上海成为全国第二大的城市。北京实际上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虽然资源缺乏,但城市规模却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针对现代国家首都的庞大规模所引发的大城市病以及过度消耗资源的问题,有人提出借鉴美国的定都模式。美国当初选择首都时,只定了两大原则:一

33、是首都位于联邦中部,方便南北各州;二是承担单一政治功能。美国开创的这种定都的全新模式后来被巴西采用并成为巴西迁都的指导思想。尼日利亚迁都,包括韩国计划中的迁都,走的都是这个路子。它似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淡化首都的军事堡垒色彩,把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商业中心甚至交通中心的角色分开,纯化首都政治功能,控制城市规模。同时,新建首都一般选址未开发内陆地区,从而带动内陆经济,缩小地方差异,均衡国内发展。这种定都思路虽然在美国获得了很大成功,在巴西也勉强达到了策划者的初衷,但在韩国却没能够行得通。至于有观点认为中国也应当采用这种模式营建新都,我认为目前还不适合。因为美国建国只有二百多年,巴西从葡萄牙殖民统

34、治中独立出来也只有不到二百年,因此这两个国家缺乏需要漫长的历史才能够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又由于民族成分复杂,所以缺乏地域上的文化认同,再加上实行的是联邦制,因此对于首都的区位选择比较灵活,可以单纯从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出发。而韩国和中国都是有主体民族的民族国家,具有漫长的民族发展史以及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因此文化因素在首都的区位选择中就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够轻易迁都的。第 12 页 共 12 页历史上将北京定为首都,当然兼顾了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如中国几千年的大多数朝代,大都由北方民族发祥、兴起,随后才向南方移徙。但文化的优势在北京形成,却有必然性的原因。中国西部的羌秦文化,民风彪悍但缺

35、乏文治;东部的齐鲁文化沉溺礼仪但不切实政;南方的吴楚文化多重文采但过于偏安柔弱。一个统一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团结的中国需要的是有政治力度、有思想内涵、有文化底蕴的地域文化特征,燕京地区的文化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7。而北京也就在作为近数百年来统一帝国首都的相得益彰中渐渐地成了不可替代的第一位的文化都城。因此在今天的中国,北京作为首都的大位置不能变。至于现实中存在的首都城市过大引起的问题,可以通过最大程度的分离疏散北京除政治、文化以外的其它职能来解决。参 考 文 献:1 各国迁都背后的故事 新浪新闻网 引用日期 2012-12-13 2 任丽洁、张仁、邵兰霞, 从巴西迁都巴西利亚谈首都规划与

36、建设 , 松辽学刊 ,1994年第 4 期3 董鉴汉, 中国城市建设史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4 李炳均、刘敬坤, 关于历代建都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及建都特点的初步研究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5 王正毅, 现代政治地理学 ,大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6 汤因比, 历史研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7 辛向阳、倪键中, 首都中国 :迁都与中国历史人动脉的流向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年 12 月8 叶晓军, 都城论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9 谭其骧,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10 朱耀廷, 定

37、都与迁都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 年 9 月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global capital第 13 页 共 12 页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e capital already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such as we use the word “Beijing“ refers to the generation of Chinese, “London“, “Paris“ to refer to Britain and Fr

38、ance, so, the capital plays a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image“, it is a country a symbol is not excessive. With this ID is supposed to be stable only, in fact, the capital in most countries is very stable, capital just as it cannot be helped. However, from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odays 200 yea

39、rs, the world has moved all 1/3 countries, behind these phenomena hidde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apital of. This pape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geography aspect, compared to national capital case, attempts from the social economic, security, political culture, the analysis of national capital hidden behind the geographical factors and ecological aspects.Keywords: capital; the status quo;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background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