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wo7103235 文档编号:5855692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 录摘要 .(1)1 区域重心模型 .(1)1.1 重心模型概念 .(1)1.2 重心模型算法 .(1)2 1996-2011 年河南省人口重心及空间演变 .(2)2.1 制作人口重心专题地图 .(2)2.1.1 根据人口资料建立人口数据表 .(2)2.1.2 利用重心模型计算 .(2)2.1.3 制作人口重心专题地图 .(3)2.2 结合地图分析人口重心演变轨迹 .(3)3 1996-2011 年河南省经济重心及空间演变 .(5)3.1 制作经济重心专题地图 (5)3.1.1 根据人口资料建立人口数据表 .(5)3.1.2 利用重心模型计算 .(5)3.1.3 制作经济重心专题地图 .(5

2、)3.2 结合地图分析经济重心演变轨迹 .(5)4 河南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演变轨迹 (7)4.1 经济重心、人口重心所处地理位置比较 (7)4.2 经济重心、人口重心移动程度比较 (8)4.3 经济重心、人口重心之间相互偏离所引发的问题 .(9)5 总结 (10)5.1 在地理位置方面 (10)5.2 人口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10)5.3 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10)参 考 文 献 .(11)ABSTRACT (11)第 1 页(共 11 页)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摘要:结合区域重心的模型和 ArcGIS 计算了 1996-2011 年河南省共十六年的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

3、空间演变;运用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地图,明确了不同年份的人口经济重心的变化规律,分析出河南省的人口、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分布不均衡,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北移动;经济格局表现为南北差距,北部经济发展优于南部。为政府制定宏观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关键词: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人口经济重心中国关于人口重心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1990-1999 年的人口重心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重心的测算和分析上, 2000-2008 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人口重心和产业重心、经济重心、人口就业重心相结合,同时进行一些空间分析。通过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移动

4、轨迹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为制定人口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分析河南省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详细状况,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人口、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区域重心模型1.1重心模型概念“重心”原本是物理学概念,物体各个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有一定的重量。物体上存在一个点,在这一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重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 这一点就是物体的重心。区域重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确定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及不同年份区域重心空间区域的移动距离及移动方向,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通常用以下方法确定区域重心。1.2重心模型算法设某区域由 n 个子区域组成,各子区域几何中心或行政中心坐标为(

5、 X i , Yi ) ,子区域 i 某一属性值为 M, i 则该区域针对该属性值的重心坐标第 2 页 (共 11 页)(X, Y )分别为:(1)1niiiiPxX(2)11niiniiyYP若研究区域为河南省,子区域为各地市,属性为人口数量或者 GDP,那么就可以利用该模型计算出河南人口和经济重心。从重心的计算公式分析,各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权重值共同决定重心的位置。在以地市为单位分析河南人口和经济重心时,各地市的地理位置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口和经济重心的移动反映了各地市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增长速率的不均衡性。某个方向上地市的人口数量或经济总量增长较其他方向地市快必然导致人口和经济重心向该方向

6、移动。若各子区域的属性值相等,那么这时计算得到的重心就是该区域的几何中心。河南人口和经济重心相对几何中心的偏移量反映了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分析不同年份人口和经济重心相对几何中心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的偏移量变化可以揭示河南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的不均衡程度变化规律。2 1996-2011 年河南省人口重心及空间演变2.1制作人口重心专题地图2.1.1 根据人口资料建立人口数据表从河南省统计年鉴,收集从 1996 年-2011 年河南省各地市的人口数据,了解 ArcGIS 的有关操作步骤,查找河南省的矢量图形数据,为矢量数据添加合理的空间坐标系(Beijing1954

7、),建立河南省图形数据和人口属性数据的连接 1。2.1.2 利用重心模型计算运用前文所述的计算方法,取 Mi 为河南省 18 个地市 1996-2011 年不第 3 页 (共 11 页)图 1 河南省几何中心、人口经济重心图(1996-2011)同年份的人口总数,取(X i,Y i)为各地区中心城市所在的经度值和纬度值,通过计算得出 1996-2011 年间每年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2.1.3 制作人口重心专题地图在 ArcGIS 软件的支持下,以空间地理图形数据库和人口重心坐标数据库为基础,制作人口重心分布及重心移动轨迹专题地图 4。2.2结合地图分析人口重心演变轨迹结合图 2,从近 16 年

8、人口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轨迹与几何中心对比,河南省人口重心一直位于东经 11384 以东、北纬34101 以北,即许昌县中部偏东北方向,偏离位于襄城县的中部偏西北的几何中心(113.58064E,33.874271N)较大,1996 年人口重心与几何中心的偏移距离为 49.65 km,2003 年偏移距离最大为 50.12 km,2011 年的第 4 页 (共 11 页)偏移距离为 56.87 km。这说明 15 年来河南省人口空间分布一直不均衡,受自然环境、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形成如今的人口分布格局东部密度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且东西方向的不均衡程度大于南北方向。图

9、 2 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图(1996-2011)人口重心呈现整体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16 年人口重心迁移直线距离仅 2.2km,人口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决定人口变动极为缓慢。人口重心的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1996 年-2000 年偏移方向是东北,偏移直线距离 1.9 km; 2000 年-2009 年偏移方向是南北徘徊移动;2009-2011 年偏移方向又回归到向东北,偏移直线距离较小。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迁移,第一阶段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中的人口增长,黄淮地区和豫北地区人口增长率高而且基数大,人口增长就继续偏东偏北发展;第二阶段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原因是

10、两者共同的作用,在原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和人口向第 5 页 (共 11 页)中原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作用下,东西方向的牵引力趋于平衡,人口重心继续向北迁移。最后阶段同第一阶段是由于人口再生产的主要作用,使偏移方向回归到向东北偏移 3。3 1996-2011 年河南省经济重心及空间演变3.1 制作经济重心专题地图3.1.1 根据人口资料建立人口数据表从河南省统计年鉴,收集从 1996 年-2011 年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数据(GDP) ,了解 ArcGIS 的有关操作步骤,查找河南省的矢量图形数据,为矢量数据添加合理的空间坐标系(Beijing1954),建立河南省图形数据和经济属性数据的连接。

11、3.1.2 利用重心模型计算运用前文所述的计算方法,取 Mi 为河南省 18 个地市 1996-2011 年不同年份的经济总数,取(X i,Y i)为各地区中心城市所在的经度值和纬度值,通过计算得出 1996-2011 年间每年经济重心的地理坐标。3.1.3 制作经济重心专题地图在 ArcGIS 软件的支持下,以空间地理图形数据库和经济重心坐标数据库为基础,制作经济重心分布及重心移动轨迹专题地图 8。3.2 结合地图分析经济重心演变轨迹经济重心及其位移表现了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及其调整,一定时期经济重心向某个方向移动就说明经济活动正在向该地理方向转移,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空间布局方

12、面的变化,因此可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轨迹,并用来评估区域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结合图 3从近 16 年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河南省经济重心大部分年份在新郑市南部,仅 1999 年在长葛市境内。经济重心在几何中心的东偏北方向,1996-2011 年偏移度数为595。7490;经济重心偏离几何中心距离 1996 年为 69.14km,1996-19999 年是呈减小的趋势,到 1999 最小为 4905km,19992011 年整体呈增大的趋势,到 2011 年增大到 5596km。这表明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总体上是东第 6 页 (共 11 页)图 3 河南省经济重心迁移

13、图(1996-2011)北部经济好于西南部,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各地市和京广铁路沿线的交通枢纽地区,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1996-1999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整体有所缓和,但是从 1999 年到 2011 年的 12 年间经济差距不断的扩大,已经明显转化为南北方向的差距。这说明 1991 年的河南经济发展战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较好地解决了河南省中西部的发展问题,使区域差距特别是东西的差距明显缩小。(2)以 1999 年为界,经济重心近 16 年演变轨迹整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19961999 年整体偏移方向为西南,迁移直线距离为7.87km;219992011 年整

14、体偏移方向是西北,迁移直线距离为2025km。16 年来经济重心在经度上实际距离 8.97km,一直是自东向西移动;纬度上直线距离为 13.32km,方向整体上是先向南偏移,近 12 年第 7 页 (共 11 页)来一直向北偏移,经济重心的偏移轨迹表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过程,说明近些年来经济重心一直偏北,北部地区经济发展优于南部地区 5。4 河南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演变轨迹4.1经济重心、人口重心所处地理位置比较河南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在地理位置上共同点是: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在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河南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布在农业为主的阶段主要与自然条件直接相关,河南省由于横跨第二和第三

15、两级地貌台阶,自西向东依次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人口分布山区与平原差别很大。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 443,但人口只占全省人口的 1/5,平原却占了 4/5 的人口,形成了东密西疏的格局,农业阶段的早期经济发展主要与自然地理条件相关,经济的布局与人口分布相似,都在河南省的东北部。不同点是经济重心在经度上比人口重心偏西,在纬度上偏北。这与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河南省东南部的黄淮地区图 4 河南省各分区人口、GDP 所占比例(2011)以平原为主,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41,人口密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低于全省水平;豫北地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3,在人口

16、密度与经济发展上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图 4 得出,中原城市群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353;经济占全省比重的 274-5673,经济比重快速增长,而人口比重反而有所降低;豫西豫西南区GDP( 亿 元 )10197.7,42%2202.31,9%3788.28,16%2502.45,10%3189.86,13%2340.44,10% 人 口 ( 万 人 )2139,21%1723,17%1164,11%2517,23%1738,17%1152,11% 豫 北豫 西豫 西 南豫 东豫 南豫 中第 8 页 (共 11 页)域土地面积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223,在四个经济区中属于人口密度最低的区域,由上可

17、知,人口密度最低的是豫西、豫西南,经济比重相对人口最低的是黄淮地区;所以在东西方向上人口偏东,经济偏西,在南北方向上特别是位于豫中北的中原城市群的经济龙头作用是经济重心比人口重心偏北的重要的原因之一。4.2经济重心、人口重心移动程度比较图 5 人口、经济重心轨迹图结合图 5 可以分析出经济重心移动幅度远远大于人口重心移动的幅度,经济重心在第一阶段(19961999)迁移距离 7.97km,平均速度为266km年,而人口重心 16 年间仅迁移 2.2km,平均速度为01375km年。仅为经济中心平均移动速度的 120;第二阶段(19992006)迁移距离 2025km,平均速度为 168km年。

18、还可以看出,人口的比重在每个经济区变化都比较小而经济比重在各个经济区都有明显变化。一方面由于近 16 年豫西北、豫中地区经济逐渐崛起,在空间上集聚而形成了全省的经济中心,使全省在经济上发展十分迅速,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速度快;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的限制,从经济总量扩展到促进就业,再到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流需要一个相对较为人 口 经 济 重 心 轨 迹 图200420092006 20052007 20102011200020012003 199919963434.0334.0634.0934.1234.1534.1834.2134.2434.2734.334.3334.3

19、634.3934.4234.4534.48113.58 113.61 113.64 113.67 113.7113.73 113.76 113.79 113.82 113.85 113.88经 度纬度人 口 重 心 经 济 重 心第 9 页 (共 11 页)漫长的过程。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决定一个国家内部人口与就业分布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实力的区域分布,一个经济总量大而且经济发展速度又快的地区不仅人口外流量少,而且还能吸引到其他地区的人口大量的流人,这种人口流动必然会造成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所在方向移动的现象。但是,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正向以工业品生产为主的工业化加速阶段

20、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尽管城市经济已经逐步超过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但农村人口的比重长期且远远超过城市人口的比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相对水平较高、城市经济相对发达,而豫东南地区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经济分布格局的变化虽然影响到了人口分布格局,但还是不能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5。4.3经济重心、人口重心之间相互偏离所引发的问题河南省经济重心对人口重心偏离距离整体东西方向变化比较明显。具体看来是从 1996 年到 1999 年南北方向的变化较大,东西变化不大;1999到 2011 年的东西变化大,南北变化较小,整体有先减后增的趋势。从1996 年到 1999 年的逐渐缩短,

21、然后 1999 后直到 2011 又增大。19962011 年总体相比,东西方向移动的直线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移动的直线距离,说明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的差距南北大于东西。河南省的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过程,经济空间结构已经形成明显的中心一外围模式,形成了大致以郑州为中心的向周围递减的圈层结构,这与国际理论比较,显现出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特征,造成了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与人口就业重心相互偏离所引发的问题非常多,最主要的是使地区差距长期存在,甚至不断扩大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例如,美国经济力量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和五大湖区,人口也主要集中在上述地区,中部地区特别是

22、密西西比河沿岸,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也较为稀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偏离程度并不是很大,各地的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对接近。河南省情况与此恰恰相反,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明显偏离,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没有能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落后地区的人口也没有能够通过向发达地区迁移来分享相对富裕地区的繁荣,这就造成了地区差距不仅仅是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且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巨大,河南省的地区差距已经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第 10 页 (共 11 页)5 总结5.1在地理位置方面地理位置上,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都在几何中心的偏北方向,而且偏离几何中心距离较大,说明河南

23、省的人口和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位置比较,经济重心在纬度上偏北,河南省的经济格局已经演化为南北差距,东西方向逐渐趋于均衡,在经度上偏西,经济重心近16 年一直向西偏移,而人口重心沿着原来惯性向东北偏移,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5.2人口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河南省经济近 16 年的高速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经济重心的自身偏移幅度较大,相对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偏移幅度很小,主要是人口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决定变化极为缓慢;人口分布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其本身状况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在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中,社会

24、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区分布将成为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5.3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河南省的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偏离距离较大,使区域差距长期存在,且已经转化成为人均收人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和政策决定的北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二是人口政策和社会政策因素决定的人口迁移政策的落后。今后河南省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在经济的空间分布上,经济发达区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偏北,针对全省北高南低的经济格局,在维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在政策上应适度向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倾斜;在人口的空间分布上,政策鼓励人口迁移,降低对人口的控制,完善户籍制度,把发展劳务经

25、济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将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地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科技化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第 11 页 (共 11 页)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7。参 考 文 献1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 1996-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11.2 徐建华,岳文泽.近 20 年来中国人口中心与经济中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 地理科学,2001, (5 ):385-389. 3 袁祖亮,郭庭柏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及其运动轨迹J 中州学刊,1998(2):125-128.4 赵军,符海月

26、GIS 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 测绘工程,2001.9(10):42-43.5 冯宗宪;黄建山 1978-2003 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 2006(02)6 王桂新 .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 朱云成,陈浩光.试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与经济J .1983-03-02 8 刘伟国,胡祥培,王旭茵.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 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nev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

27、t in Henan province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center of gravity model and ArcGIS are calculated by the population of henan province from 1996 to 2011, a total of 16 years center,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space evolvement; Using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 centre of economi

28、c gravity map of evolution, the population of different years of economic gravity variation law, analysis of Henan provinc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present uneven distribution, main show is something distribution unev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density is higher than the east, west popula

29、tion gravity center moving to the northeast; Economic landscape characterized by the north-south gap,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outhern north economic development. Macro economic policy for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basis.Key word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economy center 第 12 页 (共 11 页)of grav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