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摘 要:大学生养成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更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教育者应结合道德品质教育,不断深化大学生养成教育,并注意教育与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手段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71-01社会多元化环境的形成,养成教育对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多元需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此,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多面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大学生良好
2、的道德修养和思维习惯。一、养成教育的内涵养成教育是在思想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侧重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小处着手、小事着眼,达到改造学生思想、矫正学生行为的目的。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何加强他们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1.心理问题较为常见。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 后” ,普遍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有孤僻、任性
3、、我行我素、情感脆弱等性格特征。2.学习积极性缺失。一是学习目的性和职业性不强。对所学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不了解,没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功利心强,多数学生都期望通过大学学习后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能兼顾近期个人目标和人生长远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二是自律性差。学生考上大学后,有松口气的思想及初涉社会的新鲜感,经常旷课、泡吧,投入较多精力进行社交。三是学习能力较差。一方面学生对新的大学学习方法和生活不能很快适应,另一方面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多渠道、多方式地主动解决问题,只能被动接受或不能解决;最终积重难返,失去学习兴趣。3.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由于从小
4、养成各种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到大学后,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差,寝室卫生“脏、乱、差”非常普遍,经济自我独立后,学生节俭观念差,攀比、高消费现象集中,某些学生还沾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而且,在人际交往中自私偏狭,缺少团队精神,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三、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一)制定严格的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养成教育的进行需要由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来保证,这一点需要从新生入学阶段就严格执行,一直伴随学生毕业离开校园,在第一学年,对学生要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随着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自我管理增强,逐渐注重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促使养成教育
5、自发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继续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在学生临近毕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实习并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设计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毕业向就业的过渡。(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活动。对新生开展各种讲座,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和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养成教育一种普遍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耐受程度添加学习目标引导、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介绍等环节,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参观考察活动,利用各种历史史料和宣传平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人生价值;召开各种主题演讲会、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教育、熏陶和引导青年学生;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在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重要作
6、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营造一个全面的优化育人环境。(三)全员育人的管理制度。 “高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秉承育人理念,不断在养成教育中提高自我综合能力,使学生“见贤思齐” 。教师在进行养成教育时要注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学是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导致学生心理问题频出,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场所,如果学生不接触社会,就会与社会需
7、求脱节。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意,增长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引导他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整日浸润其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砥砺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积极作用。“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社会风气将蔚然成风。参考文献1邓北川,邹宇,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养成方面的影响与作用j先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报,2006, (02)2夏向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6, (03)3刘晓萍,大学生养成教育刍议j绥化师专学报,200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