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建立和谐社区理论研讨会材料培育社区意识的思考孟传慧 田奇恒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摘 要 随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社区承载的职能越来越多,社区地位日趋重要,如何培育满足社会需要的社区意识成为社区建设的关键和难点。本文阐述了社区意识的重要性,分析了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居民等对社区意识的影响,以及当前培育城市社区意识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社区意识的途径:健全法制、培育中介组织、加强教育、加大投入、整合社区资源和完善服务等。关键词社区;社区意识;社区建设;社区作为一个地域性人类生活共同体,是构成社会的单元,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起步较晚,
2、随着工业化初步完成和城市化逐步推进,以及政府职能的下放和政府社会职能的淡化,社区承载着越来越多的职能,社区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示出其迫切性。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很多,但是如何通过这些内容的建设培育有社区特色并满足社会需要的社区意识;如何培育社区居民的共同意识,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参与感,从而充分发挥社区在转制时期的整合作用才是社区建设的核心。一、培育社区意识的重要性上个世纪末以前,我国城市居民多数处在行政化的单位中,可以说,人们通过对单位的依附就能够获取国家计划分配的各种资源。因此,社区在社会中的作用不明显,社区在居民中地位被“单位”所替代。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
3、社会成员固定的从属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逐渐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 ,城市居民与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同时,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成倍增加,特别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管理带来许多挑战和难题,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管理组织承担管理职能。2001 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总结报告中揭示: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载体由单位组织转为社区。社区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最普遍的空间状态,已经远远超过了地理上意义,包括人类基本关系的多种要素,如人际互动、归属感、情感深度和信仰等,社区是一种空间的文化,也是一种家园式的社区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一种意识,即社区意识。所谓社区意识是指共同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经过社会互
4、动而形成的相近的价值观念和认同意识,即对所在社区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参与感。社区意识扮演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角色,是构成社区的核心要素。腾尼斯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时,就认为社区是人与人之间那种较为密切的、充满道德和情感色彩的社会关系,这表明了社区的本质不仅在于地域或区位结构,而且更在于社区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社区意识。社区意识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只有社区居民在内心认同其共处的社区,才能在思想上达成一种共识,遵从共同的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社区长效稳定的发展;其次,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和血缘关系之类的纽带,社区建设不可能像单位和家庭一样约束其成员,因
5、此,在地域认同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价值观、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上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才能通过社区有效整合社区居民;再次,社区意识也是把居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若没有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依赖,没有他们对社区共同利益的认识,没有他们为社区2建设承担责任的意识,社区建设也将是纸上谈兵;最后,只有社区居有了强烈的社区意识,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建设社区,才会自觉自愿的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使得社区的经济、环境得以改进,在社区中建立起新型的人际互动关系。二、社区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和“单位”的许多社会职能被剥离开来,并逐步移交给社区,这一过程中,城市居民对其共同生活的地域并没有产生对单
6、位那样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参与感。首先,社区意识的认同落后于社区建设。十多年来,我国城市社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社区构架、社区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但是,与社区相关的群体或组织如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等对社区意识的认识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政府认为社区虽然是以居民的自治组织为主,但政府还应承担很多行政事务,对社区建设还存在很多行政方面的指挥和指导;社区认为社区的事业不仅仅只是社区自己的事情,还需要依赖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企事业单位认为社区是政府和居民的事情,所以企事业单位只关心自己份内的事情,缺少关心社区建设、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居民认为社区是政府的事情
7、,社区建设是少部分群体的事情,很多居民认为自己和社区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因此,社区建设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并没有获得社会的共同认可。其次,居民的社区归属意识淡漠。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需要与社区所提供的满足之间差距较大;一些居民认为社区仅仅是一个生活空间,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可以脱离社区;对外来居民来说,社区只是本地人的社区,他们很难融入社区的生活。再次,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城市社区的法律责任模糊,社会对城市社区所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清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城市居委会是居民进行“三自”教育的基本群众性的自治性组织,不属于我国的一级行政单位,实际上又承
8、担着一级行政管理职责,造成城市居委会的身份和工作的边界模糊,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居民对社区的责任感不强,从而导致他们培育社区意识的责任感很不明确。最后,社会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的参与不够,而社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又不强,因此社区设施和环境的改善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活动的举办形式单调,社区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率较低,且参与群体单一。很多人认为,社区建设只是老、弱、病、残群体的事情,与年轻人的关系不大,认为社区只是搞便民工作,只是一个生活区域,社区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很多城市社区虽然举办了一些活动,但是没有特色,很难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需要,难以形成居民发展和社区建设同步进行,使得居民
9、的社区参与意识淡漠。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参与率不高,其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固定从属与某单位的体制已被打破,但“单位人”向“社会入”转化的实现并非易事,人们习惯于听从上级或主管部门的命令、安排而行事。此外,在社区的管理、建设中由于社区建设刚起步,管理部门对社区建设内涵缺乏真正的理解,在管理思维、方法上没有创新,沿用以前的老套路,工作方法简单,服务种类少、服务对象窄。不能调动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城市居民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使得居民容易倾向于社区的事务看成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没系。(2)社区人际互动少。在现
10、代社会中,城市居民日益重视业缘关系,和邻里之间互动少。此外,城市住宅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居民间的互动。西方学者卡萨达和诺罗韦兹的研究表明,社区的社会关系与社区归属感有密切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影响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因素,而现实生活中的业缘与地缘分离,居住环境的封闭,造成城市居民在心理需求上追求自己3的隐私权、安全感得到满足,减少了居民的互动,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社区意识。(3)近些年,城市社区人口结构发生变迁,进入 80年代后城市人口异质性增强。单位编制外的人员和流动人口增多,使得居民小区内的居住人口复杂化,居民由于其家庭背景、地区来源、收入状况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会表现得颇
11、为异质化,人们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共同的认同感、归属感。 (4)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社区服务及社区活动的内容、水平和形式单调,造成社区居民的精神需要很难从社区得到满足。三、培育社区意识的可能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政治体制“大社会小政府”的进一步深入,城市社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空前改善。纵观社区发展的历史,社区建设与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区建设就有了保障和后盾。1989 年 12月 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法颁布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探讨社区建设的热
12、潮,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2002 年 6月 21日,胡锦涛同志在辽宁省考察工作时,对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做好社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指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等等。为开展社区工作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人均收入达到和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城市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极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国家繁荣祥和,经济稳定增长,又促使公众对社区工作产生更高的需求,使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次,当前,社区的发展已经由行政型社区逐步发展到合作型社区,发达地区正在探
13、讨自治型社区的建设,社区意识的构建和培育,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居民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身份的转变,而且可以解决城市居民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心理转变,比如,现在城市社会保障体制的实现,更多的依靠社区工作来实现,社区在承接政府职能的转移方面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各级政府和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再次,社区意识理论的先行性和实践的落后性之间矛盾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社区不仅仅是政府责任的承接者,更是政府职能的承担者;社区不仅是社会职能的承接者,更是社会稳定的调节者;社区不仅是社区居民的自治者,更是社区居民利益的维护者。最后,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率虽然不高,但是他们的参
14、与愿望却不低。人是社会的人,人都有相互交往、归属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了安全、生理的需要后,便会有交往、归属的需要,即“追求与他人建立交情,在团体中求得一席之地”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社区将代替单位,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空间,人们对单位的强烈依赖感、归属感受大环境的影响会逐步减弱,人们到哪里去寻找其认同感呢?随着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逐步建立完善,政府、区、街之间责权利关系的理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水平将会得到提高,社区这一区域性的小社会也将会吸引其社区居民,得到居民的认可,人们乐于参与
15、到社区的建设中,逐渐人们的社区意识得以培育发展。四、培育社区意识的途径社区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人的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关注,离不开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社区的管理归根到底要依靠社会整体意识的提高。培育社区意识已是城市政府和社区组织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意识薄弱的状4况,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法制先行,理顺关系,培育中介组织。虽然在 1989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法 ,但是在后来十五年的时间内,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关于城市社区的相关法律并没有相应的作出修正和完善,这直接导致了社区建设的法制滞后;同时
16、,我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之下形成的区、街、居三级框架的社区服务各网络管理体系,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形成了社区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如“条”与“块”的矛盾、建设与管理的矛盾、社区工作行政化与社区建设社会化的矛盾、社区与辖区单位的矛盾、社区组织工作的社区服务导向与社区建设经济基础薄弱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解决,并非易事,解决它们必须明确“社区”的法律地位和具体职责,理顺好社区管理部门之间及辖区单位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明确各自的职能和权利,使得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社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社会化,除增强社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外,还可通过培育社区中介组织,调动社会特别是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精
17、神,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事务,从而培养居民的自治能力,提高“社区意识” ,有利于社区居民建立起“主人翁”精神,在他们萌生“社区是我家”的意识。其次,教育先行,化解矛盾,缓解社会的冲击。社区建设遇到的挑战至少有以下两方面:不同社会成员期望上的差异和现代化对社区意识的摧残。不同的社会成员对社区建设的期望是不同的,因此,他们为社区建设、社区发展作贡献的热情就可能受到影响。社区建设的另一阻碍因素来自现代化的冲击。比如,随着西方价值观的侵入,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私人领域意识不断强化,日益膨胀的私人活动空间就造成“不认邻居人、不进邻居门、不知邻居事” 。为了有意识的构建社区意识,激活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
18、的兴趣,促成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性联系,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要进行统筹指导,动员各界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工作,并将现有的教育机构组织起来,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选择和培育社区教育实体,构建开发社区教育网络,把社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社区成员的需要相结合,让社会特别是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教育是社区向居民提供的教育” 。再次,经济先行,加大投入,充实社区资源。 (1)努力改善社区的硬环境。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以让居民产生轻松健康的感觉和喜爱社区的积极情感,在居民间培育一种凝聚感,形成社区自豪感,使得社区居民有种家园式的社区认同感。(2)努力改善社区的软环境。首先要挖掘社区资源,要特别强调的是要挖掘社区的
19、人文传统,创造一种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熏陶社区居民的情操,提高居民的素质。(3)要开展社区活动。社区活动是社区居民相互认识、交流和影响的重要途径,正是在丰富多彩而又有自己特色的社区活动中,居民间的人际互动才会增加,才能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促使社区居民的价值观趋同。人际关系协调好了,人们才能相处融洽,人们爱和归属需要才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从而在内心萌生对社区的信任感、依恋感和参与感。最后,服务先行,满足需求,培育和谐的氛围。社区服务要承接企事业单位、政府剥离的相关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目前,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增多,社区服务首先要
20、面向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培训条件、各种信息,为他们创造再就业岗位,只有解决了居民的饭碗问题,社区的居民才能安居乐业。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社区老龄人提供专门服务。社区服务的另一面就是要面向广大的普通群众,搞好便民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种类齐全、便利、收费低廉的各种服务,解决居民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让商业性便民服务真正为居民所需要、满意,使社区服务发挥出社会保障和方便人民生活的功能。总之,社区服务要为居民多办实事、办好事,使居5民真切感受到社区的好处。参考文献:1帕克著,宋俊岭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2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3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
21、层社区组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4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5杨 叙:北欧社区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年版6黄玉捷:社区整合的重要作用 , 河南社会科学1997 年第 4期7李 炜:论社区归属感的培育 , 东岳论从2002 年第 3期8刘朱红:我国社区参与的现实分析 , 岭南学刊2002 年第 4期田奇恒(1973) ,男 ,湖南永顺人,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1999 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孟传慧 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讲师联系方式: ,023-62771508,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田奇恒,40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