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位数”一课后的几点思考一、情境创设要让学生关注数据的中等水平,这是由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决定的。有些老师引入中位数用企业应聘公布的工资情况,我认为这样的情境能比较好的让学生关注数据的中等水平,它所激发的认知冲突特别激烈,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也会有更深的认识。有些老师考虑到这样的情境离校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那么想:能否选择学生身边的情境来引入中位数呢?我认为这种对课堂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学生身边的例子一定会有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关注中等数据。比如两队踢毽子比赛,既然是比赛,最公平的还是用平均数。如果说让学校选拔一队去比赛,也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如队员的
2、积极性,是否能勤于练习,看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否有提高的可能等,所以不能说哪队中等水平高就让哪队去。我想是否可以这样改,现在上级过来检查,要在两队中随意抽一名队员检查,你会让哪队给领导抽。这样中等水平高的,就比较保险。二、认识中位数重在让学生经历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数学中概念的产生不一定都来源于生活,大多是数学内在的需要。有人说数学家对数学美的追求是数学发展的动力。统计量的产生我看一定都是生活的需要。我认为统计量的作用就是方便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当一个统计量不能全面反映一组数据的特点时,必须要另一个统计量加以补充,没有一个统计量是万能的,所以会有这么多统计量。平均数的产生要让学生知道总个数不同,
3、总数不能比较两组数据时我们用平均数,而一组数据有偏大数影响平均数而不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时,我们需要用中位数。所以这里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关注到那个偏大数或偏小数,要学生自己发现平均数不能反映一组数据中等水平的真正原因。三、中位数教学要注重统计教学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首先,我们所选用的数据一定要是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其次,我们的分析和判断也应该建立在计算推理的基础上。比如,老师问学生,一组数据中有一个数变大了,平均数怎么变啊?学生说变大了,教师用幻灯片演示:把表示平均数的线往上一拉,哦,真的变大了。然后教师问:为什么变大了?我认为这里教学的顺序应该反一反,先推理再演示才对,幻灯片没有计算功能不能作为检测学生判断正确与否的依据,这里可以让学生动手算一算,或者推理都可以,然后再演示无可厚非。统计应该注重真实性、科学性和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