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过程与方法:1、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2、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物质无限不可分的观点。学习重难点: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学习重难点: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课前准备来源:1、常见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2、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模型图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原子的实际质量原子虽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大屏幕展示:三种原子的实际质量。观看屏幕 这样提供具体数据
2、,为引课做准备,便于学生准确直观地比较数据结果。相对原子质量创设问题情境:用这样的数量和单位表示原子的质量极不方便,能否想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表示原子质量,便于记忆和使用呢?思考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课比较有趣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饱含热情地参与教学过程。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提示方法、思想。展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模型图。归纳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比喻讲解概念。介绍:让我们翻到附录三,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设问:我们已知原子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分子也有一定质量,能否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直接表示出相对分子质量呢?补充强调:在计算过程中不要忘记乘上原子右下角的个数。组织学生练习
3、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设想自己的解决方案交流与讨论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生熟悉一些常见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结合定义思考这些数值的来历。交流与讨论,探究活动,完成 CO2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归纳计算过程。活动与探究P67教师抛出问题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使学生互相交流中互相学习,然后汇报结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让学生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提出有何实用价值。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自己找出计算规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印象更深。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并加深理解。学生谈感想教师小结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站在教师的高度将考点和重点展示出来:(1)理解并记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2)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谈收获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整理工作。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真实想法,使学生感到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产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板书设计:五、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6 的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2、计算式公式表达式:Ar(原子) = 12/( 某 碳 原 子 )( 某 原 子 )m六、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Mr(分子)=Ar (构成微粒的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