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章 遗传学细胞学基础 一、回答问题 1着丝点、染色体臂、主缢痕、随体 2各分裂期相对时间的长短依次为前期、末期、中期、后期。 3能,但难以从细胞学上鉴定出来。 4a. 两者发生的细胞不同:有丝分裂一般为体细胞分裂,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形成配子时的分裂。 b.细胞分裂的次数不同:一次减数分裂包括两次细胞分裂。 c.染色体活动行为不同:有丝分裂的前期无联会、无交换、无交叉等现象发生。中期 2n 条染色体彼此独立地排列在赤道面上。后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只有姊妹染色体单发生分离。减数分裂的前期 I 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交换、交叉等现象。中期 I 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面上。后期 I 发生同源染色体
2、分离。 d.细胞分裂的结果不同:有丝分裂后细胞染色体数仍为 2n 条,其遗传组成与母细胞相同。一个孢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四个子细胞。细胞染色体数由分裂前的 2n 条变成了 n 条,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分裂后的子细胞之间以及子细胞与母细胞之间的遗传组成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e.遗传学意义不同:有丝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和内容上完全一致,从而保证了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减数分裂的遗传意义在于:保证有性生殖物种在世代相传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为有性生殖过程创造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期,核膜和核仁消失,各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排列在
3、赤道面上(有丝分裂)或赤道面的两侧(减数分裂) 。这时由于染色体具有典型的形状,所以是鉴定染色体形态的最好时期。 6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的一部分,由一个着丝粒联系在一起的两条染色单体仍为一条染色体;而染色体则是一个独立的结构,其上可包含多条染色单体。 7间期;前期。 8a.48 b.24 c.24 d.12 9a. 一个子细胞有 10 条染色单体,另一个子细胞中有 6 条染色单体 b.两个配子中有 5 条染色体,另两个配子中有 3 条染色体。 c.n+1 和 n1。 10杂种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 11通常采用卡诺氏固定液;3 无水乙醇:1 冰醋酸
4、配制;作用是迅速杀死细胞,使之在形态上和内部结构上保持生活时的完整和真实状态,并且能将细胞在生活情况下不易观察清楚的结构清晰显现。 12是单倍体阶段。设 A1 为绿色,A 2 为蓝色: A1(可见)A 2(可见)A 1A2(不可见)A 1(可见) , A2(可见) 13先是染色体分裂,后是细胞分裂。其意义在于遗传物质能均等地分向两个子细胞,保证细胞世代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14a. 不对;卵细胞中有 36 条染色体,可知卵母细胞中有 36 对染色体,其中 36 条来自父本,另 36 条来自母本。这 36 对染色体中的每一对的两个成员在减数分裂时分向两极的概率是均等的,而哪一条趋向细胞的哪
5、一极却完全是随机的。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每一个成熟的卵细胞中一定都有 18 条染色体来自父本。 b.不对;精母细胞中的 34 条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本,一半来自父本,所以来自父本的染色体数应为 17 条。c.对。 d.不对;一个胚囊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分孢子中,有三个解体,只有一个能发育成胚囊。因此,50 个胚囊母细胞理论上只能产生 50 个胚囊。 115a.由于前期 I 同源染色体配对,可保证后期 I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而导致分裂后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 b.通过联会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为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 16a. 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一条一条地排列在赤道面上,而减
6、数分裂中期 I 染色体一对一对地排列在赤道面的两则。 b.有丝分裂前期与减数分裂前期 I 不同,细胞内染色体无联会、交叉现象出现。 c.减数分裂后期 II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少一半。 17进行有丝分裂子细胞全为 Aa 基因型。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两个含有 A 基因的子细胞和两个含有 a 基因的子细胞。 18a. 有丝分裂 b.减数分裂 c. 减数分裂 d.有丝分裂 19一种配子含有 24 条染色体,一种配子含有 23 条染色体。 20a.2 10 b.25 2146;46;46;23;23 22水稻:2 12 小麦:2 21 黄瓜:2 7238 种配子;染色体组
7、成分别是ABC、A BC、ABC、A BC、ABC、ABC、ABC 、ABC ;3 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以形成 23=8 种组合,同时全为父本染色体 ABC 的比例为,同时全为母本染色体 AB C的比例仍为。因此,同时含有父本 3 条染色体或母本 3 条染色体配子的比例为+=。 224a. 前期 b.末期 c.中期 d.前期 e.S 期(间期) f.后期 25联会复合体和联会是平行发生的,不是相继发生的。 2640;80;40;10;10;20;20;30。 27a.20 b.20 c.20 d.20 e.20 f.10 g.10 h.20 i.10 二、判断对错 1 2 3 4 5;形态结构
8、相同或遗传背景相同的一对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内容可能是不同的。 6;排列在赤道板处的染色体有 24 条。 7;21 个染色体 8 9;染色体为半留自我复制。 三、选择正确答案 1b 2d c b a 3c 4C 四、填空 142 条;1 个;21 条 2异染色质 3四分孢子 4200;140;1.75;5060 5核小体;螺线体;超螺线体;染色体 62;3;2 7有性;无性 8DNA;RNA;组蛋白;非组蛋白 946;24;8;1;40 103;12 11核仁;核仁组织中心; 12V;L;I 13基因 14臂;着丝粒 15迟于 16两个精;一个营养;雄配子体 17H 2A;H
9、 2B;H 3;H 418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19B;异染色质;不载 五、名词解释 染色体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态和大小。 染色单体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由同一着丝粒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 染色质染色体在细胞分裂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是脱氧核糖酸和蛋白质的复合物。染色线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染色体的细丝。 染色粒线状排列在伸展的染色体上的颗粒,减数分裂的细线期到双线期染色体螺旋程度较低时可观察到。 染色体臂比染色体的长臂与短臂的长度之比。
10、 染色体显带技术利用特殊的染色方法而使染色体呈现特定横纹的技术,可以用来识别染色体。 染色体组型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按期主要特性系统地排列,并分组编号。包括染色体大小和形状、着丝点位置、随体和次缢痕等形态特征。 染色体组型分析对生物体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 A 染色体对于生物的生命是必要的,并具有显著生理和形态效应的正常染色体。 B 染色体在某些植物细胞中,除正常的 A 染色体以外的一种体积较小,由异染色质组成的额外染色体。 着丝点即着丝粒。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不染色。 主缢痕在光学显微镜下,着色后的染色体在着丝点处不着色,好像中断成左右
11、两个臂,称这个区域为主缢痕。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上臂上常具有另外的有缢缩部位,而且染色较淡。 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 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形状、大小和结构都相同。 非同源染色体真核细胞中,某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彼此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姊妹染色单体从一个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个染色单体,在四联体中由一个着丝粒连在一起。 非姊妹染色单体四联体中包括任何一个母方染色单体和任何一个父方染色单体的两个染色单体。 常染色质在细胞分裂中期凝缩,染色性强,而在末期和间期松散,不易染色的染色质。是染色体上有基因活性的部分。
12、异染色质在细胞分裂末期和间期仍然凝缩的染色质团块,染色很深。是染色体上不含大量基因的惰性部分。异固缩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与所有其它染色体不同步的呈螺施现象。 核小体由 DNA 和组蛋白所构成的颗粒状结构,是染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螺线体核小体的长链呈螺旋化的盘绕形成超微螺旋,为染色体的二级结构。 超螺线体螺线体进一步螺旋化和卷缩,形成圆筒状结构,为染色体的三级结构。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是一种无纺锤丝参与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又称体细胞分裂。整个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核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最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染色体数
13、目和性质上与母细胞相同。 3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经过一次复制的染色体连续分裂两次,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 核内有丝分裂在一个不分裂的细胞核中所进行的染色体复制和分裂。 多核细胞细胞核进行多次重复的分裂,细胞质不分裂,形成具有很多游离核的细胞。 多线染色体细胞经过连续多次的核内复制,产生许多细长的染色单体平行紧密排列在一起,且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一种巨大染色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联会复合体减数分裂偶线期和粗线期在配对的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结构,包括两个侧体和一个中体。 二价体联会的一对同源
14、染色体。 二分体减数分裂末期 I 形成的两个细胞。 二联体由着丝粒连在一起的两个染色单体。 四合体粗线期中二价体所包含的四条染色单体。 四分体即四分孢子。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单倍体细胞。 交换同源染色体间遗传物质的互换。 交叉由于交换而使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所呈现的一种细胞学形态。 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结合而由亲本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配子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所产生的具有单倍染色体的生殖细胞。 配子体世代交替植物的生活史中的单倍体阶段,通过有丝分裂能产生配子。 雌配子体由 3 个反足细胞、2 个肋细胞、2 个极核、1 个卵细胞所组成的胚囊。
15、 雄配子体由两个精细胞和一个营养核组成的一个成熟花粉粒。 孢子脱离母体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单细胞或少数细胞的繁殖体。 孢子体植物无性世代中产生孢子的和具二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 大孢子母细胞即胚囊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可产生大孢子。 大孢子由大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单倍体细胞,其中一个进一步分裂形成雌配子体,其余三个退化。 小孢子母细胞即花粉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可产生四个小孢子。 小孢子由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所产生的四个子细胞中的一个,每个小孢子细胞形成一个花粉粒。 受精雌雄配子结合产生一个合子的过程。 授粉成熟的花粉粒落在雌蕊的柱头上。 自花授粉同一朵花内或同株上花朵间的授
16、粉。 异花授粉不同株花朵间的授粉。 双受精授粉后,雌蕊柱头上的花粉粒萌发出花粉管,伸入胚囊,一个精子与卵核结合为合子,将来发育成胚,另一精子与两极核结合为胚乳核,将来发育成胚乳。 胚乳直感又称花粉直感。在 3n 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粗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即单性生殖,指雌雄配子体不经过正常受精而产生单倍体胚的一种生殖方式。孤雌生殖从未受精的卵发育成个体的现象。 孤雄生殖在传粉之后,卵细胞消失,由精核单独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子囊孢子生长在子囊菌子囊
17、中的有性孢子。合子核数分裂的产物。 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指从二倍体的配子体发育而成孢子体的那些无融合生殖类型。 不定胚不通过配子体世代,耐 上接通过有丝分裂从一个孢子体产生的另一个孢子体胚。 孢子体世代即无性世代。植物生活史中进行无性生殖和具二倍数染色体的时期。 配子全世代即有性世代。植物生活史中进行有性生殖和具单倍数染色体的时期。 世代交替生物的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生活周期即个体发育的全过程。指从合子到个体成熟和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发育阶段。 分生孢子气生菌丝上的无性孢子,一般是单倍体细胞。 第四章-1 分离规律 一、回答问题 1不适合于这类生物。显性和隐性,实际上是对等位基因
18、的相比较而言。对处于杂合状态的等位基因,表现的为显性,不能表现隐性。而红色面包霉这类生物,在它的生活史中,能表现基因性状的阶段都是单倍体4阶段,没有与之相比较的等位基因。所以这两上名词不适于这类生物。 2分离规律的实质,是成对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因而配子中只具有成对基因的一个。 验证分离规律通常采用测交法。如果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对基因(Aa)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与隐性亲本测交后,将会从后代的性状上按一定的比例表现出来。 3a. AAAAAA b. AAAa1AA:1Aa c. AaAa1AA:2Aa:1aa d. AAaaAa e. Aaaa1Aa:1aa f. a
19、aaaaa 4将 F1 植株穗丰的种子种下,得 F2 代植株,其中可分离出具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植株。分别进行套袋自交,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上的种子即为纯种。再将 F2 中表现为显性性状的植株所结的种子种下得 F3 株系,不再发生性状分离的株系即为显性纯种。 5因为 a.分离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6I AiIAi 7有 4 种。分别为 AaaBBb,Aaabbb ,aaaBBb,aaabbb 8群体中共有 10 种不同的基因型。设四种复等位基因
20、分别为 A1,A 2,A 3,A 4,那么 10 种基因型为A1A1,A 1A2,A 1A3,A 1A4,A 2A2,A 2A3,A 2A4,A 3A3,A 3A4,A 4A4。 9有完全显性(F 1 表现的性状是亲本之一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F 1 的性状是双亲的中间型)和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 F1 个体上出现)三种表现形式。 显性基因与其相对的隐性基因的关系不是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对性状表现的控制作用,而是它们各自参加一定的代谢过程,分别起着各自的作用。一个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决定于它们各自的作用性质,决定于它们能不能控制某种酶的合成。 10这是不完全显性的结果。 P CC cc 红
21、花 白花 F1 Cc F2 CC Cc cC cc 1 : 2 :1 红花 粉红花 白花 11未知基因型个体必然产生两种数量基本相等的配子 B 和 b,所以未知基因型是 Bb。 12F 1 中两种表现型的比例接近 1:1,雌亲本必定为 Bb,而且 F1 野生型也定为杂型合子 Bb,然后 F1 野生型雌蝇同它们的全同胞黑色雄蝇杂交: P B_ bb F1 bb Bb 52 黑 58 野生型 F2 1Bb :1bb 野生型 黑色 因此,F 2 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期望比如同 F1 中的一样。 136 种:AAAA;AAAa ;AA aa; AaAa;Aaaa;aaaa 14a. OO b. oo c.
22、 Oo d. oo 16a. A b. A 和 a c.a 18a. 紫花植株为杂合型,蓝花植株为纯合型。b. 紫花 19a. H b. h c. h d. Hh e. Hhh f. hh 20设非甜粒为显性(Su) ,甜粒为隐性(su) 。当两种纯种玉米间行种植时,甜粒玉米果穗上接受非甜粒粒玉米的花粉,产生的种子为非甜粒(Susu) ,非甜粒玉米的果穗上接受甜粒玉米的花粉,产生的种子亦为非甜粒(Susu) ,而不会出现甜粒种子。将甜粒玉米果穗上非甜粒的杂合类型(Susu)种子种下后与甜粒玉米杂交,结出的果穗上的籽粒应是非甜粒:甜粒=1:1。在非甜粒玉米穗上尽管没有甜粒的子粒,但一定存在杂合状
23、态的非甜粒籽粒。把所有的种子种下,与甜粒玉米杂交,一定有部分植株结出既有甜粒种子又有非甜粒种子的果穗。 21a. 25% b. 50% c. 可能为 0。证据:女是纯合正常的。 522a. ; b. Bb; c. 不能肯定;男的是纯合体的可能性较大;是的,在这种情况下男的一定是杂合体的(如果没有突变的话,而突变一般可能性很小) 。 23单基因控制的遗传。 甲:Aa;乙:AA;丙:aa 24F 1 中卷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为 341:162=2:1。这与 3:1 经典比例不同,故可能是一种隐性致死效应。设 Cu=卷翅, cu=正常,则 CucuCucuCuCu(死) 、Cucu(卷翅) 、cucu(
24、正常) 。故卷翅与正常翅比例为 2:1。这说明卷翅基因 Cu 在翅形上为显性,在致死效应上为隐性。 25不能。因为 AAAA 和 AAAa 得到的都是黑种皮植株。 26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杂合的基因后代会出现分离现象。 27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测定。一是测交。将待测个体和它相对性状差异的隐性纯合个体进行测交,观察其测交子代是否出现分离。若出现分离,证明待测个体是杂合体,反之为纯合体。二是自交。将待测个体自交,观察后代群体中是否出现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分离。若出现分离,则表明待测个体为杂合体。反之,则可认为是纯合体。 30萝卜块根属于不完全显性的遗传, a. AAaa595Aa b.
25、AAAa205AA,201Aa c. Aaaa198Aa ,202aa d. Aaaa58AA,112Aa,61aa 31分离规律的关键在等位基因的分离。其细胞学基础就在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分裂时发生分离。 在杂种体内,两个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同一个细胞里,但它们分别位于同源的两条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互相分离,两个等位基因也就随着分配到不同的配子里去,独立地随配子传递给后代。因此,基因的分离规律是有细胞学物质基础的。 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 基因型即遗传型。指个体的基因组合。 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纯合体基因型完处于同质结合
26、状态的生物体。 杂合体基因型部分或完全处于异质结合状态的生物体。 测交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 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 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的性状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自交进行自花授粉或自体受精的过程。 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个体上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第四章-2 独立分配规律 一、回答问题 1 (1) P 厚壳红色 TTrrttRR 薄壳紫色 G Tr tR F1 基因型 TtRr 表现型 厚壳紫色 (2) P 厚壳红色 TTRRttrr 薄壳红色 G TR tr F1 基因型 TtRr 表
27、现型 厚壳紫色 (3) P 厚壳紫色 TtRrttRr 薄壳紫色 G 1tR:1TR:1Tr:1tr 1tR:1tr F1 基因型种类 TtRR TtRr Ttrr ttRr ttrr ttRR 比例 1 :2 :1 :2 :1 :1 表现型种类 厚壳紫色 厚壳红色 薄壳紫色 薄壳红色 比例 3 : 1 : 3 : 1 (4) P 薄壳紫色 ttRrTtrr 厚壳红色 G 1tR:1tr:1tr 1Tr:1tr F1 基因型种类 TtRr Ttrr ttRr ttrr 比例 1 :1 : 1 :1 表现型种类 厚壳紫色 厚壳红色 薄壳紫色 薄壳红色 6比例 1 : 1 : 1 : 1 2两亲本
28、的基因型分别为:YyMm;Yymm 3a. Pprrpprr b. PpRrpprr c. PpRrppRr d.ppRrppRr 5 a. F1 基因型 1PpRRAa:1PpRRaa:1PpRrAa:1PpRraa 表现型 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抗锈有芒 b. F1 基因型 1PpaRrAa:1PpRraa:1pprrAa:1ppRrAa: 1pprraa: 1PprrAa: 1Pprraa: 1ppRraa 表现型 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抗锈有芒;光颖感锈无芒;光颖抗锈无芒;光颖感锈有芒;颖感锈无芒;毛颖感锈有芒;光颖抗锈有芒 c. F1 基因 1PPRRAA:2PPRRAa:2PpRRAA:
29、1PPPRaa:2PpRRaa:1PpRrAA:4PpRraa: 1ppRrAA:2PpRraa:2ppRrAa:1ppRraa: 1PPRrAA:2PPRrAa:1PPRraa:4PpRRAa: 1ppRRAA:2ppRRAa:1ppRRaa 表现型 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抗锈有芒;光颖抗锈无芒;光颖抗锈有芒 6在 F2 群体中至少应选择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的小麦 270 株。 8有色植株的基因型是 AaCCRr。 9F 2 表现型比为 12:3:1,说明是显性上位作用引起的。 设 B 为黄色基因,b 为绿色基因; A 基因对 B、b 呈上位性,使果皮表现为白色,则 AAbb
30、(白)aaBB(黄)F 1AaBb(白) ,F 29A_B_(白):3A_bb(白):3aaB_(黄):1aabb (绿) ,即白:黄:绿=12:3:1。所以亲本基因型为 AAbb;aaBB。 10从表现型分析来看,子代(F 1,F2)中出现新性状。可以断言:在这个交配中,花色这一性状不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又因为,在 F2 中,表现型分离比是 55:45=9:7( 9:3:3:1 的变形) 。所以,这种表现型为基因互作所致。依此,这 3 个世代的基因型及其表现型可图示如下: 也就是说,在这个杂交中,显性基因 C 和 P 单独存在时,个体表现为白花(亲本性状) ,C、P 同时存在时,则表现为紫花
31、(新性状) 。 11因为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组合,因此 ,该个体形成的配子类型,可用分枝法作如下图示: 或根据 F1 的配子类型数等于 2n,而该个体为三对基因杂合(Aa,Bb,Ee ) ,另外三对基因(CC,dd,FF) 纯合,所以可按三对基因杂合的 F1 形成配子来考虑,即 2n=23=8。 12因在形成配子时各基因对是独立分配的,故形成的含三隐性基因(a,b,c)的配子的频率为(各独立事件之概率的乘积) 。 又由于在形成合子时,各类型的两性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三隐性基因的配子(abc)结合为三隐性纯合个体(aabbcc )的频率,是两个该配子
32、概率的乘积,即:。 13当一对基因的杂合子自交时,表现型像显性亲本的占,像隐性亲本的占。所以,当 4 对基因杂合的F1 自交时,像显性亲本的为,像隐性亲本的为。 15 (1)根据已知条件,当双亲听觉正常时,基因型应为 D_E_;因而,所生的聋孩,其基因型或为D_ee,或为 ddE。也就是说,双亲应同时有 D 和 E 存在,而其子女中又必须至少有一对基因是隐性纯合的。所以,生聋孩的双亲的基因型可推论为:DDEe 和 DDEe DdEE 和 DdEE DdEe 和 DdEe DDEe 和 DdEe DeEe 和DdEE (2)双亲皆耳聋,所生育听觉正常的孩子,也就是说,在双亲各自的基因型中,D 和
33、 E 不同时存在,但其子女中 D 和 E 能同时存在。 这样可以推论可能的双亲的基因型为: DDee 和 ddEE Deee 和 ddEE DDee 和 ddEe Ddee 和 ddEe 17根据题意可知,蓝色个体之间交本配发生性状分离,两种分离类型的交配中能出现原始亲本的性状。假设决定“蓝色” 性状的基因为 B,决定“ 灰白”性状的基因为 b,B 基因对 b 基因为不完全显性,其交配可图示如下:蓝(Bb)蓝(Bb) BB:Bb: bb 黑 蓝 灰白 BBbb 黑 灰白 Bb 7蓝 18根据 F1 的表现型可以推断,两亲本都是纯合体。于是两新本的杂交可图示如下:P YYSSyyss 白色、盘状
34、果黄色、球状果 F1 YySs 白色、盘状果 F2 Y_S_ : Y_ss : yyS_ : yyss 白色、盘状果 白色、球状果 黄色、盘状果 黄色、球状果 19 TtRrttrr rrRRTTrr ttRrTTrr TtrrttRr20.a.后代中 AaBbCcDd 个体为 1/8。b.全部后代个体中都有 B 基因。 21 BBrrBbRr 无芒白穗 有芒红穗 BbBr : 1Bbrr 无芒红穗 无芒白穗 亲本基因型为 BBrr;bbRr. 22. P EeDdEedd F1 褐长:EeDd,EEDd ;褐短:Eedd,Eedd; 黑短:eedd;黑长 eeDd 23. a.果皮无色(cc
35、) ,胚乳非糯质( Wxwxwx) 。 b.果皮巧克力色(Cc) ,胚乳分离为非糯性与糯质比为 3:1,基因型为 1WxWxWx:1WxWx : 1Wxwxwx : 1wxwxwx。 c.果皮为巧克力色(Cc ) ,胚乳分离为 1 非糯质:1 糯质,基因型为 1WxWxwx : 1WXWXWX。 24杂交当年:胚,PpWxwxDd;胚乳,PppWxwxwxDdd ;果皮,ppwxwxdd 。 F1 代性状:株高,全为高株(Dd) ;胚乳性状,非糯质:糯质=3:1;全部为红果皮(Pp) 。 25a. 两亲本植株由两对基因控制,等位基因间为不完全显性,设红花基因为 A,白花基因为 a;宽叶基因为
36、B,窄叶基因为 b。杂种 F1(AaBb )自交,性状自由组合将出现: 1 红花AA 2 粉红花 Aa 1 白花 aa 1 宽叶 BB 1 红花宽叶 AABB 2 粉红花宽叶 AaBB 1 白花宽叶 aaBB 2 中叶 Bb 2 红花中叶 AABb 4 粉红花中叶 AABb 2 白花中叶 aaBb 1 窄叶 bb 1 红花窄叶 Aabb 2 粉红花窄叶 Aabb 1 白花窄叶 aabb b.红花宽叶,红花窄叶,白花宽叶,白花窄叶 26显性作用是指等位基因间的作用而言,上位作用是指非等位基因间的作用而言。 27 FfGgffgg FG Fg fG fg fg FfGg(圆) Ffgg(方) Ff
37、Gg(圆) FfGG(圆) 28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结果形成了 4 种比例相同的配子。自交 F2 将呈现 9:3:3:1 的表现型分离比例。 29株色的遗传可能爱两对基因控制,两对基因中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就表现为绿株,全部为隐性时表现紫株。 P 绿株 AAbbaaBB 绿株 F1 绿株 AaBb 8F2 绿株(A_B_,A_bb,aaB_)紫株(aabb) 绿株 AaBbaabb 紫株 F1 绿株(AaBb,Aabb ,aaBb )紫株( aabb) 30 a.包括两对基因 Cc 和 Rr。C 为无色前
38、体合成基因,c 为不能合成无色前体基因,R 为紫色素合成基因,r 为红色素合成基因。 b.CcRr。 c.紫色 C_R_,红色 C_rr,白色 ccR_和 ccrr。 31设 A 为长形基因,a 为圆形基因,B 和 b 分别为红色和白色基因。其后代纯种表现型有:长形红色(AABB ) ,长形白色( AAbb) ,圆形红色(aaBB) ,圆形红色(aaBB) ,圆形白色(aabb) 。 32原始材料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或 AAbb 和 aaBB。 33后代中花毛有角牛的比例为。 IiYY Iiyy 白茧 白茧 I_Yy iiYy 白茧 黄茧 3:1 或 IiYy iiyy 白茧
39、白茧 IiYy Iiyy iiyy iiYy 白茧 黄茧 3 : 1 35a.F 1 基因型为 MmRr,表现型为晚熟抗病。 b.F2 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9 晚熟抗病:3 晚熟不抗病:3 早熟抗病:1 早熟不抗病。 c.能稳定遗传的纯种早熟抗病品种的基因型一定是 mmRR。 36a. 两亲本的基因型为 RRddrrDD. b.红花株 RrDd白花株 rrdd。 c.属两对在因的互补遗传。 37设红果基因为 R,黄果基因 r,有毛基因为 B,无毛基因为 b。由题可知:红果基因对黄果基因为显性,有毛基因对无毛基因为不完全显性,杂合时(Bb)表现为稀短毛茎。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 RrBb,表现型为红
40、果,衡短毛茎。 38所谓显性上位作用,是指某一对等位基因中有显性基因存在时,可遮盖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如西葫芦中,当显性白皮基因(W)存在时,对另一对控制皮色基因(Yy)的表现有遮盖作用。当 W 基因不存在时,Y 和 y 基因才能分别表现出自己的作用。 P 白皮 WWYYwwyy 绿皮 F1 白皮 WwYy F2 12 白皮 : 3 黄皮 : 1 绿皮 (9WWYY+3WWyy) (wwYY) (wwyy) 39因为 HHMMRR 占 F2 的,所以,16:1=X:4,X=64,即 F2 中至少应选 64 株。 41Aa 自交,后代中 AA 占;Cc 自交,后代中 Cc 占。依此类推,AaBbC
41、cDdEe 自交,后代中AAbbCcDDee 概率为。 42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43a. t1t1t2t2; b.T1t1T2t2 c.除了 t1t2t3t4 外的任一个基因型,即 T1_T2_,T 1_t2t2,t 1t1T2。 44a.1)GGWxwx 2)GGwxwx 3)ggWxwx 4)ggWxWx 5)GGWxWx 96)GgWxWx 7)Ggwxwx 8)GgWxwx b.gWx;gwx。 c.GWx;Gwx;gWx;gwx。 45 a.从第一种杂交知紫花为显性,从第二种杂交知高茎为显性。 b.两种杂交产生的后代是: PPttp
42、pttPptt(紫花矮茎) ppTTppttppTt(白花高茎) 这两种后代相互杂交,第三代是: PpttppTtPpTt, Pptt, ppTt, pptt。所以第三代有比例相等的紫花高茎、紫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四种类型。 46a. Pffcc FFCC F1 FfCc d.54 季节性开花、皱叶,18 连续开花、皱叶,18 季节性开花、非皱叶,连续开花、非皱叶。 c.24。 d.12。 e.6。 47因为 AABBaabb AaBb 所以该黑狗的基因型是 AaBb。 这样,它与同基因型狗交配子代的情形是: AaBb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黑色 红色 赤褐色
43、柠檬色 48两对具有互补的非等位基因控制花色遗传。这两对基因突变并自交纯合,形成 CCpp 或 ccPP 的白花个体基因型。CcPP 或 CCppCCPP紫花。ccPPCCpp紫花。 49 a.设卷翅基因为 L,正常翅基因为 1;短刚毛基因为 B,长刚毛基因为 b。根据题意分析郑翅基因 L 和短刚毛基因 B 都是显性基因。 b.亲本的基因型为L1BB;11Bb。 c.卷翅长刚毛(L1bb) ,卷翅短刚毛(L1Bb) ,正常翅长刚毛(11bb ) ,正常翅短刚毛(11Bb) 。 51a.3:1 ; b.3:1; c.1:2:1; d.2:1:1; e.1:1:1:1 二、判断对错 1 2 3 三
44、、选择正确答案 1b a c c d 2C 四、填空 1多因一效 28; 27; 8 3同一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4互补;积加;重叠;显性上位;隐性上位;抑制作用 6 ;2 n;2 n 7基因内;基因间 8分离;自由组合 五、名词解释 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互补作用两种以上基因同时存在时,互相补充而表现另一种性状,这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互补作用。 互补基因协同作用下产生某一性状的若干非等位基因。 积加作用两种以上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 重叠作用不同对基因互作时,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 重叠基因在重叠作用中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上位
45、性、下位性两对以上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对基因对其它基因的表现有掩盖作用,这种情形称为上位性,后者被前者所掩盖,称为下位性。 显性上位作用在两对以上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对其它对基因起上位作用。 隐性上位作用在两对以上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其它对基因起上位作用。 抑制作用在两对以上独立遗传的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表现,但对其它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效应。 基因内互作同一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和隐性。 基因间互作不同位点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10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发育的现象。 返祖现象隔若干代以后,出现与祖先相似性状的遗传现象。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