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阅读全文,勾画生字难词,积累“追溯,褶皱,劫难,天衣无缝”等重点词语。2.认真阅读全文,了解课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学习文章缜密、严谨的论证思路。3.学习运用举例、类比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
2、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2.关于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
3、23 亿一 8000 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 1 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3.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
4、,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 、基地系列、 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鸟臀 (2)褶皱 (3)潮汐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7)地壳 ( 8)陨石 2解释词语。(1)遗骸: (2)追溯:(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1)例如,在 1986 年 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
5、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 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 30 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4填空。(1)两篇短文选自_国_作家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2)我国的“恐龙之乡” 是四川_(地名) 。潍坊被称为恐龙之乡的地方是 。【合作探究】5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尽的哪两种理论?你能找出各自的依据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6.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7.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6、。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不少于 200 字)8.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
7、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在过去的 9 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1980 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 6500 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毫无疑问,6500 万年前地球上曾有
8、过一次“大灭绝” ,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 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9.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10.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
9、括层意。 11.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 ; ;其依据分别是 。12.第 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 ,第 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 。13.第 段文字中加点的 “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14.第 段文字运用了 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主题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习题。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 5464 公里,流域面积 75 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在古代,
10、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 (或“夏” ) ,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后来, “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
11、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 5000 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
12、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15第 段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16.读 段,回答,黄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17.第 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18.第 段开头的 “相传”和第段第一句“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19.本文为什么用“摇篮” 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20.“中华”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二)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这颗绝对美丽、闪烁着蔚蓝色光泽的球体,就是人类的家。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这个家,却变得越来越肮脏,空气、海洋、森林,整个地球环境全面恶化,人们已称我们的地球为“不幸的地球” ,人类“不幸的家”
13、 。地球的不幸在于它原有的占陆地三分之二的 76 亿公顷森林,到 20 世纪 80 年代已不足 28 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 1800 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森林大面积被毁,自然大大降低了地球对空气的净化作用。a 目前全世界约有 9 亿人生活在 b 对健康十分有害c 的环境中。地球的不幸还在于全世界每年要生产 3.3 亿吨有害废物,排放 200 万吨铅、7800吨砷、11000 吨镉到大气层中,这些均超出其自然背景值的 20300 倍,严重污染了空气,以至于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温室效应也日益( )。地球的不幸更在于人们不仅污染了陆地、天空,还污染了海洋。每年,人们要从船舶倾倒
14、600 万吨废物到大海,从船上扔下 500 万个塑料集装箱,漏油 40 万吨;目前,地球上已有 10%的监测河流受污染,70% 的人使用不到安全的食用水,水源污染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敌。从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到水资源被污染,这一切人类都被追究为罪魁祸首!这就是地球最大的不幸 人满为患!让我们用欧文的话结束全文。60 年代末,美国宇航员欧文登上月球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地球是那样的伟大而美丽,又是那样的微小和脆弱请告诉地球上所有的人们,只有我们的地球是温暖的、有生命的,请好好地照料地球,珍惜地球!21.阅读全文,并给这篇文章加一个题目。22.“二氧化碳浓度严重超标” 一句是从第段抽出来的,请将它还
15、原到第段 a、b、c三处中最合适的一处 。23.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在第段中的括号里。A.明显 B.加剧 C.显著 D.强烈2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 。25要减轻地球的负担,保护地球,你认为人类应采取哪些对策?【能力提升】26.利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多地震;利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澳大利亚为什么多古老动物?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tn(2)zh(3)x(4)ji(5)s(6)hi (7)qio (8)yn2解释词语。(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
16、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1)举例子;(2)打比方;(3)列数字。4填空。(1) (1)美国 科普作家 阿西莫夫 科普作品 (2)自贡 诸城【合作探究】5.科学界对于恐龙在 6500 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 6500 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
17、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可从恐龙的种类和其他的灭绝说法来谈。6.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7.略(例子切合要求,语言畅达即可)8.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1)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
18、多,举“青蛙”和“蟾蜍” ,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2)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3)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4)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 ,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5)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
19、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9.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逻辑顺序10. 层意略11.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 撞击说 火山说12.特定称谓 解释说明13.不能删去。这两
20、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 、 “也许” 。14.举例子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以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主题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15.说明黄河流域漫长。 (或说明“流域广大” 、 “气势雄伟”均可)16.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17.“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8.不能省略。因为“相传”表示所述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之一”表示还有别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19.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20.因为“华”族聚居于被认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故称“中华” 。(二)21.不幸的地球 22.b 23.B24.列数字 打比方 分类别25.增加森林面积(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向外星移民等【能力提升】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