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生物学论文题目:血糖调节机制与糖尿病学院 农 学 院姓名 曹 玉 妍专业 农学(本硕连读)201401学号 20144562 1目录1 血糖调节机制 22 糖尿病的介绍 22.1 糖尿病的来源 .22.2 糖尿病的种类 .32.3 糖尿病的并发症 .33.糖尿病的治疗 33.1 外科治疗 .33.2 药物治疗 .43.2.1.胰岛素 43.2.2.口服降糖药 43.2.3 新型降糖药 54 糖尿病的预防 64.2 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64.2.1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 64.2.2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 64.2.3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64.3 其他的措施 .61血糖调节机制与糖尿病曹玉妍 农学(
2、本硕连读)201401 摘要血糖的稳定在组织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维持血糖含量的机制就变得特别重要。血糖调节机制的每一个环节也就变得不可或缺。而糖尿病就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能出现这种问题也就说明机制中的环节不正常,于是糖尿病就有了 1 型、2 型、特殊种类和妊娠期 4 种不同方面的类别,但糖尿病的种类远远不止四种,这也就是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多种多样,如神经方面、肾脏方面对大家的健康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威胁所以治疗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就变得刻不容缓,而治疗一般都有针对性和局限性,所以治疗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也开始注重
3、生活质量了,但光靠保养是不行的,还要多加强锻炼。3关键词:血糖调节机制 糖尿病的种类及治疗2血糖调节机制与糖尿病1 血糖调节机制血糖就是血清中的糖。这些血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而人体内各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葡萄糖,但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不能过高,太高了会使血浆渗透压增大,细胞皱缩,自由水变得更少,新陈代谢就会变慢。所以血糖一定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身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正常需要。在血糖平衡维持的过程中,血糖的来源分为以下三种:1、来源于食物,食物中的糖类通过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在小肠经过主动运输,被吸收进入血液,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各组织细胞中。2、来源于肝糖原,肝糖
4、原经过水解,分解成为葡萄糖进入血液。3、 来源于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血糖的消耗又有以下三种途径:1、人体内的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再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从而减少血糖含量。2、血糖合成为肝糖原和肌糖原,但肌糖原是为肌肉细胞提供能量的,不能分解为血糖。3、在肝细胞中进行向非糖物质的转化,比如脂肪和一些非必需氨基酸。通过以上对血糖来源和去向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糖原的分解与合成的速率的快慢、细胞呼吸作用的速率等等都可能会影响血糖的含量,而机体就是通过控制分泌一些特定的激素来调节这些代谢速率的,其中主要就是胰
5、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控制以上的来源 2、3 来使得血糖含量升高,而胰岛素是由胰岛 B 细胞所分泌的,通过控制以上消耗的途径 2、3 来使得血糖含量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中所对应的感受器就会受到刺激,然后直接刺激胰岛细胞,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再通过体液调节使血糖含量升高;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中所对应的感受器就会受到刺激,并且直接刺激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再通过体液调节使血糖含量降低,从而达到调节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调节机制,人体内的血糖含量才能稳定地维持在 0.8-1.2g/L 的范围
6、内。2 糖尿病的介绍2.1 糖尿病的来源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3物感染及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等因素引起的机体内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引起糖尿病发生的因素大致分为两个方面: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遗传方面,一般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得到的是容易的糖尿病的基因。所以父母得糖尿病,子女也就更容易患糖尿病;在环境方面,能诱发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包括摄取太多热量、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导致人患上糖尿病。2.2 糖尿病的种类根据 1999
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分类方法,糖尿病大致分为以下四类:1 型(也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 型(也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中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也称之为原发性糖尿病。1 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导致的,这个被认为是源自于存在易感基因的个体胰腺 B 细胞受到了自身免疫性的破坏,这种糖尿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常见,在妊娠期间也可能起病。2 型糖尿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缺乏两种问题。但不会发生 B 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并且酮症酸中毒的发生频率低于 1 型糖尿病。该类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大多表现为肥胖。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
8、期间首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这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并不一样。因为人体在怀孕期间正常的生理水平会有所不同,所以该病会使用另一种诊断标准和筛查方法。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有很多种,08 年 ADA 就公布了超过 56 种的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一些非常罕见,又有一些较为常见。在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中,一些类型与非免疫介导的胰岛 B 细胞或整个胰腺损伤所致胰岛素缺乏有关。2.3 糖尿病的并发症通过预约、集中检查的方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得到糖尿病患者主要并发症及合并症为:高血压、神经病变(颅神经病变、肢体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 ) 、视网膜病变、缺血性心脏病、脑梗塞、足坏疽、
9、黄斑水肿、失明、肾脏病变(微量白蛋白尿、临床肾病) 、肥胖或超重、冠心病、白内障、足溃疡。3.糖尿病的治疗3.1 外科治疗传统治疗糖尿病以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等治疗为主,虽然外源性胰岛素能够控制血糖、降低酮症酸中毒发生的频率,但是不能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而减4肥手术是一种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目前临床上采用限制食物摄入型手术、减少食物吸收型手术和二者联合型手术三类,通过对胃构造的改造。来减少胃容量,从而限制饮食的摄入和减少食物的吸收。目前这些手术大多数通过腹腔镜进行,手术创伤较小3.2 药物治疗3.2.1.胰岛素胰岛素会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失活,为它是大分子物质,不容易通过消
10、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中。目前临床上应用于胰岛素注射液,按照来源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而根据作用时间又可以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速效胰岛素在给药 5-10min 就发挥降糖作用,不过需要在吃饭的前5min 注射;而短效胰岛素要在餐前半小时注射;中效胰岛素作用时间维持在 10h 以上,能有效地控制夜间到第二天的空腹血糖,一般在睡前注射。使用胰岛素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的变化来调整用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3.2.2.口服降糖药3.2.2.1 磺酰脲类药物第一代的磺酰脲类降解药物(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等)的毒副作用大;第二代药物为格列本脲、格
11、列吡嗪、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等;第三代药物是格列美脲。这三类药物与胰岛 B 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阻断钾离子外流,细胞膜去极化后,钙离子内流,促进了胰岛素的释放,但它不能刺激合成胰岛素。3.2.2.2 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苯甲酸和苯丙氨酸类化合物的衍生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这种药物和磺酰脲类药物的结构是不相同的,但作用机制很类似,都会抑制 ATP 敏感性的钾离子通道,使细胞去极化后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增加,诱发胰岛素分泌。但这些药物大部分是经胆汁排泄的。这类物质对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体质量减轻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由于磺酰脲类降糖药物,也更适用于吃饭后高血糖和饮食不规律的患者,出现副
12、作用低血糖的几率也更低,副作用更小。3.2.2.3 双胍类药物这种药物通过减少肝糖原的产生,降低肠对糖的吸收,并且可以通过增加外周糖的摄取和利用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可改善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所以单独使用不会发生低血糖。53.2.2.4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这类药物是胰岛素增敏剂,它特异性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PPAR ),PPAR 具有控制葡萄糖产生、转运和利用的作用,还能调节脂类代谢等。明 显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血糖的长期控制,从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有研究表明,吡格列酮还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
13、附分子-1 水平,从而来减轻或者延缓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展。3.2.2.5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这种物质能抑制小肠上皮细胞表面的 -糖苷酶,减慢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降低饭后血糖。3.2.3 新型降糖药3.2.3.1 胰淀素胰淀素和胰岛素一起贮存在 B 细胞中,以旁分泌的方式负性调节胰岛素的分泌。3.2.3.2AMP 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 )这是一个异源 3 聚体,能够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维持能量的供求平衡,并改善胰岛素抵抗。它主要受 AMP 或 ATP 调节,肝脏中的 AMPK 活化后可以使脂肪生成量减少、脂肪酸氧化的增加和增加肌肉脂肪酸氧化,这些都可以导致葡萄糖摄取量的增加。3.2
14、.3.3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药物这种药物可以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一直胰高血糖素分泌以及胃排空来降低血糖,还能减缓 B 细胞凋亡,促使其再生,它也能促进胰腺 B 细胞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地分泌胰岛素。3.2.3.4 中成药许多中成药中具有确切的降糖有效成分。其中也包括一些长期规范治疗: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合理用药。64 糖尿病的预防由以上内容的介绍可以看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性之大,所以要积极预防糖尿病。4.1 糖尿病的预防原理因为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是多元化的,所以原理也是多元化的,但大致归纳有以下两点:一是根据遗传学基因工程原理;二是根据环境因素的影响。4.2 糖尿病的预防措施从
15、预防医学的角度看,大致将预防分为三级4.2.1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这是一种最主要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它主要是通过检测出带有糖尿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进行家谱调查分析、禁止近亲婚配、健康教育 4 种措施来进行糖尿病 的一级预防。4.2.2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这是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以进行糖尿病的筛选,还可以通过 IGT 的干预治疗和糖尿病的积极及时治疗和糖尿病知识强化教育来实现糖尿病的二级预防。4.2.3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这是指预防和延缓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其导致伤残的严重发生和防止继发感染,其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积极进行糖尿病教育,认真控制与各种慢性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和
16、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4.3 其他的措施一些书籍和文献还提供了其他的预防措施:1 饮食干预和运动锻炼三个2 多喝茶3 酒精和咖啡4 药物治疗5 潜在的防治新药7参考文献 1向红丁.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糖尿病新世界.2013 年第 16 卷第 7 期.24-262许樟荣,王玉珍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糖尿病治疗关系的调查.中华医学杂志.1997 年 2 月第 77卷第二期.119-1223杨卢军,张林潮.糖尿病治疗新进展.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 年 10 月第 20 卷第 10 期.1591-15934李萍,李权利.浅谈糖尿病的预防.咸宁师专学报 .2001 年 6 月第 21 卷第 3 期. 100-1015李学军,杨叔禹.预防糖尿病的问题与展望.中华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9 年 8 月第 24卷第 8 期.981-9846陈浩,徐平,张志会,王岳飞.茶叶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茶叶.2012 年第 38 卷第 3 期.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