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加几教学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 9 加几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 。2. 初步了解“9 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9 加几的算式。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697 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七的第 13 题。教具、学具准备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 13 根小棒。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小朋友们,十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瞧, (出示仪仗队图)伴随着嘹亮的歌声,我们班的小朋友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了运动场。比赛开始了,看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主题图
2、)!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 60 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以学生亲身经历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例 11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a.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b.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点数出结果。 (逐盒闪烁)从 9 接着数。 (先 9 盒一起闪动,再逐
3、一闪动外面 4 盒。 )从 4 接着数。 (先 4 盒一起闪动,再逐一闪动箱内 9 盒。 )推算出结果。10 加 4 等于 14,9 比 10 少 1,所以 9 加 4 等于 13。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 (课件显示放进箱内 1 盒的动作。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主动探索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以往“凑十法”的惟一思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c.理解“凑十法” 。组织摆小棒。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 9 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 9 盒饮料,右边摆 4 根小棒代表箱外的 4 盒饮料。演示口算过程。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饮料的?该怎
4、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 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 3 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 9 加 4 等于多少?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使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d.以“你喜欢哪种方法”为题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简单总结学生想出的几种方法后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让学生交流。学生交流后,老师小结:在以后的学习中,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2解决“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a.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b.让学生在画面中收集数据。问:踢毽的
5、和跳远的各有多少人?c.学生独立列式,并让学生讲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得数。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9 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尝试提出新问题。a.收集信息及数据。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运动场上除了踢毽和跳远之外,还有哪些比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b.小组交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c.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从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取两个让全班学生进行计算如:踢毽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一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切实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d.小结。教师提问: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它们的第一个加数是几?(引出课题)计算 9 加几的题目有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反馈练习。1练习十七第 1 题。a.先说图意,再列式。b.集体评议,订正,并说一说计算方法。2练习十七第 3 题。a.“糖块”图。b.“蚂蚁抬大青虫”图。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蚂蚁虽小,但它们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大青虫。对学生渗透团结协作精神。c.练习十七第 2 题。通过学生独立练习,不仅巩固新知识,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