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docx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849122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园欺凌频频发生,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使心智不成熟的儿童或青少年无法分辨其正误,他们只会一味的模仿。当校园欺凌的行为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流行,开始互相攀比,做出越来越严重的行为并广而告之以显示自己的强。一起校园欺凌案件的出现,必定不是偶然,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行为,这个行为的延续不仅有案件双方的原因,还有学校,家庭,社会,朋辈群体等的影响。针对这些原因,社工可以做什么呢?社工可以利用那些方法去帮助他们呢?关键词:校园 欺凌现状 成因 社工介入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校园中问题层出不穷,校园欺凌现象更是日益增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其实校园

2、欺凌现象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所表现,不时有相关校园欺凌案件见诸报端,其中有些案件性质相当恶劣,令人深思。在中国,往往只有情节非常严重,甚至已经触犯刑法的校园欺凌行为才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影响下,被欺凌者可能长期受欺凌,影响更深远。欺凌行为是一种攻击、暴力的行为,通常表现为采取打、推、勒索、孤立、辱骂和嘲笑等方式有意地伤害别人(身体或心理的)。欺凌行为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欺凌包括直接对被凌者拳打脚踢和直接进行语言谩骂等;间接欺凌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无中生有、群体排斥等。从总体上来讲,欺凌行为具有以下五个典型的特征:1形式的多样性。常见形式有谩骂、

3、嘲笑、戏弄、侮辱、起绰号、殴打、名誉诋毁、恐吓、破坏物品、敲诈勒索和心理伤害等。2行为的反复性。学生间的偶尔捉弄、开开玩笑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过程,但欺凌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反复出现,欺凌者习惯上认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害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因此他们会反复地把被欺凌者作为攻击对象。3行为的普遍性。英国心理学教授对英格兰 24 所学校进行的调查揭示,27的小学生和 10的中学生经常性地受到欺侮,其中“每周至少一次”受欺凌的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所的比例分别为 10和 4。美国全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 2003 年对 15000 多名学生的调查统计也发现,30的学生承认有时或经常被欺侮或欺侮他人。4

4、行为的不平衡性。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力量对比不均衡,往往是以大欺小。而且,欺凌行为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例,年龄越大,受欺凌的比例就越少;此外,一般欺凌者较被欺凌者而言总是更强壮、更年长,低年级学生易成为高年级学生的攻击对象。5行为的隐蔽性和难以判断性。一般来说,间接欺凌往往很难发现,而且实施欺凌行为一般会选择学校中较为隐蔽的地方,因此家长和教师通常也很难判断孩子是否遭遇到欺凌。中国的校园欺凌整体现象情况如何?中国新闻周刊访问的近十位相关专业人士均表示,中国尚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全国性调查,现有调查多是学者或相关机构在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其目的多是为了针对一个项目和课题收集数据。最高法的相关调研报

5、告说明,校园暴力在我国时有发生,但是情况复杂,违法与犯罪交织,且多数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加上目前缺少统一的事件报告、统计制度,导致难以了解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真实情况。2016年 5 月,最高人民法院从 2013-2015 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抽取 100 多件典型案件样本进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类犯罪的特点,最高法刑一庭审判长冉容介绍,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 57%,故意杀人罪占 6%。校园暴力涉及的罪名还包括寻衅滋事罪占 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 12%,还有很小比例的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报告

6、统计数据显示,抽查样本涉及的 159 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占 35%;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占 65%。在网上传播的 100 部校园暴力视频中,施暴者主要采用的暴力方式是:辱骂、推搡、扇耳光、脚踢等。这其中出现最多的暴力行为是扇耳光,占比 80%,其次是脚踢,占比 78%,在所有施暴视频中,有 74%的施暴过程中伴有语言辱骂。除了徒手施暴,有 14%的施暴者使用了棍棒、砖头、板凳等工具击打受害者,其中使用棍棒的最多,占比 50%。校园暴力不仅仅是殴打和辱骂,受害者通常还会在逼迫之下遭受道歉、下跪、自扇耳光、扒光衣服等人格侮辱。 这些施暴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了不同程度

7、的身体伤害,有 25%的受害者遭受欺凌后倒地不起,严重的当场昏迷,相比于身体伤害,受害者所遭受的精神与心理伤害是难以估量和统计的。在 100 部暴力视频中,校园欺凌行为集中表现为多人对一人施暴,打人者达到 3 人及以上的占全部视频的 70%左右,有近 10%的打人者有吸烟不良行为。面对这样的欺凌与侮辱,92%的受害者选择不反抗,当个别受害者进行言语或肢体反抗时,往往会遭受施暴者更加凶狠的群殴。这样的暴力欺凌发生最多的地方是在人员稀疏的空旷地带,占比近 42%,其次是发生在教室里,占比29%。校园欺凌行为大都是在围观下发生的,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有 87%的施暴现场都有围观者,并且没有人出面阻止,

8、网上流传的绝大多数校园欺凌视频是由围观者拍摄的,有些现场还伴有嬉笑、调侃甚至恶俗的解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百部视频中,校园暴力的当事人主要是女性,遭遇暴力伤害的受害者中,男学生占 14%,女学生占 85%。而在施暴者当中,女性施暴者占 82%左右,男性施暴者占 18%。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向我们揭示着校园欺凌的严重现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让处于花季的孩子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如何让欺凌远离学校、远离孩子?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一)学校因素1轻德育重智育。有人说我国的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不可否认轻德育重智育的应试教育依然在许多学校占主导地位。学习压力大

9、,紧张,考试多,一部分经常在考试中挂“红灯”的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自卑和失望心理等,沉重的学习负担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被欺凌的事情往往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2法制教育缺失,文化营养失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有些学校忽视了必须的法制教育;加之影视片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以及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也强化了部分学生的欺凌意识。3师生关系不和谐。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指在校园中有一群关心学生的老师,有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供学生选择,课堂师生关系融洽。调查表明,学生对和谐校园的感觉越好,其欺凌行为就越少。4被开除的学生。一是他们在校期间就已经与老师和学校有了相当程度的“磨擦” ,当他们被开除

10、学籍后,蓄积在心中的愤懑和不满一涌而出。二是这些人无所事事,总想着法子去“报复”与自己有隔阂的同学、老师,对学校也产生了仇视心理。可见,开除学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绝非治校良策。5. 老师的不重视。很多老师觉得那些校园欺凌只是孩子之间的玩笑,如果有学生向老师求助,老师也不重视,只是简单批评那些施暴者,这样那些施暴者会怀恨在心,变本加厉。(二)家庭因素1家长素质不高和陈旧的教育传统观念。在激烈的现代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受不良社会风气熏染,变得浮躁、虚荣、功利和世俗,而这种缺陷势必在孩子的成长中播下依赖、自私、反叛、堕落的种子,进而为学校教育埋下祸害;有些家长认为养育孩子是家长的事,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

11、,他们经常对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一切就交给您了” ,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学校,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还有部分家长,满口粗话,家庭暴力不断,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不用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的心理和习惯;许多家长将教育看作是学生当官和发财的重要途径, “望子成龙”几乎是现代家庭的共同愿望,于是有些家庭就走上了“重智育轻德育”的极端路线,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上重点学校而采取显性的“棍棒式”教育,成绩不好轻则讽刺挖苦、重则打骂或者是百般溺爱孩子,全权代理孩子选择学校、兴趣、爱好,只要把学习搞好了,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什么家务都可以不做,最终的结果都是使学生觉得成为不堪重负的附属品,造成家长与孩子的矛

12、盾和“对峙” 。2家庭贫富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家庭贫富差距逐步增大,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出于对味觉和视觉的过度追求,会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而另外一小部分家庭贫困生易滋生不满情绪,比如:对金钱的不正当渴望,暴力剥夺他人财富,甚至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报复他人、学校和社会。据中国法学会家庭暴力网络调查显示,近 23 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3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教养方式都是欺凌、甚至是暴力的温床。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关系紧张、单亲家庭、与子女缺乏交流、对子女缺乏管教等消极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健康成长。另外,

13、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开放,离婚现象不断增多,使许多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一般得不到正常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温暖,承受了一定的心理创伤,甚至是畸形的心理,成为引发校园欺凌行为的导火线。(三)青少年自身因素1性格弱点,导致被欺凌。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之间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这是被欺凌者主观方面的原因。2心理不健全,导致欺凌现象的恶性循环。有些学生有极强的自尊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理,顺利时风平浪静,遇到打击和挫折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嫉妒、报复心理,欺凌行为自然而生。事实上,对于欺凌者,欺凌他人同样会对其心理健康和适应产生严重的消极影

14、响,他们会遭到正常同伴群体的拒绝而处于孤立的境地,从而导致欺凌行为恶性循环。3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理上讲,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成长发育时期,他们精力充沛,体力旺盛,有足够的力量需要对外宣泄;从心理上讲,他们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很容易将所有的挫折、不满和批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面子感” 。这些成长发育中的身心特点使青少年学生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发动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四)社会因素1校园周边环境不良是外围因素。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后勤化改革不断推进,校园与社会的围墙越来越模糊,校园的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经营场所不

15、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中也明文规定:学校周围 200 米半径内不得摆摊设点,从事商业性活动。但事实远非如此。2不良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媒介带给孩子极大的影响,他们看暴力书籍、影片、玩暴力游戏或者看色情录像、影碟等,时间一长,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模仿欺凌和暴力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欺凌者对于支配和控制被欺凌者有较强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根源则来自于一些媒介对于欺凌行为的负面宣传,他们把黑道人物视为英雄,模仿黑道人物,组成小团体,自称老大、老二,在校园里称王称霸。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国的青少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一部分青少年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没有敬畏

16、,灵魂没有寄托之所。因此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还受社会帮派的“哥们”义气影响,使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中小学生产生盲目崇拜,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现象。针对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社会工作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去介入校园欺凌?能不能有效改善情况呢?1、社会工作可以从学龄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其个体特性,分析其欺凌行为特征与发生机制,设计出个别化的干预策略,进行个案工作介入研究。2、社会工作可以利用行为修正模式,对于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欺凌者,可以运用放松练习、自我管理、厌恶疗法等方法对进行行为的修正,最终实现其欺凌行为的预防、改善和消除。3、社会工作可以利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适时介入受欺凌者因校园

17、欺凌产生的忧郁、焦虑、自贬等不适当的情绪,避免长久如此甚至留下心理阴影,帮助受欺凌者消除不适当情绪,形成理性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促进其健康成长。以上的是属于社会工作对于校园欺凌双方的介入,下面来说一下社会工作对于校园欺凌中其他角色的介入。1、恢复和发挥家庭系统的教育和保护功能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学校的教师等各方的努力,举办家长学校、组织亲子活动,加强父母和子女的互动沟通,协助家庭形成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家长对子女既有约束又有鼓励。举办家庭活动,使各个家庭成员参与其中,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2、引导和利用朋辈群体的正向功能社会工作者可以发展“同伴支持”活

18、动,发展反欺凌的学生志愿者组织,努力引导使朋辈群体的价值观、行为标准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3、优化教育体制,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培养学校社工队伍具体来说,注重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运用,从“唯成绩论”到“全面发展” ,注重德育教育。老师要以身作则,投入情感教育,关怀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爱。培养学校社会工作者,推行“一校一社工”的政策。社工通过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活动,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观察发现存在欺凌行为的学生,针对其特点开展专业性活动,以减少此现象。4、善用社区资源,注重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发展社区文化,培养社区凝聚力,改善学校社区周边环境,建立一个和谐安全的社区和文化环境,来使生活其中的儿童青少年能健康成长的环境。希望校园欺凌在社会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下,消散于祖国花朵的天空中,用爱与温暖去滋养她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