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理解成本与翻译对策的关系 How the Cost of Understanding Conditions Translation Strategies,2013年第五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发言 时间:2013-05-25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辜正坤 (Prof. Gu Zhengkun, Peking University),“理解成本”概念是我多年前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可以阐释很多翻译理论问题。2010年5月7日我在河南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典籍英译大会上,提交了题为典籍英译标准略论的主题发言稿。在该发言稿中,我再次用“理解成本”概念阐释了典籍英译的翻译对策问题。,I have advance
2、d the concept of Cost of Understanding with a purpose to tackle many theoretic problems including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On May 7, 2010, I was invited to make a keynote speech on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at the Six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lating C
3、hinese Classics, which was held in Henan. In that speech of mine, I again employed the term “Cost of Understanding” to illustrate how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ould be employed to render Chinese classics into acceptable versions.,、定义(Definition of the cost of undrstanding),何谓理解成本?人们理解文本内含摄的各
4、种信息时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The amount of time and energy which one has paid for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a given text.,2. 理解成本概念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st of understanding to all disciplins),比如中西语言、哲学、文学、政治、经济、建筑审美以及知识学习以等方面,都与理解成本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理解成本在文艺和翻译领域中的特殊性,这个用语本来是一个经济学用语,但是我把它改造
5、了一下,用于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翻译学。但它其实可以应用于几乎一切学科 。在经济学和绝大多数的其他领域,人们永远在致力于减少成本,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和相应的翻译领域,就理解问题而言,情况却很特殊:减少成本和增大成本都是必要的。只不过必要的程度因不同的条件和需要而不同罢了。阐述见后。,2.1就中西语言文字来说 (Application to languages),就中西语言文字来说,理解成本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语言的产生是为了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成本或理解成本。在西方文化中,就有“巴别塔”神话一说。上帝为什么会搅乱建塔者的语言?原因就在于可以极大程度地干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大人
6、与人之间的理解成本。此外,不同的语言形式、文字形式也会带来不同的理解成本。,一般来说,简单句的理解成本相对低一些,主从复合句的理解成本相对高一些。就英汉语言来说,汉语的理解成本相对较低,英语的理解成本相对较高。但就简单句来说,现代英语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理解成本差不多。从字形的角度来看,象形字的理解成本最低,符号化(字母)文字的理解成本最高。虽然象形字的制作成本高,但是它给人们带来的理解成本却最低。西方人或许就因其制作成本高昂而忽略了其理解交际成本的低下,很早就不使用象形文字而亲睐拼音文字。,2.2 就中西哲学来说 (Application to philosophy),哲学上的奥康的剃刀定律
7、(Occams Razor)也与理解成本有直接的关系。该定律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康(William of Occam,约12851349)提出。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若有同类的选择者二,取简括者为上。 奥康剃刀原理的核心即是尽可能减少认知者的理解成本。当然,奥康并未提出理解成本这个概念。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哲学陈述和相类的理论陈述,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以便减少读者的理解成本。哲学及相类文体的翻译对策应该充分考虑这个特点。,.就中西文学来说(Application to literature),理解成本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相对说来,在整
8、体程度上,中国戏剧、小说、诗歌是理解成本较低的文学形式,而西方的戏剧、小说、诗歌却是理解成本相对较高的文学形式,比中国元曲、明清小说、唐诗就比西方的戏剧如等待戈多、小说尤利西斯和诗歌荒原理解成本低。但是,在若干微观层面,中国戏剧、小说、诗歌的理解成本又高于西方的戏剧、小说、诗歌。翻译对策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差异。,同时,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需要感受能力,而非理性理解力,并且其思想性直接需要的是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而非感受能力。因而,理解成本还与文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诗话、词话等理论性话语结构强调艺术性,所以是理解成本较高的文学理论形式;相反,西方的文论话语结构(如诗学、叙述学等)则强调思
9、想性,因而是理解成本较低的文学理论形式。总的来说,中国文论话语使用的是模仿性的象形表达、相对弱于逻辑概念陈述。而象形表达是整体性的、其分类功能较弱,往往趋于笼统陈述议题,故多失于朦胧、多义,故中国文论话语中有“诗无达诂”论。对于文学作品的诠释模糊、空灵不定、闪烁其词,因此其理解成本较大。比如:“羚羊挂角”,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故相应的翻译对策。,与之相反,西方文论话语使用的多半是逻辑性的概念表达、相对弱于象形整体表达。逻辑概念陈述是条分缕析的、其分类功能较强,往往趋于分门别类、详加定义且将概念以主次罗列、系统化,故分类性表义多较精准,但因过于分类,整体性表述常常被弱化。甚至见树不见林,溺于个别
10、而疏于全局。因为局部上追求精准、对于文学作品的诠释往往很机械、独断、非此即彼。其理解成本减小,但其理解结果却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对整体的把握往往有疏漏或偏颇。比如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等方面,各自都有界定。而这些东西其实往往相互渗透,不好截然分开的。,.就中西政治来说 (Application to politics),理解成本与政治也有相当程度的关系。在二十世纪中国,毛泽东的政治话语就是理解成本较低的典型例证。其政治语言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容易被大众理解,因而容易获得大众。与毛泽东相比,科班出生的王明、陈独秀等人,其政治话语学术性较强,增大了民众的理解成本,故不容易俘获民众。一
11、般说来,当代欧美成功的政治家其演讲也是理解成本非常低的。众所周知,个人演讲的成功主要是建构在演讲者如何与民众沟通的基础之上。凡是能够以较低的理解成本兜售自己的观念的政治家往往容易击败以较高的理解成本兜售自己的政治理念的政治家。,例如,美国的总统候选人在与对手论辩时往往使用的句子都很短,语汇通俗,有幽默感,有煽动性。近俗和喜闻乐听的表达方式,拉近了总统候选人与听众的距离。听众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他说的每一句话。这即是恰当地使用了低成本理解来赢得选民的支持。当今的奥巴马就是比较善于使用较低的理解成本推销自己的政治角色魅力的代表。比如在针对罗姆尼的演说中,他对听众说:“He talked much a
12、bout himself, he talked much about me, but he talked little about you.” 很简单的句子,不仅很精彩,还幽默地把罗姆尼说成是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人民利益的人。 相应的翻译对策。,2.5就中西经济学来说 (Application to Economics),理解成本与经济(尤其和商贸等)及经济学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商人的成就往往和他们的沟通能力相关。最好的商人就是善于像政治家那样,用最朴素的语言,将商品的真正价值推销给顾客的人。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销售人员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理解成本让顾客迅速认识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可
13、能是其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所谓“商场如战场”就是这个道理。 相应的翻译对策。,2.6就中西建筑审美来说 (Application to archeological esthetics ),理解成本与中西建筑审美方面也不无关系。针对中国建筑审美习惯:“中式建筑重直观效果,重实用性与审美效果的灵活统一。那些西式建筑则让中国观众困惑,它们往往趋于符号化,需要行家解释很久很久才知道所谓个中奥秘对中国人来说,建筑物主要是直观、视觉性的东西,不需要你把太多的理性的、抽象的、哲学性的概念灌注进去。” 相应的理解对策。,因而,如果中国建筑设计师如果一味地将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和哲学方面的概念加入了中国建筑设计理
14、念中,就可能导致理解成本的加大。而理解成本增加之后,观赏者如要理解建筑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他进而指出:“当一个观赏者需要很久甚至很多年才能知道一栋建筑之所以美的奥妙时,不论那个奥妙有多妙,那个代价太大,风险太多,往往得不偿失。”原因在于:一般情况况下,中国人都比较欣赏一见钟情式的审美愉悦。如果一个建筑物一眼就能打动观者,其艺术效果就很容易受到观者欢迎。 相应的建筑对策。,2.7就知识学习来说 (Application to learning process),理解成本与知识学习也有非常直接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理解成本的大小与获取知识的知识量和获取速度成反比。在单位时间内,
15、一本书或一门学科的理解成本大,你获取它的知识的量和速度就相对较小。反之亦然。有的书思想深刻,但是陈述简洁,虽然个别理解成本高,但整体理解成本低。比如,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其中阐述了很多深邃的思想,同样的内容如果让西方人了写,很可能就会写成厚厚的几本专著。其原因就在于:与中文相比,西方语言的理解成本相对较高的缘故。有的书深入浅出,读者的理解成本低,收获就大。有的书诘曲聱牙,读者的理解成本高,收获就小。在这方面西人著作又往往优于传统中文著作。 相应的翻译对策。,一般来说,知识学科的地位和价值与理解成本也是成正比的。比如说,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学习,需要投入较大的理解成本,因此,社会对这类学习
16、成果和研究成果的估价往往会考虑到理解成本问题。比如,季羡林先生在梵巴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方面投入较大。而正是由于他在梵巴文献上投入了巨大的认知努力,付出了较大的理解成本,最终才受到大家的尊重。我们可以预料的是,如果他没有梵巴文献研究成果作陪衬,单是一部糖史,无论写得如何好,都很难获得他后来获得的学术声望。,3、理解成本理论与翻译理论 (Application to translation),3.1为什么我们要在翻译中增大或减少理解成本 (why should we increase or reduce the cost of understanding in translation)?译者在翻译的
17、过程中,究竟应该增加读者的理解成本还是减少读者的理解成本?“在许多情况下,减少读者的理解成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一些作品,必须增大读者的理解成本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3.2我们应该怎样在翻译中增大或减少理解成本 (How should we increase or reduce the cost of understanding in translation)?,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增加翻译作品的理解成本或减少翻译作品的理解成本?回答是:“就不同的学科而言,翻译哲学著作时,我们就通常应该致力于减少读者在阅读时的理解成本。但是在翻译某些文学作品时,我们却有可能更趋向于增大读者的理解成本,
18、使之显得更有所谓深度。”就同一学科而言,例如在文学内部,诗歌的理解成本不应随意减少,而小说和散文的理解成本有时可减少、有时不能减少。的看具体情况而定。 同上。,3.3 理解成本与典籍英译的翻译对策问题(the cost of uderstanding relate to translatin of Chinese classics),理解成本与典籍英译的翻译标准问题。 ( 2010年5月7日,在河南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提交的大会主题发言稿中,我阐述了这一点。如前所述。),从典籍英译的相关理论基础出发,对不同作品的翻译标准作简要的阐述。如非文学类作品哲学、伦理学、法学、医学及
19、科技类等作品的翻译标准是“达意通理”为主;文学类作品如诗、词、曲、抒情散文、戏剧、小说等作品的翻译标准是“传情叙事”为主。除此之外,宗教类文献的翻译标准则分别有如下两种标准:第一,“达意通旨”标准,如道家、佛家文献等;第二,“摹形拟音”标准,如道家、佛家咒语,真言,符咒等。,基于以上三大类别的中文典籍的翻译标准(三大类理解成本),我进而指出三大类标准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始终相互交织而存在着。我认为:“在具体运用这三大类标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使翻译同一部作品,一个译者也往往不得不交相使用三大类标准。”对此,以翻译史记为例,可作如下阐述:“我们显然会用到三大类翻译标准。因为史记虽然是史料,同
20、时又有许多方面具有文学特点。但是,尽管如此,史记毕竟是以史为纲纪的文献,我们仍然要把第一类标准作为翻译它时的主标准,而把第二类标准作为辅助性次标准,不宜宾主颠倒。史记要成为信史,原则上要求翻译的总方向是以信这类标准为主的。”, 理解成本与文化传播对策的关系(the cost of understanding related to clutural disimission)。,在文化传播对策方面,核心问题是异化与归化问题。但一个极大的陷阱是:人们对异化的理解有失偏颇。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含义的异化性与文字形式本身的异化形式确实相关。,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含义的异化性不等于文字形式本身的异化
21、性。同理,欧化的思想不必非要欧化的汉语句子来陈述。”基于此,我进一步指出:“一个真正的学者完全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展示出惊世骇俗的思想,而不必非借助花丽狐哨、稀奇古怪的术语或诘屈聱牙的句法结构不可。因此英译汉者要注意用汉语的归化性来传输、保留原作思想、含义的异化性。而汉语典籍英译者也要学会用英语的归化性来传输、保留原作思想、含义的异化性。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异化翻译对策是可取的,但在多数情况下,片面使用异化对策来传输异化思想会过度增大理解成本。,3.5.理解成本与异化归化翻译对策问题 (the cost of understanding related to Foreignization an
22、d Domestication),. “陌生化效果”与理解成本具体说来,译者在什么时候该增大理解成本从而多用异化手段,什么时候该减少理解成本从而多用归化手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我们可以德国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 Seffekt)这一概念为例。,该概念指的是“一种被后现代主义者所推崇的表现现实的艺术手法。艺术家采用这种手法,把艺术对象表现得令人感到陌生和惊异。”换句话说,“陌生化即历史化,即把时间或人物描写成与时代相联系的、历史的、暂时的”。我认为:“布莱希特从研究中国传统戏剧来印证他的观念。他认为,在戏剧中,陌生化表演艺术,是
23、为特定社会目的服务的艺术。演员借助陌生化的表演,使观众保持进行评论的间离,以便理解所表演的事件的真正涵义。亦即从不充分理解,经过不理解的震惊,达到真正的理解。,翻译某些文学典籍文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比如:可以在特定文学典籍的翻译中,采用异化方式增大陌生化效果,从而增大读者的理解成本,达到文本更耐人寻味的效果。但我要同时强调:异化和归化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引进异质元素,采用异化的方式并非一定要使用“异化”的语言。“我们在为增大读者的理解成本而将翻译文本陌生化的时候,并非一定要用怪诞不经的、文句不通的,诘屈聱牙的字、词、句。实际上,人所习见的、通顺的字、词、句也可以达到陌生化效果。”,中国古代许多古
24、典诗词就具有这一特点,如李商隐的许多诗歌锦瑟一诗就是最直接的例证:“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不仅韵律优美,而且没有一个是难字。然而,要想理解这首诗并不容易,比如其中有很多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鲛人泣泪、蓝田暖玉。所有这些都是在归化中充满了异化的元素。文学典籍英译不妨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尝试。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是说异化的翻译就一定会增加读者的理解成本,归化的翻译就一定会减少读者的理解成本。所以,从历史经验来看,在中华典籍的对外传播方面,采用归化对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优于异化对策。,
25、3.5.2. 理解成本与归化翻译对策,就归化译法通常会减少读者理解成本问题,笔者以莎士比亚诗歌为例作进一步说明。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的第129首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归化的方式减少译作理解成本问题。下面,让我们先看看该诗原文及我的译文:,Th expense of spirit in a waste of shame Is lust in action, and till action, lust Is perjured, murdrous, bloody, full of blame, Savage, extreme, rude, cruel, not to trust, Enjoyed no
26、 sooner but despised straight, Past reason hunted, and no sooner had Past reason hated as a swallowed bait, On purpose laid to make the taker mad.,Mad in pursuit and in possession so, Had, having, and in quest, to have extreme, A bliss in proof and proved, a very woe, Before a joy proposed behind a
27、dream.All this the world well knows yet none knows well,To shun the heaven that leads men to this hell.,损神,耗精,愧煞了浪子风流, 都只为纵欲眠花卧柳, 阴谋,好杀,睹假咒,坏事做到头; 心狠手辣,背信弃义不知羞。 才尝得云雨乐,转眼意趣休。 舍命追求, 一到手,没来由 便厌腻个透。呀,恰像是钓钩, 但吞香饵,管叫你六神无主不自由。,求时疯狂,得时也疯狂, 曾有,现有,还想有,要玩总玩不够。 适才是甜头,转瞬成苦头。 求欢同枕前,梦破云雨后。唉,普天下谁不知这般儿歹症候,却避不的偏往这通阴
28、曹的天堂路儿上走! (辜正坤译),先看看该诗的开头部分:“The expense of spirit in a waste of shame/Is lust in action”。有译者翻译如下:“生气浪费在广漠的沙漠里/就是色欲在行动”。从异化的角度来分析,该译文比较忠实于原文。但考究起来,这实际上是句脏话。原因何在?这是由于译者对“expense”和“spirit”理解错误所致。由于“expense”不是我们熟知的“花费、浪费”等意,“spirit”也不是“精神”之意。根据莎士比亚脏话词典,“spirit”可以理解为“精子”的意思,因此,如果将该诗开头部分译成“生气浪费在广漠的沙漠里就是色
29、欲在行动”,虽然在字面和句法结构上比较忠实于原作,但无法真正表达莎士比亚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异化的现代白话文,实际上却增大了读者的理解成本,结果比采用归化的文言译法还难懂。另根据我的“翻译风格时空对应与错位论”,采用归化策略的文言文译法也优于采用异化策略的白话文译法。其中的原因正是由于表面上看似增加译作理解成本的归化译法其实际效果却是减少了译作的理解成本。,不过,就翻译标准而言,我也不完全反对以上这种在字面和句法结构上比较忠实于原作的异化译法。我将“理解成本”这一概念应用到翻译研究就是想说明异化和归化不能一概而论,这也是完全符合其“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思想的。 下面,再以拙译莎士比亚十四行
30、诗集中的第29首为例进一步说明诗歌翻译中归化译法可以减少译作理解成本的问题:,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 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 And look upon myself and curse my fate, 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 Featured like him, like him with friends possess
31、ed, Desiring this mans art and that mans scope, 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Yet in these thoughts myself almost despising, Haply I think on thee, and then my state, 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 From sullen earth, 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 For thy sweet love remembered such
32、 wealth brings 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奈时运不济,又遭人白眼, 恨世道难处,独涕泪涟涟, 呼唤,徒然,叵耐这聋耳的苍天! 又顾影自怜,只叹命乖运蹇。 我但愿,愿常怀千般心愿, 愿有人才一表,有三朋六友相周旋。 愿有如海学识,有文采斐然, 私心儿偏把自家的长处轻看。,妄自菲薄如我啊,真堪叹! 忽念转君处,喜境换情迁, 正曙染星淡,如云雀翩跹, 离浑浑人寰,讴颂歌一曲天门站。但记住您柔情招来财无限, 纵帝王屈尊就我,不与换江山。 (辜正坤译),对照原诗的韵律,译文并没有从异化的角度而采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传统的
33、“多元韵式”(即ABAB CDCD EFEF GG),而是采用了归化译法以减少中国读者的理解成本,亦即是,中国人熟知的“一元韵式”词曲体风味体译法。对此,我指出:“从音美的角度看,不用莎士比亚原来的韵式ABAB CDCD EFEF GG,而用了传统的一元韵式,押/ian/、/an/韵:“眼、涟、天、蹇、愿、旋”等,响亮,悦耳(这种)一元韵式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很容易上口,让中国读者立刻进入诗的音美感受领域,减少了理解成本,是很值得尝试的。”,3.5.3. 理解成本与异化翻译对策,从以上莎士比亚诗歌的翻译可以看出:为了让读者能够以较小的理解成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如诗歌等),翻译时译者可以采用
34、归化的翻译策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归化翻译策略可以减少读者的理解成本,但减少读者的理解成本究竟该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却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大量的佛经文献翻译资料证明,不考虑译作理解成本问题的归化译本很容易被淘汰掉。因为佛教文献中的某些因素,如咒语、真言、咒语等,则宜不考虑减少译作理解成本问题而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针对这一点,我还说过:“在宗教文献翻译标准中,还统帅着一个摹形拟音的次标准。比如说当我们翻译道家、佛家文献中的咒语、真言、符咒时,必须尽可能在形音两个方面摹拟原作,采取最大程度的直译有时甚至是绝对直译完全照搬。例如道家画的灵符,是以图形符号存在的,可以依样画葫
35、芦式地临摹,这叫摹形,无须翻译但是对于咒语、真言类发音文献,若要移植为文本,则必须尽可能准确地用相应的文本符号拟音。”,由此可知,减少译作理解成本也并非一定要用“归化”的现代白话文(语),增大译作理解成本并非一定要用“异化”的词句(“怪诞不经的、文句不通的,诘屈聱牙的字、词、句”)。事实上,表面上“异化”的文言文(语)也可以减少译作的理解成本。正因如此,从理解成本的角度来看,译作究竟应该采用“归化”还是“异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翻译尤其需要归化。,3.5.4 理解成本与外来术语翻译问题,在翻译方面,大量的外来术语的翻译就要考虑语文表意方式的差别,不能盲目地照搬,而应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
36、将其译得让中国人更易于理解。知道了中西语文在语义方面的以上种种差别,在翻译时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采用与之相应的翻译对策。下面,就以比较常见的不经翻译直接纳入中文中的外来专有名词的异化翻译来谈谈这一问题。,首先,就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一词的滥用来看:“某些报纸便直接将WTO放在中文的新闻标题中,搞成中英混用,十分扎眼。使用者认为英文WTO简单,一目了然,且所占印刷幅面小。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可是,有多少人知道WTO是代表什么意义的呢?因此,只从报纸要面对普通老百姓这一点而论,不宜照搬英文缩写WTO到报纸的新闻文章中,尤其不宜放在新闻文章的标题中。”西方报纸不直
37、接印汉字。,据此,我认为应该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简称“世贸组织”这一归化的译法来代替WTO,以减少读者的理解成本。原因是:第一,与WTO相比,世贸组织“念起来一样是四个音节效果,只不过在书写上,汉语的世贸组织多一个印刷符号而已”;第二,世贸组织“尽管是缩写,其含义仍然容易为中国人把握”,因为中国读者很容易从“世界贸易组织”联想到“世贸组织”;第三,“从语言必须规范和纯洁这个角度看,中文里嵌入英文字母,弄得不中不西,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文的污染”,类似地,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这一缩略语也不宜直接出现在报刊文章中。为减少读者的理解成本,应该使用诸如“信息技术”这样的
38、归化译法。同理,“3G手机”这样的异化术语也应该尽量避免,最好译为“第三代手机”或“三代手机”。他指出:“就汉语表意功能看,三代这两个汉字使我们能够直观地明白这种手机的档次(第三代,优于第一、第二代)。而3G手机这个用语却表意模糊,会使大多数的中国人感到困惑,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手机。G字母本来是generation(代)的缩写,搬用3G有可能被顾客误解成是说该手机有三个G(千兆)的流量!所以三代手机肯定优于3G手机的译法。”,此类例证在科技领域中还很多。例如,iPhone、iPad、CDMA、WCDMA、TD-SCDMA、CEO、Ping、DNA、NASA、GDP等。笔者认为:翻译这些术语也必
39、须考虑理解成本问题。如果不采取“陌生化”的手段,“iPhone”完全可以译为“互联网手机”,“iPad”也可以译为“互联网电脑”。假如当初译者就将“iPhone”这类外来术语翻译成“互联网手机”,也许它的品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大量中国人也就不会对它趋之若鹜了。对于这些大量出现在中文报刊上的英文缩略语的翻译问题,我曾指出:“其实都可以依据汉字本身的独特的表意手段(如缩略手段)加以汉化,使之成为简洁的汉语,根本没必要照搬进中文。”,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理解成本”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其重要意义,在具体的翻译实践如外来术语翻译方面也有其现实意义,尤其在当下大量外来术语不断涌入中国的现实背景下更是如此。,讲座信息来源可参看:范先明:辜正坤翻译思想研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