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皇帝的新衣教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4781753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皇帝的新衣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皇帝的新衣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皇帝的新衣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皇帝的新衣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皇帝的新衣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授课实录第一课时师上课。 (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把握住材料的信息要点】 (生看书,片刻生举手) 生 1我认为应该抓住五点:名,安徒生;时,19 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 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简洁。说要点,其实只是说方法。实然】师:很好!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 。省略号什么意思? 生(齐):要填出来形容皇帝的词语。 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

2、以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整体读课文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面对这样的长文。这一过程一旦省略,直接进入精确的分析,往往得不偿失。但是也可以引发思考,用一个词语是否能够准确表达意思,一个句子可不可以?】(8 名学生按座次朗读了课文,教师巡视,并不时在书上做记号。 )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对于自己职位不相”什么? 生(齐):不相 chn。 师:正确!大家跟我读,不相 chn。 生(齐):不相 chn。 师:再读。 生(齐):不相 chn。 师:“这可 hi 人听闻了”中的 骇” ,念 hi 一 hi,标第四声。在书上注一下。跟我读,hi 人听闻。

3、生(齐):hi 人听闻。 师:再读。 生(齐):hi 人听闻。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今后要多加注意。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众生翻书思考) 【1、为什么只说“皇帝”而忽视其他人。我的理解是问题只是切入口,以这样明确的问题进入整体的感知,借以覆盖全文是比较妥当的。切入一个人物,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只切入一个人?而一旦铺开,则容易导致关注力不够。之所以选择皇帝,则因为他是串接全文的主线。2、这里的两分钟是一次思考的准备,假使缺少两分钟,教师或许将运用更多的时间加以讲解。 】生 10: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 。因为课文中

4、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已,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故事的整体感觉】生 11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 。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故事的开端】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 11: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占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 60 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

5、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上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 (生稍停一会) 【教师相当的敏锐,正因为如此才能捕捉到学生的细微。 】 生 11: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 12:臭美。 (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 13: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 。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 13(未语) 生 14:这叫虚荣。 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这一追问,开始接触到本文的实质。假如停留在虚荣,则是对上一个问题的重复。其实,我的考虑是,是否可以引导其他同学也加入到这样一场讨论

6、中来。不妨将这样一个可以触及本质的问题转向全体学生。 】生 15: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 16: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 16:(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师:说得好!就是这样。 【 故事对于人性的又一次分析】生 17:我加的

7、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 。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 18: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 。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生 19:我添的副标题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聪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

8、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生 20: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 。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老师仅仅用一个问题,两三句恰当的反问,学生已经从多方面对文本的整体进行了分析。表面看上去是人物的理解,实际上是童话故事所涉及的线索、主旨。 】 【中学的课堂与小学的就是不一样,中学铺展得非常开。 】 师:大家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已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是对的,个别有点毛病的也纠正了。通

9、过这个练习,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竹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 (生翻书、思考) 【本课第二问。这一问的着力点是文本内部的情节。从人物和人物的关系入手理解主旨。 】生 21:我认为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 生 22:我认为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篇自己。 生 23:认为用“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

10、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生 24:我认为用“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 生 25:我认为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舍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 生 26:我认为应该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生 27:我认为不应该是“新装”的“装,而应该是“新装”的“

11、新” 。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 生 28:我也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 ,而是心脏的“心” 。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 师: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宇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 【以学生的回答为基础,呈现多方面的理解,综合成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于文本细读。但此时则需要工具的引入

12、,否则,依然是重复着上一层次各自的理由】 【或许可以这样说,哪个更合理呢?】(众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 师:很好!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 (众生活跃) 师: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 ,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 【 引入工具对文本进行分析。 】生 29:既然题目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那么“蠢、伪、假、傻”这四个字是不对的,因为这四个字说的是皇

13、帝这个人物,是不切题的。 【理解工具一旦开始运转,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有所提高。从人物到全文,学生的理解开始改变。 】(众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完全正确。咱们就把这四个字排除掉。现在还剩下“骗、装、新、心”四个字,咱们使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这四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 【“排除法” “检验法” “比较法” ,喜欢】生 31:“新、装”这两个宇都不能单独的用在课文中所有人物身上。因为一单独用就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啦。所以,这两个字是经不住检验的,应该去掉。 生 31:“骗”和“心”这两个字都可以。

14、我试了下下,这两个字用在哪个人物身上都说得通。 【 可以发现,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工具,而是文本。这里所呈现正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师:现在还剩下两个字了,咱们使用“比较法”来解决,作最后的筛选。怎样比较呢?就是用这两个字分别用于每个人物,比比看,看哪个字更准确,哪个字更能表现出这个故事的特点。 【从情节、人物、故事特点三个方面开始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对文本展开细读。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思考过程。而排除、检验、比较的三种方法与其说是越读方法,不如说是对文本特质进行研读的形式】生 31:我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好。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骗”字有关系,有骗人的,有被骗的,还有不被骗的。总之,一个“骗

15、”字说出了这篇课文的特色。 生 32:我也认为“心”字不如“骗”字。 “心”指的是心理活动,就是思想。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想,用“心”字概括很好。可是再一想,哪一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这样一来,这个“心”字,用它概括这课可以,用它概括别的课也可以。所以,用“心”字概括这一课,不能说出这一课的特色。 师:还有不同意见没有? (众生摇头) 师大家的看法是对的,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师板书:骗) 。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太家记住这三种方法

16、,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 【 这三种方法不是教学目的,而是达成目的的手段,个人认为,阅读此段实录,不应将注意力关注到这些方法上,而应该关注于方法运用的所产生的阅读效果。 】师: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神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 【我们可以看到。从“什么样的皇帝”这个指向文本的问题开始,学生经历了整体阅读的两个层次。到这一阶段,老师将问题集中在故事的核心观念上】生 33:骗子骗人。 生 34:皇帝受骗。 生 35: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 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童话的新衣

17、关键不在于“骗” ,而在于这其中的“心灵抉择” 。即当我们在真实和谎言之间将依据什么进行选择。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正是再现了这种选择中暴露的人性的虚伪。老师这一问,问得正在微妙处。到底是骗人还是受骗,课文究竟想表达什么?】 【这一问,问得极其好的,但是,不喜欢“心灵抉择”一词。 】众生:骗人。 师:对。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 生 36:老百姓也是既受骗又骗人。对他们来说,受骗是主要的。 师:你学了马上就用,很好。老百姓受骗,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吗? 生 37:不是。是听别人说的,逐步就谈论开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 师:很好!你那个“传”字用得好。 生

18、 38:那个小孩不受骗。 生 39: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 师: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 40:小孩揭露了骗子。 师:很好!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 (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骟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骑”字展开的。 【一个“骗”字,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情节、人物、故事特点三个方面考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其后又利用这个字对全文的线索进行了梳理。至此,学生已经全面的完成了对于课文的浪漫感知】(下课铃响)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

19、相当厉害,梳理得非常清晰啊!】 第二课时师:上课。 (师生问好) 师:上节课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给课文加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通过这项活动,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二件事,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开始大家提出了八个字,后来我们使用排除法、检验法、比较法进行筛选,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故事的。通过这项活动,我们对本文的情节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两项活动,属于粗读课文,是从整体上认识课文的。这节课我们要精读课文,不但从整体上,而且要从局部细节上结合课文的语句具体的认识课文。在精读的过程中,我还要教给你们一种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什么方

20、法呢?现在我先不说,请大家在这节课中注意体会。一会儿临下课的时候我们再说。 师:上节课同学们在发言中曾经指出过,这两个骗子并不高明,因为他们的谎言只要是有一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两个骗子并不高明的骗术却骗了那么多人。这些人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在发言的时候,请注意结合课文具体地谈出自己的见解。 【 课堂第三问,进入到文本主旨的分析中去。受骗的原因恰恰是故事讲述的寓意所在】生 41:我认为大家上当受骗首先是那两个骗子骗人。那两个骗子针对皇帝特别爱穿新衣服的特点,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他们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

21、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他们的这套话。使得皇帝和其他人上了当。 师:说得对。你在发言中引用了骗子的话,说“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称职” (出示卡片)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 42:称职意思是和自己的职位相称。 生 43:称职意思是自己配有现在的职位。 生 44:称职意思是能力和水平与所担任的职务符合。 师:你们说的意思都差不多。准确地说,称职意思是胜任自己所担任的职务。 (众生做记录)师:那么, “不可救药” (出示卡片)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 45:不可救药的意思是没有药能治了。 生 46:不可救药的意思是变成废品了。 生 47:不可救

22、药的意思是没办法救了。 师:你们说得也都差不多。准确地说,不可救药的意思是不能用药物救治了,比喻无法挽救。 (众生做记录) 师:按照骗子的说法,凡是不能胜任自己职务的人,凡是愚蠢得无法挽救的人,都看不见用他们织的布料做的衣服。所以那个昏庸、愚蠢的皇帝就上当了。他想:有了这样的衣服今后就知道谁不称职,谁愚蠢了。骗子骗人,这是皇帝等人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一是现象,但不是本质】生(48):我认为皇帝、官员还有百姓,他们都有一种心理,就是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愚蠢。课文写道,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官员们是怎样想的呢?他们想:自己要是看不见,岂不是自己真如骗

23、子所说的那样了吗?于是就照着骗子的描绘说了。 师:你的意思是说,他们都怕自己成为不称职的、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所以都说假话。【受骗的本质所在。 】生 49:我觉得骗子抓住了皇帝、官员以及老百姓爱慕虚荣的心理。课文上说, “我的老天,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虚荣心特别强。 师:你说的是课文中的第一个老大臣。皇帝认为他是称职的,诚实的,很有理智的。 (出示卡片:理智) “理智”是什么意思?【前一问其实寓意已经出现。但此时老师依然不忙公布结果,而是继续回归到文本中进行分析。这一处

24、转折极为重要。 】 【意味着走出文本】生 50:理智意思是很聪明,而且有分寸。 生 51:理智意思是有头脑,能评判是非。 师:说得不错。理智意思是辨别是非利害和控制自己的能力。 (学生记录)皇帝觉得他派去的老大臣,既诚实又有理智,也就是说这个老大臣有辨别是非利害的能力,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同时就称职这一点来说,谁也不及他,他是最称职的。你们说皇帝对老大臣的看法对不对? 生(杂):对。 不对,不对。 师这个老大臣是诚实的吗? 生(齐):不是。 师:说假话了没有? 生(齐):说了。 师:他很有理智吗? 生(齐)没有理智。 师:他明明什么都没看见,回去却说了假话。他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替皇

25、帝查明情况,没有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他称职吗? 生(齐):不称职。 师:因此,皇帝所信赖的最诚实、最理智、最称职的人,其实是不诚实,不理智,不称职的人。你们说这说明这个皇帝什么呢? 生 52:说明这个皇帝非常愚蠢,非常无能。 【我以为此处不应回到皇帝身上,而是继续问下面关于大臣的问题。再理解之后,再涉猎他人,这样,童话中如何表现人性的手法就清楚了。 】师:正确。皇帝连自己身边的人,自己重用的大臣都不了解,确实是不仅愚蠢而且无能。上面我们就他的发言评论了皇帝,下面再(继续)评论这个老大臣。他既怕人家认为他愚蠢,又怕人家说他不称职,于是决定回来说假话。那么这个老大臣受骗是为什么呢? 生 53:是

26、因为他虚伪。 生 54:我认为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把自己放在了思考问题的首位。 师:很好!第一个老大臣之所以受骗,就是因为他虚伪,就是因为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那么其他人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一人进入整体。本篇课文人物无性格。共性恰是主题】生 55:文中的第二个老大臣也像第一个老大臣那样,虚伪、爱慕虚荣。课文写道:“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 生 56:第二个老大臣跟第一个老大臣一样,也是怕别人知道他看不见布料。因为如果让人知道了,他这官自然也就当不成了。为了保住职位,于是说了假话。可见他是虚伪的,是首先考虑自

27、己的。 【倘若回归文本,童话结构里的反复就出现了。 】 【人物,一个一个排开】生 57:皇帝受骗是因为他昏庸、虚伪、首先考虑自己。文中这样写道,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于是他忙说“哎呀,真是美极了!” “我十二分的满意!”从皇帝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虚伪,爱慕虚荣,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于是大臣说假话。 师: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出示卡片:骇人听闻) “骇人听闻”什么意思? 生 58:骇人听闻就是听了使人非常吃惊。 师:很好!“骇人听闻”这个词,理解的关

28、键就是“骇”字。这个字懂了,整个词也就懂了。什么叫“骇”呢?骇,就是吃惊、害怕的意思。 (学生记录) “骇人听闻”意思是听了使人吃惊、害怕。 (学生记录)那么,刚才引用的皇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 生 59:说明皇帝看不见布料非常害怕。他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愚蠢的、是不称职的,于是说了假话。根本什么没有看到,却进行了一番赞扬,这不正说明他非常虚伪,事事为自己打算吗?这就是皇帝上当受骗的原因。 生 60:那些内臣、骑士,事实上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可却都争着赞美那布料,而且夸得还很有特色。什么“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都是表明自己是称职的,是不愚蠢的。总之,

29、都是为个人打算。 【总结了第一类人的“虚伪,为自己考虑” 】 师:说得对,你发言中提到了“随声附和” (出示卡片)什么意思? 生 61:随声附和意思是别人说什么,他也说什么。 【借第二类人来说“从众”心理。 ”】 师:不错!随声附和意思是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没有主见。 (众生记录)! 生 62:老百姓也是不说真话。课文说: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得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他们首先考虑的也是他们自身的利益,因此宁可说假话,也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没看见。 师:这么多人都说假话,却只有一个小孩儿说了真话。大家看课文结尾“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

30、来。 ”这个小孩子为什么说实话呢? 【分析第三类人,小孩】生 63:因为这个小孩儿他没有考虑自己,他没有虚荣心。 生 64:因为小孩根本不存在称职不称职的问题,他也不去想愚蠢不愚蠢的问题,其实他也不懂这些,他没有顾虑。 师:说得不错。 生 65:我觉得这个小孩天真无知。 师:噢!说假话的全是有知识的人。 【这一处反应未必恰当。无知为何无畏?】 【三类人分别讨论,真的很清晰。 】生 65:不是! 师:应该说是天真无邪!说他知道得少是对的,但说他说真话是因为天真无知,就不对了。他是因为没有看到所谓的衣服而说了实话,说实话不是无知,而是诚实、没有私心杂念的表现。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注意用恰当

31、的词语来表述。 师:大家都极力赞美皇帝的并不存在的新衣服,原因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而小孩儿说皇帝并没有穿衣服,是因为他天真无邪。这样一对比,就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皇帝、官员和百姓。这些人在一个骗术并不高明的骗子面前,上当受骗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呢? 【三类人说毕,总结共性-文章的主题】 生 66:我认为是愚蠢、虚伪和首先是考虑自己。 师:这三点哪点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呢? 生 67:(稍顿)首先考虑自己。 师:很好!首先考虑自己若用一个字来概括呢? 生 68:我认为是自私的“私” 。 师:完全正确!(板书:私) 如果他们没有私心,不考虑自己,他们就不会这样做了。正因为他们都有私心,都把

32、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怕这怕那,于是就上当受骗,说了假话。正因为那个小孩没有私心,不考虑自己,没有顾虑,就什么也不怕,说出了真话。那么,从中我们应该明白什么道理呢?【文章主旨得以呈现。 】 生 69皇帝、官员和百姓都上当受骗,是因为他们有私心,而那个小孩不上当受骗是因为他无私。这就说明:有私心就怕这怕那,没有私心就什么也不怕。 师:说得好! 生 70:这个故事说明有私心,就容易犯错误,没私心就不会犯错误。 师:好!你指的是思想方面的错误,不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错误。 生 71:说明私心是犯思想错误的根源,是犯罪的根源。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你们谈得都很深刻。把你们三个人的发言综合起来,那就是,

33、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 (众生记录) 师:在这节课刚开始的时候,我曾经对大家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教给你们一种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请你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体会。现在就请大家说说,你们体会到了没有? 生 72:是不是在阅读分析课文的时候,要抓住重要的词和重要的句子呀? 生 73:是不是分析课文以后,要用恰当的词儿把它说出来呀?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这两点,都是阅读理解课文的要领。不过,这不是我要教给你们的那种方法。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达节课的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的问题是,皇帝、官员、百姓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那个小孩没有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正是因

34、为我们抓住了这个问题刨根问底,追查原因,所以才从现象到本质,比较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这种抓住课文叙写的事件去追查原因的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叫做“析因阅读法” 。(众生记录)希望大家注意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还原细读过程,总结方法。这才是概念真正的作用。倘若不加以运用,只不过是一个词语而已。 】 【 但到此结束,则将童话主旨的另一重提升忽略掉了。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词语,下面复习一下。 (出示卡片:称职) 生 74:称职,意思是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师:回答正确。 (出示卡片;不可救药) 生 75:不可救药,意思是不能用药物救治,比喻无法挽救。 师:对。 (出示卡片:理智) 生 76:理智,意思

35、是辨别是非利害和控制自己的能力。 师:对。 (出示卡片:骇人听闻) 生 77:骇人听闻,意思是听了使人吃惊、害怕。骇,吃惊、害怕。 师:对。 (出示卡片:随声附和) 生 78:随声附和,意思是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没有主见。 (下课铃响) 师:正确。这篇课文就学到这里。下课。 综评:我读此课,最感兴趣的是整节课堂上,学生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认知过程。教师又是以怎样的方式使这个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目标相统一的。这节课上,第一课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1、给课文加上副标题:一个( )皇帝。2、这篇课文写了哪个字?如我前面所批注的那样。第一个问题是引入学生进入文本,通过“皇帝”这个人物了解整篇课文。其目的不在

36、“皇帝” ,而在课文感知。第二个问题, “骗”字一词不是关键, “排除法”等阅读方法也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教师从情节、人物、故事特点三个方面进一步接触文本,对文本展开思考。当这一具有深度的整体感知完成以后,课文以“骗”字继续展开细读。老师利用“骗”字展开“骗人”还是“受骗”的分析,对课文中三类人的心态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成最终的主题“私” 。由此,学生从熟悉文本到人物分析到最终的寓意理解,整个思维过程及其清晰,连贯,没有任何外在手段的干扰。每个问题都迫使学生在文本中加以理解,寻求答案。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第一课时的精彩而言,在深入细读的这一课时中,尽管在对三类人有所辨别,但感觉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以提升。这也使得第二课时的某些时间段里感觉内容不够充实。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老师关注的是内容,而对于童话自身的形式、本篇课文的结构性理解有所忽略。而如要关注此点,下面一段话则是必须要加以分析和理解的:1、几次看衣服的环节逻辑重复是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2、本文从大众被骗孩子说出真相-皇帝坚持游行完毕三个层次将人性虚伪、自欺欺人的面目揭露出来。三个层次步步深入,才有了这篇童话的力量。 【这一点告诉我,既要重视形式也要重视内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