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4 页 第 22 课 古文二则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点:(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预习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
2、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 ,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 1086) ,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 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 1)(1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 “邓岂欲卿治经为
3、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 )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第 2 页 共 4 页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讨论并归纳:
4、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目标 3)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目标 3)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第二课时一、
5、试背诵全文。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四、教师小结 (目标 4)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 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五、布置作业A课后练习一、二、三。B、背诵全文。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附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
6、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七、信息反馈祖逖北伐教学目标1. 了解并巩固司马光及其作品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文言词汇。第 3 页 共 4 页 3. 了解祖逖北伐的经过,掌握成语“闻鸡起舞”的含义。4. 学习祖逖忧国忧民、胸怀大志的品质。教学过程一、题解、作者、背景本文通过祖逖的所言所行展示了他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
7、力行的一代名将的胆识和风采。祖逖(t) (266 321) ,东晋名将。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 年) ,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 年) ,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悬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 年) ,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 ,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 15 年。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死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国,谥号。背景资料(1 )西晋末
8、年,刘聪、刘耀和石勒在争夺中原的战争中,出于民族仇视,对汉族人民任意残杀,因而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许多汉族地方官员和一些塞外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起兵,打着晋朝的旗帜,跟刘氏和石氏的军队作战,并且打了不少胜仗。那时候,东晋政权刚刚建立,荆州、扬州一带政局安定,经济力量也比较充实,形势很好,完全有进行北伐的条件。可是以司马睿为首的东晋政权,却没有收复北方的决心。只有祖逖白手起家,组织了一支军队,高举北伐的大旗,挥军北上。祖逖是范阳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北)人,父亲祖武,西晋时担任上谷(今河北省西北部)太守。祖逖兄弟数人,几个哥哥都有才干。他小时候性格活泼开朗,就是不爱学习,他的哥哥为此都很发愁
9、。祖逖到了十五岁,忽然用功读起书来,明白了许多道理。他为人轻财尚义,慷慨好施。他经常到乡村农舍去,以哥哥的名义,拿出粮食和布匹接济穷人,因此乡亲和宗族都很看重他。后来他博览了更多的古今书籍,到过京城洛阳,增长了许多见识。了解他的人都说他具有政治才干。面对着当时的混乱局面,他胸怀大志,决心为国家好好效力。祖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个很有志气的青年人。他们同在司州担任主簿,经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晚上同睡一张床,同盖一床被。深夜里,祖逖一听到雄鸡报晓,就在被窝里把刘琨踢醒,说:“鸡叫了,这是催人奋发的声音啊!”说罢,两人穿衣起床,在庭院当中舞起剑来,用这种办法锻炼体魄和意志,练习武艺,以便将来报效国
10、家。这就是为后人传颂的“闻鸡起舞”的故事。(2 )因为北伐深得民心,祖逖又善于用兵,所以几年之间,就收复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北伐出现了大好形势。即使像石勒这样勇猛善战的统帅,也不敢向黄河以南用兵了。祖逖北伐立了大功,东晋朝廷升他为镇西将军。可他依然和过去一样,过着节俭的生活。他没有购置产业,叫自己的子弟亲自下田种地,上山砍柴,自食其力,在已经收复了的地区,他积极奖励农业生产,使百姓们做到有饭吃,有衣穿。对那些死于战火、暴露在野外的枯骨,祖逖派人给予安葬,举行祭奠。对于从匈奴和羯族统治下逃出来的人,进行妥善安置。人民群众对祖逖的作为十分感动。可是,祖逖北伐的战功,却引起了东晋统治集
11、团的猜忌,他们不再支持祖逖继续进军,晋元帝反而派戴渊去作祖逖的上司,以削弱祖逖的兵权。戴渊名声很大,却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不会用兵打仗。在这样的人指挥之下,怎么能继续有所作为呢?这时候,晋元帝又宠任奸佞刘魄,图谋削弱王导、王敦的势力;而王敦则以讨伐刘魄为名,准备举兵进攻建康。眼看一场内战就要打起来了。统治集团只知争权夺利,仍旧没有北伐的决心。祖逖感到恢复中原是没有什么指望了,心中十分愤恨、痛苦,结果积忧成疾,于公元 321 年第 4 页 共 4 页 (晋元帝大兴四年)不幸逝世,死的时候年仅 56 岁。中原百姓听说祖逖死去,就像死了爹娘一样,放声痛哭,异常悲恸。人们给他立了祠堂,以纪念这位爱国英
12、雄。二、整体把握1. 主题课文通过祖逖的所言所行展示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表现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精神。2结构全文可以分三个层次理解:一(从“初”到“闻鸡起舞” )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自觉培养和锻炼自己,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基础。二(从“及渡江”到“有如大江” )写祖逖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在不被朝廷重用的困难情况下仍率“其部曲”渡江,并立誓收复中原。三(结束一句)写祖逖渡江后,招募军队准备北伐。三、问题研究1. 写法归纳通过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是本文写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文章首先选取祖逖少时“闻鸡起舞”的故事,表现其少有大志。接着
13、叙述了祖逖作为一代北伐名将的所言、所行。他的所言,透彻地分析了战乱之因,民心的向背,并预测了完全可以收复中原的将来,显示了一个名将睿智的头脑和胆识。他的所行,更表现了他失志不渝、身体力行的果敢精神。2. 重点难点(l)祖逖为什么要坚持北伐?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连的年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半壁江山,偏安于东南一隅。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 ,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即使不被重用,他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 “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做准备。课文正是通过祖逖的所言所行展示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需要指出的是:祖逖的胆识和意志不是凭空而来的,少有大志,闻鸡起舞,多年来自觉地培养和锻炼造就了这位日后收复失地的名将。(2 )成语典故的理解。闻鸡起舞:东晋时,祖逖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常互相勉励振作,半夜听到鸡鸣,立即起来舞剑。后以“闻鸡起舞”比喻志士及时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