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狄仁杰的儒学观内容摘要狄仁杰作为“唐室砥柱” ,他为官刚正不阿,心系百姓,为后世所称颂。受后世大量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狄仁杰家喻户晓,但也让狄仁杰的形象有所失真。作为一名真正的儒臣,狄仁杰在做人为官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对现今的社会有许多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儒家的“仁、礼”两个方面对狄仁杰进行具体研究。关键词:狄仁杰;仁;礼被人称之为“唐室砥柱”的狄仁杰,对于一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依然是耳熟能详。这与后世大量文学、影视作品广泛传播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其刚正严明的性格和显赫的政绩,为后世所敬仰。但是由于后世大量文学影视作品偏重于狄仁杰办案能力的描写,特别是清代谴责小说家吴趼人所著的推理小说狄
2、公案以及荷兰人高佩罗的狄仁杰断案传奇更是把他塑造成中国的“福尔摩斯” ,而让人忽略了狄仁杰其他的方面,实际上狄仁杰的断案能力只是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这也就造成了狄仁杰的形象在许多人心中与历史真相有所出入。由于知识和能力所限,本文只从儒家的“仁、礼”两个方面来具体表现狄仁杰为官做人的某些品质,从而来感受其情怀。通过研究狄仁杰这位唐代儒臣,对现今官员问题和道德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许多借鉴意义。一、狄仁杰的“仁”“仁” ,字面意思是从人从二, “二”在古代为“丄” ,也就是“上” 。 “仁”从整体上来看就是以人为贵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 ,二是地之数,结合起来就是人与人
3、相互亲切关爱的意思。儒家把“仁”尊为“全德” ,被认为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儒家圣贤关于“仁”的解释有很多,仅仅是论语中就记载了孔子弟子“仁”的多种解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第十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第十二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颜渊第十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第十二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4、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第六)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第十七 )这里孔子从修养和具体运用方面来解释“仁”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认为“仁”更多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 ,对于官员来说“仁”最好的表现莫过于能够时刻为百姓着想,正所谓“圣人心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官员对百姓的“仁心” ,收获的肯定是百姓的敬仰之心。而古代百姓为表达自己的敬仰之
5、情,最隆重的往往是自发的为其立碑建祠。“俄转宁州刺史,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 ,这是新唐书第一次记载了百姓为狄仁杰立碑,虽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这是对为官者功绩的极大肯定,自古以来能够得胜的官员多但能得民心者甚少,一将功成万骨枯,狄仁杰能够得民之欢心,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以民之利为准百姓自然愿意为之立碑。 “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二千人论死。仁杰释其械,密疏曰: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复毁,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 囚出宁州,父老迎劳曰:狄使君活汝耶!因相与哭碑下。囚斋三日乃去。至流所,亦为立碑。 ”这是新唐书中记载的百姓第二次为狄仁杰立
6、碑,叛乱在古代是最大的罪,为越王的支党求情对其仕途来说绝非精明之举,但狄仁杰能够站出来更能见其“仁心” 。 “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虏闻,亦引去,民爱仰之,复为立祠” 。这是新唐书中记载的第三次百姓为其立碑祠,唐万岁通天(公元 696 年),时年已经 69岁的狄仁杰可谓临危受命,朝廷亟需胜利来稳定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狄仁杰是否真有妙策,但如果没有真正“仁心”的人是不会去冒险的。而之后“景晖,官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虐,民苦之,因共毁其父生祠,不复奉。至元和中,田弘
7、正镇魏博,始奏葺之,血食不绝。族孙兼谟。 ”我们更可以明白碑祠就是百姓对官员功绩最直接和客观的肯定。这几次立碑祠只是在新唐书中有明确记载的一部分,当然这其中可能有因为狄仁杰作为恢复唐室正统的大功臣而造成对他的记载或许有些夸大的成份,但其中百姓为狄仁杰在魏州(今大名县城)立的碑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这也说明这些记载大多是可信的。百姓为官员立碑立祠是官员最大荣耀,这是为官心系百姓最好的见证,狄仁杰一生每任一职,都心系民众,政绩显著,百姓的这三次立碑是狄仁杰仕途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仁心”的写照。狄仁杰出生于官宦世家,通过明经科出身,精通儒学经义,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将儒学经义运用到现实之中, “仁爱”
8、之心存于百姓,即便千年之后其“仁”心依然光芒万丈。二、狄仁杰的“礼”什么是礼?礼, 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 ,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表现为对神灵的祟敬,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就变成了对人的尊重,再发展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 ,说的是礼的产生,如果对人对事没有“恭敬之心”即便是能够装作彬彬有“礼” ,但实际上也是失“礼” ,礼应该是发自内心真挚的恭敬。 论语尧曰篇第二十说:“不知礼,无以立” ,儒家认为礼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之一,礼是维系一个社会的重要准则。新唐书列传三十三: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
9、。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 ”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 ”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 ”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人非完人,狄仁杰在初为辅政之时看不起娄公认为其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将领,经常挤兑娄公,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待人礼节,甚至在武则天面前也没表现出其应该有的礼仪。相比于能做到唾面自干的娄公,狄仁杰在“礼”方面的行为倒是相形见绌。但狄仁杰毕竟是精通儒家经义的,在意识到自己失“礼”之后能够果断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过错予以改正。 “天授二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谓曰
10、: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谮卿者,欲知之乎?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谮者乃不愿知 。后叹其长者” 新唐书列传四十 ) 。同样是在武则天面前,这一次狄仁杰的回答相比于当年对娄公的挤兑尽显“礼”者之风。在邦无怨,狄仁杰在这件事上表现出让人推崇的“礼” ,面对同僚的诋毁他并未仰仗武则天的宠信对他人加以评论和报复,而是让武则天裁定。克己复礼,做好自己,恭敬待人,展示出狄仁杰的谦逊有礼。“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记曲礼上 ) ,对于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每个人都有值有别人尊重的地
11、方,身处富贵而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好礼,志向就不会被屈服。从狄公骄横自大后的自感惭愧,到虽久居高位仍能谦卑待人的豁达,狄仁杰为后世塑造了一个知礼重礼并身体力行的典范。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 ) ,礼的运用以和为贵,放低自己的位置,尊重别人,即便不赞同别人的意见也不应该去诋毁。结语:狄仁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官做人都为后世所称颂。儒学的“仁、礼”是儒者坚守的准则其中之二,狄仁杰作为一个真正儒臣把这些准则融入于工作,真正做到利国利民。在今天,官员问题成为全社会乃致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官员应如何作为更是当务之急,虽然一千多年前的某些理念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具体情况,但是狄
12、仁杰身上还是有许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推动官员作风建设,加强官员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廉洁奉公的政府,取信于民。此外,狄仁杰在做人做事上的儒者风范也值得我们借鉴参考,对人以“仁” , 对人以“礼” 。只有正本清源,提高人们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真正意义上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考文献:1(汉)许慎撰, (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版 2 (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版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 4 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版 5 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版 6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版 7 张先昌. 德才兼备的宰相狄仁杰J. 殷都学刊,1983 年 03 期 8 张先昌. 狄仁杰生年考J. 晋阳学刊,1983 年 06 期 9 马志强.略谈武则天的用人特点J.山西太原:武则天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版 10 史学兵. 兴复唐皇室仁的功臣狄杰J.文史天地,2006 年 09 期 11 高华.一代名相相狄仁杰J.文史月刊.2010 年 03 期 12 王朝华.论狄仁杰D.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论文,20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