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10社戏 文化读解 文本素材(苏教版七年级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54079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10社戏 文化读解 文本素材(苏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3.10社戏 文化读解 文本素材(苏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曲自然美的颂歌鲁迅小说社戏的文化读解初读鲁迅的小说社戏 ,很奇怪这样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为什么偏偏出现在呐喊中它和同期的狂人日记 故乡 阿 Q 正传等直接指斥现实的篇章显得那么不协调。若说是因它与呐喊中其他作品创作于同一时期才被收到一起,那么由此引发的另一问题便是:鲁迅为何一边大声“呐喊” ,一边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读社戏 ,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同以江南农村为背景, 故乡描绘了现实中农村残破、凋敝的景象, 社戏展现的则是另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

2、,自然,充满生趣。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 “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这个偏远的海边小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质,是一方“净土” 。那地方的山水令人陶醉, “我”和小朋友们夜间划船去看戏时,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也隐

3、然可见。 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村里的人纯朴好客,小朋友们也因“我”来而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钓鱼虾,放牛,充满童真之趣。他们一个个聪明,热情,活泼,也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 “我”才得以去看那年的社戏,夜里行船的时候,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回来的时候因为肚饿,大家商议一起去“偷”罗汉豆,阿发因为自己家的罗汉豆大,便让大家摘自己家的。后来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的罗汉豆,非但不生气,竟还特地送了些给“我”吃。此外如外祖母的慈蔼,母

4、亲的关怀,也都让人倍觉亲切。在这临海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平桥村不仅是“我”的“乐土” ,更是作者精心营造的新的“桃花源”。 社戏所描绘的, “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都是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鲁迅对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鲁迅故乡绍兴,自然景色秀丽,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前人称其山水之美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世说新语言语)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养成了人们对故土家园的深情厚爱,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

5、家思想也尤为重视人伦亲情,鲁迅生于书香门第,对故乡的眷恋实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他早年初离家时,在给亲人的信中说“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 故乡的山水之美,深深植根于鲁迅的心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风波,自然想起过去,忆及故乡的完美,他是在“昏沉的夜”看到了故乡山阴道上“好的故事”(野草好的故事),也是在北京“严冬的肃杀”中想起了早春二月故乡的风筝时节(野草风筝)。在和现实作对比时,所用的常是记忆中理想的故乡图景,小说社戏也正如此。 名为社戏 ,

6、小说并未直接写“我”小时所看的社戏,开头记述的却是“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那两次戏,都没看好,反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沉闷、世故、污浊,这适与“我”少时在平桥村的自然真率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鲁迅心中的故乡实有两个,一是故乡中所描绘的现实中的故乡,一是社戏中所展现的理想中的故乡,他常常是以理想中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中故乡的残破。 社戏没有正面描写农村的苦难,但对理想中故乡的讴歌,也正是对现实的批判。 社戏可说正是对于故乡之梦的具体描绘,蕴含其中的是对故乡的一腔挚爱。故乡之美好,最分明地在生活其中的人身上体现出来,人的健康成长才是社会进步的最好显示。人之中,重要的又是小孩,因为他们才是

7、社会的未来。鲁迅一直深切关注儿童的成长,在狂人日记中呼喊“救救孩子” ,在对故乡极度失望的故乡中,他也是从少年闰土身上看到了故乡之美好,由儿童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对于后代,鲁迅作为长辈的心愿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小说社戏中所展现的,也恰是儿童理想的成长环境。从散文集朝花夕拾不仅可看到作者对往事的深情追念,依依惜别,还可看到活泼好动,充满稚气、朝气的早年鲁迅。 阿长与山海经 一篇中他提到自己小时爱看那种有图的山海经 ,对一切感到好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不仅写了百草园里的可爱、好玩景象,还记叙了和小同窗们在三味书屋折梅花、寻蝉蜕,描小说绣像,从中可见作者一贯坚持的追求自然,不愿受束缚之心。 社戏实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