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 66:高二语文诗歌复习研究性教学:发现之美(一)教学操作过程实录师:曾记得一位西方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二十世纪的儿童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弦边的平方,那么,他就完成了与毕达哥拉斯一样伟大的创造性的美。能靠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就能有创造。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美。 ”刚拜读了同学们十二月的书评,发现了一些视角独特、有创造性的佳作,惊喜之余,我几乎是含着热泪筛选了十三篇文章,其中有陈颖琦同学的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与诗的结合点研究 ;杜瑞琪的伟大,源于乐观地面对苦难对海明威笔下男性形象的理性思索 ;范月的且说衣食皆学问 ;钱惠珍的文化苦旅,苦从何来浅谈余秋雨文化散文的
2、美学价值 ;苗琴旅行、绘画与散文 ;郭颖洁先驱者的命题鲁迅中的抗争者形象研究 ;顾军戏谑天空下的文化大师莫泊桑作品研究 ;宣晓燕凹凸手记,凹凸人生舒婷的散文风格探索 ;倪伟峰望乡的牧神余光中 ;顾军对于 与 的哲理思考 ;王茜人在围城浅谈钱钟书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 ;张溪溪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易安词的主观倾诉风格 ;杨毅敏蒹葭与字悟 。这一切都是同学们智慧与创造的结晶,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有挑一个突破口让同学们体会创造中的发现。(二)教学点评1 这是目前最盛行的一类教学:研究性教学。如果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能进一步系统理解诗歌写作特点:思想、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体验有所新发现的美感,那么
3、,教师这段开头语对一位西方心理学家的言论和几位同学的作文评价,就 应该将焦点集中到:提出并解释什么是“ 发现 ”,和 “发现之美” ;今天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自选诗歌、自评诗歌、来体会发现诗歌创作中的独特的美;那么我们将发现的(包括以前大家已学习过)诗歌独特的美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张溪溪小组来展示研究成果。(鼓掌)生 1:(配乐诗郎颂)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际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生 2:请看第一句, “花自飘零,水自流” (大屏幕呈现) ,这从全文的结构来看,它是一句过渡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主
4、要展示花落水流的景色,象征着人生年华、爱情以及离别的悲哀,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无限的惆怅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两个“自”字,更是把景语化成了2 学生对两首诗 的相同内容相思与愁绪进行了对比,但未点出这是诗的主题思想、主题情绪的不同,没有上升到关于诗的构成特点的理性认识上。教师应当适应点出。情语,很自然的过渡到下阙后面的五句,把下面的五句直接转为陈述和自白。下面请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时,由自己推向对方,并用时间转移的方法,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种相思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之所谓换我心,位于心,使之消于声。当时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已经不用换心
5、而是心心相印了,这使我们在时光转移的角度上很容易想到另外一首诗,那就是杜甫的月夜(大屏幕呈现月夜这首诗) 。其中下面的两句“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与李清照这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李清照在现实当中有很多愁思,比如说她与赵明诚结婚后,由于她父亲的案子影响了她,而当的所谓政治,又对名流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李清照还很年轻,所以可以承受,而且她还有另一种力量在支持她,就是一种类似于不同建设者的力量。在上阙有六句,除了首句之外,剩下的五句分别以时间的顺序描写了词人在一天之内所做、所感及所产生的一些情怀。第三句的“独上兰舟”中的“独上”两个字是暗示的是李清照
6、境况及离别的愁苦之情,下面我想说的是“用典” 。大家读了很多诗歌,诗歌是定用典,当时的黄庭坚与辛弃疾在创作时很注重“用典” ,而李清照这里用的“回文之锦,蹑足传书”之笔是无心之作。生 3:下面我将给同学介绍两首诗,一首是北岛的一切 ;另外一首是舒婷回北岛的这也是一切 。请陈书磊同学朗颂一切 。生 4:(配乐诗朗颂)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一切快乐都没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春霏;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视,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带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带着冗长的回声。生 3:舒婷为迎
7、合这首一切 ,又作了一首这也是一切 ,接着我们请吉利同学为我们朗颂。生 5:(配乐诗朗诵,屏幕上配有画面)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3 学生已通过对两首内容相关、主题相反、情绪 相异的诗进 行对比,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是相关题材和写法的诗,也会因有不同的追求与价值观而使诗作格调相异。 说 明诗的朦胧性与确定性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两位学生诗朗诵的情绪把握很好,从容深沉。有很好的内在体验。教师如果也在此对上面两点进行明确的肯定或者强化,会使同学们对诗及朦胧诗的美有一个更清新的认识和发现。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象
8、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夜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不,不是一切都象一说的那样!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不是一切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不是一切后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生 3:舒婷独特的见解,至少与北岛持不同的观点。让我们简单地说,朦胧诗是通过一层朦胧的纱看这个世界。生 5: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另一种风格的作用。他就是曾经以一首情韵悠
9、长的乡愁而赢誉神州的台湾诗人余光中。余光中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诗坛两绝的大作家,他已经出版了十七部诗集,十二部散文集。余光中 1928 年生于江苏,1947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入厦门大学,1949 年赴台。师:诗是心灵的歌唱,当你发觉你心中有郁积的情感需要流淌,尝试着用诗歌来表达吧。杨毅敏的创作,让我们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曾经有过的对诗的狂热迷恋,而这种迷恋让我深深地受上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它在那里。难道别的山峰不存在吗?在他的眼里,它们的确不存在,他只看见那座最高的山。 ”当年,闻
10、一多与梁实秋在清华园办诗社,追求的是,在诗的世界里宁可多一些贵族精神,也不要什么平民意识。诗歌是一种高度,发现更是一种高度,我们在“高度”上体会了美,创造了美。所以,这堂课就叫“发现之美” 。谢谢同学们。4 教师在此如果对前面几位同学的诗朗颂和诗评从诗歌写作特点上加以归纳,明确指出诗歌是“感情的流淌”,感情是怎样得以以诗的形式流淌的;“诗歌是一种高度” ,诗歌怎么会是一种高度的,学生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发现了什么,体会到“ 发现 之美 ”,创造之美,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达到研究生教学应当达到的宗旨。(三)教学总评这是堂课目前很盛兴的研究性教学。首先说优点,用两字概括这堂 课的优点就是“ 很美”,
11、美在哪里呢?本课充分展示了一个广阔的教学与思维的空间,体 现出研究性教学的空间美。在限的学 习时间中可以有一种思路和方法尽量扩大思维,这就是学生在研究的 过程中学习并找到乐 趣, 这很符合教学目标。扩展的思维 走向,是不一 样的,学生自己确定走向,既打开了教学本身的视 野,也 发展了学生的素质。在这堂课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两个明显的走向,一个是价 值观 走向,有些同学特别看重诗歌的内在价值观,在完全相同或相异的价值观中讲到诗歌,进而小说、散文、故事等;总之另外一种走向是沿着诗歌的写作形式特点延伸的,但这点不如上一个走向明朗。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进行 诗歌的进一步学习,使自己的情感智慧包括价值选择
12、得到充分展示,很美。集中起来看有四点美:学生 选的作品很美,感人至深,比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读的课文诗歌都美。成人选的作品 远远不如学生, 这对我们这 些搞教学研究的也是很大启示。诗诵颂 很美。感情一直是淡淡的压着,感情深 层迸发说明他们内心体验很丰富。且音 乐很美,意境很美,音乐与诗的意境配合的美,学生有探索的能力,审美能力很强。师生关系很美。学生在发言和诗颂过程中,与教 师眼神交流,还有学生亲昵地称教师 “我们的强哥”,这是要经多少 岁月多少心血的教学才会形成的美好师生关系!推出高潮: 发现 之美。本课开始到中间一直没有解题, “发现”是什么,要 发现什么?亲昵地到最后归到高潮说:“这就是我们
13、今天要讲的发现之美。 ”问题:这堂课教师除开端和结束语以外,几乎没有出 现,但仍然可以看到“教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表述和用 词 不当。 “教学目的 ”应“为教学目标”。因为目的是目标的总和,整个语文教学目的可分成多因素多 层次的目 标体系。本课应有的至少两个教学目 标表述均有问题。已定的两个目标除表述语外,内涵也模糊。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你这堂课能够得到什么发展,而不是 这堂课将让学生干什么。2、教学逻辑问题。虽然是诗歌可以不太追究逻辑,但只要是教学就一定要有逻辑性。简单 地讲逻辑教学是指:教学为 什么要讲以及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学生 为什么学,先思考什么,后思考什么等。诗歌及诗歌教
14、学或者研究 诗歌之美的教学也是 这样,基本的也不能随便颠倒,因为它也自成内在逻辑性。如余光中的乡愁,先写童年的乡愁,再写新娘上船,然后用邮票将乡愁与新娘联系起来,这三者之 间有一定逻辑关系,构成一种诗意的美,否则此诗意境不能成立。所以,虽然诗歌是最散漫的,但它依然有逻辑性,更何况是教学。但教师对此缺乏明确意识和必要的指导,因此,本堂课出现 了几个不能不提的逻辑问题:“发现之美”这个题目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点“诗歌特点及鉴赏”的关系不清楚。 虽然最后点题说“今天让同学们在诗歌中体会发现之美” ,但是发现之美推出的力度不够,只是 轻轻带过,学生仍不知道今天主要干什么?怎么发现的?归纳起来 发现了什么
15、?什么是发现?一堂课下来,就 应该让学生对以前不知或以前知的,今天更明确知道,让发现的有所明了。因教师完全是旁观者,学生明确这一点又有困 难,所以最 终“发现之美 ”没有出现,仅是朦胧的一点儿感 觉。发现之美和今天的诗歌鉴赏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至少教师要有 23 处指导语的提示。引文与教学内容点的逻辑关系不清。前后两段引文是散文,但今天讲的是诗歌, 虽然引文的形式与诗无关,但内容或观点有关,这一点老师必须说明。怎样说明,因为课题是“发现 之美” ,所以第一次提到引文中的“发现”一语就应引向诗歌特点,最后再次引 这段文字时应高于诗歌,由诗歌特点的研究与新发现延伸至科学的发现、生活的 发现、最 终
16、 回到美是科学的发现等。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 过程。“发现之美”与反应诗歌知识点本身缺乏明确联系。这堂课是关于诗歌特点的一个综合教学,但同 时也是文学、音 乐 的多维立体的教学。使诗歌的写作手法,基本知识点是教学或研究的中心和重心,否则无中心,很容易散。必须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诗歌。知道本课要系统地把握诗 歌的特点并体验其独到的美感。综上所述,至少有四个逻辑关系不明确。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的学生自己的研究、发现、创造等与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与创造并不是一回事。研究性学习的 “研究”实质还是学习的过程。3、课堂教学的“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教学”这两个字有“ 教”有“学”。学校教育是以 “教”为基础,其最突
17、出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习。本课研究性教学的“ 研究” 也应立足在教师的“ 教”上,这里的“ 教 ”就是“导”与“评”。教师的引导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发现学生没有掌握,教师应及时提出指导和补充, 发现学生走偏了,教 师立刻评讲 ,让学生回来显然发现学生走得特别好,超出自己的想象也要评讲,鼓励学生发言,但该堂课教师的评价指导不够。学生的“探索性学习” 或研究,与科学家的探索不是一回事。学生的探索一定是在老师的巧妙的智慧的引导下进行, 虽 完全自选诗歌和诗评角度,也应在老 师的指导评价下得到推动 。关于“评”,今天的课最明显有两点欠缺:(1)老师没有点评,对学生的所为一言不发。这个点
18、评是欣 赏性的点评、不是 结论性点评 。(2)没有学生的互相点评。如一位学生在 评价上一位学生时, 说 “很精彩”,教师应 追问一句“哪里精彩?”这样,会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形成相互评价。又如第二位学生同时点评了他前后的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很深沉地朗诵诗 歌时他评价说:“ 刚才那位同学很深沉地朗诵,我发现他真美” ;评价的第二位同学时说“啊!我沉醉了!”教师应抓住这个教学机会马上点题,推进主题说:“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发现了美。 ”4、学生思维丰富各样与教师教学 归导的关系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教和学” 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是发散学习与教学聚会教学引导的问题:(1)如余光中和余秋雨都姓余,学生选这二人的
19、诗的角度是独居匠心。但与诗歌等作为是有何关系?(2)几个学生的讲评都是沿着诗歌的内容和价值观念走向,但只有这个学生沿着诗歌的写作手法走,并与 诗经的写作手法进行比较。教师应引导归纳出前几位学生 对诗的内在主题 及价值的关注,再点评这个学生的他的 发现是什么诗歌的写作手法。教师的引导与评价,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关键的一环 ,也是最易表现教师“ 教” 的水平和 临场机智性的。(3)教师通过评价引导归纳这 10 个直接参与诗评诗颂的学生的研究成果及思路,推及到全班 40 个学生中去, 应以这 10 个教学典型来启发其他学生的“发现”,才能做到每堂课以点带面,以少数为基础的学生促进全体的学生发展。(教学点评总评:赵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