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现状及培养对策【摘要】国家足球运动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拔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衡量一个国家足球运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决定了一个国家足球运动的兴衰成败。 纵观当今世界足坛,通过科学 选材与培养运 动员,使得成才的足球运 动员年龄趋 于年轻化,个人足球综合素质趋于全面,整体竞技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我国的足球运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努力抓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工作,是我国足球运动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青少年足球座谈会上曾提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如此匮乏,我们焉能不深刻反省” ,指出我国足球人口极少、后备人才极度
2、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国家足球运动水平无异于“沙滩上建高楼” 。足球作为集体球类项目,它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决定了需要众多选手共同参与、互相配合,众多球队相互交流、竞争提高,这就决定了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基础在于必须拥有相当大数量的热爱足球、参与足球、具有一定足球技能的足球人口。如果不能很好地发现、选拔、培养具有足球运动天赋的青少年足球爱好者,就不可能孕育、涌现优秀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也就不可能提高整个国家的足球运动水平。1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现状1.1 足球普及程度较低导致后备人才数量不足据有关方面统计,在 1990 年到 1995 年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 65万人;
3、2000 年至 2005 年锐减至 18 万人。2007 年在中国足协及 49 个地方协会处申办管理的足球学校有 50 多所,登记的足球俱乐部一共 497 个,青少年足球注册数量是 1.3 万余人,拥有职业合同的职业球员 1792 人,当前这一数据正在进一步减退中。在中国,平均 10 万人中才有 1 名足球运动员,相比之下,邻国日本人口仅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有 60 余万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有 6000 万人口的英格兰,却有 6 万个业余足球俱乐部,1.3 万个学校足球协会,150 万足球人口,在人口只有 8000 万的德国,有足球人口 620 万,比利时6-18 岁的青少年中有 23
4、 万系统地参加各年龄组的训练和比赛。可见,足球后备人才短缺已成为国内足球面临的最大难题。1.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有待完善青少年足球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青少年足球的梯队培养也是一国足球竞技人才发展的关键层面,我国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事业始终停留在口号上,付诸实施的力度远远不够,表现更多的是在实际操作的急功近利思想。整体发展上重竞技、轻普及,忽略了青少年足球培养任务,在资金紧张,体制落后的现实情况下,青少年足球在基层教学、训练的投入上更是捉襟见肘,很多地方的青少年足球严重萎缩,根本不能满足成年队伍所需的后备力量,使得我国群众足球运动的发展和以此为基础的竞技足球的水平都深受影
5、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步骤的推进,旧体制对足球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起到阻碍作用。作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体育工作绝对主力的各省、市、地、县、区体委在后备人才的投入上,最终造成到 1992 年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数量降低到文革后的最低点。受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庞大的国家培养体系的惯性作用和俱乐部在自身短期利益影响下不规范的市场运作,我国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行政力量去推行,在实施过程中俱乐部运作缺乏市场内核,俱乐部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大企业的附属,自身不能独立生存,甚至俱乐部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区的足球发展仅仅是表面繁荣,实为泡沫足球。1.3 文化知识的学习较薄弱众所周知,现在困扰中
6、国足球的一大难题就是球员的文化素质太低,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由于思维和领悟能力都不能适应高水平比赛的训练要求,球员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停滞不前。另外,过早地与家人分开,在心理上也会给青少年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反观世界杯上打入前 4 的韩国队,他们大多数球员都来自大学生队(韩国大学生球员大多属于各地方俱乐部的二线球队) ,从而真正把大学教育和高素质的足球训练结合到一起,这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1.4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缺乏科学性青少年的训练应该遵循足球训练的规律,科学性地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的成长平均年限需要 10 年左右的系统训练,最快也要 5 至 8 年时间,这
7、意味着要把训练过程划分为成明确的阶段相对独立的年龄阶段。丢掉这些短期目标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为以后的训练训练留下很难填平的缺陷。从少年儿童到成人其身心发展的过程可以分成独立的几个时期,各阶段的年龄组别和发展特点、从一个阶段到下一阶段的过渡都是不同的,这些有助于教练员的指导及监控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少年训练。足球训练的各个阶段要与各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不同的年龄组、不同个人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要求。这些训练阶段必须包括青少年球员在目前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所设立的长远竞技表现的主要方面。1.5 青少年足球队教练员执教水平有待提高据陈再红教练员水平的调查统计显示:在
8、青少年教练员水平上,中国与欧亚足球强国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国足协对基层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特别是青少年教练员这方面,有计划的、系统的培训制度尚未建立;对现有的青少年教练员管理还不够严格,影响了教练员水平的提高。从青少年教练员自身来看,与欧亚足球强国教练员的差距在于,我国的许多教练员知识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掌握科学的训练手段,教练员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他们自己进一步提高执教能力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造成我国青少年教练员总体水平不够高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从下进行专业训练与比赛,理论学习欠缺,文化水平较低,对当代足球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足球知识较陈旧,已不能适应当今足球运动发展的需要;缺乏高
9、水平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以及一部分教练员进取心不强,也对教练员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利的影响。2 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发展的基本对策2.1 把好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材关选材是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多年的训练实践来看,选材的成功与否基本决定了训练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运动水平越高这种情况就越明显。同时选材的成功还会使训练过程更加顺利,时间更短,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加轻松,训练过程由此成为一种愉快和享受成功的过程。因此,为了达到更高的训练目标,并且使付出得到更好的回报,教练员和教师一定要把选材作为训练过程的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10、.1 选材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青少年的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中级再从中级到高级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级都在为下一级进行选材,如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在初级阶段主要是选拔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符合该项目要求的少年儿童;而中级阶段的训练要进行再次选材,其重点就是技术水平和对技术战术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看身体的变化情况;再高级的选材就主要看运动员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战术意识、心理素质等内容。对田径项目来说,虽然各个阶段选材的重点都是看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但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标要求,这种选材与训练的不可分隔性实际早已存在于整个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在训练中对运动员不断淘汰和更新就是在不
11、断地进行着选材,把选材和训练看作不同阶段工作的认识是错误的。中国足球运动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就更需要我们对少年的选材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一套适应我国少年足球训练实际情况的选材内容和方法。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科学选材研究,集数百名体育学科专家采用先进仪器设备和方法,对一千多名少年运动员进行了测试分析,制定了足球等多个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形态,素质,机能,心理等方面的选材评定标准。它对我国少年足球的科学选材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足球职业化进程深入发展,少年足球的科学选材和训练已倍受重视,其研究工作更加的深入细致,更加的具体实际,更加的专项化。 武汉体院的
12、邓达之教练在足球训练一书中,就影响足球运动员成材率的十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足球运动员身体形态” 、 “足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及生理生化指标” 、 “足球运动员技术测评标准” 等选材参照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进行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价值。2.1.2 选材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青少年足球人才选拔和训练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优秀的足球人才,因此,基层教练员对优秀足球运动员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要有充分的理论认知与实际认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优秀足球运动员所具备的 5 项基本要素:1、 速度、爆发力,协调性,特别是维持九十分钟奔跑的优秀身体能力;2、 自信、果
13、断、意志力和注意力的优秀心理特征;3、 快速、对抗中熟练、准确完成攻守技术、特别是位置技术的优秀技术基础;4、 有、无球状态下高度理解比赛态势,快速合理抉择行动的超凡足球智慧。5、 具有无私、无误的团队配合精神。其次,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讲,足球运动员的这种基本素质或者说综合能力提高的敏感期均处于少年时期,由于受遗传与后天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少年生长发育某一时期中,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机体对外界因素的影响最敏感,这时是选材和训练的最佳时期,即运动素质最佳敏感期和最佳发展期(见表 1) 。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协调性、柔韧性、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等,与少年时期的科学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少年足球的教练
14、员,必须牢牢的抓住运动素质“双佳”时期的训练重点,选好、选准苗子,结合实际地进行科学,为培养高水平的足球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表 1:运动素质敏感期发展表身体素质 速度 力量 爆发力 柔韧 敏感 耐力年龄阶段 1013 岁 1317 岁 1217 岁 1113 岁 1314 岁 10、13 、16 岁2.2 足球运动应遵循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的竞教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在宏观上,在事业上、行政上,在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中,把竞教结合工作更好的串起来。运动员的成长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培养环境,培养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竞教结合工作不仅能使广大青少
15、年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还有助于在高素质的青少年队伍中挑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使体育优秀苗子成才的可靠性和可能行增大。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运动员的培养,充分发挥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区县以及学校、运动员家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各个环节链接起来。教育部门有生源的优势;有思想教育、文化教学、管理、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优势;体育部门有体育专业技术、教练、场地设施、组织高水平足球训练和竞赛组织方面的优势。要充分调动体育、教育两部门全方位结合的积极性,把原来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共同培养人才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资源配置优化,发挥更大的效能,才能建立青少年训练体制新的平台,从而使竞技
16、体育的“底盘”部分得到壮大,才能发展和选拨更多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更多的足球运动员。在领导体制上,要建立和加强体教两家的联系会议制度。在落实好国家有关激励政策的同时,共同研究相关政策,制定针对性措施。只有好的政策作保障,才会吸引好的足球运动员来学习、训练,才会吸引好的教练员来任教,才会取得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与投入,才会形成良性循环的育人环境。在竞教结合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教育部分的资源优势,学校在文化教育方面要主动对一些体育人才因才施教,并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他们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径,对取得较大荣誉和很好成绩的运动员,可以给他们较多加分优惠政策;同时,还应解决好运动员的
17、出路问题,运动员退役后还要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出路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足球运动行列中,反之后果则不堪设想。在竞教结合工作中,还要充分利用体育部门的专业优势,为学校配备积极努力、爱岗敬业的高水平教练员。仅靠目前中学的体育教师,要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并输送到省队、国家队是有一定难度的,体育局要主动为学校提供信息、提供人才;加上体育设施的配备和足球人才出口的畅通,才能激励足球后备人才持续参加体育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体育人才。2.3 大力推进“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目前,要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与实践。因此在目前,甚至较长的一段时间,
18、足球竞技后备人才还是必须依靠体育部门自身的努力来培养。这样可以把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选择在大学校园,大学校园给足球训练提供了最为优越的条件。当前大学校园基础设施条件好,教练员对足球运动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相对较高,弥补了专业足球教练员理论水平较差的缺点。竞教结合共建青少年足球培训基地,完善足球学校的各项发展需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选好苗子,着眼未来,大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 ,为竞技足球运动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同时,21 世纪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项目自然而然也备受各国的重视,世界足球赛场上也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战术水平的较量,而是运动员综合素
19、质的较量。所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不仅是技战术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使青少年运动员没有脱离接受教育的过程,即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培养。据相关文献考证,国外足球运动员中绝大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在我国,受运动员选拔、培养体制的影响。足球运动员从下就生活在体校、足校(运动员的青少年阶段) ,而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文化知识课程甚少。一些教练员和老师也从思想上不重视对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培养,致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知识水平达不到中学毕业水平,导致文化知识的匮乏,也对他们之后从事足球事业和融入社会处于被动地位。足球比赛对于运动员而言不仅要求他们展示自己的比赛能力
20、,更要求其体现对足球文化的感悟水平,也就是通过比赛这种形式在他们身上充分展现足球文化的魅力过程,这种对足球运动的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而是取决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高的运动员对场上出现的瞬息万变的局面不是盲目地做出行动,他们要在瞬间通过自身大脑思维的判断与分析来解决比赛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为自己下一步的行动做出相应的反应。根据已有的国际比赛我们知道,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世界赛场上与世界强队比赛丝毫不逊色,而到成年以后碰到相同的对手就表现的差强人意。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也是许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文化知识的高低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国外青少年运动员选拔体制是学校体制,以学校为中心,青少
21、年的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他们必须要学习自己的学业,这样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底蕴,我国青少年一旦成为运动员基本上就放弃了文化知识的学习,腾出时间进行专业训练。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不能只要求他们对技、战术的掌握,而应使他们的文化素养与技、战术训练放在同样高度上要求,比赛场的应变能力与文化水平有着密切地关系,表现在运动员对于出现的各种情况变化的战术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平时训练中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种智能的能力。所以要想摆脱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只有让足球运动回归学校,学生首先受教育,再接
22、受足球运动技能的学习。2.4 科学系统地组训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要根据队员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与训练负荷。青少年时期竞技能力结构中提高最快的指标就是体能。因此,教练员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青少年的足球比赛结果主要取决于球员体能的优劣-选拨体能好的球员-注重体能训练。中国青少年的体力训练主要通过 12 分钟跑和 YOYO 跑练习进行。12 分钟跑是在跑道上进行的,YOYO 跑是在草地上只限往返进行的,跑的动作均是田径式的;有较为均衡的节律和固定方向。而足球比赛时跑动却伴随着起动、转身、倒跑、摆腿等动作,以及依据情况变化而变换的速度和方向,完全是另一种类型的神经肌肉应力和循环
23、负荷,两者大相径庭。单纯的田径动作跑步时运动员思维简单,近乎于机械思维。而比赛时运动员要多方向的观察和交流、判断和选择,运动员在比赛时的跑动阵型、战术纪律的约束,展现着奔跑的战术意识效果,不能随心所欲的乱跑。12 分钟跑和 YOYO 跑的练习,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运动员能不能跑的问题,却解决不了会不会跑的问题。欧洲足球强国也只是把 12 分钟跑和YOYO 练习作为青少年基础期的基本耐力练习,到了成年后逐步较少,体能训练成了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的代名词,而这则直接导致了球员训练倾向于成人模式。而这却恰恰违反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训练规律和足球的发展规律,负荷过强、过大的体能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成
24、长中的青少年球员的身体负担,从而相应的造成队员的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积极性。作为青少年教练员要时刻思考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让足球运动适应青少年的兴趣,即:如何提供一种更适宜、更先进、更具有吸引力适合相关年龄球员的足球训练?怎样才能使日常的训练安排组织对青少年更有吸引力?怎样才能说服青少年去俱乐部或足球学校踢足球而不是其他可以接触到的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除了踢足球,青少年运动员还需要什么?俱乐部或足球学校在这里还能提供什么?记住这些,就有必要用一种批判的观点来审视足球运动的组织设计、训练活动和俱乐部环境本身,俱乐部或组织学校提供的发展计划能否更科学更合理地适应今天不同年龄青少年人群的
25、兴趣和需要?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将这些“足球的重要基础”移植到青少年水平,就使得我们在运动之外对青少年的设计和实施变得简单了。2.5 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从事中小学足球运动的教师及学生都应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让教练员和愿意从事足球运动的学生切实得到一些实惠。对竞、教结合的足球后备人才,在小升初、初升高、高升专本的考试中实施加分制度,对取得成绩的教练员在称职评定、生活补贴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这有利于提高足球后备人才参与足球运动的激情,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及家长对足球事业的支持。学校足球各级比赛的前 5 名队伍队员可实施加分政策,加分范围为 10-20 分。在实施这项措施的时候必须提醒的是防止在考试中
26、作弊的现象,否则会导致这项措施的正常实施。2.6 提高教练员专业水平目前许多学校足球队的教练大多为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体育教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足球专业知识欠缺,约束了他们在训练育少年足球技术水平方面的提高,学校工作委员会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定期开办教练员培训班,定期对教练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公共知识的学习。2 聘请国外有知名足球教练员到学校来讲学,通过教练员的讲解和与足球教练员的交流,增长见识,同时获得更新型的训练方面。3 增加比赛的次数,通过比赛可以提高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能力和发展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增强队员的实战能力,4 对教练员进行监督,教练员必须按时写出年
27、度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并对这些计划进行存档,给以后的训练提供参考。3 结论与建议3.1 结论3.1.1 青少年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突出,文化知识的学习时间太少。3.1.2 目前普通中小学的足球运动开展情况不理想.3.1.3 足球教练员自身水平和素质有待提高.3.1.4 现行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3.2 建议3.2.1 完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借鉴国外经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要由过去单一的国家培养体制,变为由国家(体育和教育两大系统) 、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既要根据足球运动特点,又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有计划的进行长期培养。3.2.2 制定相关的条例,大力发
28、展并完善学校足球,使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回归学校,提高中国足球人口数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2.3 继续加强和完善俱乐部梯队建设,提高成材率,为职业足球输送更多的人才。3.2.4 加强教练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定期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写训练计划,观看高水平比赛,使教练员及时掌握最科学的训练方法。参考文献:1 张连,兰州市女子足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1-22 刘桂海,上海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发展模式探究-兼论“体教结合”利与弊(J) 。体育科研,2005(26)16-183 彭丰探讨“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硕士学位
29、论文)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6-94 叶忠海等,普通人才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5 郭海芳,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56 张振东等,对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市场运作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7 黄晓春, ;论体育经济运行机制的结构与功能(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8 钟复春,长春市青少年男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2.29 徐金山,徐国平,日本足球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J) ,上海体育学院学
30、报,1998,22(1) 。30-3410 张天白,英国竞技体育的调研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33-3711 刘卫民,相对年龄对我国优秀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选材影响的实证研究, (J)中国体育科技 2007(4) 。42-4512 黄银华,张志奇,张碧涛等。我国足球职业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初步研究(J) 。汉体育学院院报。2004(5) 。32-35;13 吴磊等,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现在存问题的调查分析(J) 。哈尔滨体育学院院报,2006.30-3314 樊晓东,苏红鹏,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1、15 王明涛: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 (3)21-2516 韩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4):18-2117 钟文正:足球之乡城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 。嘉应学院院报,2005.(2)43-4518 张庆春,张建哲,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缺陷解析(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0-1319 项和平,赵国权。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9(1)15-1720 李永广,王永权。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在刍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6)
32、21 彭伟,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男子青少年训练理念对我国男子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四川成都,四川大学。2007(5) 。10-1322 胡伟,荷兰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及其相关理念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20-2123 丁涛等,对英国体育发展状况的考察与调研(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 。45-4724 李龙化,中、韩两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延边大学,2007.28-3125 王晓军,中韩男子足球对比研究的现状与分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6) 。15-1726 陈再红,中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模式
33、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苏州大学,2006.15-1827 张庆春,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2006.45-4728 杨一民,对我国足球领域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 ,体育科学,2006.9(26) 。35-3829 张志荣,探索我国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J) 。中国学校体育,2005(5) 。35-3830 马樟生,朱国华,对我国 1994-2000 年中文体育类别部分期刊足球运动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31-3431 张新,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
34、:(3).92-9232 杨一民,关于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 。33-3533 宋继新,竞技体育教育学(M) ,北京:人们出体育版。2003(2):16-3734 魏晓徽。中美高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贵州大学,200835 黄松峰,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5-7;36 纪新智。论竞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14-16;37 李学斌 建立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湖北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硕
35、士学位论文) 。湖北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8(6)11-1638 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200639 马志和,徐宏伟,赵鸽尔中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J) 。上海体育科研,2003, (24)3:5640 易三平,曹武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9)41 姚颂平,郭蓓,平杰等,优秀运动员在普通高校就读管理模式的研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19-22342 中国足球协会,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试行)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8-
36、3343 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4 马樟生,李宏,我国足球教练员培训体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2006(3) 。26-3045 平杰等,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提高大学生运动员质量的对策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3).27-3046 张兆斌,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男子青少年训练理念对我国男子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2006.3-547 王建,中英职业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 ,苏州大学,200648 程锡森,金海波等,论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J)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1).21-2349 王春,试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问题(J) 。体育函授通信。2002(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