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进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内容提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转化后进生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永久性的研究课题。在后进生的转化中最困难的要数学习后进生,学习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教育的因素、家庭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因素,这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学习后进生我们要认识、引导和转化他们。鉴于此,本文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有效地转化学习后进生。【关键词】学生 学习后进生 成因 策略学习后进生是指学生学业成绩长期较差,赶不上一般的学生水平。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永久的课题。这类学生虽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尤其是小学所占的比例很少,但他们带来的负面
2、影响会波及到我们整个学校乃至社会。学习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因素。但是无论情况多么复杂,我们都要认真对待,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方面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投入慈母般的关爱,讲究科学的方法和教育艺术。一、小学学习后进生出现的原因:“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对学习后进生帮教,就要了解他们“后进”的原因。他们之所以有“后进”是多种内外因素造成的。(一)、学校的教育不当造成小学学习后进生1、学校的德育管理失效在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上,不讲求实效,只注重形式,导致了德育目标存在偏差。德育目
3、标与德育实效性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学校德育目标设定的不合理导致后进生行为失范的出现。一是标准过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小学在校学生一般都是七至十二岁的小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标准定得过高,致使学生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甚至养成说假话和说空话的习惯,造成行为失范。二是由于德育的内容脱离际,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体系化和逻辑化,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脱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又很感兴趣的社会道德现象排斥于课堂之外,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割裂,德育教育失去了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感到乏味,开始厌学,使一些中等生也“挤”到后进生的队伍中。三是在德育的方法上,只注重
4、单向灌输德育教育的内容而缺乏启发引导,只注重统一要求而轻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强化外在管理而弱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方法简单,无法调动学生道德认知的积极性,难以引起学生道德情绪体验,这也直接影响了道德工作的实效性。由于学校的德育管理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后进,学习情绪消极,不思进取,使学习成绩也滞后,成为学习后进生。2、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老师缺乏爱心,简单粗暴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或遭受挫折后,是很希望得到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爱心与耐心,一味讽刺、责骂学生,未根据学生的个性倾向性来采取相应措施,缺乏对学生合理的指导,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必然会把剩余精力
5、转移到其余方面,他们常以迟到、旷课、早退或是上课时讲话、搞小动作、扮鬼脸等行为违反课堂纪律,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现象。有个别教师不重视、不公平对待有缺点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操之过急,要求太高,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对学生的估计往往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致使教育方法不当,方法简单,对学生态度冷淡无情,不能一视同仁,制定了许多班规去限制他们的发展,只要学生出现小小的错误,就会严厉进行惩罚和粗暴的处罚,老师稍有过于严厉的批评,有的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结果学生是自暴自弃,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驰。如果教师不按教育规律办事,违背教育原则,不懂得教育艺术,缺乏正确的教教育方法,就会造成学
6、生在行为上与老师的“对着干”,“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3、学生的爱好特长受到了压制,丧失了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后进生也是一样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个别教师轻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甚至认为他们在捣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不给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他们一发言就会受到师的批评,认为他们在生事,不让他们参加各项活动,这样就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他们缺乏集体主义感,感到集体没有温暖,从而使他们对集体的活动不感兴趣,对每一项都不愿意参与,把自己看成是局外人,自我价值不能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体现,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得不到发挥。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课堂信息刺
7、激减少,密度不够,容量太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有的信息过旧,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有的信息刺激过大,过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太苦、太累,没有兴趣,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教学内容,把本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讲成了干枯、抽象的东西,味同嚼蜡,浪费时间。又使学生厌烦学习,影响兴趣,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上丧失了自我价值的肯定。因而在集体活动中和教学活动中对老师的做法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在行动上处处与老师的要求相违背,做出了老师认为不听话的事来,学习也懒惰了,成绩一落千丈。(二)、家庭教育的不当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1、家长素质过低,教育能力不足带来负面
8、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学生的行为模式和规范受家庭影响很大。父母不仅要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更要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子女。而在现实中,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又慢,根本不知道怎样教育子女;遇到孩子犯了一些小小的错误,就要棍棒侍候;有的父母教育能力不足,教育态度和方法欠佳,易使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有的父母平时喜爱打麻雀或赌博,甚至不够人的时候就叫小孩进行充数,整天无所事事,讲脏话,行为不检点,导致小学生在行为上形成了恶习;有的父母思想意识不对,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将来孩子能赚到钱,就能立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在小部分小学
9、生中养成了不少恶习,家长束手无策,无力管教,这样认为只有送子女到学校让学校去管教,识不识字没有所谓,只要能听话就可以了。由于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学生回到学校里无心学习,认为学习不重要,学习目的不明确,懒散随便,一些脏话成了他们的口头语言,讲话不文明,学习不上进。2、父母因忙于工作,疏于管教在农村中,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平时早上六点多钟就出门至晚上九点多才回到家里,有个别小学生的父母到深圳、澳门、香港等地工作,半年才回家一次。这些家长不能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不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即使见了面也只了解一下子女的成绩在班中排第几名,要么对子女的要求百依百顺,要钱就给钱,要什么名牌的衣服、球鞋等就买给他
10、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读书到四、五年级衣服不会洗,饭不会做,独立生活、自立处理能力极差,回到学校里就讲排场,比名牌,攀比心理严重,喜欢打扮,他们把精力不用在学习上,学习不用功,成绩低下。要么一有老师反映该子女有一些小小的错误,孩子回到家中也不问理由,不是打就是骂,打骂不是严,是粗暴,这样会使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丧失,以后子女再也不敢与父母进行沟通了,会使子女的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学生就会自暴自弃,无心向学,成为学习后进生。3、家庭教育失误,导致学生无心向学现在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自己的子女,捧他们为掌上明珠,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过分娇惯,包庇纵容,放任不管
11、,使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生活处理能力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学习上缺乏主动性,无心向学,精力过剩,在学校中就会到处惹事生非,行为不检点,成绩长期低下。 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出现抵触厌学情绪有的家长不考虑学生的自身能力,盲目进行超前教育,课余时间学习钢琴、英语、画画、游泳等等,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密密麻麻,总是认为小的时候不多点东西就会落后别人了,结果造成正式课程要求的知识学不透,自学能力差,考试成绩不好。家长责怪老师,老师责怪学生,强大的高压圈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家长不在家或看得不严时就去打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各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差,就会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5、家
12、庭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子女成为学习后进生的重要因素由于家庭的不和睦,父母经常吵骂,每天学生回到家中,经常看到父母吵闹、打架,缺少家庭温暖,从而导致子女对爱的失落,对生活的失望,性情孤僻,性格暴躁,对前途感到渺茫,在学习上自暴自弃,不求上进,最终成为“学习困难生”;由于父母离异、丧偶、重新组合等原因,破坏了原来的家庭结构、氛围,给家庭成员带来莫大的刺激,打破了原来的温馨,家庭成员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态,负面影响连锁扩展等等。使孩子对家庭产生厌弃、无望的念头,从而导致自暴自弃、轻生堕落,使孩子形成了孤独、胆怯、自卑的性格,不能在学校过正常的集体生活,不合群,出现团锁心理,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成为学习后进生
13、。(三)、社会的不良影响1、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及不良文化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使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行为出现偏差。由于现在各家各户都能收看到香港电视台和香港、台湾电台,受到港澳台日韩文化及境外传媒的影响,尤其现在社会上存在的“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更是无时不在侵蚀和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学生看过黄色书刊和照片;满口污言秽语,脏话连篇;上课时无精打采,想入非非,不时违反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有的躲在背人的地方吸烟;有的赌钱、赂物、赌作业本;有的勒索敲诈,威胁同学;有的拉帮结伙,自称老大;有的随便离家出走,在外过夜。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使
14、小学生无心向学,经常逃学,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学校周边环境差学生下午放学后,时间比较充裕,回到家里,父母还没有下班,这一段时间孩子做什么家长也不知道,有的小学生就利用这时间钻进游戏机室或网吧玩得迷迷糊糊,直至父母下班才回到家里。有个别学生甚至偷了家长的钱到网吧上网,直至钱用完了才回家,多则四、五天,少则一、二天才回到家里;这样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学习成绩日益下降。有的学生虽身在课堂,心却飞到游戏机房,一放学就直奔这些娱乐场所,课外作业统统抛到九霄云外;有的发展到逃学,不分昼夜地泡在这些场所,终致学业荒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学生自身的原因个别学生由于学校、
15、家庭的因素,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没有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培养吃苦的精神,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懒惰、马虎、不求甚解等不良的习惯,在课堂上怕提问题,不跟老师和同学讨论,抄袭作业,乱涂乱画,考试作弊。对学校和家长的循循诱导产生抵触的情绪知错不改,胡作非为,自甘堕落,学习成绩低下,成了学习后进生。二、转化策略(一)“长效救失”,发掘学习后进生的“闪光点”,促进转化古日:“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这句话点出了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引导的重要性。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是不平衡的,学习后进生虽然读书成绩不佳,但很可以课内课外有长于他人的长处,往往某一点长处便是希望的火种。我们教师要克服对学习后进生的偏见,抓
16、住时机,让学习后进生充分显示其长处和优点,使之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我们要把握住学习后进生的一个个“闪光点”,那怕是一点进步、一次好事、一次克服不良习惯、一次较好的作业、一次成绩的进步都是“星星之火”,我们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小心培植、使“闪光点”逐渐扩大,引起质变。我们教师要善于了解学习后进生,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从复杂矛盾的因素中寻找他们的积极的闪光点,挖掘他们进步的苗头,进行正面教育,让他们依靠自己的优点去克服缺点。只有把学习后进生心灵中微弱的火花点燃起来,给予他们前进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做好工作,当我们以坦诚、鼓励、公正面对他们时,他们好会用这些来回报我们。(二)克服“教育死角”,为学习后
17、进生开“小灶”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后进生成了教师被遗忘的“角落”,这种死角一旦形成,导致了教学的恶性循环:这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与教师情感产生了隔阂,成绩更是一落千丈,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也越来越深,就成了“破罐子”,教师也置之不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对学习后进生更应开“小灶”,多加关心。如在课堂上多关心,多提问,迫使学习后进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专心听讲,得到锻炼;进行个别补缺补差。选准学习后进生的薄弱环节,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重点辅导,促使他们的成绩提高。这样学习后进生意识到老师在注意他,进而得到转化鼓励和信任,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三)家庭协调教育,正
18、确引导发展目前,许多家长认为转化后进生是学校的事,显然这种想法具有很大是片面性。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确实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学习后进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原因的。有社会原因、有家庭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在家庭方面,我们与家长共同研究或是教给家长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家长扭成一股绳,共同教育学生。1、家教上给予协调。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采取走访、通电、通信等形式,与老师保持联系,互相通报情况,共同商讨,协助教育,尊重孩子人格,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没有干扰的家庭学习环境,使孩子在融洽自如中自觉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自我价值。2、心理上给予疏导学习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心理问题造成的学习困难较多。因此,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点拨他们的思维品质、学习策略,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奋进不止。总之,教育后进生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但只要我们能给予他们爱心,对他们的教育要有恒心和耐心,充分点燃他们心灵中小小的火花,给予他们前进的力量,就一定能教育好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