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性训练十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三) 专题 1819一、(201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8 分 )“一代演员”于是之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由失忆而失语而失去感知,很快就离不开医院的二十四小时护理。李大姐每天下午到病房去陪老于,老于无语,只是有泪。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 1 月 20 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 5 时 1
2、9 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 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2006 年 5 月 16 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 ,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深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林连昆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 1992 年 7 月 16 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
3、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装完了疲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 ,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 ”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 ”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有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
4、之外,你什么都不缺。 ”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 ”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 ,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 ”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 ,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
5、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l985 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 ”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
6、” 。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称号的。1897 年 3 月 28 日,病中的契诃夫与托尔斯泰,就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托尔斯泰持肯定态度,契诃夫持怀疑态度,我当年写契诃夫传写到这一段时,只是不持立场地作了介绍。听到于是之死讯后,我突然想认同托尔斯泰的想法:人,死后因为灵魂还存在而获得永生是可能的。2013 年 1 月 20 日 17 时 19 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节选自演员于是之 ,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1文章第五段引用了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 分)_【答案】 内容上,借毛俊辉的话来盛赞于是之杰出的艺术成就与
7、巨大的艺术影响;结构上,既承接上文“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 ,又引出下文于是之在首都剧场的告别演出。2六、七两段中,作者是如何处理这则新闻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4 分)_【答案】 作者对于是之的告别演出一笔带过,是略写,详写他演出后的自责和他在文章中故意隐瞒的一个细节。这样安排不仅表现了于是之在艺术追求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品格。3文中说“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于是之对文化的不倦探求,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 分)_【答案】 于是之青年时代刻苦读书;他的文章耐读, 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他的书法受人称道;他
8、对话剧表演艺术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4作者认为,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一代演员”这个崇高称号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一代演员”内涵的理解。(6 分)_【答案】 (1)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于是之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艺术形象深为人们所喜爱。(2)具有高尚的人品德行。于是之善良、谦虚、对观众认真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3)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于是之勤奋刻苦,在书法、写作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二、(2014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小题。一场跨越将近 400 年的对话专访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作者潘伟明代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技术百科全书”。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潘
9、伟以天工开物为线索,遍访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现场,编著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一书。该书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图文,融合历史考证与现实考察,展示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一经出版便广受各方关注。下面是南方网对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作者潘伟的专访。主持人:在现今的工业化时代,您是如何产生编写这本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念头呢?潘伟:写这本书一开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80 年代初期我在一个旧书摊里发现了一本天工开物的上集,是清华大学机械厂工人理论小组注释的,也没认真看,只是看插图,当时是学美术,觉得里面木刻版的白描很有趣,我就在书摊里买了回来。后来我偶尔发现我拍的一些照片跟天工开物的一些插图很相似,我才很认
10、真地看这本书,就想能不能用现在的图片和文字和宋应星展开一场跨越将近400 年的对话,所以这个想法应该是十年前就有了。主持人:潘老师,其实您是十年磨一剑。您所有的闲余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吗?潘伟:几乎是的,但也不辛苦,因为做得好玩,不紧不慢的。按照现在的条件,比如一个出版社,找 5 个摄影师分布在全国各地,然后找两个写手一编就行了,一年可以做好。但是没有味道,因为几百年、上千年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短时间拍好并考察明白。虽然能编出来,但做不到这样的书。主持人:我们看到书中所提及的工具和手艺有一部分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一部分就已经进了博物馆或成了陈列品。您在选取写作素材时有没有一定的标准?潘伟:我的标准是:必
11、须还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我是把那些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从明代 400 年前拉回到当代做一个物证,所以必须在生产现场。因此,成为陈列品的是少数,基本上我书上的工具还在用。因为我这本书是做给两种人看的,一个是专业人士,搞专业学术研究的人,给他提供一种物证。比如你写一篇论文、写一本书,这种农耕方式这种工具用在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域,为什么要用,这几方面我在书中必须说清楚。同时我也写给一般的读者看,有人说这是科普的“公仔书” ,可以给现在的孩子看,也不是很学术,但也不是光有趣。所以,必须要很认真地去考证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每一个工具。主持人:每一件工具都要认真考证,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写这本书是否
12、需要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哪些?潘伟:最基本的就是古文知识,首先要看得懂天工开物这本书,当然我本身是学中文的,这个还是有一定的基础。还包括摄影技术,这当然也需要。还有科技知识,包括一些物理、化学、农学上的知识等等,这个是我最缺的。因为涉及方方面面,不懂就要去查资料,去了解,一个是请教专业人士,还有查百科全书。有时候甚至为了一个问题、几句话,在网上或者在书店里面查阅大量的论文,去考证对不对。花的精力很多,但是写起来很简单。主持人:这本书真可以称得上是您的心血之作。有人说, 天工开物凝聚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千年智慧,在现今农业文明逐渐远去,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写这样一本“溯古”的书,有
13、何意义和影响呢?潘伟:首先是记录上的意义,现在随着工业社会快速的增长,农业工具消失得也很快,可能我现在再去拍,有些东西已经开始消失了。还有,可以说是作为当代人的反思:我们的这种不消耗能源的耕作方式和现在消耗能源的机械化农耕方式甚至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生产农产品,是否都是正确的?以前的是否都是落后的?主持人:有人担心这类书的销量,您怎么看?潘伟:出版社告诉我不用担心,他们已决定再版。据我了解,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图书馆都把这本书作为推荐图书。主持人:这本书真的非常有意义。您对网友读者们有什么期望?潘伟:现在人人手头上应该都有一台照相机,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做一点事情,把我们身边的
14、事情记录下来,包括用文字、相片等方式,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像我这样去做,我们这一代人所见到的事情各行各业就不会流失,起码在影像上不会流失。挺有意思的,希望大家一起来做。(选自南方网 2012 年 2 月 19 日,有删改)5 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对天工开物的继承和发展分别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 分)_【答案】 “继承”体现在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同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发展”体现在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图片不再是木刻版的白描,而是相机拍摄的实物照片;同时不再仅仅是记录,还将引起当代人的反思。(“继承 ”2 分,其中“图文结合”1 分, “记录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1 分;“
15、发展”2 分, “相机拍摄”1 分, “引起反思” ,1 分。意思对即可。)6潘伟为什么能够完成这场“跨越将近 400 年的对话”?请说出三点理由,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_【答案】 潘伟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深入思考。他能发现自己拍的照片与天工开物的图片很相似,并开始认真思考及研究。潘伟具有享受创作乐趣的心态。十年的创作历程虽然漫长,但亦因为“好玩”而不觉得辛苦。潘伟具有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因为他用了十年时间专注考察和拍摄。潘伟具有细致严谨、追求完美的创作态度。他对于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每一个工具都认真考证,遇到不懂的就去查资料,请教专家。潘伟具备相关方面的知识,在古文、摄影
16、技术、科技知识等方面都有一定水平。(答对一点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5 分;其中观点概括 1 分,分析 1 分。意思对即可。)7 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不同读者群的关注,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了什么?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6 分)_【答案】 图文并茂,吸引读者;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唤起了人们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促使人们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答对一点 2 分,两点 4 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三、(2014福建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MBA 教育市场乱象调查分析:MBA 教育别走歪了这两天,在北京开着一家
17、会计师事务所的陈朋,像挑白菜一样在3 张 MBA 研修班录取通知书间犹豫,并深感如今的 MBA“不靠谱” 。1991 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复旦、人大等 9 所高校试行招收MBA 研究生,首批招生只有 84 人;而到了 2011 年,开展 MBA 专业学位培养的招生院校已超过 230 所,毕业生规模超过 20 万。从最初行业领军人物的“精英教育” ,到如今的小企业主遍地的“普及培训” ,MBA 从“神化”到“异化” ,让人唏嘘。(一)“我们的 MBA 教育有全日制和研修班两种。 ”8 月 10 日,一家重点院校的 MBA 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全日制 MBA 需要经过全国统一的联考和本
18、校的复试,毕业时拿正规学位证书,但是难度比较大;如果你是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管理经验丰富,可以读个研修班,这个报考条件比较宽松。 ”事实上,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者,进入中国 20 年的 MBA 教育,已经衍生出一整套名目繁多、规格各异的“菜单” 。当然,均价格不菲。有人这样评价,在一片繁华热闹中,MBA 留给旁观者们更多的是一种遗憾:中国的 MBA 教育缺乏起码的责任感。不管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好像是在从事一项“投机买卖” 。从 2010 年 9 月开始,几大名牌高校纷纷大幅调高 MBA 价格,从 12 万元到 18.8 万元不等,即便随意上个考前班,都要付出近 6000元人民币的高价。今年 7
19、月底,北大光华将 2012 年度的 MBA 学费上调了 4 万元,达到 20.8 万元;清华经管学院 MBA 也涨价 6 万元至 18.8 万元,这些录取严格、教学广有口碑的名校,是 MBA“菜单”中的“鱼翅” “海参” 。陈朋指着办公桌上一大叠招生简章说:“我这个年纪肯定不会去复习参加联考了,只能选择在职班或者研修班了。 ”咨询了一遍下来,他感到这个领域“鱼龙混杂”而记者调查了解,1908 年诞生于哈佛大学的 MBA 教育项目,到现在已经有 103 年。在我国,真正开始 MBA 教育的时间并不长,数量却多不胜数,难免鱼龙混杂。“现在有很多 MBA 研修班、课程班,这些实际上跟 MBA 正规教育没有关系,只是借一个名义。 ”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指出,MBA 是学位教育,不可能通过课程班来获得学位,“教育部也不允许。 ”(二)记者在调查中得知,目前 MBA 教育市场竞争激烈,已经呈现出群雄逐鹿的态势。当 MBA 成为时尚,成为需求时,当公办大学招生的联考,成为许多人难以逾越的门槛时,一些教育机构开始利用各种方式,瞄准市场,捕捉商机。“很多人读 MBA 并不是为了增加管理知识和技能,而仅仅是看重毕业后的高薪这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