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典章制度.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178880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典章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历史典章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历史典章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历史典章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历史典章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文化,典章制度(一)官制与法律制度,典章制度是对国家基本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种制度的总称。中国自夏以来,典章制度经历了又疏陋到完备,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并形成以下鲜明的价值取向:1.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实现道德化制度。2.适应大一统的发展趋势,确立全国统一的制度。3.跨越朝代,保持连续性的制度。,一、官制,中国的职官机构始于夏朝。商周时期,贵族职官制度趋于定型和成熟。到战国、秦汉时期,除旧布新,又形成了官僚制度。,(一)古代官制的沿革,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官僚政治:战国、秦汉以后,1.夏商时期,夏:最高官职是“后”,以下是卜筮官、宣令官、车正、牧正等。其中卜筮官是现

2、实世界与神灵世界的使者,权力最大。 商:“王”,王以下统治机构分为“内服”和“外服”。内服王畿内的地方,属于王直接统治区。外服王畿以外的地方,属于封臣统治的地方。,2.西周时期,继承商制,周王称“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分封制宗法制,3.春秋时期,诸侯国纷纷成为独立的国家,形成更完备的职官制度。中央设卿,担任君之辅臣,平时为最高行政官,战时担任将帅。地方国野制。按什伍制将居民编制起来,设官管理。,4.战国、秦汉以后,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均由国君任免,崇尚任人唯贤。大量官吏起于平民,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官吏的任官凭证是象征权力的玺,一般领取实物为俸禄。,秦,中央三公九卿丞相、

3、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郡县制县,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秦朝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秦行政机构示意图,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郡,县,汉,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设“中朝”,广开任官渠道,逐渐形成为宫内决策机构,并与以丞相为首的政务机构“外朝”对应,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隋唐,中央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县以下农村实行乡里制。城市居民以坊为单位,设坊正。(基层单位),三省六部制图表,宋,中央设中书门下,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关。设枢密院,总理全国军务。设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主管财政,号称“计省”。设御

4、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道、州、县三级,元,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另设与之相近的府院机构,如:宣政院(主持全国释教及吐蕃政务),宣徽院(负责宫廷饮食),翰林国史院(奉旨撰写文字兼修国史)地方行中书省,行省制确立,一直沿用至今。,明,中央废丞相,六部直隶于皇帝。后建立内阁制,起初殿阁大学士品阶低,只充当顾问,无决策权。后来,大学士开始参与政事讨论。 地方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三者互不统属,相互制约。布政使、按察使之下设知府一级,府下设州县,分别设知州和知县。知县,官小职卑,是为父母官。,清,中央进一步强化皇权,设立军机处,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大臣完全听命

5、于皇帝,帝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皇权顶峰) 地方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成为省级最高长官。,小结,秦汉以后的官制在保持继承性的同时,还注意不断调整,造成沿革和变化的有效结合的局面,并积极推进了一下政治目标的实现:1.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中央各机构的相互制约。3.建立正常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减少地方分裂割据的危险,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二)选官制度,分为三种类型:贵族世官制、察举征辟制、科举制 1、贵族世官制依据分封制和宗法制,凡贵族依其爵位不同,都要承担不同的官职,爵位可世袭,官职亦可世袭。春秋末期,走向衰落。,2、察举征辟制,战国时期,各国官僚制建立,举贤授能选官方式推行。 汉

6、武帝时:察举制孝廉、茂才程序:推举考试任郎官授官职征辟制征,皇帝下诏征聘。辟,征调人才。体现了政府对人才的礼遇和重视,目的为破格录用人才。东汉末年,成为保证私门利益的工具,逐渐走向衰落和腐败。,3、九品中正制,各州郡设中正官,中正官的任务就是品第人物,评价人才。 品分为九等,九等又分为二类,上品、下品。 品级与管制一致,反映重家世、道德、才能的选择标准。 后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4、科举,隋唐时期确立,开科取士,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道路,扩大了封建统治阶级基础,同时了提升了文化素养。宋明以后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明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毒害,至1905年,正式废除

7、。,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发榜图)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八股文体,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

8、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八股文特点,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思想统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

9、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二)消极影响: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状元梦,科场舞弊,科场舞弊,清代文武官制对比,二、法律制度,1、法典 周:吕刑 战国:法经“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秦:秦律,此后,凡国家颁布的法典均称为“律”。

10、 汉:九章律 唐:唐律 明:大明律 清:大清律,2、重要 的罪名、刑名,罪名的规定,为了打击处罚各种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犯罪行为。“十恶不赦”: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思考:封建社会打击的重点是什么?,封建法律是维护皇权至尊地位强大的武器,凡涉及国家政权及帝王人身安全的罪行,绝不轻饶。 传统社会贵贱尊卑的社会等级秩序和三纲五常的礼教规范,是统治者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精神支柱,凡破坏尊卑关系和封建伦常的犯罪,同样为打击的重点。,答案,刑名,肉刑:以残害犯人肢体的刑罚。五刑墨、劓、髌、宫、大辟新五刑笞、杖、徒、流、死,小结,中国古代经历了原始社会的习惯法向阶级社会的成文法过渡的历史进程。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法律制度形成了丰富的内容,为统治阶级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保障了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