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升教师道德 促进道德教育浅谈教师道德之师爱作者:武青(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62)摘要: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而教育的根在于“爱” , “教育之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的性质和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完成工作角色任务的水平,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程度以及师生关系的质量和水平。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当今社会,师爱存在很大的误区,如:差别对待学生、体罚学生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自身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百害而无一利。本篇文章在阅读相关文献并考察案例的基础上,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师爱”思想,论
2、述了师爱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性,列举了师爱存在的诸多误区表现,深入剖析成因,并提出重塑师爱的有效对策,以期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自身发展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关键词:师爱;误区;原因;有效对策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greatest human undertakings, and the roots of education lies in “love“, the modern educator Mr. Xia Mianzun said: “education is not love, as the pond without water, if there is
3、no water it cant be called a pond, and there is no education without love.“ The nature and level of education not only depends on level that the teacher completes the work role task, even more important is love degree that the teachers to education career and to th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quality a
4、nd lev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wever,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re is a lot of misunderstanding in todays society, for example: treat the students differently, the corporal punishment student. these misunderstanding dampe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eache
5、rs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hin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reading the literature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ase, according to Sue Home Linskys “love” thought, discusses the core core meanings of love and nature, lists a number of mistakes performance love exists, in-depth an
6、alyses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of remodeling of love, to make its due contributions 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teachers own development, etc.Keywords: Teachers love;misunderstanding; reason;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一、概述(一)理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在深刻检视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后说:我生活中
7、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这种对孩子的爱贯穿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始终。他曾形象地比喻,如果教师不爱学生,无异于歌手没有嗓音,乐师没有听觉,画家没有色彩感。苏霍姆林斯基对如何爱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在他看来这种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爱,而是一种蕴涵丰富内容的教育爱。而他所认为的蕴含丰富内容的教育爱又是什么呢?他在怎样爱学生一文中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人道的爱。这种爱之所以是理智的和人道的,是因为它充盈着深沉的思考和丰富思想的高尚感情。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爱又与本能的爱、轻浮的爱有所区别,本能的爱缺乏生活哲理, 有时会给儿童带来很大危害。而这种爱也不是轻浮的爱,
8、 它要求集中心灵的全部力量, 并把这种力量始终不渝地奉献出来。他认为, 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 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 是一种想把教师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是努力使学生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也达到和教师自身同一水平的愿望。本能的爱和轻浮的爱又是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一旦实现师爱的理智和人道的统一,这种爱则会成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力量。(二)师爱的核心内涵基于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师爱”思想的理解,我们认为,师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体验,是爱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育工作者基于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为实现职业理想,本着职业良心,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虽不是母爱,却高于母
9、爱,胜于友爱、情爱;是以受教育者为对象的、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执著的敬业精神、及富于理智和人道的教育艺术。(三)师爱的本质特性1、理智性这种爱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它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性和个性的深刻理解,并且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发展性。教师需要具备辨别是非及利害关系的能力,并且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实现自身心灵和理智的和谐。2、公平性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各种改革都需要贯彻公平这一原则,在国家的各项改革工作中,教育改革处于基础性地位,而改
10、革的关键一环便是实现教育系统的公平,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实现教育机会公平,让每个适龄儿童都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爱护学生的生命,关怀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基于这种现实条件,作为教师必备的品质的师爱也就具有公平性,也就意味着这种爱是面对全体学生和人的发展的。它突出表现为一种有教无类的爱,不管学生的天资如何、学业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都以学生原有的起点为起点,帮助他们成人和成材。 ” 这种公平性正符合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二、师爱误区的基本表现(一)理智爱的困乏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的爱是明智的爱,是有益于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爱。与
11、那种动物本能和不明智的溺爱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们常常把母亲的爱形容成温婉、柔和的,把父亲的爱形容成严格、内敛的,教师的爱需要兼具这两种爱的特性,这两种爱处于线段的两端,只有在这一力矩之内的爱才是理智的,两种超出这一力矩的爱都并非是理智的,都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是两种超出力矩的爱:1、溺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会使孩子遭到毁灭。 ”并非只有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爱被称为溺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有时也会处于这种状态,然而溺爱往往易被表面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假象所掩盖,但是时间一长,问题便逐渐暴露出来了,甚至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教师的溺爱主要有如下表现: (
12、1)与学生关系过于亲昵,威严丧失有些老师,尤其是一些刚刚上任的新教师,由于他正处于教师专业化的生存关注阶段,为了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以便在班级中站稳脚跟,常常过分取悦学生,淡化了师生距离,与学生语言上没有分寸,常常称谓混乱,称姐道弟的现象层出不穷;行为上钩肩搭背,打打闹闹,学生过分将教师视为自己的“朋友” ,冒犯教师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使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毫无威严感,长此以往,有些过分顽皮学生便有恃无恐,甚至借机捣乱,不听从教师的教导和训诫,甚至顶撞教师,一些跟风的学生便协同捣乱学生一同抵触班级秩序,班级生活常常出现极度混乱的状况。在没有出现原则性的问题时,教师尚可应付,但一旦学生出现违纪现象
13、,教师往往不知如何正确处理,若严肃批评,学生的心理便难以接受,甚至出现逆反抵触的情绪。有的学生一旦受到挫折就会惊慌失措、甚至由于承受不了挫折打击而一蹶不振,失去向上奋斗的信心。(2)过分重视知识学习,忽视习惯培养受应试教育及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学校内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成绩,而对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则采取漠视的态度,教师如同父母一般,帮助学生处理许多生活和学习琐事,好像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除了学习,别的事情都不需要做。然而,这些教师不知道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个人素质的提升,不重视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将这些看成芝麻绿豆的小事,姑息学生的违纪行为,
14、进而影响了集体主义和纪律性的形成,使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作风。而当学校重视或其他教师给予警醒时,又处处袒护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养成学生自私自利,蛮横霸道的骄横型人格,并且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3)放任自流,原则性不强有些教师歪曲理解先进的班级管理模式,将民主型班级管理模式扭曲成放任型班级管理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甚至过分的自由,不规范学生的行为,该严格要求的没有严格要求,该表扬的不表扬,该批评的不批评,或轻描淡写,教师处理班级事务的原则性不强,意志不坚定,常常询问学生的意见,过分依赖学生的观点,如若学生之间的意见达不到统一,便会无所适从,左右摇摆,这些都会挫伤那些遵章守规的学
15、生的积极性,学生不尊重教师,班级学习生活秩序混乱不堪。2、过分严格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二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即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学业诸方面提出建议和规范。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离开了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严格,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就可能越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场域中,许多教师信奉着“严师出高徒”的信条,对学生严厉有加而关爱不足,教师常常将“恨铁不成钢”之类的口头禅挂在嘴边,古代私塾般教师手握戒尺教育学生的现象在一些
16、农村学校中屡见不鲜。迫于父母的期望及升学的压力,教师将自己对学生的爱转化成盲目牺牲自己的业余休息时间把学生叫到家里给他们补课,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的疑难问题;假期布置大量的作业,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为了将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铃响了还在喋喋不休,迟迟不肯下课;在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句严厉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义正词严的说“为什么总是犯着这么低级愚蠢的错误!”等等诸多如此的现象不一枚举,这样的“严格要求”是否真正达到了“爱”的目的,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则好像不在教师的思考之内。教师只管全身心“付出” ,至于是否达
17、到成效,教师则不予重视。下面的案例可以充分告诉我们这种过分严格的爱给学生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师德启思录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某老师得知一名学生数学成绩考了 43分,非常生气,于是课堂上宣读成绩时,三次重复了该生的成绩:“某某同学,43 分”这位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当场大声指责老师,而后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 对于老师,也许这种重复读不及格成绩是在提醒这位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力争上游,这是一种对学生深切的爱,在班级中,教师三次公布这位学生的成绩,让班里的所有学生都知道,这种“爱”的方式变成了对学生的一种嘲讽,无形之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更深层次来说,教师选择
18、批评的时机不当,不顾场合,大庭广众之下,大肆渲染学生的缺点,甚至施以体罚,这样的“爱”不仅不会使学生体会得到的老师的良苦用心,反而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苏霍姆林斯基讲“依我看,教师和无可救药 没有希望的学生之间的冲突,绝大多数恰恰就发生在教师把对邪恶的憎恨转向了孩子的那种场合孩子心灵的邪恶不论有多么可怕,也要在这个畸形化了的心灵中首先看到人,一个期待有人帮助他摆脱邪恶的人” 。因此教师对那些因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更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 “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 ,使他本来固有的善良本质得到发展,并以此而逐渐消除、克服那些邪恶和
19、不良倾向。这才是对孩子的真正信任和同情。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的理智的爱的表现。而上面的这种过分严格的爱,有时候带给学生的只是伤痛,而并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许,在数年后,回忆起那段时光,这位学生只是感觉到黑暗,而并没有感悟到教师对学生的爱。(二)公平爱的缺失1、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推行他的教育内容,并保证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往往更容易关注一些智力水平高、理解能力强、配合教师言行能力强的学生,而对一些“沉默的学生”教师则会让其继续沉默。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将一些公共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前面的一些学生,因为这些学生能让教师觉得自己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让教师
20、心情舒畅、内心愉悦。比如:上化学课时,教师往往会找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配合自己完成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更加直观顺利地让所有学生理解实验的进程,同时,也会使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乐于动手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变得不再热爱动手操作。而且,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即便做错了一些问题,教师也会在全班面前帮其开脱,辩白道:“是一些小问题,无伤大雅。 ”然而假若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犯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则会大发雷霆,甚至蔑视,这些行为看着平淡,但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伤害。还有就是,在课堂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会自动将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分配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将一些概念性问题分配给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是照顾了学
21、生的个别差异性,但是也抹杀了一些学生的发言机会。教师为成绩好的学生创设了全面发展的舞台,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只要求其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其他素质的培养则一点也不关注,剥夺了其他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登载在德育报上的真实的故事,读来让人深思: 小涛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成绩在下游之列,任课老师平时都很少注意他。10 月底,学校月考,小涛所在的 9 班窗户开的很大,一阵秋风吹来,小涛和另一名同学的试卷同时吹落到讲台前面的地上,另一个同学是班上的前三名,深得老师喜欢。小涛的试卷离老师身边较近,优生的试卷离小涛的有一米多的距离,老师“踩着”小涛的试卷走过去捡起优生的试卷放在优生的面前,并“微笑了一下”
22、,对小涛的试卷却视而不见。小涛的试卷躺在讲台前的地面上,上面印有老师的脚印。他没有去捡试卷,呆坐在座位上,老师两次提醒他捡试卷他都没有听从。后来老师沉着脸为他捡起了试卷,但他却没有再动笔,一张写有他名字、班级,印有老师鞋迹的空白试卷摆在他的面前,直到放学。不久学校召开家长会,小涛的母亲看到孩子成绩单上有一科成绩空白,向老师询问,老师含糊其词。回家问小涛,小涛缄口不言。此后小涛成绩一落再落,上课说话、吃东西、做小动作,同老师顶嘴、唱反调,经常迟到、缺课。母亲被通知到学校谈话,要求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好孩子。孩子在校的表现让母亲感到羞辱、伤心,回家询问小涛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不遵守学校纪律、不尊
23、重老师?小涛哭着说:“老师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全是偏心眼、势利眼。我就是不考,就是要捣乱。上次考试,优生的卷子掉在地上他就笑着帮他捡起来,我的就不捡,像没看见,还在上面踩了一脚” 教师对学生的差别待遇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很大的创伤,蔑视了学生的人格,也使学生的向师性大打折扣。教师,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领路人,不仅仅要引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也要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教师公平的爱,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然而教师的失范,则会将学生推入万丈深渊。如今,举国上下强调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不单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一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演能力等也在评价范围之内。这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公平之爱,秉承全面发展的观
24、念,不差别对待学生,不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对所有学生实施公正的爱,将他们都包容在教师爱的范围之内,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如若不然,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则是终生的。2、教师偏爱听话的学生听话的学生往往奉行“权威“主义,对教师的言传身教供认不讳,不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麻烦,不会提出一些教师解答不了的刁钻的问题,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尊重教师的完美楷模。然而,这种偏爱是对遵章守纪的肯定。但如若处理不好则会使学生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教师难以听到反面意见,不利于班级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同时,对于这些听话学生本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他们的个性和特质往往已经被磨圆了,缺乏必要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实施我国
25、人才素质培养的总目标。3、偏爱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部分教师变得功利起来,他们以学生家长给自己礼物的价值,来分配自己对学生的爱,有意无意间,便形成了对某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的偏爱。这不但污染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纯洁的师生关系,也易使学生养成势利的习气。比如:一些著名学校的附属小学将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汇总后,编制成花名册以供任课教师使用,学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有些教师对其则是差别对待,这使得没有受到关注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被严重伤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师爱误区的原因(一)内部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1、教育观念陈旧,秉持错误的学生观受成绩本
26、位的影响,我国教育界一直以来一直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即:分数高的学生才是好的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校生活基本被分数高的同学所掌控,教师青睐于分数高的同学,分数低的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只被看作是陪读,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的公共教育资源很少被这样一批学生所使用,这种学生观抹杀了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和人格,并使成绩差的学生成绩更差,而成绩好的学生成绩更好,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不会为难教师,在家庭生活中不会为难家长,在同伴生活中不会为难同伴,看似平静的一切
27、其实存在非常大的隐患,拿学校生活来说,这部分学生很少有自己的个性,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信奉教师权威,久而久之,他们不会质疑,不会思辨,不会探索和创新,然而当今知识型社会要求善于提问,勇于创新的人,显然,这部分人才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智育的学生观盛行,在学校中,只关注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而对德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则并不重视甚至忽视。教师片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喜爱知识能力强的学生,这种师爱不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新时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重智育的偏才。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指导着教师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不免师爱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之处。
28、2、教师自身素质低下,专业发展不到位现代社会,教师教育主要通过职前的师范教育以及职后的在职培训,然而,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到部分教师根本不明白师爱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只是秉持着老一套的观念,没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固步自封,只是通过师范教育来培养自身素质,而并没有利用学校的资源,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降低,导致教师没有激情去接受新鲜的刺激,无法摆脱自己的“安全位置”只是“恪守本分” ,不能根据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创新,墨守成规。同时,特别是新入职的教师与学生交往不顾自己的威严,只是一味讨好学生,原则性不强,定下来的事情一改再改,这些行为都歪曲了师爱的本意,这些都对师爱产生不利影响,都不利于教师
29、的专业发展和提升。(二)外部因素1、学生因素师生之间的反馈对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学生压力过大等因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并不能体悟教师的师爱,只是将自己视为旁观者,一味地接受知识,然后取得良好的成绩,对学校和家长有交代即可,并没有真心与教师进行交往,他们感受不到教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只是一味地漠视甚至抵触,这些都使教师无法得到学生的良好反馈,二者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必定损伤教师施展师爱的积极性,以致无法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真正的师爱。2、社会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商业大潮,社会上功利化倾向愈演愈烈,这种氛围同样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其进一步在学校中延伸。
30、部分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不过关,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从而做出一些有违师爱的行为,比如:偏爱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等,这些行为严重诋毁了师爱的真正意义,并对师爱的践行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四、重塑师爱的有效对策(一)革新陈旧的教育观1、革新师生观新世纪新阶段,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师生相互平等,和谐相处,并承认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深刻理解两者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与教师结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时,学生注意给教师以反馈;而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并予以反馈,这样两者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并使教师具备重塑师爱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体现之
31、。2、更新学生观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具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因此,诸如: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智力水平高就是好学生的理念,便不再满足制度的需要,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我们了解到分数高只能显示出其语言和数理智能比较发达,而其他方面的智能则并不见得发达,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成绩制度将人捆绑在应试教育之中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21 世纪最具备竞争力的资源便是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具备反思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学生只可能循规蹈矩,不能或很少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二)提高教师个人素养通过职前教育和在
32、职培训,宣传推广师爱的真正内涵,让教师了解到师爱存在的误区表现以及原因,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将其规避之,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由于当今社会属于信息化社会,知识以加速度的方式递增,如若我们只是墨守职前教育学到的教育理念,那么很快便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树立终生学习理念至关重要,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素养,不再犯一些新教师犯的错误,比如:原则性的丧失以及朝令夕改等。(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削弱功利化倾向工具理性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化倾向便是这种社会的应有产物,它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只有削弱功利化倾向,人们才可能少
33、受其侵染,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秉承理智和公正的原则,使师爱具备公平性和理智性,使教师不再偏向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同等的对待,真正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爱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22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纬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9-44. 3苏霍姆林斯基著,蔡订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204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 4 卷)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 35,648 .5马卡连柯.教育诗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7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北京出版社,1984 : 128.8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5.9王琴:踩在心灵上的一脚 , 德育报.2005.10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 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M中国教育学刊,1998: 21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3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宋娟 “师爱”在育人中的作用J宁夏教育, 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