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
2、展而发展。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注意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的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
3、都不是浅尝辄止。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6.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
4、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改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
5、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2)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8.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1) 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
6、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3)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2) 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
7、的基本形态。1)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2) 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又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
8、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和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1)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2)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3) 只有
9、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6.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1)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2)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务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3)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7.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
10、特点和基本形式?1)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3) 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8.简述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1) 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9.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 联系的普遍性
11、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10.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1)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2) 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大意义。1、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2、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
12、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11.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2)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1)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精致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13.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
13、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4)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14.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1)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务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2)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5.简述矛盾
14、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1) 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低位不是固定不变的。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低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3)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
15、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16.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1)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1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或静止等,都是处在量变过程中的状态,它们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
16、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18.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 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使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2) 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
17、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19.简述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意义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2)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20.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 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1、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
18、、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东西。3、现象时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2) 本质和现象优势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出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依据。21.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1)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1、客观性 2 普遍性22.简述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使人们获取的食物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促进了脑髓的发展,使人脑日趋完善,
19、从而使意识的产生具备了物质基础2) 劳动产生了语音,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劳动者之间经常需要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总之,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离开劳动,离开人类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可能产生23.简述意识的本质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迎向,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总之,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24.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
20、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1)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
21、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3)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3.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1) 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2) 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3) 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4.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构成:认识客体由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构成认识客体的性质:1、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2、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5.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22、具体关系如下:1) 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2) 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然而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6.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1) 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到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天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2) 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3) 唯
23、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7.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2) 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是可知论者,他认为客观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精神认识世界就是精神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产物。 3)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 4)马克
24、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 他一切怪论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即相区别,又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方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
25、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10.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1) 从客体方面来看:1、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2、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3、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2) 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11.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1)
26、认识的局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2)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效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3)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时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12.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关系1) 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2) 真理
27、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二者的相互排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具有绝对意义: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与谬误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否定是指,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3)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与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3.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1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
28、二者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的人是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15.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另一种认识。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即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不能把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设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常常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被逻辑证明以及证伪的认识、假设和理论,就不要付诸实
29、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但逻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16.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1)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2)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3) 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
30、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4)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2)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3) 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4)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
31、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 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1) 社会意识的先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者一致和平衡。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
32、在以下五个方面: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补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4.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利时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 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的
33、各类要素之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 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6.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方针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就
34、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7.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1) 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
35、变化而变化2)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即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8.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指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一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指依据人的发展状况或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36、一半规律这两种划分法是内在统一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 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2) 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10.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3)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意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11.简述社会
37、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或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革命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2) 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目,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3) 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
38、领12.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社会革命有多重类型。主要有: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在奴隶社会,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在封建社会,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等等13.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 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 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14.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1) 社
39、会主义社会改革是主动的、自觉地2)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3)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15.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括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它讲的不是一切人所共有的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认得具体本质2) 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
40、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16.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2) 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3) 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4) 个人的解放语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17.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1) 历史唯心主义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2) 历史唯心主义忽视
41、居民群众的活动,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8.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1) 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2)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二、是
4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1) 商品经济通过人的劳动产生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3)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4)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
43、是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3.简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2)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4.为什么说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要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就不会发生变化。而当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
44、不变,则随着该企业在同一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其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也会相应增加,盈利随之上升。这就是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原因5.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1)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 这个矛盾有两种表现:1.如果商品生产者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6.为什么
45、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是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有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品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较少的个别劳动却形成较多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商品生产者就会发财致富。而有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
46、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耗费的私人劳动不能或者不能全部被社会所承认,她们就会发生亏损,甚至陷于破产。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是经常发生的。7.简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常存在着供求的不平衡,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8.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食性等价交换。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哥部门的分配;自
47、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比,实现优胜劣汰。9.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英国最为典型10.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1) 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 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 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11.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
48、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以下三部分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2)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但是,在一定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3)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
49、,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1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2)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值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13.什么是剩余价值率?1)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为准确地表明资本家对个人的剥削程度,应该用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2) 用 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 m=m/v。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3) 用 M 代表剩余价值量,则 M=m/vv=mv。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1、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增加可变资本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