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 语文,它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极大地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国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
2、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3、,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观乎人文,天下化成”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 21 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
4、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的课题。二、概念的界定:1、“ 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弘扬传统文化 ”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5、2、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 的重任。三、课题研究实验的指导思想(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小学语文课题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二)培养学生热爱母语感
6、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三)继承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做到继承、革新、实践和发展。(四)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熏陶、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人生观、(五)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1 、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 21 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
7、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3、以 “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 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 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 “对话探究 ”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8、、原则及方法(一)研究对象长沙外国语学校全体学生。(二)研究内容首先,“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 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其次,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根据以上界定
9、,本课题研究的重点: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2、新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4、湖湘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三)实验原则1、 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寓教于乐,用有趣的形式激发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2、 课内外结合。重视课内引导和课外搜集,开展各种阅读和写作活动,开发课内外资源服务于写作。3、 远期规划与阶段目标结合,分阶段、有计划地实现目标,将总体目标细化为阶段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逐步实现,达到最终目标。(四)课题研究的主要
10、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4、 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
11、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1 、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实施“亲近古诗文” 经典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开展“亲近古诗文 ”经典工程,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篇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月月三个一: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古
12、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 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 学期三个一: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评比一次班级“ 读经小先生” ;制作一个“亲近经典 语文与文化 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 ”网站。评价一张表: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 开展“亲近古诗
13、文” 经典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 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语文本来就是“文化” 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
14、化” 应有的甜味与魅力。(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 ”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音乐情景: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
15、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3 )探索“ 导引 诵读探究 拓展” 课堂教学新模式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诵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
16、(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前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3 、创建“
17、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 ”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创建“亲近经典” 专题网站等,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1)开发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之所以命名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是因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具体操作如下:确
18、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 ”“经典诵读”“传说故事”“文献名邦”“美文选萃” 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 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内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 、 “成语故事” “歇后语、谚语”“ “历史人物事迹” “中国
19、传统节日传说故事”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校本课程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开发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 )创建 “亲近经典”专题网站开辟“亲近经典 ”版面,一方面向学生提供 论语、 孟子、诗经、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篇章的阅览,接受原汁原味的经典熏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 Inte
20、r网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学生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许多资料,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都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然后将网页汇集到一起制作一个网站。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3)举办语文学习沙龙每月举办了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得读书知己。全班同学首先分组交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然后每组选出 12 名同学在全班交流。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如:“如何看待课文中的封建文化”等。通过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
21、习兴趣,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4 、开展“ 寻访家乡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1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2 )开展考察活动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3 )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学生编写 湖南民间故事、湖南风俗习惯、 湖南名人故事、湖南名胜古迹等小册子。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
22、“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第一阶段 2009 年 9 月2010
23、 年 2 月:开始实施课题:2009 年 9 月: A)课题开题; B)“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2009 年 11 月 2010 年 2 月: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 亲近古诗文” 经典工程方案;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个与弘扬民族文化教学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D)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第二阶段 2010 年 3 月2011 年 7 月:实施课题研究方案:2010 年 3 月 2010 年 7 月:A)开始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
24、工程; B)邀请专家指导课题。2010 年 9 月 -2011 年 1 月: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B)举行“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展示课;2011 年 2 月2011 年 7 月:课题阶段总结:A )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析。B)整理资料。 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第三阶段 2011 年 8 月2012 年 6 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2011 年 7 月8 月:开展暑期语文实践活动。2011 年 9 月2012 年 4 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2012 年 5-6 月: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课题研究成果形式:论文报告、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小论文等)、课件、录像等。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课题负责人:陈映红李固平 祝明强 杨艳纯 申建华 彭柏林 谭 卓 艾立群胡 明 杨 芳 张世元 刘奕玲 周 萍 文春华 范玉影吉建红 施 君 杨 征 凌霄鸿 陈荣辉 颜 艳 杨晓帆长沙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