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题目 建安风骨 慷慨悲凉刍议曹植悲剧意识与文学地位 .建安风骨 慷慨悲凉刍议曹植悲剧意识与文学地位摘要:作为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曹植一生创作出了大量诗和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美文。他的创作由于不同时期政治环境的不同,作品的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尽管曹植仕途不得志,但他的文学创作还是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建安文学”的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关键词: 曹植 建安文学 悲剧意识 文学地位Jianan character Desolate aImpassionedTry to discuss Cao Zhis tragedy consciousnesss and Literary
2、achievementsStudent name: Yang Yi Subjec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upervisor: Grade:Abstract: A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Jian an period, the life of Cao Zhi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left many classic essay. His writing due to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
3、work style is very different. Although Cao Zhi politically frustrated, but his literary creation and give future generations a great influence for “ Jianan Literature “,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inheritance.Keywords: Cao Zhi Jianan Literature tragedy consciousnesss Literary achievements.目
4、 录1、引言42、人物生平43、文学是生命价值最重要的追求和寄托54、文学是对人生痛苦的宣泄和补偿75、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06、结语12参考文献12致谢12.一、 引言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新时期已经来到了。在这一时期,文坛涌现出了大量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们突破了儒家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更加追求现实的需要,在思想上呈现出一种自由解放的趋势。他们都曾被卷入嫉妒动荡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上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一个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应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5、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运用于魏、晋、南朝时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 “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 。 “建安风骨”是建安时期文人作品中所共有的文化风格,而最能够体现“建安风骨”精髓的莫过于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曹植。二、 人物生平曹植(192232) ,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 ,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
6、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自 幼 颖 慧 , 10 岁 余 便 诵 读 诗 、 文 、 辞 赋 数 十 万 言 , 出 言 为 论 ,落 笔 成 文 , 深 得 曹 操 的 宠 爱 。 曹 操 曾 经 认 为 曹 植 在 诸 子 中 “最可 定 大 事 ”, 几 次 想 要 立 他 为 世 子 。 然 而 曹 植 行 为 放 任 , 不 拘 礼法 , 屡 犯 法 禁 , 引 起 曹 操 的 震 怒 , 而 他 的 兄 长 曹 丕 则 颇 能 矫 情 自饰 , 终 于 在 立 储 斗 争 中 渐 占 上 风 , 并 于 建 安 二 十 二 年 (
7、 217 年 )得 立 为 世 子 。 建 安 二 十 五 年 , 曹 操 病 逝 , 曹 丕 继 魏 王 位 , 不 久 又称 帝 。 曹 植 的 生 活 从 此 发 生 了 变 化 。 他 从 一 个 过 着 优 游 宴 乐 生 活的 贵 族 王 子 , 变 成 处 处 受 限 制 和 打 击 的 对 象 。 公 元 226 年 , 曹 丕病 逝 , 曹 叡 继 位 , 即 魏 明 帝 。 曹 叡 对 他 仍 严 加 防 范 和 限 制 , 处 境并 没 有 根 本 好 转 。 曹 植 在 文 、 明 二 世 的 12 年 中 , 曾 被 迁 封 过 多次 , 最 后 的 封 地 在 陈
8、郡 , 232 年 12 月 27 日 曹 植 逝 世 , 卒 谥 思 ,故 后 人 称 之 为 “陈 王 ”或 “陈 思 王 ”。曹植的一生是不幸的, 其政治理想屡遭挫折,失去了政治的王冠; 但他的一生又是幸运的, 凭借其杰出的才华和坎坷的人生经历, 在诗坛获得了千古不朽的无冕之王的桂冠。曹植一生的理想、风流和悲欢都升华成了诗, 诗也因此成为他生命价值最重要的追求和寄托, 成为对人生痛苦的宣泄和补偿,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作为创作实践之升华的张扬生命意识的文学审美观。三、 文学是生命价值最重要的追求和寄托曹植和曹操一样有着拯时济世的远大理想和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 和曹丕一样有着“立言”以求“
9、不朽”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的文人.心态, 但更有热情执着、兀傲不屈的个性气质和坎坷不平的人生遭际。生命时间的转瞬即逝, 现实的悲惨遭际, 执着的理想追求, 生命价值的无径可展, 使曹植产生了激越奋发、不可遏制的生命的悲剧意识。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曹植试图用“不朽”的精神去超越死亡的牢笼, 并最终以文学作为其生命价值最重要的追求和寄托, 以“立言”求得了生命的“不朽”。“戮力上国, 流惠下民”1 于沙场或国事中建不朽之功业是曹植早年的政治理想。他早期的代表作白马篇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在
10、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誓死忽如归。”这个形象, 正是曹植本人自我形象的体现。曹植通过对游侠儿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赞颂, 抒发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这是曹植一生矢志不渝所执着追求的生命理想, 也是建安名士奋发有为的慷慨所在。由于深受原始儒家“三不朽”的道德伦理价值生命观的影响, 曹植首先考虑到的是通过“立功”, 建立现实的、非凡盖世的丰功伟业并在千秋百代的仰慕中获得精神的永生来寻求生命的“不朽”, 实现生命的终极价值, 而不是通过诗赋这样的纯文学创作活动。所以, 他在与杨德祖书中, 贬斥“辞赋小道”, 认为文学创造既不能“揄扬大义”, 又不足以“彰示来世”, 从文学的性质上抹
11、煞了它的社会作用与作家的地位, 这与曹丕所持文学创作是“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的论点鲜明对峙。.另外, 曹植在又求自试表中又说:“夫爵禄者, 非虚张者也。有功德然后应之当矣。无功而爵厚, 无德而禄重, 或人以为荣, 而壮夫以为耻。故太上在德, 其次在功。盖功德者, 所以垂名也。名者不灭, 士之所利。”即使在“立德、立功”绝对无望时, 他宣称也要退而求其次, 把学术活动置于文学创作之上, 希望通过对当时朝政得失的总结,把个人的政治理想传诸后人, 以政治家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上,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纯文学中。不过, 这些并不能代表曹植因此会扬弃文学创作, 相反, 作为“建安之杰”的他“少小好为文章”
12、,“下笔琳琅”, “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 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 粲溢古今, 卓尔不群”,他更无比珍爱自己的作品, 曾经把早年的诗稿托付给杨修, 企望能够流布天下。曹植之所以如此轻率的否定文学的作用, 是因为在其内心深处一直以政治家自诩, 虽在政治上处于逆境, 仕途蹭蹬, 但仍执着于“戮力上国, 流惠下民, 建永世之业, 流金石之功”的人生理想, 因而在立德、立功、立言上, 以前两者为重, 而不愿过多渲染和提及后者。他本可以凭其突出的文学才能用文章建“经国之大业”,然而, 现实中一连串的厄运粉碎了曹植建功立业的生命理想, 他身“抱利器而无所施”,胸怀大志而无所用, 身为藩王而陋同匹夫。曹植的
13、洛神赋就是一篇抒写其个体生命价值无法实现, 表现自己复杂凄苦的生命意绪的作品。赋中的洛神是其生命理想的化身, 她容貌美丽, 柔情万种, 奇服旷世,资质绝群, 所以它是神, 是一种生命理想, 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而赋中的君王所处的境界则是.现实境界。赋中所写君王对洛神的钟爱实际上则是曹植对生命理想的钟爱。“无良媒以接欢兮, 托微波而通辞”,“执眷眷之款实兮, 惧斯灵之我欺”则是类比生命理想的实现有着巨大的现实障碍, 洛神与君王相恋而不得的结局则是类比个体生命价值理想因现实境况的严峻残酷而破灭。于是, 在“不朽”、“垂名”等生命意识的驱使下, 他改变了壮夫不为诗赋的看法, 并以更加执着的态度锐意写
14、作, 试图借辞章以求不朽。曹植薤露行唱到: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骋我迳寸翰, 流藻垂华芬”, 从中不难看出, 曹植已经把文学当作生命价值最重要的追求和寄托。靠着这种追求和寄托, 曹植保持了完善自足的人格和超越世俗的理想, 从而获得了创作上的极大成功。四、文学是对人生痛苦的宣泄和补偿弗洛伊德认为, 艺术是脱离现实的, 艺术是对痛苦的补偿。艺术是人类为了忍受生活中的困苦而提供的缓冲措施之一。由于艺术可以在幻想中获得欲望的满足, 这种替代的满足就可以为人们所受的痛苦提供大量的补偿, 使人得以生活下去。艺术家可以在创作中得到他幻想中的快乐, 从而减轻现实给他带来的巨大痛苦。“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自拔
15、者,可以在艺术中用幻想的方式自拔, 可以寻求飘渺虚无的幻境, 来做解脱烦闷的寄托。”曹植后期写作了大量游仙诗其根本原因恐怕也就在此。从曹植大量的文学创作实践可以看出, 曹植把文学艺术当作是对人生痛苦的宣泄和补偿。曹植早期的诗歌大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激昂, 唱出的多是“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高亢豪壮之歌。在曹丕称帝以后, 曹植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险途厄运不可避免。不仅其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愿望幻灭, 而且还饱受煮豆燃箕之痛, 尝尽忧谗畏讥之苦, 处境每况愈下。政治的悲怨加上忧生之恐惧, 其公子气息一扫而空, 昂扬之声也有所减弱。他后期的大多数作品包含了他
16、心灵深处巨大的哀痛, 展现着他悲伤的生命流程, 因而悲剧性就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曹植对生命悲剧的深刻体认使得他的创作打上生命悲剧感的印痕, 流淌着诗人的忧患情思与悲剧意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探索悲剧主体内在的主观动因, 可以看出, 当主体陷入无从选择的两难绝境中所显示出自我保存抗争和自我超越的欲望受到压抑时, 决意要冲破生活方式所设置的生存障碍, 去追求一种生命的理想, 甚至不惜生命陷入苦难毁灭而力图顽强冲破自身的客观限制去追求更高的生命目的, 努力使自我欲望得以实现, 人格价值得以提升。主体的欲望意识如果超过了自身能力与现实条件的允许, 则会出现主体意志对自身行为的失控而带来主体生命苦难和
17、毁灭的悲剧。曹植作为悲剧主体的行为动机就是他一以贯之终生不渝的“戮力上国, 流惠下民”, 这个动机是他一生坚持不懈的政治追求的内在动力。他期待为朝廷服务、渴望报国立功, 但同时他也对那种泯灭个性、否认独立人格存在价值的专制制度极为不满。这就必然使他生活在两难之中。在那样的环境里, 在那样的心理支配下, 既承.认、臣服于君主, 又极力想保持个体精神和独立意识, 那么, 他就只能与痛苦为伍, 与悲剧做伴。他在感伤中奋发, 在压抑中昂扬。当曹植内心郁结在现实世界无法排遣时便折射成哀怨、凄婉的种种幻界, 借感性的诗化形式来宣泄和排解。纵观曹植后期的文学创作大都容载着他种种曲折的人生经历, 反映出他同生
18、活抗争的力度。这些闪烁着生命光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颤, 唤起对生命意义的本质追寻和终极关注。“转蓬离本根, 飘摇随长风”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他“号则六易, 居实三迁。连遇瘠土, 衣食不继”的迁徙不定、命运惟艰的苦况。而吁嗟篇则用“吁嗟此转蓬, 居世何独然”写自己“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的苦况与悲哀。杂诗六首中有“高台多悲风, 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 江湖迥且深。”“江介多悲风, 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诗人希望能披坚执锐, 乘风破浪,完成父亲未竟之统一大业。可惜的是没有方舟相助, 心有余而力不足, 徒增忧愤。又有: “悠悠远行客。去家万余里, 出亦无所之
19、, 入亦无所之, 浮云翳日光, 悲风动地起。”诗人在诗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却本根的漂泊感, 情感在苦苦寻求一个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是他生命的本根, 是他生命价值的寄托。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认为: “离骚者, 犹离忧也。夫天者, 人之始也;父母者, 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在此所说的“人穷则反本”, 我们不妨理解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穷厄困苦而无可救助的情况.下, 回归生命的本体, 去探求生命的本质力量。正是由于在穷困无助的境遇下所产生的对人生本质意义的探寻促成了作家的艺术创作的高成就。社会苦难和个人坎坷对生命主体的约束和
20、压抑, 给曹植带来了深悲极恸, 却也促发了他内在的生命力及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邃思考, 孕育和促成其在艺术上的成功。曹植将自己的生命意识溶入作品中, 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其生命形态的外化, 是其舒释内心悲剧郁结的方式, 是其追求生命价值的最重要的寄托。在建安时期以恢弘的慷慨之气和悲壮的英雄风色为后世留下了激荡千秋的慷慨悲壮之咏,“伤时悯乱”而不失豪迈之气, 激扬文字而常带风云之色, 饱经忧患而不坠青云之志, 在感慨时世艰难之上流露出一种强烈的生命之悲, 凸显出一种人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构成了曹植作品的深层的审美特征。曹植的作品也正因其凝结了深层的审美主体体验
21、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观照与体悟而成为千古绝唱。五、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曹子建的才情, 在他生前和死后, 都给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在三曹当中, 曹子建熠熠生辉, 和其父并驾齐驱, 光芒完全盖住了其兄曹丕。曹植一生创作出了大量诗和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美文。然而他的成就远不止这些,在诗歌方面,他的写作手法及风格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在结构上他更加讲究,发端往往很精警,工于起.调,安排得当;内容上则是对偶句使用较多,且注重字句的锤炼,而诗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增多,改变了汉乐府的原貌,并且常常以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赋的方面,他的成就往往被人所忽略,后人
22、曾以“才” 、 “情” 、 “气” 、 “骨”四字来评价他的赋。 “才” ,指“才高则辞丽” ,指他在文学方面非凡的颖悟、想象能力,他对于文学语言的驾驭能力,谋篇布局的运筹能力,对意象内蕴的把握与运用能力;“情” ,指“情繁则笔长” ,指他对外物形象高度敏锐的感受力,一种特殊的敏感;“气” ,指“意满则气盈” ,指意在笔先,感生于心,意溢于胸,不吐不快,一气呵成,从而造成笔下文字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骨” ,指“风峻则骨坚” ,指状物写态的逼真贴切,表情达意上的准确精当。由此可见曹植不仅在诗歌方面很有成就,他的赋也是得到了后人高度的评价。纵观曹植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也是幸运的一生。幸运的是他
23、生于帝王之家,虽然处于东汉末年,但他并没有像其他文人一样饱受战火的侵扰。而且其父曹操的政治政策为他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他也能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搜集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使得他的文章不仅华丽优美,而且真实深刻。既有表现戮力报国远大志向的作品,又有反映战火下民生疾苦的文章,还有富贵公子悠闲生活的诗赋。简言之,他的创作是非常多元化的,涉及面非常之广,通常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不幸的是,这样以的学大家受到了曹丕父子的政治打压,使得他心中非常的苦闷、.不满,强烈的报国志向被仕途的失意消磨地体无完肤,致使他文学创作风格有了较大的转变。他的作品不再是以前那样锋芒毕露,更多的时候华丽的外表之
24、下隐藏着愤怒、不满和反抗。到了晚期,曹植对政治彻底失望后,还写了大量的游仙诗,追求个人生活的最高境界。总的来说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更多写的比较隐晦,情感的流露比较压抑。作为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建安风骨”文化精髓的杰出代表,而“建安风骨”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被后世传承下来是不多见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 7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曹植对“建安文学”所做的巨大贡献。六、结语曹植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充满理想和激
25、情, 富于创造意气和英雄精神的文学时代。曹植凭借其诗作中所表现的孤身挺峙的奇高骨气, 上继“风骚”, 下启盛唐, 在六朝以至明清的历史长河中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所以说, 在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形成过程中, 曹植功不可没, 没有他, 中国古文学的光辉将会黯淡许多。参考文献【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5 年 2 月.【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5 年 2 月【3】(清)沈德潜.古诗源.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年 6 月【4】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5 月【5】(清)黄节.曹子建诗注.中华书局.2008 年 1 月【6】(清)叶燮.原诗评析.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年 11 月【7】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 4 月【7】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 5 月致 谢感谢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贵阳教学点的领导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位教师,感谢您们这两年以来对我的栽培。本 篇 论 文 从题目的选择、到课题的研究和论证,再到编写、修改,每一步都有我的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在完成此论文的同时,也使我在撰写论文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在 此 我 向 您 表 示衷 心 的 感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