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未成年人的犯罪及预防.doc

上传人:春华秋实 文档编号:2899717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未成年人的犯罪及预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未成年人的犯罪及预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未成年人的犯罪及预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律本科毕业论文浅谈未成年人的犯罪及预防姓 名:陈 磊学 号:1241001261426年 级:2012 年秋季学 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张金良完成时间:2014 年 2 月2目 录摘要1关键词1一、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和特点 1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误区 7三、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8四、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11参考文献 143浅谈未成年人的犯罪及预防陈 磊2014 年 2 月摘要: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受到各地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

2、我国历来十分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虽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仍持上升的趋势,形势还很严峻。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特点、心理误区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 犯罪 预防 对策一、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和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论文网在线未成年犯罪是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已满 14 周岁未满 18 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确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依法

3、应按受处罚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未成年犯罪实行综合治理,控制了未成年犯罪增长的趋势,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很突出。目前,犯罪主4体以流失离校的中、小学生为主,但在校中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以物欲行和淫乱型居多;犯罪形式以共同犯罪和暴力犯罪为主;未成年犯罪率仍呈上升趋势。(二)未成年人犯罪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 目前,未成年犯罪已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其中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方面。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未成年人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但又想不劳而获,也就从小偷小摸开始走向犯罪,再有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主人翁的种种作案手法,无所顾忌,不顾后果持刀作案,以致犯下故

4、意杀人或故意伤人等严重罪行。2.犯罪人员文化低从某市未成年犯罪管教所近几年来对青少年文化程度调查显示,犯罪未成年人的文化较低,小学文化水平占 40.2%,初中文化水平占 47.5%,可见未成年犯中具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者最多。事实上,他们的实际文化程度还不及于此,这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观念的不断冲击,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影响。 “读书没有用” 、 “知识不值钱”等不良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未成年人,有一部分学生自动辍学,加入了经商的行列。从而在经济交往中受到了一些不正当经营活动方式的沾染,学会了一些违法犯罪的手段。3.犯罪年龄低龄化未成年犯罪人员从年龄上看日益低龄化

5、,18 岁以下的未成年犯罪不断上升,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中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 14 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青少年从 10135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在这些青少年罪犯中,大多数为辍学少年,由于缺乏学校的管制,他们便聚集在一起,形成团伙犯罪,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校违法犯罪也比较普遍,经常发生中小学生以大欺小、拦路抢劫、敲诈勒索的案件。如:武陟县某学校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和校外流氓勾结,经常在放学后拦截小学生,强行要钱,有时 5 元、10 元,有时甚至要到 50 元、 100 元。小学生遭到勒索后往往惧怕勒索者的威胁,不敢和家长说。不少孩子为了不

6、挨打就想方设法从家里要钱给勒索者,有时一要就要二三百元钱,有的甚至从家里偷钱。4.犯罪团伙化团伙犯罪亦称帮伙犯罪,是我国未成年犯罪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共同犯罪的一种形式。从行为特征上看,团伙话犯罪有盲目性、刺激性和传染性等特点。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于是就三五成群、 拉帮结派。因他们缺乏对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法制观念淡薄,又受到“哥们义气” 、 “为朋友两肋插刀”等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易在团伙犯罪中冒险、冲动, 酿成大案或是恶性案件。有的青少年深受影视片中黑社会组织的影响,成立帮派或组织,他们之间相互模仿、影响,以大带小,以老带新,使团伙犯罪迅速发展蔓延;还有的为了相互刺激

7、、比强逞能及错误的英雄观的推动,不少团伙成员在犯罪过程中,表现出胆大妄为,心狠手辣;他们还深受黄色音像制品的毒害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刺激而持刀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5.犯罪手段残忍化 未成年人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复杂时期,此时生理发育趋于成熟,精力旺盛,血气方刚,但缺乏社会经验,且普遍存在很强的逆反心理,情绪6不稳定,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有时往往在外界的影响和他人的刺激下,不计后果,其盲目性给社会、家庭,包括他们自己本身都造成了极大危害。有的未成年犯罪手段已达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更有甚者杀人看表,计算杀一个人需要多长时间,杀过第一个以后还准

8、备杀第二个、第三个,其心理已完全丧失理智,表现的极为变态。 6.犯罪形式智能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把聪明才智运用到犯罪手段的更新上,不断搜集、吸收影视文艺作品中描写的犯罪方式、作案手段以及反侦查的方式,并加以模仿,使犯罪手段、方式更加趋向智能化、成人化。手机、电脑的出现,也给未成年犯罪带来了便利,其中网络犯罪也有逐年猛增的态势,不可小视。未成年财产型犯罪案件分别占到了未成年犯罪案件的 88.6%。财产型犯罪是指以非法活动占有为目的,攫取公私财物或者挪用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7.犯罪方式成人化 交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同时也

9、给犯罪分子的流窜作案带来了方便,他们作案十分猖獗,未成年犯罪也具有了这一特征,他们要么受人引诱离家出走,要么向往外面的生活,结伴出门闯天下,出门后又没有生活来源,同时还梦想过着有钱人的生活,有一部分未成年很快就走了犯罪的道路,四处流窜作案,给防范和侦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且其犯罪手段出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化、随意化、突出性向智能化、成人化、预谋性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偷窃、见财起意的突出性案件,而是出现了蒙面抢劫、盗窃、持刀强奸及流窜跨作案的成人化犯罪行径。 78.犯罪成员女性化 在当前未成年违法犯罪案件中,女性的比例大幅度大升。资料显示,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前, 我国违法犯罪的男女比

10、例为 100:1, 但现在已接近10:1。多数集中在卖淫、吸毒、抢劫、故意伤人、杀人等案件中。 女未成年犯罪除了数量和比例的上升外,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男性化,一些女未成年开始涉足过去由男性“一统天下”的某些违法犯罪;二是善于利用其“性 角色”作案,因此作案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社会危害性明显加剧;三是从单独作案向团伙作案发展,在男女混杂的团伙内,女性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四是具有较明显的自甘堕落性和腐蚀性;五是部分女性犯罪有从被害人变为害人者的特点。女未成年犯罪的增加及其危害性的提高,是我国未成年犯罪严重化的重要标志。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误区 未成年人对法律的误区多种多样,我总结了以下两

11、点: 误区之一:我年龄小我怕谁。未成年人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群体,因此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保护,如设立监护,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就使一些未成年人产生错觉,自认为偷的东西数额较小,自己的年龄也较小,好像不满 18 岁便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国刑法规定:“已满 16 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 、 “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显的极为重要。 误区之二:不偷不抢不犯法。生活中有些未成年人认为不偷不抢不犯法,用不着学法知法。其实不是

12、这样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在狭义上理解了法8律概念,把法律理解成为形式法律,认为只要不犯罪,便不违法,这是大错特错。我国的法律从其效力及制定机关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效力最高的是宪法。其次,是基本法律,如刑法、民法等。再次,是行政法规。这些是我国最主要的法律类别,在未成年领域中有很多专门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法律的针对性很强,应得到未成年人的遵守。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未成年中的集中反映,其犯罪是主观因素与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相结合所造成的。(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未成年时期

13、是人生的转折点,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也可以说是人一生的危机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未成年尚未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新鲜事物具有神秘感,因此也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缺乏必要的是非辨别能力,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加上对道德、法律认识愚昧无知,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就会陷入犯罪的泥潭。此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心理发育没有得到相应的引导,他们就会形成盲目自信和强烈的逆反心理,加上缺乏社会经验,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一旦遭受挫折或者某些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本能的产

14、生愤恨反叛的心理,情绪易波动,并且又难以自我控制,甚至一件小事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心理波动,稍有诱发其因,就会一触即发,如:9鹤壁市实验学校初一 7 班学生连林,放学后吃了 9 板 (81 粒)感冒通,原因是他认为老师拉偏架。两人打架,但老师只批评了连林,还不让他进班。(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论文网在线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滋生未成年犯罪的土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也就说明了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理由,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原因。未成年犯罪作为社会现象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同样有其发生的原因。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一些不良文化严重污染了未成

15、年人的心灵。在现代社会里,一些唯利事图和不法之徒,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创造出大批的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非法音像制品、书籍、报刊杂志。这些具有低级趣味的文化垃圾对社会的危害很大,这种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帮会式的忠义观,追求高消费的享乐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随意放纵的两性观等,这一切都深深地毒害了未成年人,致使一部分未成年人以这种不良文化思想的引诱之下单方面的物质享受,而无视法律,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误区学校是未成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但近几年来有些学校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主,传统的教育观念会使一些学校领导重视的是生源、荣誉,老师也就拼命地抓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16、出现了只管教学不管育人状况,放松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及心理健康等教育,致使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在犯罪的未成年中也有学校的学习尖子、 三好学生。还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学生人为好、中、差三等,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培养教育,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失去信心,管理松弛,上不上课无人过问;对他们动不动就劝退、开除,过早的把10未成年推向社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思想,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结伴,很快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家庭教育的失败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父母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都对自己的孩子起着重

17、要作用,家庭教育更是在未成年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成年人在思想心理等方面都有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也就是说未成年时期的教育对其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不讲原则,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一味偏袒,这样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霸道性格,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心理缺乏承受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很容易走上邪路,有些 父母尽管加强了对孩子的教育,但采取方式、方法不当,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高标准、严要求,这样过于严厉,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事事都和家长对着干,最终走入歧途。未成年人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感知能力强,但分辨能力弱,其心理、生理均未完全成熟,所以如果家庭

18、环境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不良,再加上外界的诱惑,就会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这里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会导致未成年违法犯罪: 第一、家庭构成残缺不全。父母离异削弱了家庭对孩子的监护能力,家庭的不和睦,疏于对孩子品质的培养,受家庭氛围和不良习惯的影响,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致使孩子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搅在一起,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 二、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主要体现在那些封建家长意识较强,文化层次不高的家庭,这类家庭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给予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但是又没有正确加以引导,没有科学的教育方11法,与孩子沟通较少。父母恨子女不争气,自己没有教育

19、的能力,就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不吵则骂,有时甚至拳脚相 加,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创伤,产生恐惧心理,增大了孩子与父母的隔阂,这样就容易使孩子到家庭外去寻找同情和温暖,一旦遇到坏人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第 三、家庭教育中过于保护或溺爱。在现代社会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往往是数位老人及父母围着子女一个人转,而这些处于“特优”地位的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上的任何要求往往是一味的无原则的给予满足。并且在处理一些孩子之间的纠纷时,这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一味的护短,使青少 年心中的是非观念十分的模糊。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大多都是任性、骄傲,自以为事,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在生

20、活中一旦发生波折,就显得非常脆弱,悲观绝 望,怨天忧人,因而也就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影响而步入歧途。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未成年犯罪有着深刻、复杂的根源,其形成是多种 不良因素所致,未成年违法犯罪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极其需要全社会重视,各部门配合的一项综合治理工作。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增强其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犯罪行为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及其应承担的后果,从而树立起遵纪守法和防止犯罪的强烈意识。因此,预防犯罪的根本是一方面要坚持以学校为主渠道,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共同努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

21、)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12重要一环,又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长作为第一任启蒙老师,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家长责任最为重大。家长在抓子女教育时要坚持用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正确引导,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并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使他们从小就打下一个好的思想基础,要及时向他们提出正确的要求和建议,鼓励孩子克服自己的弱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把子女的意识引向正确的方向,并且还要经常与孩子沟通,避免因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的不满和对立的情绪,还要引导子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清是非善恶。更重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创

22、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二) 切实加强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青少年面对社会的第一站,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被称为青少年的第二个家,学校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首先要纠正重智育轻德育,注重文化教育,淡化法制教育 的错误思想,要在加强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加强法制教育,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要从培养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知识和法制的观念来教育其做人的道理。改 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有效的化解社会不良行径的侵蚀。 同时,进行必要的生理和心理教育。未成年人的生理状态正处于发育生长到逐渐成熟的

23、时期,对性知识处于朦胧状态的青少年,回避的方式是不科学的,应在生理教育中辅以性知识的教育,强化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具有健康的心态。面对外界的刺激,不至于心理发生扭曲,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能自我调整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三) 加强社会的“净化 ”,营造美好空间 社会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不是哪一个部13门、哪一个人、哪一种方式来预防、控制、减少的。要从实际出发,彻度扭转社会不良风气, 从根本上净化社会环境,消除未成年犯罪的根源。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任重而道远,要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学法、讲 法、

24、用法,树立良好的道德法律观念。大力“净化”社会环境。公安、文化与出版部门应当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杜绝色情淫秽暴力文化的蔓延,取缔黄色、暴力书刊和淫秽物品,大力推荐有着良好社会效益的作品,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使我们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以强大的优势永立于世界之林,我们必须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成年的犯罪。我们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具体规划,把各项措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最终目的。 论文网参考文献:1张理义:青少年犯罪心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年 05 月版 2巴特尔:犯罪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02 月版 3耿佐林译:青少年犯罪群众出版社 2011 年版 4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5欧阳云,张红霞:沉重的社会之痛:解读青少年犯罪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