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崭新的维度与异域的陷阱 论毕淑敏蓝色天堂的范式开拓与审美缺陷赵树勤,刘朝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许昌陶瓷职业学院,河南 许昌 461670)摘 要蓝色天堂的出版可谓一个文化信号,它昭示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从大陆文化转向海洋文化,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开放,在思想空间、写作范式和审美内容上均开辟了崭新的维度。作品以化抽象为具象、化晦涩为生动的说理方式,突破了文学传统对情、景、理关系的定义,思考所及既有人与神的关系,也有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人与人的关系,融合了多种文明的特点,是开放的中国在文学上的映照。然而, 蓝色天堂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对异域风情的渲染流于浅表,且多有失度。关键词:毕
2、淑敏;蓝色天堂 ;崭新的维度;缺陷“散文是一种最富个性化、最自由和宽容的文体。它不是文学的高山峡谷, 却是文学的广阔平原。也就是说, 它有着平原的辽阔、从容、沉稳与绵延不绝的地平线。散文的这种平原状态, 既能最大限度地接纳其他文类在艺术上的长处, 同时也是一切的思想或精神的理想栖息地。 ”【1】 (P 22) 蓝色天堂就是毕淑敏为读者提供的精神栖息地。它以海洋为触媒,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融合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哲学和宗教之间的独特理解,在思想空间、写作范式和审美内容上均开辟了崭新的维度。它预示着一种文学意义上的海洋文化的开始。一、转向:开辟海洋文化的思想空间毕淑敏当过医
3、生,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方面的正规教育,在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均有建树。她几乎每一部作品的出现都会在文坛的湖面泛起持久的涟漪,而且经常会打破多数文学作品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圈,不仅在专业读者而且在普通读者中都能够获得极高的认可评价。但是,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只有在思想空间和艺术水准上都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在文学历史的版图上真正拥有一席之地。毕淑敏正不断地尝试这种努力。2011 年 1 月蓝色天堂的出版可谓一个文化信号,它昭示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已经从大陆文化转向海洋文化,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开放。自上世纪改革开放始,中国从自我封闭、安逸独尊的传统文明转向吸收八面来风的现本文系湖南省社科研究项目
4、“20 世纪女性文学的文化母题研究” (项目编号:06026A)的阶段性成果。.代文明。这是中国文化人格走向另一个维度的分水岭,这样的变化使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更加立体多元,文化生命更加强韧有力。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了孔子和孟子的视野所及。在孔子和孟子的所有著作和语录中,两人各有一次提及到海。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2】(公冶长) ;孟子同样简短:“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3】(尽心上) 。孔孟均为山东人,从地理意义上说,应该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海,但是,和其它的先人一样,土地仍然是神圣的生命皈依。圣人尚且如此,更毋庸谈其他人了。从文化的视野看,中国是
5、一个传统大陆国家,海洋从没有成为知识分子写作和思考的对象, “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汉语中有两个词语都可以译成世界 。一个是天下 ,另一个是四海之内 ”【4】 (P 32)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所以, “面对海洋”就显得更加可贵。历史地讲,面对海洋是与现代大工业社会相伴而生的一种思维类型,现代工业信息化社会愈发达,个人就愈发感受到个体的渺小和不足;人类的视线越长,就愈发体会到宇宙的浩渺无穷。这样说并不是否认农业社会里星空意识存在的合理性。在地理意义上,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相比农业发达,农耕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如果与现代大工业共同放置于经济参考系里比照,这种经济
6、模式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在思想意识上就体现为自高自大、自成一体,人们的视线里很少有碧涛万顷、瞬息万变的宽阔大海,很少有通力合作、奋力拼搏的集体团队。而在机器工业社会,所有的事情都要通过协作完成,一个人只能完成其中的一个环节,没有人可以无所不能。所以,在封闭的大而全的农业社会,不可能产生海洋文化的思想潮流。中国近 30 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简而言之,开放就是用坦然和自信的态度面对海洋,用虚心和包容的胸襟面对海洋对岸的世界,迎接八面来风。所以蓝色天堂的出现,在文学创作上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区别仅在于这样一个题材空间由哪个作家去突破和完成,历史的呼唤首先由谁作
7、出回应。毕淑敏在序言中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蓝色天堂的命名:如果天堂有颜色,它是什么色泽的呢?红色固然令人兴奋,但每天都是红彤彤艳光四照,好像喧嚣吵闹了些。橙黄?温暖,丰收,诱人食欲,但总觉明黄给人以威权的压力;带着赤色调的橙,又有一种危险即将靠近的绷紧。青绿自然是好的,生机勃勃饱含汁液,给人以成长的期望和生命的韧性。但城市里绿色稀薄,旷野和雨林中,大片绿色遭砍伐和焚烧,雪山、沙漠也没有绿色的踪影,现在的绿色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唔,还有紫.色。据说这是一种高贵的颜色,我却正因了它的高贵,而疏离了它。蓝色是这个星球上最广泛最汹涌澎湃的颜色,它博大精深,无处不在。它负载着所有的生命,乾坤挪移生生不息。它
8、酿造着所有的文明,丰功伟业乐此不疲。所幸截止今日,它还没有被人类的贪婪彻底污染,尚保持着宇宙洪荒时的洁净和丰饶。我把这本书定名叫“蓝色天堂“。 【5】 (P23)可以看出,毕淑敏对蓝色的向往源自“蓝色是星球上最广泛最汹涌澎湃的颜色” ,源自“它负载着所有的生命” 、 “酿造着所有的文明” ,而尚未被“彻底污染” ,所以,这种向往甚至达到了排斥其它所有颜色的地步。广义地讲, 蓝色天堂可视为一部山水游记散文,作者以诗化的手法想象海洋,把个人生命体验与海洋文化精神融为一体,这种物我一体的融合与中国古代散文中的山水游记有着内在的共通性。游记散文在中国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名篇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柳宗元
9、的永州八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张岱的湖心亭赏雪等等。尽管这些散文表达的思想内容差异很大,但均以华丽的辞章状写气象万千的山水,主要篇幅都在对景物的描摹上,尤其重视山和水的巧妙配合:山没有水,山就没有了灵性;水没有了山,水就失去了依托。这是久远的文化心理经过累积而形成的的历史沉淀。当代作家余秋雨更是把游记散文的传播做到了极致,虽达不到“凡有井水处,皆有柳屯田”的地步,但在上世纪 90 年代,每个大、中学生和以文化人自居的各个群体都备有余秋雨的散文,甚或作为谈资和显现品味的符号。可以说,新时期山水游记散文从社会认知度和文学影响力等方面,都以前所未有的勃兴冲破了这种题材所拥有的
10、边界。但是,面对海洋,我们的文学创作却有些丧失了表达的空间和热情,刻意或故意的缺席使得中国文学成为“涉海文学”当之无愧的“他者” 。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之一,却总是对其敬畏有余,亲近不足。而在西方,作为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海洋及海的精神已经在西方文学中经历淘洗而积淀为稳固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基本原型。 “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可以)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像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漫淌。 ”【6
11、】 (P121) 这个原型支撑起西方文学的一片闪烁星空,像荷马史诗中的大部分故事发生在海上;艾米莉狄金森在暴风雨夜,暴风雨夜一诗里,把海作为“爱的世界”象征;梅尔维尔的白鲸表现了人对自然世界的挑战和对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既有经过.海洋洗礼后生命的再生,也展现了对勇气的赞许与对失败的宽容。总之,海的文化精神宽泛但又相对稳定,标举着自由、博大、勇气、宽容等多种品质。毕淑敏的新作蓝色天堂可以说暗合了西方文学作品赋予海洋的思想内容和心理内涵,或者说两者尽管文化存在背景的差异,却有着精神气质的趋同性。毕淑敏对海洋的主动示好,亲切与亲近,以及乐观的态度,与我们文明当中一直排斥海洋文明相比形成了截然的反
12、差。如果说毕淑敏的蓝色天堂是关于海洋的心灵体验,是一帧巨幅油画;以往的山水游记则是在方寸之间展示万千世界的尺牍寸简。二、突破:重新定义景情理的关系在景、情、理的关系上,中国散文的肇始是说理的,诸子百家的文章基本都以说理为主,其内容分散在各个领域。哲学方面如周易和道德经 ,历史散文如春秋 、 国语等,都集中在人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重视对外部世界的把握和理解,探究人类内心世界和人性的著作可谓少之又少。 论语应该说是这方面的发轫之作,但它的语录体的形式毕竟缺乏文学的辞采,某种意义上也缺乏圣经那种充满隐喻的微言大义,只有庄子的逍遥游堪称其中的异类奇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情采”开始占据上风,在那
13、个“文学自觉的年代” 【7】 (P121) , “情”与“景”的抒发开始成为散文创作的主流。至现代社会,似乎又少有读者去到文学作品中寻找美丽的风景,作家的写景水平因此也大幅下降。谢有顺认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仅有鲁迅和沈从文笔下的风景能够代表中国的乡村画面。文学作品风景少且质量较差的原因,还由于文学受到了它艺术形式的冲击,如绘画、摄影和电影等,与之相比文学在这方面有其自身的弱势。所以,风景开始逐渐淡出读者的视野,言说变得非常容易,散文的滥情化倾向凸显,重拾说理成为散文发展的一种选择。而散文的说理,又不能像学术论文那样晦涩和僵硬,它必须首先以文学的方式存在,但道理和形象很难共融,这就要求作家找到一
14、种合理的传达方式。就像优秀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非一定是深刻的原创,而是要把早已成型的知识和思想以合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深入浅出一样。蓝色天堂尽管多为个人的感悟,但这种感悟并非心灵的呓语,也不像鲁迅早期的野草那样以排拒读者为前提,在自言自语中反抗绝望,用晦涩和模糊精确的书写内心深处的焦灼。毕淑敏的全部努力,是试图把自己旅行中的感悟化为浅易的形而上描绘,既易于言说、易于接受,更带有一定的普适性。.也就是说,作品在写作时,已经设定了隐含的读者。百度网站有一个以毕淑敏命名的贴吧,上面的帖子数量多达几十页,而且很多帖子的回帖率非常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毕淑敏的作品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或者说毕淑敏是一个
15、畅销书作家。然而,对一个有追求和理想的作家来说,畅销书作家似乎意味着文学性的消泯,抑或用艺术的标准来衡量可能一无是处,所以,对他们来说畅销书作家的称号并非褒奖。因此,作家经常会在两种矛盾的心态中纠结徘徊: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有更多的受众;另一方面,受众群体的扩大又常常会成为作品艺术水准低下的佐证。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作家大多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专业文化阶层和权利阶层的认可,受稿酬制度和现代商业操作模式的制约与影响,作家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捕获所有的受众,发行数量以几何级的速率增长。这真是消费社会环境中作家的两难。反观毕淑敏,她在这种两难境遇中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结合点和恰当的处理方式:化
16、抽象为具象,化晦涩为生动。众所周知,散文经常与景物联系在一起,借景生情已经成为写作者的本能,所有的情感都要从已有的景物中生发出来。如“比兴” ,先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然后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文学的表达方式是含蓄、蕴藉,任何直抒胸臆在文学殿堂中都不是标举的楷模,并总成为后来者诟病其浅白的口实,言有尽而意无穷才是文学内在规定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感情生发必须有度,还须因势而为。 蓝色天堂对情、景、理关系的处
17、理大多因势而为:看看大海,看看浪花们。它们是如此的平等,如此的团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东西南北的区别,天下浪花结成一家,遇风则啸,遇雨则飞。风平浪静的时候,就缀成一块硕大无朋的蓝绸,大智若愚微微抖动着,与天公比试着碧蓝和寥寂,大海养育了多少生灵啊。 【5】 (P9)对于这段文字,很难界定究竟是写景、抒情、还是说理,三者在文学理论中的截然分野已然升华为零落成泥的化境,因为尽管是游记,但景物描写在作品中的比重其实并不大,作者很少刻意地写景,大海上的一切景物都只是触发作家抒情、说理的媒介。三、综合:从单一思维走向立体视角人类的心灵需要慰藉,当生活被快节奏的工作压成了平面,密集的高楼大.厦挤压着每
18、一个虽胖硕却干涸的心灵,当车水马龙的夜晚寂寞得只剩下了电视和酒吧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渴望呼吸新鲜的空气,步入无限的空间,任心灵飞翔。海洋无疑具备所有这些要素。毕淑敏用灵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观海而生的一切感受,让我们在夜晚的灯光下,细细品味异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惊骇,细细品位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思考与探索自信、自卑、快乐、焦虑、悲伤、希望、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东方女性作家怎样解剖纷繁世界中的气象万千和芸芸众生。我们的传统文化过分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不足,尤其进入现代社会,更加偏执地认为人类是社会的主人,人是可以战胜
19、一切的。很明显,信就是盲目的自大,是缺乏自知之明的愚蠢。然而,我们却很少反思这种无知。毕淑敏以心理学的定性分析和女性敏锐的感性体验,近距离地走进其它文明形态,异域文化像一张张的幻灯片闪烁而过,在这些文明的斡旋冲撞中,我们对中华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家以传统中国女性的眼光打量世界,以外部的眼光打量中华文明,就有了其它言说无法替代的那种深刻与随和。余秋雨认为, “印度的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希腊的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中国的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 ”【8】 经过视角的反复变换之后, 蓝色天堂思考所及既有人与神的关系,也有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人与
20、人的关系,作品融合了多种文明的特点,显示了开放的中国于文学上的一种映射。关于人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毕淑敏说:“所有曾经的烦恼,芜杂的人际关系,不堪回首的悲苦,还有层出不穷的愿望,都像被船桨切断的海草,漂浮而去。只有让人灵魂出窍的蔚蓝色,由于深达几千米的摞叠,化作了近乎黑色的铁幕,襁褓一样包裹着生灵孤寂的肉体和灵魂。 ”【5】(P1)作家用“曾经的烦恼,芜杂的人际关系,不堪回首的悲苦,还有层出不穷的愿望”概括了人与人之间的悖论和无奈,但笔锋一转,又用一连串的海洋意象化解了情绪的不快,为烦恼和悲苦找到了化解的境界:以人与自然的比衬,重新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她说的, “当什么都不存在的时候
21、,有一种关于存在的思维,就会活跃。 ”【5】(P1) “必先确立了人生的虚无,然后才能确立人生的意义啊”又何尝不是“人与神”的概括和写照?三种关系的合理搭配,需要独特的思维方式。其他人从感性到理性,而毕淑敏则可以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随意跳脱。作为一个曾经以医生作为职业的作.家,她受过多年的医学教育,医生的严谨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必然会渗透进毕淑敏的思维方式,给她的创作带来深刻影响;而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和散文作家,没有敏锐的感性又是不可能的。所以,毕淑敏一方面要保持自己对世界的感性,作家的天职是要对周围的一切保持敏感,要学会像孩子一样重新认识世界,那怕一草一木都可能会触景生情;另一方面,医生的职业习
22、性又提醒她必须尽量去除自己的情感因素,不被鲜血和哭声搅乱阵脚,冷静观察,客观描述。这样,合理地调和两种思维的平衡就显得尤为艰难,但是毕淑敏做到了。四、缺陷:失度的渲染与异域的陷阱在蓝色海洋里,毕淑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心灵旅行者远洋之行的所思所想。作为一个事先预定好的、经过精心筹备的海洋旅行,尽管穿越了整个地球,但基本没有什么危险,只有“巴拿马运河的一段旅行”稍微有点传奇的味道,游客们却又被禁止下船。“导游解释说,巴拿马的治安非常混乱,如果你下船,在路上走一会儿就会看到,你的手拎着你的包在你前面走。原来那里的小偷特别猖狂,抢和偷太麻烦,所以直接把人的手臂砍掉。”这样,作家基本上是在风轻云淡中,以惬
23、意的心情用四十天的时间看尽地球的容颜。没有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的体验,没有宗教低端分子像排斥异类一样射杀外国旅行者的见闻,没有恐怖的武装绑架,没有见过劫匪的行头是什么样子。总之,一个路线和内容都经过了精心设计的旅行,已经去除了产生危险的可能性,过滤掉了作家应该看到的异域风情末梢,而“末梢”对文学才有实质性的意义。尽管作家说,“最壮观的景色我已饱览,最险恶的风暴我已穿越,最艰苦的航程我已一寸寸挪过,最苍凉的海天一色我一分分领略生命中有了这样一次荡涤身心的旅行” 。没有了末梢,就很难勾画出人类文明的路基,更不可能产生直击灵魂的震颤。毕竟,漂浮的感想少了些灵魂与情感的撞击,犹如买了门票,逛了公园,轻松
24、有余,沉重不足。没有情感的分量,就很难产生让读者掩面深思或鼻酸泣下的作品。 而且作为一个花费了四十多万元的旅行,舒适总还是有保障的。笔者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揣想,游轮上的各种生活设施理当一应俱全,吃得放心,住得舒服,每天变换不同的景象,这样的生活堪称一场奢华的盛宴。所以,这种旅行对情感冲击的有效性值得存疑,作家旅游的前提似乎压缩了作品成为经典的空间。除此之外,作品对人性和灵魂的开掘程度不够,一些内容透射出较强的的.猎奇倾向。作者提及在一个妓女组织会议论坛旁听时说:“记得我们选择听过一个妓女组织的会议论坛。一个接一个的妓女代表登台发言,慷慨激昂。我原本对妓女的印象,停留在杜十娘和李香君的印象中,
25、属于艺术创造层面,觉得人要美,修养要好,才能出头露面。真正亲眼看到这样庞大的性工业者群体集中在一起,第一个印象是大多相貌平平,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沧桑丑陋的。原本以为妓女们要想大家控诉万恶的腐朽制度对她们的逼迫,类乎倾诉血泪家史的套路,没想到她们理直气壮地说,既然这个世界上可以卖肾卖血,为什么我们出卖自己的一个器官的使用权,就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呢?”作家把关注的焦点放置在具有崭新角度的、充满趣味的题材上,直白地介绍和阐释充满传奇色彩的异域风情,难说不是为了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而做出的媚俗姿态。沈从文第一次把湘西带到中国读者面前时,同样充满异域情调和楚文化的浪漫色彩,然而沈从文从不为单纯表现地方风物而
26、写作,异域风情只不过散文的场景,表现某种特定的氛围而已,他能够“把中国社会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盘根错节地连接起来, ”【9】 (P129) 任何异域风情的背后都是人性,离开了这一点,无异于缘木求鱼。对生命关爱,对自然尊重、对弱者同情才能体现文学的人格力量,但是蓝色天堂除了浅表的异域体验之外,失度的渲染几乎不难觅寻:“仰望蓝鲸巨大而美丽的流线型身体,我不由得想,它活着的时候,每天要吃多少食物啊?需要多大的疆域才能养活它啊!需要多大的区域它才能活动开身体腾挪扭转!需要有多么大的浮力,才能让它保持着优雅游势,不至于一个跟头沉没啊!它是如何长到这么大体量啊?那是怎样一段进化的漫漫长征,需要一个多么丰
27、饶广大无拘无束的舞台啊!是海洋托举了它。海洋是蓝鲸的摇篮。 ”【5】 (P7)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这段描写符合美文的要求,表达准确、清晰,描写生动、形象,句子结构完整规范,作者在句法、语式、语言、色彩、哲理等方面采用了“诗化”的策略,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被语言操作上已经非常熟稔的毕淑敏运用得炉火纯青。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异常规范的散文语言,并不是感觉化的艺术语言,上世纪 90 年代散文语体的变革就已经完成从表层公共语体向个性隐喻语体的转变,结构僵化、内涵单一的明喻已经不足以表现多变的、复杂的情感,渲染失度还表现为作品的抒情略显直白,力度有余而含蓄不足。借景
28、抒情中的“景”在生发“情”时,是有其内涵和外延的,如果抒情追求所谓的深沉和深刻,情感涨落的幅度远远超过了景物的外延极限,这种外延就超出了人们的理解限度,或者感情渲染超出了“景”应该承受的范围, “情”就必然有些失.真,给人以矫情和纵情之感。这种情绪渲染失度的结果是,矫情有余,真切不足。当然,抒情是散文的正当权利,甚至散文经常被“形散而神不散”一言蔽之,但是模式化的抒情却败坏了散文的名声,散文一度被认为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文学体裁,无论是哪路英雄,只要通一点文墨,有一点空闲,都可以写散文,以职业、性别、身份而定义的文学潮流均集中在散文身上,如学者散文、官员散文、小女人散文等等。但是有官场小说,却没
29、有官员小说,有官员写小说,却没有官员小说的潮流;有学者散文,却没有学者小说,有学者写小说,却没有学者写小说的潮流。我们担心,散文正在失去写作的难度,散文的精神广度和意蕴深度正在不同程度地消泯。参考文献1陈剑晖散文的难度是思想的难度J.南方文坛,2007, (5).2论语M.3孟子M.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5毕淑敏.蓝色天堂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6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北京:三联书店,1987.7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A.鲁迅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余秋雨中华文化:一种应该选择的记忆N.解放日报,2007-02-09.9金介甫凤凰之子A 沈从文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作者简介:赵树勤(1955 ) ,女,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与文化。责任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