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单选题集锦.doc.doc

上传人:春华秋实 文档编号:2899123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单选题集锦.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单选题集锦.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单选题集锦.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 考 试 题原 理 教 研 室.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A剩余价值学说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 )A不仅指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

2、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阶级斗争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3、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8、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9、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10、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化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C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D科学性12、无产

4、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调查研究16、1848 年,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著作是( )A 共产主义原理 B 共产党宣言C 德意志意识形态 D 资本论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英国古

5、典政治经济学 B、法国空想社会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哲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 D

6、、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6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7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 D、水、火等“原初”物质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

7、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3、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 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14、对哲学基本问

8、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1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 D、可感知性1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

9、、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存在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D、否认静止的存在2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2、时间和空间(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3、从动物心理

10、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 D、劳动2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2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种观点(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2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

11、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 B、运动性C、物质性 D、可知性29、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3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形而上学 B、机械唯物论C、唯心主义 D、二元论32、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A、可变性 B、无限性C、不可逆性

12、D、连续性3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 D、历史唯心主义34、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5、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36、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D、人工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37、 “动

13、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39、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 A、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牛顿力学理论 D、相对论 40、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

14、、是相对的 41、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2、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 ”这是 ( )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44、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A、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C、发展引起运动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5、

1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46、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47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4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

16、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5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5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 ,其关键在于(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5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 A、事

17、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5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55量变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56量变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

18、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5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58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6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

19、矛盾的调和 6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62、否定之否定规律(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6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4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A、

20、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65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66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6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

21、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6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6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70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7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

22、系的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7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73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 )A、重点论 B、均衡论 C、一点论 D、两点论74 “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23、)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7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7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7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7

24、8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79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80 “或然率”是指(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

25、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科学实验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5、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先验论 B反映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

26、不可知论6、对不可知论以最有力驳斥的是( )A客观真理 B客观事实 C社会实践 D规律规律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在认识论上说明( )A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8、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

27、活动 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1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抽象性、间接性 C感觉、知觉、表象 D形象性、直接性1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的“源”和

28、“流”的关系 B认识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4、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抽象性、间接性 C感觉、知觉、表象 D形象性、直接性15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把认识理解为主观思维的自我运行过程C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6、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1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

29、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18、哲学史上有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C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 D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19、认识论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0认识论上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

30、性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先验论的对立C反映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2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23、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

31、天差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2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2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26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C真理与谬误相协调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27、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32、。 ”这是( )A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观 B辩证真理观 C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观 D形而上学真理观28绝对真理是指( )A绝对正确的认识 B终极真理.C永恒不变的真理 D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是( )A前者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后者不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就是绝对正确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30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是(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C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实践、认识

33、、再实践的矛盾运动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31我们承认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可以防止认识发展受到阻碍而僵化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32、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同时只有一个3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34、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

34、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3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错误。A.唯心主义先验论 B.直观被动反映论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36、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

35、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3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3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 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3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实践认识实践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4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

36、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4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4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43、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这些现象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D科

37、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44、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45、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46、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没有包含的哲理

38、正确的有(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47、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8、从 2000 年起,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39、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49、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 2002 年 12 月 6 日宣布,他们用由 144 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 2 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 亿位。这表明(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

40、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50、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51、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

41、是认识的重要基础5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A认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认识不受客体的制约C认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认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国家政权 D生产方式3、国家的本质是( )A阶级统治的工具 B各阶级利益的调解者C人们相互约定的组织 D真个社会的代表者4、经济基础是(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段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5、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6、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是( ).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才能实现自由 B两者绝对对立的 C两者并无本质差别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7、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经济标准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