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作为一个 13 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会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立足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9 月中旬,党中央又一次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这次的主题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回顾历次专题研讨班,均是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问题的研讨。这次关于城镇化的研讨班,在十八大前夕举办,预示着城镇化建设必将成为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之一,正如李克强副总理在这次研讨班上所说, “城镇化 是一个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放在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思考。 ”新
2、型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随着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一蹶不振,国家巨额投资计划副作用的逐步显现,扩大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唯一可以快速前行的力量。而面对国人收入普遍不高,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振内需的抓手又在哪里呢?作为经济学博士的李克强副总理近年来在不同场合,都在强调“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 ”。梳理媒体的报道,李克强最早在 2009 年底考察广东时就明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而这个时间正是 4 万亿投资计划显现成效的时候。*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 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 35
3、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每年将有 1000 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2010 年 2 月,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在此后 2010 年的讲话中, “最雄厚
4、的潜力”成为一个很让人印象深刻的词语。无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还是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人口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都很高,这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智慧的力量就在于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李克强提出“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 的同时强调了“差距也是潜力” 。按照发展规律,城镇化率超过 30%以后会进入加速发展期,城镇化将带来大量的内需。据专家介绍,如以每年 1%的城镇化速度计算,可拉动 52000 亿元内需,约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39 万亿元的 13%。于是,城镇化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张王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从 2009 年开始,国家发改委
5、牵头,民政部、财政部等十多个部委就开始着手编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 年) ,从今年 4 月开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又带领数十人在全国多省开展相关调研,调研主题包括空间布局和形态、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目前规划初稿已经过多轮修改,国家发改委计划在下半年将修改、完善后的规划上报国务院,并争取在年内正式对外颁发。*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从世界上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收入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很高,同时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因此,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李克强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引述了国际上经济
6、学家的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 21 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按照李克强的执政风格,如同他当年在辽宁推动棚户区改造一样,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成为其执政的重要抓手之一。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并举5 月 3 日,李克强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的讲话明确表示, “我们推进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需要指出的是,在李克强的话中“ 城市”和“城镇” 是分开表述的。今年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个 51.27%,严格意义讲,并不能够称其为真正的城市化率。这里所说的“城镇化”和西方的“ 城市化”并不完全是一个概
7、念。实际上,从国家领导到中科院的报告,讲的都是“ 城镇化 ”,而不是“城市化”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也就是说,中国不仅要发展大型、中型的城市,也要发展小型的城镇。从近期看,发展小型的城镇显得更为重要。大型城市因为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交通问题、治安问题日益突出,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中型城市也开始面临这些问题。小城镇既是城市的产业、文明、文化向农村辐射的基地,又为农村提供了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产业升级、质量提高的空间载体。目前,我国以小城市与小城镇化为典型特征之一的新一轮城镇化步伐逐渐加快,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名单,加上此前两批,共 645 个乡镇列入改革试
8、点。尤为可喜的是,这些小城镇还在特色中融入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循环经济等现代元素,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城镇化需要统筹谋划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空间均衡发展的要求,抓紧制定城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实行差别化政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在促进东部地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同时,对中西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要研究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另外,城市群对区域发展具有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李克强 7 月中旬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研究制定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各具优势的城市群。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走
9、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城镇化要破解深层次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最大表现在城乡差距,同时城市内部也存在着二元结构的问题,甚至表现为城市中最突出的差距。比如,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较多困难,城市和工矿还存在不少棚户区和困难户。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会阻滞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甚至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处理这些问题,总的来讲,是要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 发展的格局
10、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而城镇化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能够一举托两头,有利于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要抓住世界科技与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结构调整的机遇,把发展城市经济与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构建创新转型的大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他强调,工业升级需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更是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要顺应这一趋势,做大做强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服务业这个最大就业“容纳器 ”的作用,增强就业创业的活力。*推进城镇化
11、,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也难以支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夯实“三农” 这个现代化建设的根基。.中国的城镇化应是“人的城镇化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看来,城镇化实质就是“给予所有进城的农民自由的迁徙权和选择权,这是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根本和真正的出发点。 ”但要破除城乡二元必然会牵涉到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来推进。仅就户籍制度改革而言,从
12、2001 年户改文件下发,到 2011 年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出台,都要求地级市以下市区全部放开户籍制度,但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在全国不同城市调研发现, “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改革。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环保等问题,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正确处理好利益关系,为发挥城镇化效应提供制度保障。城镇化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机遇时,也带来各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从空间布局和形态、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推动农
13、民工市民化、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全面为城镇化破题。 ”为什么要和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投资与出口后劲不足等问题,而内需不足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快速提振。投资、消费结构已经接近“临界点”的判断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寻找新的驱动,调整投资结构已经迫在眉睫。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在第七批城乡规划督察员培训暨派遣会上讲话指出,传统城镇化模式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的逻辑主线与路径高层提出新型城镇化大致沿着这样一条逻辑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扩大内需是调结构的首要任务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分析人士推测,放之中国,推动中国经济走上监看复苏和持续
14、发展道路的这个平台应该就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消费升级和城市智能化新型城镇化,精细作管理将体现在“信息化” 、 “智能化”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未来的城镇化进展中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市化” ,更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城镇化将成调结构、经济再平衡平台李克强在论述城镇化始终强调将城镇化与其他配套改革联系起来,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
15、一位接近国务院高层的人士表示,未来新型城镇化有可能成为推动财政金融、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改革和行政区划等调整的平台。新型城镇化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模式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加上劳动力供给趋紧,过去收入分配(居民和企业、政府之间,城镇居民内部,城乡之间)中的不平衡将降低。从需求面来看,在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这将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率的上升。从供给面来看,未来的城镇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作用将弱于此前。如何在改善分配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将成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新型城镇化的障碍与制度突破口有望率先在户籍制度上打开缺口人口城镇化滞后:长期以来各
16、个地方都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地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把农业的转移人员仅仅当做生产者、当做劳动力,而不愿意接受他们本人和他的家属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结果导致了现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的城镇化严重地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事实上,在将近7亿城镇人口里,有将近一半的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市民,这就是专家所说的“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 。 详细 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重中之重土地制度现状:中国城镇化的制度基础,包括三大支柱(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经由行政审批设立城市,以及唯有国有土地才可合法出让)和一把利器(征地权) ,总的特征是高度的行政权主导或
17、政府主导。一个地方算城市还是算农村,由行政权决定;原本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一.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目前,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户籍制度变革和建立农村制度的退出机制是农民进城的关键,地市级以下可以全部放开。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统计数据上的城镇化率,而是要把实践人口的城镇化作为主要任务。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详细旦被划入城市范畴,在法律上就成为国有土地;从农民的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唯一合法的通道就是带有行政强制性质的征用或征购。 详细土地制度改革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削弱了农民进城的能力。在现行土地管
18、理法下,农民从农地征用中获得补偿的上限是土地农业产值的30 倍,无法从农地征用的巨大增值收益中获得收益。国土部已开始农村用地紧急确权工作。国土资源部已开展土地管理法第二轮修订前期准备和研究工作。在新一轮修订当中,将包括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府土地收益改革、存量用地制度改革等关键领域的改革。 详细城镇化新阶段:政策剑指改善民生强化公共服务: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指向来看,具体内涵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已经不是单纯的依靠土地城镇化的方式进行,而是在了改善民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的前提下,推进户籍制度、医疗、生育及社保等各方面配套政策来完善人口城
19、镇化的质量。新政策着重于分配领域,有利于扩张国内需求、改善需求结构。然而需求扩张必须与供给扩张相辅相成。成功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必然是一方面通过促进效率保持总供给能力一定的增速,同时通过改善分配来拉动总需求增长。 详细 多种经济政策合力:新型城镇化需要更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加以配合,改善经济的供给能力;具体领域包括财税改革、尤其是结构性减税,鼓励民间投资、增加竞争、破除垄断,控制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以及改变基建融资方式等。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落实,中国经济将出现深刻的转型。 详细 城镇化两大趋势:城中村改造与新城镇开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以改变现有居住生活方式、高效利用现有城镇
20、土地资源为目标的城乡土地资源再开发。比如,城市里的“城中村”或城市周边的一些郊区居住用地,性质可能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这些地块位置优越,却居住分散,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于是,政府采用置换和整合的方式,将原住民迁出并集中安置,然后将这些原本权属于农村集体组织的地块征用回来,改变为国有土地,进入招拍挂市场,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传统城镇化模式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必须逐步改变传统的增长导向型城镇化模式,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单纯
21、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更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不过,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就是传统投资占比的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投资的增速大幅回落,而这取决于经济的增长。中国城镇化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问:中国城镇化取得了怎样的进展?目前正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李佐军: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水平或者说城镇化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三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从 1978 年的 17.92%提高到 2011 年的51.27%,共提高了 33 多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 1 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在提高。总体来看,提高的速度是较快的。二是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城镇体
22、系。如形成了北、上、广、深等一批特大型城市,以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为主体的大型城市,一大批中小城市以及两万多个小城镇,形成了一个层次多、覆盖面宽的较完整的城镇网络体系。三是许多城市的城市功能得到了完善和提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很多城市的功能都很初级,有些城市内部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很不完整。经过三十多年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得到了完善和提升,尤其是城市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服务、金融、物流、信息、市场交易等各个方面的功能都得到了完善和提升。四是一部分城市的质量有明显提高。包括城市规划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化水平、城市人口素质、城市生活.质量等反映城市质量的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23、。目前,中国城镇化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重大抉择。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 30%70%时即属于城镇化加速阶段。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是 51.27%,正处于加速阶段上半场向下半场转折的阶段。城镇化上半场是量的扩张阶段,是比较粗放的发展阶段。到了城镇化下半场,尽管今后一二十年中国城镇化仍将快速推进,但速度可能比过去要慢些,因为已过渡到质量提升阶段。城镇化质量提升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解决进城农民如何变成现代新市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的问题,同时还要提高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水平等。在城镇化转折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城镇化道路的选择问题:是继续沿着过去粗放的城镇化道路前行
24、,还是走出一条新的城镇化道路?在这个选择的历史关口,如果我们选择错误的话,今后将付出比较大的代价;如果选择正确的话,一方面可以使城镇化继续向前健康推进,另一方面可以逐步纠正过去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推进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问:那么,推进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李佐军:我认为,城镇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正面临扩大内需的艰巨任务。如何扩大内需?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就业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有很多路径,其中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路径就是推进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水平的提
25、高,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到城市,其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就会随之大幅提高。比如一个农民过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一年的收入可能只有 2000 元3000 元,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就业后年收入可能提高到 8000 元甚至 1 万元以上。这样,其消费能力也相应大幅提高。一个农民如此,千百万个农民的转移,就意味着中国内需的大幅提高。当然,这是一个最简单的计算,如果考虑到一些连带影响,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贡献就更大。城镇化不光增加消费需求,还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城镇化过程也是一个新产业不断成长的过程,特别是服务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增加产业投资需求。城镇化还会产生聚集效应,形成很多相互需求。第二,推进城镇
26、化是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的必然途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仍然还有 6 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根据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大多数农民要逐步进入到城市,共享现代城市文明。推进城镇化最核心的意义就是要把农民变成市民,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整个人口上的比重。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广大农民不断共享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农民不断共享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及中国国民素质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三,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工业化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在特定空间上进行的。不同的空间会产生不同的效益。产业和企业若分散在村村寨寨,就难以获得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果转移到城
27、市,就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获得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就可以大大提高企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所以,城镇化是促进工业化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第四,推进城镇化也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效率不高,所以农村比较落后,农民比较贫穷。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土地要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产生规模经济。这就要求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如何转移?出路就是推进人口的城镇化。所以城镇化能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第五,推进城镇化还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不能自给自足,其生存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而分工协作必须通过市
28、场交易来保障。而市场交易的不断扩大,也就是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不断发育的过程。所以,推进城镇化,实际上也是促进市场发育,扩大市场范围,培育市场经济的过程。第六,推进城镇化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必然导致很多新的城市、新的城区不断产生,需要建设很多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将不同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连接起来。所以,推进城镇化,也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又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问:过去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李佐军: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土地城镇化 ”快于 “人口城镇化”。这是一个比较
29、严重的问题。按理说,城镇化应该是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整个人口中的比重,或者农民不断市民化的过程,这是城镇化的本质内容。土地城镇化只是人口城镇化的一个顺带结果。但是实际上,在过去中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镇化却得到优先推进,而人口城镇化则相对滞后,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和财政制度等。地方政府通过征收土地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没有相应使农民转移到城市,也没有给失地的农民以足够的补偿。第二, “城市现代化 ”快于 “人口城镇化”。很多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将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城镇建设,即将所在城市或城镇建得更漂亮一点、楼盖得更高一点、马路建得更宽阔一点,而城市建漂亮
30、后又不鼓励农民进城甚至阻碍农民进城,以维护现有城市居民的利益,这样的城镇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只能说是现有城市本身的现代化,真正的城镇化一定是让农民进城的城镇化。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经常是,很多城市花了很多钱进行建设,但没有真正吸纳多少农民进城。第三,对“城市病 ”的重视超过对“农村病”的重视。实际上,中国不仅有城市病,比如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等,也有农村病,其主要表现是农村贫穷,以及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较差,同时农村环境污染也在加重。其实,城市病和农村病都要高度重视和加以解决。但是有些地方,重视解决城市病,而忽视对农村病的解决。甚至有些地方在治理城市病的过程中,反而加剧了农村病,比
31、如将城市污染转移到农村。第四,在推进城镇化中出现了一种不合理的“经营城市” 倾向。经营城市的核心内容是经营土地,通过土地增值来实现政府的利益和政绩。其实,政府是不能搞经营的,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是进行社会管理,为企业和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第五,许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缺乏特色。在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城市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独特资源禀赋,形成自己的特色定位、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出现了“千城一面” 的情况。原因是很多地方在城市规划中,忽视定位规划、产业规划、品牌规划等软规划,而只重视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等硬规划。第六,城镇发展中普遍存在高消耗和高污染问题。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消耗了较多的土地等资源,
32、破坏了生态环境。环保部数据显示,中国 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城镇化率每上升 1 个百分点,会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增加超过 1 个百分点。60%以上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县城垃圾的处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第七,城市等级制度导致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与国外的城市自治制度不同,中国城市是分等级的,有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级别较高的城市可以剥夺等级较低的城市,级别较高城市往往权力大、责任小,级别较低城市则责任大、权力小。行政区划使得城市布局不是按经济规律进行分布,形成不了合理的城镇体系。中国应该走“新型城镇化 ”道路问:面对这些问题,在新的形势下
33、中国城镇化将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李佐军:我前面已经说过,中国目前城镇化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面临城镇化道路的选择问题。究竟是沿着过去的城镇化道路继续往前走,还是在吸取过去城镇化道路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根据新形势的新需要,走一条新的城镇化道路。我认为,毫无疑问,中国应该走新的城镇化道路,可以把它概括为“新型城镇化 ”道路。.那么,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呢?我认为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本城镇化。所谓人本城镇化,就是让农民进城、将农民真正变成新市民的城镇化,或者是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整个人口比重的城镇化。要想推进人本城镇化,必须要站在进城农民的角度,解决农民进城面临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
34、让他们真正成为现代新市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二是城乡协调城镇化。即在推进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形成城乡协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城镇化。避免出现因城镇化导致农村衰败的情况,也不要出现为了建设新农村而在每个村落撒胡椒面式地建设新农村的情况,应该选择一些条件较好、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村进行重点建设,把分散的农民引导到这些中心村来居住。把这些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好,使新农村的农民与城市市民一样能享受到差不多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三是特色品牌城镇化。每一个城市(包括小城镇)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品牌,尽量做到“ 一城一品”或“ 一镇
35、一品”。要让人一想到某个城市就想到某个品牌,一想到某个品牌就想到某个城市。培育特色品牌既可提高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也能扩大其影响力。四是绿色低碳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问题,要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要加强节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要减少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力搞好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五是集群城镇化。不仅产业有集群问题,城镇也有集群问题。城镇集群就是要使不同的城镇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相互错位发展,实现互利互赢,形成城镇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城镇集群具体表现为城市带、城市群、城市圈等城市分布形态。六是市场城镇化。尽管政府在城
36、镇化中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但绝不能替代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城镇化首先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政府不能过度作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农民、市民、企业在城镇化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 ”的战略思路问:您认为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应采取什么样的思路?李佐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有宽广的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需要厘清思路,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可以概括为“ 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品牌塑造、集群创新、开放协作 ”。第一,规划引领。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要加快制定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大区域城镇群规划,各个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概
37、念规划)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建设规划、产业规划、环境规划等。要做好各层次规划的协调衔接和落实。第二,产业支撑。城镇化要靠产业来支撑,要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没有产业支撑或工业化的城镇化必定是空心的、畸形的、不可持续的。所以每一个城镇都必须重视产业发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三,品牌塑造。在城镇化过程中,每个城市都要塑造自己独特的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家品牌和园区品牌等,形成独特的品牌体系。通过品牌来提高附加值,提升城市竞争力。塑造城市品牌包括设计城市精神、宣传口号、节会活动、城市标识等。第四,集群创新。通过推进城市的集群发展,形成分工
38、协作的城市网络体系。同时,在分工协作中,每个城市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城市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业产品创新等。通过这些创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城市的品质。第五,开放协作。每个城市要有开放的视野和思维,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参与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协作,分享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只有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城市才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改革推进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问:如何通过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 ”?李佐军:我认为,要想真正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注重制度的设计,或者体制机制设计。如果不进行制度创新,可能还会回到过去那种城镇化发展道路和模
39、式上去。所以,要想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通过改革。具体来说,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举措:第一,要强调市场在城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的引导,促进各种层级、各种规模的城市发展。有人说,城镇化要以大城市为主,或以中等城市为主,或以县城为主,或以小城镇为主,我认为这都是不科学的。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城市应该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需要警惕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过度作为,以避免政府扭曲城镇化进程或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第二,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进城的过程,农民进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户籍问题。过去我们实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面临比较大的制度障碍,所以我们必须
40、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建立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以居住地来划分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使城乡公民在户籍上完全平等。第三,推进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稳定的就业才能使进城农民不至于再次返回农村,才能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所以必须打破城市的保护主义,取消严格限制农民工就业范围的歧视性政策,促进城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改革僵化的用人制度和人事制度,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招聘包括农民在内的各类人才。取消农民外出务工许可证、流动就业证制度,归还、赋予和保护农民自由择业的权利,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
41、福利保障待遇和公民权利。同时,把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推广到城乡所有劳动者,加快城乡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全国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信息中心,促进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第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产权障碍。如果农民在农村的土地不能顺利流转、土地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的话,城镇化是很难顺利推进的。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农民进城才没有后顾之忧,否则,农民可能变成“两栖公民” ,一会儿在农村,一会儿在城市。所以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农民要获得永久的土地使用权,甚至部分土地所有权。要让农民土地尽快流转起来,使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一起优化配置。要促使进城农民以合理价格转让
42、土地,获得应有的土地权益,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启动资本。同时也要推进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制度。第五,加快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利益障碍。过去,中国实行城乡二元的福利保障制度,使得农民进城面临极大的障碍。尽管农民进城了,但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福利保障制度,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福利保障制度,逐步消除城市市民享有的福利保障特权,大力推进城市包括房地产、医疗、养老等在内的各方面制度改革,让农民也回到福利保障的大家庭中来。当然,建立全国统一的福利保障制度肯定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可以考虑先逐步建立起一种既符合社会
43、保障发展趋势又符合当前国情的、过渡性的、能使城乡社会保障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可以考虑从农村土地增值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建立农民进城的保险基金。第六,改革投融资体制,形成新的城市建设扩张机制。要改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单一靠政府财政投入的老办法,要向政府投资、社会集资、企业投资、居民入资、国外引资等多渠道发展。也就是说,要使国家建成、居民享受的政府单元投资体制,变成政府、企业、居民多元投资体制。通过政策的引导,提高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大企业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参与城市建设,也可以考虑将部分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进行商品化、市场化运作。通过城市建设.体制的改革,逐步改变建城收益小于建城成本或者政府投资得不偿失的不均衡状态,以逐步缓解城镇居民增加和城镇基础设施不够的矛盾,消除政府对城镇人口增加的恐惧,形成正常的城市建设扩张机制。第七,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除了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外,还要改革城市等级管理体制。近期至少要将城镇等级适当减少,如对“市管县” 体制加快进行改革。同时,对行政区划体制进行改革,为按经济规律调整城市体系结构创造条件。第八,尽快建立有利于城市节能减排的制度。要推进绿色低碳城镇化,就必须尽快建立起有利于城市节能减排的制度,比如碳交易制度、污染排放交易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