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活动嘉荫一中代洪雁.摘要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且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课程改革进行了阐述。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中学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活动新课程理念下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经典论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
2、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数学活动是思维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学生有没有主动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不能上课热热闹闹,下课全不知道。课堂静悄悄是否是好课?重操作,轻思维不可取。学习需要学习者的亲自参与,亲身感受,亲自动手。 ”一、数学教学是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现代社会,人们意识到教学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切身体验,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等等,正是这种体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结果。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数学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
3、数学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数学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数学教学过程庸俗化,让学生听讲和记忆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符号与法则,所以数学教学中有太多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学习可无需智慧只需认真听讲和单纯记忆,读书可不必深入思考,不会思考方法,不会评判,应用和创新知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
4、的体验。学生通过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人的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却是学生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5、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这里的“过程”大体上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作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另一方面,在数学范畴之内对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作进一步抽象化处理,从符号一直到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数学概念框架。 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都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
6、程.只有重视数学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现行的新教材非常注重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因此,我们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追求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做法。应结合教材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过程,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知与情的统一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
7、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传统的数学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数学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数学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社会需要能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它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
8、来的一种高级的体验。心理学家的观点是,无目标的学习是无益的,无情感的学习更是非常糟糕的。当一个学生对学习满怀信心时,便怀着一种比较强烈的期待心理。如愿以偿与未能如愿,其情感体验是截然相反的,情感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还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意情感活动。首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情感活动的源泉。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其次,抓住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认识基础,
9、其它情感发展的特点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分析,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利用概念、例题、习题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发展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 从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切实利益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再次,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中学阶段的学生开始更多用批评的眼光来评价老师的言论和举止,只有大幅度的提高自己的修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才能成为学生可依赖的对象,尊重的榜样,才能具有教育、引导学生的基础。义务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色就是明确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为课程目标,并且对它
10、们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这克服了过去只重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能力的培养,而将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发展视为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副产品”的状况。 “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新标准明确地把四个方面的目标并列起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目标,就是这个观念的一个集中体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在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中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把情感、态度的培养作为一个基本理念融入到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中,突出数学的人文价值,这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把数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要求放入课程内容中,要求把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到课程内容中,课程
11、设置了数学文化、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的学习活动,并分别对它们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学习活动被安排在适当的模块中,并设立了“数学史选讲”等专题选修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数学历史发展,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作用,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数学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课上,老师请一位女生上台讲解一道题的思考过程,这位女生不会,急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非常沮丧地回到座位上。如果老师对学生这种心理体验视而不见的话,很可能使她今后产生自卑情感,不愿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如果老师请另一位学生回答之后,再一次把这位女生请上讲台,虽然她只是重复了一遍,但由于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鼓励,走下讲台时已是满脸笑容
12、。老师提供的这个机会,不仅仅关系到这个学生某个知识的掌握,而且让学生的心理感受到深刻的成功体验。三、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数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它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季亚琴科说“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 , “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 ”把教学视为一种交往和互动,是抓住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寻求教学改革.“突破”性进展的方面。交往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交往双方为共同目的、就共同内容进行探究、发现、获得真理的过程之中。正如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所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
13、交往,人与人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 ”所以,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就不能实现发展,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交往是教学的源泉,互动是教学的核心,发展是教学的目的。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是以“两代人”的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
14、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雅斯贝尔斯说“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 “对话”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 ,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 、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教学中的“对话” ,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
15、” 、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在数学交流中完成,要遵循情意性原则,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或板演证明过程的不完整、有错误,不要一味的指责,而要用激励的语言加以指正、补充,让失败孕育成功;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要给以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切忌冷漠对待,而要让学生说明理由,也许学生的回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教师要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作为教师应该珍惜少年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的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要善于把数学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带有
16、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例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一道关于函数最值的应用题后,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列出函数表达式,两位同学列出了相同的函数表达式,结果其中一位同学把定义域的范围求错了,这位教师没有责备学生,而是风趣的说“某某同学很聪明,知道是在增函数的前提下求最大值.,就马上让定义域大不能再大了”这样,既使课堂气氛轻松,又指出了问题所在,还提醒学生注意实际应用问题的题意。概括来讲,教师的这些作用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第一,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
17、.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第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教师要鼓励不同的观点,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 ;在数学课堂中,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数学教
18、学中应经常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而不只是要求学生模仿和记忆.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四、以新理念展开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在标准理念下切实搞好数学教学是新的数学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体现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教学观念, 标准分学段撰写了教学建议,对于不同学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处处可见“思考”和“探究”等字眼,这就需要进行开放性的小组讨论
19、和合作交流式的教学。师生在共同商讨、辩论、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从而从多个角度和不同层面去探索问题,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识,随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同程度地交往合作、相互融合、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并且有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交际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1、加强师生互动
20、,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探究式学习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的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引导。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社会和欲望,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使他们
21、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在这种师生共同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标准注意了用多种方式表达数学规律的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2、重视以“趣”导学,激发“自主探究”教学中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入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变更题目的结构,使之成为探索性问题,以激发学生
22、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加学习的趣味。3、营造“问题”背景,鼓励“主动探究”数学课堂上,应该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学生更多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如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使学生通过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问题”背景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创设有利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交流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4、创设“问题”空间,激励“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
23、以下情形比较适合:意见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个人无法独立掌握的内容;开放性、探索性较强的内容;要进一步引申的内容。能使学生学有“问题”才是成功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师必要的提示、引导下分析“问题”的形成过程,并结合“问题”展开讨论、探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交流切磋,学习的动机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节时,在复习了不等式解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到底怎样确定?”学生个个争着回答,有的说是两个不等式的公共部分,有的说存在没有公共部分的情况。这时教师对各种答案都给予肯定,并及时
24、引导他们总结出规律:“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 ”这种学生争先发言,气氛热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自己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还听到了同学的发言,了解到他人的思路,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真正显示出合作交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5、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形成中的作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是重过程、重发现、重参与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己的不断探索、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能力。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乐
25、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二)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常规的习题或练习,往往是条件完备、答案唯一、通过模仿就可解答的封闭题。而问题是指对人具有智力挑战性的,没有现成方法、程序或算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解题策略的开放性,经常被认为是好问题的标准之一。通过问题解决实践,让学生体验到解题策略往往不止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寻找多种解法并判明各种解法的优劣过程。尤其是在立体几何求角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有了答案并不意味着解题活动的终结。自我评价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只有在反思活动中逐
26、步形成。课堂上的反思活动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比如给学生留出反思的时间,引导他们概括知识结构,升华思想方法,归纳问题解决的范围、策略与方法等等。课堂上,教师不是解题者,而是问题解决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富有成效?如下四种意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首先,目标意识。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达成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明确问题最终目标与已知条件,看清“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空隙或差距,并尝试建立联系,这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核心。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始终围绕目标展开思考,因此教师应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出解释,介绍相关的背景,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还要对探究目标不断
27、提醒,强化目标导向,提高问题解决的目标达成度。其次,规则意识。使问题解决在规范、有序、合理、高效的环境中完成。一般而言,对问题的探究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教师建立一定的规则,意在使问题有一个合适的开放度,而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无处下手,这也就使课堂不致于形成“完全放开”或“放任自流”的局面。再次,调节意识。及时调整探究方向,保证当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或发问常使教师始料不及,使探究活动偏离既定的方向,教师既不约束也不放任学生的思维,随时调整探究方向。如在“简单邮路”问题的教学中,当有的学生提到“如果有加急信件时怎么办” ,教师首先肯定他的想法,然后调整探究方向:
28、“让我们把加急信件的问题放在一边,先来考虑没有加急信件情况,那么”这就显示出教师良好的调节意识。最后,总结意识。善于对学生探究做出总结、评价、促使问题解决教学达到最高境界。课堂上对问题的探究往往会呈现不同的策略,会带来多种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是否都正确?能否对它们分类?还有哪些需探索的方面等等,像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教师引导学生做出的总结中加以明确。但漠视总结,对学生解题情况不了了之的现象,不乏出现在教师的教学中。应该说,倡导算法多样性并不排斥对算法最优化的追求。必要的比较、分类、.引申以及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作出中肯的评价等,都应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求角(包括线线成角
29、、线面成角和二面角)以及垂直、平行的证明等问题方面可以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其中比较好的方法给予肯定。依次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总结。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教师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经历、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这时学生理解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学习数学不应当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应当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过程。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鼓励和
30、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统一的固定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因此,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去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构建数学知识。(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随着数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社会要求每个公民都能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早在 100
31、 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这一科学论断在 100 多年的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中得以进一步的验证。数学应用最为直接的是数学结论和数学理论的应用。比如在当代经济学研究中,要用到许多数学理论,其中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不动点理论、测度论、矩阵论、对策论、运筹学等等。在 1969 年至 1981 年间颁发的 13 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就有 7 项成果本质上是现代数学理论的应用。数学应用最为普遍的是数学方法的应用。比如军事科学中可以运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概率模型,在实战前对作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政治、经济、地理、气象等因素进行模拟,以选择出对自
32、己一方最佳的作战方案。数学最本质的应用是在物质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 ,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由于数学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广泛的渗透和应用,因此,未来社会不仅要求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必须掌握高深的数学理论,同时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知识。比方说,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数学知识的丰富。拿“食”来说,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更多的追求怎么才能吃好,怎么吃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发育和健康,有利于疾病预防等,这势必要讲究合理的选料,配料和加工
33、,以.及科学的用餐。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主旨,这是不可动摇的教育目的观。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既包括认知的发展,又包括情感的发展,这些在数学应用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我国数学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在1992 年强烈呼吁在中学要重视数学的应用。最近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已明确将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指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
34、我国数学教育界已经把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作为改革的重点。数学应用意识是指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心理倾向性,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其二,当主体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理论时,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其三,能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并且能够敏锐地直觉和洞察出其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数学应用能力是指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1)让学生弄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2)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
35、与数学有关的因素;(3)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4)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是搞好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它将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可以通过解商场打折的实际应用问题来让学生正确看待商场打折的问题,了解什么情况下是对消费者有利的。又如在“数列求和”的一节应用课上,可以让学生国王与麦粒中国王需要拿出的麦粒的数目、分期付款等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次来唤醒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
36、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发现数学,使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对一些理论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不深入到位,又如在查阅相关资料时,有些材料对同一理论观点的说法不统一,很难判断哪些是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导致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不够精确。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我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但我会在今后不断地努力学习,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使新课程的理念更完美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参考文献.1 黄福根.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08,6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修.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