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写作要领.doc

上传人:春华秋实 文档编号:2789414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写作要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试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写作要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试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写作要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领作者姓名:郭卓 专业班级 2009100104 指导老师:刘迅摘 要在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解说词作为声音元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传达作用。在纪录片中,视觉元素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解说词则有助于让观者更为清晰明了、简单深刻地接受视觉元素所传达的信息。解说词通过对事物的描述、画面的补充说明和渲染,使观众可以更加轻松地了解整部片子的发展走向,了解影片的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和本人所拍摄的明清大院中的老粗布来探讨解说词在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当中的重要功能。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解说词作为电

2、视屏幕上的有声语言,能够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作者思想,这些都是通过作用于观众的听觉来客观表达的,而怎样使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生动形象、街接串联、新颖独特,这需要在解说词的创作时掌握一定要领。关键词:人文地理类纪录片 解说词 写作要领.Essentials of Writing Various Documentary CommentaryAbstract: In human geography class documentary, commentary position is very special, because it is not are independent indiv

3、iduals, commentary as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auditory factors, assum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ocumentary, the proportion of visual factors is very important, it helps to make the viewer more clear, simple, profound message receiving visual factors. Commentary by descript

4、ions of things, added and rendering of scene, the audience can more easi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film, understand the theme of the film.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of China“ and I have taken the old coars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courtyard to discuss com

5、mentary in documentary important function of human geography class. The documentary commentary of human geography as a TV screen, the sound language can reflect social life, show that intent, to elucidate the author thought, these are all objective expression by auditory effect on the audience, and

6、how to make human geography class documentary commentary series, novel and unique, vivid image, the need to master certain things when in the commentary of writing.Key words: Documentary Commentary Composition.目 录第一章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定义 1第一节 什么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 .1第二节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特点 .1一、相对真实性 1二、独立严谨的结构与个性化的风格样式 1三、解说词

7、占有重要地位 2第二章 解说词与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关系 3第一节 解说词与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关系 .3一、解说词是对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中画面的补充 3二、解说词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一种剪辑形式 3三、人文地理类记录片的主题需要解说词来升华 4四、人文地理类纪录片需要解说词来表现其深度 4五、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意境营造与细节的表现需要解说词的帮助 4第二节 实例分析 .4第三章 人文地理类记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领 6第一节 人文地理类记录片解说词的特点 .6一、解说词与画面相辅相成 6二、解说词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画面的补充 6三、解说词在表现主题、营造意境方面的特长 6第二节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

8、的写作要领 .7一、解说词要生活化和口语化 7二、提高解说词的幽默程度 8三、解说词分寸感的把握 8结论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第 1 章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定义第一节 什么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包括一些拍摄自然的纪录片,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最关键的是要素就是真实,纪录片的分类有很多种,依照题材和表现方式的不同纪录片大致可以分为政论纪录片、历史纪录片、人物传记纪录片、实事政治纪录片、生活纪录片、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舞台纪录片等几种方式,人文地

9、理类纪录片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黄山奇观 、 舌尖上的中国等。就本人拍摄的明清大院中的老粗布这部作品来说主要内容旨在真实记录山西丁村中渐渐被人们和社会淡忘的传统织布工艺,顾这部作品按照题材和表现方式的分类方法来看的话是一部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第二节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特点一、相对真实性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记录行为,同时也是作者的创作行为,由于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对画面美感的要求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要融入很多导演的一些主观意识,以明清大院中的老粗布这部作品来说为了更好的艺术效果,在拍摄记录的过程中经常要存在一些摆拍的情况。因此

10、,人文地理类记录片在在遵循一定真实的基础上还要更多的考虑成片的艺术效果,因此它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二、独立严谨的结构与个性化的风格样式首先,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必须拥有严格的逻辑顺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才能清晰将所要表现的东西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纪录片导演还要把握好叙事的技巧,注意节奏和韵律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纪录片,形成自己的风格。.三、解说词占有重要地位在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中由于采访与同期声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对解说词与配音要求十分严格。因此,解说词必须来弥补一些画面所不能诠释的东西,深化纪录片的主题、表现记录片的深度、营造应有的意境,解说词与画面同时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

11、地阐释出人文地理类记录片的价值与美感,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第 2 章 解说词与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关系第一节 解说词与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关系在声画兼容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感情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影片主体的介绍尤为重要。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作为使用影像记录外在客观地理、人文、风俗的一种影视作品,单纯运用镜头画面往往难以达到记录世界的目的,相对于纸质记录方式而言,镜头往往只是从现象上去记叙而无法去使人更深

12、层的理解,通过听觉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片的文本解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解说词,它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而存在,更是为了使受众更好的理解纪录片所想要表达的内涵,把需要让人理解的方面使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加强理解,同时解说词也成为提升人文地理纪录片观赏性的一种手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一、解说词是对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中画面的补充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全部画面都是在运动时态下拍的,如果要表现之前或者将来只靠画面是不可行的。虽然在后期剪辑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剪辑的技巧让画面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总会

13、有一些东西是画面所不能表现的,此时解说词便可以对画面进行一个补充。所以解说词发挥了很多画面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二、解说词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一种剪辑形式人文地理类记录片后期剪辑的时候不能仅通过画面自身完成,因此,适当运用解说词来进行镜头间的组接与组合,能使整个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显得更自然、流畅与和谐。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些前期拍摄工作的准备不足给后期的剪辑带来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少拍或者漏拍一些镜头,.此时便可用解说词来将两个看似比较生硬的剪辑点用解说词来加以过渡。三、人文地理类记录片的主题需要解说词来升华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画面是镜头流或镜头序列,在这转瞬即逝的镜头切换中,想让观

14、众能够完全领悟纪录片的深层次主题思想是不易的。而解说词不会受制于画面的时间和空间,它可以引发观者的想象与思考,这将有利于表现记录片的思想与内涵。四、人文地理类纪录片需要解说词来表现其深度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之所以能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与带来视听上的享受,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所表现的深度,能引发深思,让人回味无穷。一部优秀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创作,除了要让观众得到画面艺术美感的同时,最好能给予观众以思想和观念上的启发和启迪。因此,可以借助于解说词表现比较有深度的内容。五、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意境营造与细节的表现需要解说词的帮助意境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息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艺术

15、想象的总和。意境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其构成必须做到情景交融。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应当只满足于再现生活,而应该艺术地表现生活。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没有情感的表现,艺术也就停止了生命。 ”而解说词则刚好能够充分的发挥听觉的优势,用“诗一样的” 语言来呈现出画面以外的抽象思维和艺术美感。第二节 实例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在讲述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提到:“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储藏在冬水里,可以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下田干活,宁波人用年糕当饭,可以节省时间。用年糕来搭配蔬菜,既是能吃饱的主食,又是美味的菜肴。 ”这段解说词配的画面是人们在往洁白的年糕上点上红点,然后摆放整齐。如果

16、抛开这段解说词,单独看画面观众也能理解这是在做年糕,但是如果不配解说词,年糕对于宁波家庭的重要性就无法去体现。因为我们无法通过短暂的.镜头去纪实表达从腊月一直到来年,而解说词所提供的并不单纯是直观的东西,它更多地是去激发观众的联想,通过观众的联想来完成事物的整体形象。通过对于年糕食材的使用,一种扑面而来的家庭的气息使得画面更加引人入胜。对于画面所表达出来的轻松方式,是无法承载起一种丰厚的文化内涵的。解说词围绕着画面体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就显得必不可少。画面需要通过解说词得到提炼和升华,将观众的思绪提高到画面之外,去理解纪录片想表达给观众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以明清大院中的老粗布这部纪录片为例,在该片接

17、近尾声的时候,画面上呈现的是织布的一些片段与织布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的镜头,此时解说词为“老粗布的传统制作工艺经过丁村子孙的代代相传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任何一种传统工艺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努力来传承来保护,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一些属于我们祖辈留下来的传统工艺却在慢慢的淡出历史的舞台,怎样才能让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好的保护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此时通过解说词来将画面进行一个比较好的烘托与阐述,从而使该片的主题得以升华。.第 3 章 人文地理类记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领第一节 人文地理类记录片解说词的特点一、解说词与画面相辅相成画面与声音究竟谁更重要,一直是学术界

18、争论的话题。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因为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的优点,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可以让观者产生联想与情绪,从而产生艺术感染力;但是也有观点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是非常完整,观者的体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仅仅依靠画面不能将作品的内核思想传达给观者,达不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务必要利用语言作为补充、反衬,才能解决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性,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成为可能。事实上,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是视听两种语言的综合,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观者利用视觉和听觉接受信息,没有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就是观察、审

19、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同样是这个样子。有些题材的纪录片,画面显得重要,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有些则反之。所以说,能带给观者心灵上的感动和审美满足的解说词是和画面的完美结合。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二、解说词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画面的补充在文学创作中,对于景物的描写、环境的交代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来说,画面是已经摆在面前,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只能是多此一举。正因如此,撰写解说词之前应该先把画面考虑其中。画面可以提供的信息,在解说词中就不需要再赘述了。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表达

20、的东西,通过语言就得到了更好的阐释。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还要具备准确性,即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务要把需要说明的东西交代清楚。三、解说词在表现主题、营造意境方面的特长.“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创作最后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 ”1因此,意境的营造也就构成了纪实作品创作的重要思维方式。意境是一部纪实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是只有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明白深刻的东西。这个时候,恰到好处的解说词就能起到深化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指引

21、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总而言之,语言繁简的适当、配制的合理、和谐而有序,可以使声画相得益彰、大有益处。第二节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领纪录片画面与解说词如果出现了“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就会影响节目的整体效果,即使再成功的画面构图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有些优秀的纪录片即使没有很多的解说词,也不会影响到观众对纪录片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如果多用上些解说词反而画蛇添足了。如果我们把纪录片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如何写好解说词是一门大学问,我自己通过拍摄明清大院中的老粗布 ,总结了以下几点:一、解说

22、词要生活化和口语化解说语言是介于书面语与日常口语之间的一种表述方式,是经过加工提炼的一种听觉语言艺术,它比口语更加的准确与精练,但又充分吸取了口语中那些生动流畅的优点,使它和观众的交流更具有亲和力。所以解说词的语言是一种作用于观者的语言艺术,不要有那些过于浮夸、难听难懂、半文半白的书面语。解说词可以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毋庸置疑的。作品的时代感,主要体现就是在解说词中;而生活化的语言,往往凸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例如,“世纪之交” 、 “改革开放”等表达方法,体现了90年代中国社会的氛围。1 郭丽娟.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及写作技巧 N.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在明清大院中的老粗布开始的时候

23、的解说词:“公元1245年,黄道婆用我国历史上最早织布机织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布,虽然现在早已用现代化的工业设备生产布料,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有手工织布的传统。近日,笔者来到襄汾丁村,探访千年手工织布坊,欣赏传统手工织布工艺。 ”这段解说词简洁、易懂,十分口语化的将该片所要讲述内容直接明了的传达给了观众。二、提高解说词的幽默程度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解说词要想吸引观者,必须接近观者,要使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脑海记忆,务必要让他们产生兴趣。如若能把深刻的道理用诙谐的言语表现出来,把蕴涵的高深理论用轻松愉快的途径揭示,避免固化面孔引起的逆反心理,使观者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通过语言的独特魅力、趣味的接近和调

24、动接受了知识和道理,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说,观众在出乎意料的欣赏状态下,对精彩的解说发出会心的微笑,自然而然就能获得一种知识和智力的启发。在明清大院中的老粗布中有一段解说词是这样的:“中国民间流传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中,传说七仙女一夜之间织布300匹。而在现在的织女们是怎样将这个古老而复杂的工艺继续传承下去的呢?我们一起来到了丁村老粗布的手工制作坊间,来看看老粗布是怎样经过这些能宫巧匠的双手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文中将片中的织布工匠喻成现代织女,比喻巧妙幽默,让观众更有兴趣了解片子之后的内容。三、解说词分寸感的把握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语言分寸感的精准把握,既是作者个人文学修养高低的一

25、个评判标志,也体现出对记录内容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语言的精确性依赖于思维的精确,依赖于对画面的理解能力,对画面的揣摩越细致,对问题的思考越精确,笔下语言的分寸感就越强。电视解说一定要善于在类似的语言中反复比较、推敲、对比,不能仅仅就满足于“差不多” ,更不能似是而非,或着削足适履。解说用词务必注意不要把话说得过于满、过于绝对化,要尽可能的避免直接下结论。所谓“过犹不及” 、 “欲益反损” ,意思就是话说过了头,还不如不说。.解说要把握好分寸感、要委婉、要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要为观众留下积极思考和补充想象的空间,不要任何话都从自己嘴里说出。含蓄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有限的语

26、言去追寻无限的意境;含蓄更体现出对观众的尊重,是一种亲切和平等的交流方式。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解说是严格被画面的时间长短制约的表现手段,要在有限的画面时间内传达更多的信息容量,务必要使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即要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支点,选择最合适的切入角度,选取最有效的形象载体,迸射出思想的火花。它对简洁明朗的要求比一般的文学写作更为严苛,不能允许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和铺陈。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的简洁不仅要求它惜墨如金,更要求它根据配合画面的特点,找寻出最有效的载体,具有“一叶知秋”的表现力。 “一叶飘落而知天下俱秋,一草萌生而知天下皆春” ,这其中的草和叶,就是最具形象概括力的有效载体。纪录片解

27、说词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让你把前因后果、枝叶地冗长的诉说,它必须通过形象的特征来唤起观众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高度精练凝聚在一点上,点到为止。在明清大院中的老粗布中结尾的时候解说词是这样的:“老粗布的传统制作工艺经过丁家子孙的代代相传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任何一种传统工艺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努力来传承来保护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一些属于我们祖辈留下来的传统工艺却在慢慢的淡出历史的舞台,怎样才能让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存,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这段解说词每句话都表述的比较委婉,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也高度概括了该片的主要内容,并把观众的思想凝聚到了传承非物质文

28、化遗产这个点上来。.结论综上所述,可见解说词在纪录片当中,尤其是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当中起的力量是无穷的。解说词在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中不但能够对画面进行补充、整合、解读和弥补画面没有明确的信息,而且还能够表现主题,设置悬念,营造意境从而升华主题的功能。但是解说词与纯文学作品不同,它是与电视画面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特定语言。因此,电视解说词必须与画面相辅相成,遵循一定的写作要领,更深的表现主题、营造意境,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历史博大精深,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以及对其写作方法与要领的掌握而获得飞速的进步,也会让中

29、国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得以更好的发展。.致谢十分感谢刘迅老师在我大学本科的最后学习阶段 毕业设计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他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他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刘老师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刘老师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学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该如何学习,教会了我该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创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

30、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自己曾是一名理工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牢记“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理工校训,并把 “不甘人后,敢为人先” 的理工精神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林少雄.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2央电视台编.话说运河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3姚治兰.电视写作教程M.(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4宋家玲,张伟.电视片写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徐舫舟.电视解说词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陈默.电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任远.电视编辑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张稚欣.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厂播出版社,1997.9郭丽娟.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及写作技巧N.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