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言研究中“测试框架”的类型、效度及方法论初探.doc

上传人:春华秋实 文档编号:2789139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研究中“测试框架”的类型、效度及方法论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言研究中“测试框架”的类型、效度及方法论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言研究中“测试框架”的类型、效度及方法论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研究中测试框架的类型、效度及方法论初探 11 本研究获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编号:02303319-0228)资助。本文修改过程中承蒙本刊匿名审稿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特此致谢。文责自负。.摘 要 文章对语言研究中的测试框架从形式和逻辑关联上进行了分类,即形式上分为单项测试、组合测试和多项测试,逻辑关联上分为逻辑标记型和逻辑索引型。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框架测试的本质及其效度,指出了影响测试效度的因素。最后从方法论角度论述了研究测试框架的意义。关键词 测试框架;形式类型;逻辑类型;效度;方法论语言研究中常常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在定性过程中,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比较常

2、用的方法是运用定义法,直接说明对象的性质和特征。还有一种方法,是运用一些可观察的语言成分或框架,来测试鉴定对象的性质,如用“A 和 BB 和 A”来测试“和”的介词和连词用法,通过测试则为连词,否则为介词。这类测试框架类似于化学中测试酸碱性的 ph 试纸,通过这些测试框架,我们可以“按图索骥” ,明确测试对象的性质。在测试中,有的是以词语形式出现的,如鉴定字,另一部分是框架的形式,如上面说的测试连词框架,我们认为词语测试与框架测试在本质上一致的,都是对象的分布环境,而分布也是框架。所以下文的分析都统一称为“测试框架” 。一 测试流程及类型1.1 测试流程所谓测试流程是作者在运用测试框架测试对象

3、属性的操作步骤,其程序可以图示如下:X(测试对象) Y(测试属性)上图从-可描述为:把需要测试的对象 X,如“看” ,输入到测试的框架 Z 如 “(来/去)+V 自主 +(O)+(来/去)+ 祈使 ”中,如果能通过测试,如“去看!” ,则它就具有了 Y(自主属性),即“看 ”为自主动词。当然,上面的测试隐含了作者设计框架的过程,即作者首先需要对测试属性 Y 本身进行定性,如对“自主”的定性为:“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Z(测试框架).行为.即能由动作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行为” ,然后设计相应的框架 Z,如上面所说的“自主”框架,再把相应的对象 X 输入到框架中进行测试。简言之,框

4、架测试背后实际上隐含了由 Y 到 Z 再到 X 的过程。1.2 测试框架的类型测试框架可以从形式和逻辑关联两个角度进行分类。1.2.1 形式类型根据测试框架与测试属性之间的形式对应关系,可以把其分为:单项测试、组合测试和多项测试。1.2.1.1 单项测试这是指用框架测试属性时,框架和属性之间是一对一的,或者在测试某个属性时,有几个框架可供选择,这些框架之间是在一个层面上的,没有层次之分,可简化为:Z Y 或者 Z1/Z2/Z3 Y。如用来测试时体的“了/着” ,分别对应着“完成/进行”这一组属性,它们与需要测试的属性之间是一对一测试的。同时测试“进行”体属性的可能还有“正在/在”等框架,但它们

5、和“着”之间是平行的,不存在先后之别。相似的测试如:刘丹青(1999)提出了测试类指主语的谓语框架,即同“多、少、丰富、稀少”等表属性的谓语同现的主语,其在指称上都是表类指的。这里需要测试的属性只有一个,即主语的类指性,但可供选择的测试词语不止一个,但他们之间没有先后之别,都是在一个层次上的。又如王灿龙(2008)通过“看来”测试“S(有生)非 VP 不可”是否为“言者视角” (看来他非去不可) ;张伯江(2002)通过副词“实实在在”测试施事行为的具体性(门坎儿实实在在绊了我一个跟头) 、用状语“冲着我”测试施事行为的方向性(那狗直冲着我咬过来) 、用“一阵阵”测试施事行为的可控性(风一阵阵

6、把门吹的又开又关上)等。1.2.1.2 组合测试这类形式的测试从宏观上看是指框架与属性之间是多对一的,即一个属性用几种框架来测试,并且这些框架之间是有层次、先后之分。这类框架在测试时有两类:.第一类组合框架是“排外”的,即通过设计组合框架来排除属于测试属性边缘的成员,缩小测试对象的范围,从而准确锁定所要测试的属性,可简化为:Z1Z 2Z 3 Y。如张国宪(2006:19-21)鉴定性质形容词与非性质形容词时用了三个的句法框架: 最 /很/比较/稍+-;和相应的两个次框架:“NP 1+比 NP2+ ”和“ 定 +NP 中 ”。第一个用来鉴定典型的性质形容词如“大、小”等,第二个用来鉴定大量的非典

7、型性质形容词,如“珍贵”可以进入“这张照片比那张珍贵” ,第三个是用来筛选一些进入框架二的非性质形容词,如“宽阔”不能进入“宽阔大街” 。 又如袁毓林(1998)分别运用“包孕测试” (即让待测试的句子作宾语:地铁直达苹果园我知道地铁直达苹果园) 、自指测试(通过在句子后面加上“的时候/地方”等变成自指偏正词组:王师傅用芹菜包了饺子王师傅用芹菜包了饺子的消息)和删除测试(把基础句中不影响句子合格性的介词结构删除:我妈妈在院子里晾衣服妈妈晾衣服)等形式操作来确定原子句,其中前两个测试用的测试框架是“宾语/定语从句” ,是对基础句的筛选,最后一个是把基础句中与论元关系不大的成分删除,成为原子句。第

8、二类组合框架是“对内”的,即通过设计组合框架来筛选测试属性内部的次类成员。有些测试属性有其下位类型,且这些下位类型之间也是处于上下位关系的,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框架来逐一进行筛选。从宏观上来说,这类组合框架都是测试某一个上位属性,只不过为了筛选其不同次类的下位属性而进行了组合,可简化为 :Y Z1Y 1Z 2Y 2Z 3Y 3如邵敬敏(2001)在测试动态名词的次类时,依次运用了“一+动量词+名词” 、 “名词+方位词(之前/之后) ”和“N 正在进行中 ”三个句法框架,分别筛选了其中的“动量动态名词” 、 “时间动态名词”和“进行动态名词” 。这三类名词都是“动态名词”的下位类别,同时他们之间

9、也分别是上下位关系,即时间.动态名词是动量动态名词的一部分,进行动态名词是时间动态名词的一部分。1.2.1.3 多项测试前两种测试可以说是单项的,即只针对某一个属性进行测试,形式上是一对一或多对一,但多项测试则是指一对多的,即一个框架有可能被用来测试不止一种属性。可简化为:Z Y1 Y2典型地如运用进入从句的能力来测试句法结构的性质。石毓智(2000)根据能否进入从句(定语从句)的能力测试句法结构的标记性。而袁毓林(1998)则运用从句来测试最小的论元结构(原子句) 。当然,从更高的一个层面来说,这种测试也可以纳入一对一类,即从句框架对句法结构的测试。1.2.2 逻辑类型根据测试框架与测试属性

10、之间的逻辑关联,可分为:逻辑标记型和逻辑索引型。1.2.2.1 逻辑标记型该类型是指测试框架是测试属性的标记,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呈现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如用“了/着”等来测试对象的“完成/进行”体范畴;用“不/没”来测试“连续”和“离散”两个语义范畴(徐通锵,1997;石毓智,1999) 。“了/着”的时体属性在学界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论证 ,即分别是“完成/进行”体范畴的标记,因此能通过它们的测试,自然就具有了相应的时体属性。“不/ 没”作为“连续”和“离散”范畴的语义标记,徐通锵和石毓智等都有较为充分的论证,因此, “不/没”与“连续/离散”属性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逻辑关

11、联。标记型测试框架并不是很多,这是因为该类测试框架往往是语言中某个语法、语义范畴的形式标记,如“了/着”等是汉语体范畴的形式标记, “不/ 没”是“离散/连续”范畴的形式标记,但像这类论证较为充分的标记在汉语研究中.并不多见,还有哪些类似的形式标记则有待研究者的进一步挖掘和论证。1.2.2.2 逻辑索引型该类测试框架可以视为测试属性逻辑推导的一个线索,但不一定是唯一的线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如上文举例的王灿龙(2008)通过“看来”来测试“S(有生)非 VP 不可”是否为“言者视角” ,作者对“言者视角”的定性是: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推断,而“看来”正蕴含了主观推断的意思,因此能加“看来”

12、的句子也就具有了“言者视角” 。但我们知道,蕴含主观推断的词语不只有“看来”一例,还可以有“我认为/我觉得”等等形式,但作者在这里只选了这一例,其他有蕴含主观判断的词语并未充分论证。又如张伯江(2002)用状语“冲着我”测试施事行为的方向性(那狗直冲着我咬过来) 。这里选用“冲着我”作为测试施事行为方向性,从词语本身的语义来看, “冲着我”确实具有方向性特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具有方向性特征的词或短语除了“冲着我” ,还有诸如“向着我/ 对着我”等形式。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逻辑索引型的测试框架往往并不具有唯一性,或者说并不是唯一能够逻辑推导出测试属性的,还有其他隐含的框架成分。逻辑标记

13、型和索引型的共性是都基于测试框架本身蕴含了所要测试的属性,区别在于蕴含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即标记型要强于索引型。1.2.3 小结当然,测试框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一步划分,如从测试框架的语言形式来说,有的是虚词性的,如“了/着”或者“最/很/ 比较/ 稍+-”类,有的是实词性,如“一阵阵、丰富、稀少”等,有的是句法成分或结构形式,如包孕测试(即让待测试的句子作宾语)或定语从句等。因此,本文对测试框架的分类并不想面面俱到,而是列举其中的典型类型进行分析。二 测试框架的本质及其效度2.1 测试框架的本质作者之所以设计一定的测试框架进行测试,其背后的理据在于:测试框架本身能够逻辑地推导出相应的属性,两者

14、具有逻辑蕴含关联,即测试框架是属.性的充要条件。具体来说,在运用框架测试时,测试框架与测试属性之间的逻辑蕴含关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相容”关联,即测试框架本身的分布语义与测试属性的语义是相容的。如马庆株(20041988)用“(来/去)+V 自主 +(O )+(来/ 去)+祈使”来测试动词的“自主”与“非自主” 。作者认为鉴定自主动词的框架提供了含自主义的动词出现的典型环境,这个框架的意义是“表示请求、劝告或命令别人执行说话人的某种意图,或者表示说话人的计划、打算” ,而“自主”的属性为“动作发出者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行为” 。可以看出,这一框架的语义与“自主”属性的语义是相容的。另一种是

15、“对立”关联,即测试属性与框架之间的语义是对立的,这种测试可以通过否定框架义来反证测试属性。如金立鑫(2003)运用疑问测试法来测试“起始”体的“S 了 ”(句尾“了” )的时体属性,在检验句子是否具有“现在起始”的时体特征时,使用了“还+疑问语气”的测试框架,如:(1)A:他还是医生吗? B:他不是医生了。运用这一框架是基于“现在起始”体的基本意义和“保持原有状态” (“还”的框架义)相对立。通过否定“还”的框架义,从而肯定了句尾“了”的“现在起始体”属性。当然,这两种逻辑关联形式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基于测试框架蕴含了相应的测试属性。2.2 测试效度的确定与举例效度(validity)是教育

16、测量学中的概念,指一项测试测量到了其所想测量到东西的程度(关丹丹等,2010) ,反映的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语言研究中,用测试框架测试对象属性这一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测量,因而也存在测试效度问题,即运用测试框架对测试对象定性的有效性,效度越高,测试框架对对象定性的有效性就越强。效度高低的确定主要基于框架对测试对象的测试是否“对内具有普遍性,对外具有排他性” ,即:所有通过 Z 的 X 是否都具有 Y。高效度的测试应该是能通过框架测试的对象都具有所要测试的属性,即对.内具有普遍性。而低效度的测试则会出现有些通过框架测试的对象不具有所要测试的属性,即对外不具有排他性。理想的测试应该是具有较高效

17、度的,但在实际研究中有的框架在测试过程中效度并不高,因而影响了结论的可信度。我们先来看看研究中的实例:(1)陆俭明(2002)用数量框架“总共/一共多少 ”来鉴定“吃了他三个苹果”为双宾语句。陆先生在文章中论证,认为只要句式“动词+名词 1(指人与事)+名词 2(数量名结构) ”能够进入这一数量框架都可以定性为双宾句。针对这一框架测试,邢福义(2006)指出,这一框架与双宾句没有必然联系,对于认定双宾这一框架不足为据。因为它不仅容纳了“吃了他三个苹果”这类句式,还容纳了复指结构如“他一共接待了学生三千多人/那一带一共聚集了胡宗南十万军队”这样的结构。在此基础上,邢先生提出了“归总性数量框架:“

18、总共/一共多少” ,如“一共吃了他三个苹果”和“只/就多少” ,如“只吃了他一个苹果” ,即与这一框架语义关联最密切的应该是“归总性”这一语义属性。(2)石毓智(2000)通过定语从句这一测试框架鉴定句式的标记性,认为从句是句子内部的构造成分,不受语境等外界因素影响,因此凡是进入从句层面的语法结构都是无标记的句法结构。据此,他将“施事+动词+受事”作为无标记的句法结构,而将受事主语句、把字句等看做有标记句法结构。施春宏(2004)则认为,如果笼统地把能否进入从句作为测试句式标记的框架,就会把“把”字句、 “被”字句等都纳入进来。同时,根据能否进入从句这一单一测试框架严格区分汉语无标记结构和有标

19、记结构有很大困难。他认为可以通过组合标准、使用频率、分布等标记理论的参数来确定句式的标记度,即与句式标记度语义相关度更大的是标记本身的一些参数。(3)朱德熙(1982)用“什么”和“怎么样”来测试谓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的句法地位,即用“什么”来提问的谓词宾语是指称性的,而能用“怎么样”来提问的谓词性宾语是陈述性的。 石定栩(2009)对用“什么”和“怎样”来测试谓词性宾语的属性表示怀疑,认为“什么”和“怎样”的对立与词类地位无关,而是同提问对象的句法.地位相关,能够用“怎样”提问的谓宾实际上是宾语小句的谓语,本身不具有宾语的地位,而真正的谓词性宾语只能用“什么”提问上面几个研究实例中测试效度并不

20、理想,主要表现为有的通过测试框架测试的对象具有其他属性,即“通过 Z 的 X 具有-Y ”。如通过数量框架“总共/一共多少”测试的对象包含了非双宾句的复指结构,通过从句测试的对象包含了有标记句式“把”字句等。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框架测试的效度?如何才能提高测试效度?2.3 测试效度的影响因素与测试效度的提高测试效度的高低表面上反映的是测试框架本身设计的合理性程度,但实质上反映了整个测试中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测试过程牵涉到“测试属性” 、 “测试框架”和“测试对象”这三个因素。 第一, “测试属性”内涵的明确性。这是提高测试效度的前提。对于设计测试框架来说,如果

21、测试属性本身的内涵比较模糊,就会影响其外延,那么在测试时就可能因为测试对象处在外延的边缘,从而影响测试框架的设计和测试效度。如对“吃了他三个苹果”这一句式的测试,由于这一测试对象本身不在典型的“给予”类双宾句式范围内,学界对“非给予”类句法格式是否是双宾句的认定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设计框架时,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测试这种边缘性或者并未给予清晰定性的对象,自然影响了测试的效度。第二, “测试框架”论证的合理性。实际上这和第一个因素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因为对于测试框架来说,弄清“测试属性”的实质就是寻找与其具有逻辑蕴含关联的形式标记,即测试框架。但在有些研究中,所设计的测试框架虽然有可能与测试属性之间

22、具有某种关联,但这两者往往并不具有逻辑蕴含关系,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框架和测试属性之间的关联并未经过较充分和合理的论证。金立鑫(2007:386)提到了语言描写中的“框架”法,他指出“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来设计不同的测试框架。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实验性的操作。当然,前提是这些被研究者设定的测试框架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其本身.要经过合理的论证。 ”上面讨论框架类型时曾提到“逻辑标记型”框架,这些框架是经过较为充分论证的,但在实际研究中,这些框架是比较少的,很多框架是临时和特设的,也即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而没经过充分论证的测试框架,在测试时出现的结果就是其与测试属性之间没有必然关联。如石定栩(2

23、009)所言, “朱德熙(1982)用什么和怎么样的对立来区分谓词性宾语,是基于疑问代词在语义上和句法上的对立,不过,疑问代词与提问对象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并非什么与怎么样之间的对立所能准确描述。 ”也就是说,测试框架“什么/怎么样” 本身与哪些属性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推导关系,这些需要更加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提高测试的效度。第三, “测试对象”的合法性。具体而言就是要确定测试对象是否为一个合格的形式。因为测试效度不高有时不一定是测试框架设计的问题,而有可能是测试对象本身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形式。比如对句式标记度的测试,石先生在论证“把”字句为有标记结构时,举例为“换衣服的时间太长

24、了”不能说成“把衣服换的时间太长了” ,即说明“把”字句不能进入定语从句,从而证明其为有标记句式。但施春宏认为这个例子中的“把衣服换的时间”本身就不是合格句子,如果换成合格的句子,同样可以进入从句,如可以说“你把衣服换下来的时间太长了” 。因此,在用框架进行测试时如果没有考虑测试对象的合法性这一因素,显然会影响测试的效度。 这三个因素是影响测试效度较为显著的几个方面,我们的分析主要是基于测试效度不高的几个实例来探讨。也就是说,在实际研究中可能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测试的效度,这就需要对更多框架测试进行研究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因此,基于现有的研究,从理论上来说,要提高测试的效度并设计较为理想的框架,需

25、重点考虑上述几点因素,简言之:第一,在设计测试框架时,首先要弄清测试属性本身的内涵,即测试属性是否得到了较充分的研究和认定,其外延是否清晰。第二,在测试属性研究较充分的前提下,寻找与之具有逻辑蕴含关联的形式标记,即测试框架,在这一过程中,测试属性与框架的关联须经过充分而合.理的论证。第三,在设计测试框架中,可根据测试属性的特点设计相应类的测试框架。就各类型测试框架的测试效度比较来看,组合测试的效度在一定程度上强于单项或多项测试,因为组合测试实质上是一种筛选机制,可以较为精准地锁定所要测试的属性。从逻辑类型上看,逻辑标记型要强于索引型,因为标记型的测试框架本身经过了较为充分的论证,而索引测试中的

26、测试框架临时性比较强,测试效度有待充分论证。之所以从理论上来提出这三点,是因为很多测试框架是特设的,所要测试的属性和测试对象处在语言的不同层面,类型不一、目的不同,因而很难用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则进行正向约束,只能从低效度的测试来推导影响测试效度的因素,从而逆向说明如何提高框架测试的效度。三 方法论启示语言研究中的测试从广义上还包括各种类型的变换、删除、添加或者如分裂句之类的实验性操作,我们这里只讨论具有显性框架形式的测试,或者说是一种狭义上的测试。框架测试本身是一种方法,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陈保亚(1999:40-41)在对“鉴定字”的分析中指出, “鉴定字在根本上说是在语

27、义分布上确定词类,因为用很鉴定形容词而不用“不” ,根据的是意义标准,用“很”鉴定的词有程度区别。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鉴定字涉及到意义。我们最初一步是用不区分出两类词,为什么不用二来区分?实际上可以和二结合的是一类词,不可以和二结合的是一类词。显然我们心目中大体已经有了体词和谓词的对立,而用不又恰好可以把体词和谓词分开。那么心目中的体词和谓词的对立的根据是什么?这种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是在长期运用母语的过程中获得的,有形式的因素,也不排除意义的可能。”。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与我们对测试框架研究的目的不谋而合,即试图探索人们运用测试框架背后的机制,挖掘测试框架和测试属性之间具有的语义和心理理据,从

28、而提高测试的效度。当然,这一方面有待于汉语本体研究的深化,.从而更深入的了解语言中相关句法语义的内涵及其形式标记,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更多测试框架进行系统深入地梳理和分析。附注: 祈使表示“祈使语气” ,这一框架为马庆株(20041988)所设计的测试自主动词的框架,原文的测试框架有两大类,本文在这里进行了合并。 “了/着”作为“完成/进行”体范畴的标记在学界虽然还有一定的争论,主要原因是对为汉语中有没有体范畴有不同意见,或者在表达相应范畴意义时,有隐现情况或交替形式。但我们认同吴福祥(2005)的观点,即“完成/进行”体不是汉语中的强制性语法范畴,但“了/着”作为这两种范畴的标记是无异议的。在这

29、一基础上, “了/着”作为测试“完成/进行”体的框架(鉴定词)在学界研究应该是相当充分的。.参考文献陈保亚 1999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关丹丹等 2010 现代效度理论与效验方法述评, 心理科学第 3 期。金立鑫 2003 “S 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金立鑫 2007 语言研究方法导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刘丹青 2002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 中国语文第 5 期。陆俭明 2002 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 中国语文第 4 期。马庆株 20041988 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载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一编

30、,北京大学出版社。邵敬敏等 2001 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 汉语学习第 6 期。施春宏 2004 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 汉语学习第 2 期。石定栩 2009 谓词性宾语的句法地位, 语言科学第 5 期。石毓智 1999 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石毓智 2000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 ,江西教育出版社。王灿龙 2008 “非 VP 不可”句式中“不可”的隐现, 中国语文第 2 期。吴福祥 2005 汉语体标记 “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 当代语言学第 3 期。邢福义 2006 归总性数量框架与双宾语, 语言研究第 3 期。徐通锵 1997 语言

31、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袁毓林 1998 汉语动词配价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张伯江 2002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 中国语文第 6 期。张国宪 2006 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 ,商务印书馆。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A Study On the Types,Validity and Methodology of Testing Frame in Language ResearchAbstract This paper classifies testing frames in accordance to their forms and

32、logical reference respectively. Formally, testing frames can be divided into single-test, compositional test and multi-test. According to their logical reference, there are logical-tab and logical-index. On the basis of this classifi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ssence and validity of the frames test, and points out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validity. In the last part, the significance of testing frame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Key words testing frame; formal type; logical type; validity; methodolog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