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1 绪论.11.1 课题背景及目的11.2 国内外研究状况11.3 课题研究方法22 中国隐私法律分析 . 82.1 相关知识82.1.1 生命健康权. 82.1.2 姓名权.102.2.3 名称权.122.2.4 肖像权 132.2.5 名誉权152.2.6 荣誉权162.2.7 人格尊严权162.2.8 人身自由权 173 对比中国隐私法律与西方隐私法律. 173.1 西方隐私法律.174 中国隐私法律漏洞19结论26致谢27参考文献28.1 绪论隐私权是公民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它涉及到人的重要的人格利益。在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后的不长时间里,人们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立法和司法
2、上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对这一立法疏漏进行补救。1.1 课题背景及目的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律,并且在法律上也不存在专门的隐私权概念,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提到侵害公司隐私权的可以比照侵害公民名誉权追究侵权行为人法律责任。1.2 国内隐私法律研究状况一、1988 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采取变通的方法,规定对侵害他人隐私权,造成名誉权损害的,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追究民事责任。其第 140 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
3、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这是最高司法机关对于公民隐私权保护的第一次司法解释。 二、1993 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重申这一原则。该解答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这一司法解释继续沿用 1988 年司法解释的原则,对隐私权仍然采用间接保护的方式。 三、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两部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妇女的隐私权,都作了明文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九条
4、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在残疾人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都设置了保护残疾人、消费者和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条文,在这些关于合法.权益保护的条文中,都包含隐私权保护的内容。 四、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都规定了对隐私权保护的条文。1979 年刑事诉讼法、1982 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都规定对涉及隐私(阴私)内容的案件不公开审理,这同样是对隐私权的保护。在新修改的这两部法律中,同样强调了这样的原则。 除此之外,2002 年 12 月 23 日,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首次提请九届全国人
5、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 在这部草案里也提到了自然人享有隐私权,即: 、隐私权的范围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禁止以窥视、窃听、刺探、披露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 、自然人的住宅不受侵扰。自然人的生活安宁受法律保护。 、自然人、法人的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禁止以开拆他人信件等方式侵害自然人或法人的通讯秘密。 、收集、储存、公布涉及自然人的隐私资料,应当征得本人同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刑法主要是通过追究侵害隐私权行为刑事责任来实现对隐私权的保护。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6、。”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以上规定,都是宪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精神在刑事领域的具体延伸,为保护公民隐私权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刑法保障。1.3 课题研究方法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我国,现实的司法实践中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隐私权概念,我国也未制定过专门针对隐私保护的法
7、律。.但是,没有隐私法并不代表国家放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条款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通则等,对隐私权的保护往往采用间接、分散方式来实现,比如涉及到隐私权的问题时,将其分解开,以名誉权和肖像权等相关法律的构成要件进行衡量,并以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制裁或保护。从 198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到今年刑法修正案草案中进一步强化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中国的隐私权保护法规走过了 20 多个年头,在这 20 多年中,有关法律法规在逐渐完善的同时,也不断在接受新的挑战。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隐私权作为一种法律概念及权利,是美国
8、法的产物。1892 年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沃伦和路易斯布兰戴斯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隐私权一文,其中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或情感的产物之原则,是为隐私权”,认为隐私权是人的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时的概念多有局限,但在这之后关于隐私权的理论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几年后美国法院在实务中采用了他们的结论,创设了隐私权的判例法。与此相联,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将隐私权确认为一项权利纳入到法律中加以保护,推动了人类隐私权保护立法的进程。而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人格权研究起步较晚的影响,隐私权仍然是一个蹒跚起步的新事物。我国最早的以侵害名誉权的间接方式保护隐私权的案件
9、,是 1987 年的“女经理隐私被宣扬并加以批判”案。被告曲某因与原告洪某在工作中有矛盾,趁洪某外出时,翻阅了其忘记锁好的日记,发现洪某在日记中记载了她对初恋男友的倾心、怀念和思恋,自我倾诉对该男友的相思之苦。曲某于是将相关内容摘记下来,组织成了证明洪某道德败坏、生活作风不端正的材料,复印数份,寄送组织、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又召开公司职工大会,在会上宣读了洪某日记中的部分内容,并加以夸张、歪曲的解释。洪某为了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之后法院判决认为曲某的行为构成侵权,支持了原告的诉讼主张。.此案是国内隐私权发展历程中比较著名的案
10、例。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案判决的依据是把隐私权侵害认定为侵害名誉权,并不直接认定为侵害隐私权,这一结果与我国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形式不无相关。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我国采取的是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主要有宪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和民法,形成了一个多层面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局面。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第三十八条、三十九条、四十条都涉及隐私权的保护,第三十八条确定了人格权价值基础,第三十九条、四十条是对隐私权的具体内容的保护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确保了隐私权是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来保护人们的人格尊严,它是一种不同于名
11、誉权、姓名权、肖像权的更高层次的人格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也当然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公民的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进行原则性规定,确立了公民隐私权不容侵犯的民法保护精神;二是通过确定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而实现对隐私权的保护;三是通过法律解释明确保护。在所有保护隐私权的法律法规层面中,民法是保护最充分最完整的部门法。我国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追究侵害隐私权行为为刑事责任来实现的。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类似的规定,都是宪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精神在刑事领域的具体延伸,
12、为保护公民隐私权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刑法保障。在诉讼法方面,我国法律确立了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案件的一般原则,但对于有些涉及到当事人个人隐私的案件,我国一些程序法又规定了不适用公开审理的情况。在行政法规方面,我国关于新闻、出版、广告、宣传、广播、电视、电影、医疗卫生、档案管理、邮电、社会治安等许多方面的行政法律法规中都有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对于目前我国多层面的隐私权立法格局,虽然看似全面,但和美国等立法较完善的国家相比,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法学界的普遍看法认为,一是我国没有一部法律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内容,也未把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进行保护。而只是仅仅在司法实践中,遇到隐私权问题时,司法解释予以规定
13、。这势必会造成保护不力的局面,因此应尽快出台一部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从法律上明确隐私权作为独立权利的地位,使其成为与婚姻家庭法、保险法、票据法等相平行的民商事法规。二是我国民事法律由于立法的不足,一直将隐私权与名誉权扯在一起。隐私权和名誉权在我国法律中的关系犹如我国封建社会妇女与男人的关系一样,隐私权只不过是名誉权的附庸,这种“寄生的”诉讼,需要靠对隐私权的直接立法方式予以改善。三是我国法律中对侵犯隐私权的界限与责任规定很模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的“造成一定影响的”表述很难操作,究竟什么情况下才算造成一定影响,没有一个可滋依据的标准。这些都需要在司法实
14、践中进一步予以细化。新时代新课题:网络隐私权保护尽管隐私权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还是方兴未艾,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网络经济的进步,在网络空间下的个人隐私问题接踵而至,成为又一大热点。网络隐私权的提出主要用以区别现实生活的隐私权。作为传统隐私权的一种新的补充和扩展形式,它是指网络用户在网络世界中就其个人信息数据、私人空间和私人活动享有控制支配并排除他人非法干涉和侵扰的一种人格权。在网络世界中,侵犯网络隐私权的现象较之于现实世界更加猖獗。有人故意把别人的隐私在网上张贴,有人肆意地兜售用户的个人资料。而互联网进入 Web2.0 时代之后,隐私权则面临着更大的威胁。2003 年以来,各类博客开始大量涌现,
15、各类离线或在线的 RSS 阅读器充斥市场,人们使用网摘分享彼此收藏的网络信息,全世界网民一起编写 WIKI 百科全书,这些都大大加强了网民的网络参与度,但也加大了隐私的泄露机率。目前网络隐私权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个人信息在收集、处理、传输和利用等环节中,由于缺乏规制,非法侵害十分严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非法获取、传输、利用用户的个人数据资料、非法侵入用户的私人空间、干扰私人活动以及破坏用户个人网络生活的安宁和秩序等方面。针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隐私权保护,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法规、规章。公安部 1997 年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
16、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国务院 1998 年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用户应当服从接入单位的管理,遵守用户守则;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不得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他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信息产业部 2000 年发布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网络使用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
17、定,其中第四条规定:“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及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的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可以构成犯罪,依刑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我国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曾做为人大代表的西昌学院法学副教授王明雯认为,我国目前针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基本还处于混乱状况,计算机网络方面涉及网络隐私权的相关规定过于笼统不便操作。前面所述及的我国计算机网络方面与网络隐私权相关的法规、规章都是原则性的,太过于笼统,其保护手段是相当脆弱的,不便于实际操作,根本无法为网络隐私权提供足够的保护。对此,王明雯建议将网络隐私保护法的制定纳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进
18、行单独立法。这一法律的立法宗旨应是:保护自然人的网络隐私权,确保网络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推广,推进电子政务及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普及与发展。除了推进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法学界认为建立起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行业自律模式符合市场调节和资源配置的要求,相对于法律、法规其更能有效地规制整个行业,可以有效弥补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和缺乏灵活性的特点。同时,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必需加强国际合作。在网络世界中,没有国界、种族的区别,因此一旦进入互联网,谁都具备了实施侵权行为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地域标准就被取消了,无法确定法律管辖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制定统一的打击网络
19、隐私侵权的标准,采取统一行动,才能最终有效控制网络隐私侵权。.民生所期:个人信息保护法应尽快出台在 8 月 25 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增加条款,将严惩“国家机关、电信、交通、教育、医疗、金融”等单位工作人员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对此,大多有着切肤之痛的老百姓都拍手称好,认为“用刑事责任这样一种最严厉的威慑手段,将会对个人信息保护起到一个根本性的保障作用”。其实从 2003 年开始,国务院信息办就委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部分专家成立课题组,开始起草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2005 年初已经完成,近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
20、程序,并已交由国务院信息管理办公室正式起草。但何时能够颁布,还没有准确的时间。有专家称,一部具有统领意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很值得期待。它的颁布将有效遏制现实生活中严重侵犯个人信息的不法行为。但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历经 5 年仍未“宝剑出鞘”,可见其难度之大。当前最紧要的不是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激情呼吁,而是需要切实突破立法中的藩篱。作为社会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家,信息立法首先面临着信息种类和范围的界定难题。从概念上讲,凡一切与公民个人相关的资讯都应属于个人信息,但对于立法而言,只能将其中的部分信息纳入保护范围,如何划分这个界限就考验着立法者的智慧。不仅如此,如何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公民信息权的可救
21、济性,也是个人信息立法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从以往经验看,一部法律的出台不仅要在价值观上满足公众的期待,更要在实践中能解决人们的实际难题。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必须在确立起一个法律制度框架的同时,不仅规定公民个人信息的权利范围和对个人信息的保密义务,更需要具体设定国家公权力的相关职责,明确违背职责和保密义务的各种具体法律后果,以防止个人信息立法成为装饰性的“花瓶立法”。即使在有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传统的国家,涉及到个人隐私权保护仍存在诸多争议,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并不是说有了法律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关于隐私的争议至今还没有结果,例如隐私权保护过度和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的矛盾、公共监控设备安装的矛盾、
22、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的矛盾等。而面对即将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从事民法研究的副教.授孙毅认为,更关键的是配套法律的健全,还应该要有相关的新闻法、记者法等等保证公众知情权的配套法律出台。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与隐私权制衡,避免隐私保护的无限扩大化。对于我国还在成长时期的隐私权法律保护来说,也许旅美法律专家林达的话是中肯的,他认为关键的是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必须是一个开放式的过程,是在公开的监督和争论中,逐渐达到一个既不背离原则、又不脱离现实的平衡,这样才能逐渐达到隐私权保护法律的不断完善。2 中国隐私法律分析2.1 相关知识2.1.1 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
23、的权利,是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未成年人享有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侵害。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未成年人享有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侵害。具体内容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项人身权。生命权是以生命安全为内容的、他人不得非法干涉的权利,侵害生命权是指不法地剥夺他人生命的侵权行为,其表现为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健康权利是以身体的内部机能和外部的完整性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人格权。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 生命健康
24、权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健康是尽可能长的维持生命的前提,是生命的保障。保护公民的健康权,是我国法律的主要任务。公民的健康,既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健康,也包括精神上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外部的完整,也包括身体内部各器官和劳动能力的完整。.生命健康权-概述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公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两种权利的统称,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生命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生命安全不被非法剥夺、危害的权利,健康权是指公民保护自己身体各器官、机能安全的权利。生命与健康是公民享有一切权利的基础,如果生命健康权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的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 是人民实行权利
25、的基础。生命健康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身体组织、器官的完整和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的健康所享有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为什么要维护生命健康权保护生命健康权,是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许多法律部门的共同任务。非法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公民可以行使自卫权和请求权。自卫权是指公民当自己的生命或者健康受到正在进行的危害或者即将发生的危险时,有权依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卫,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请求权是指当公民的生命或者健康受到不法侵害时,其本人或其亲属有权要求加害者停止侵害,并请求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加害者的法律责任。“注意自身生命安全
26、和健康”是一种社会责任。生命健康权-具体权利公民生命健康权包含三类:生命权、健康权、人身权.生命权是公民维护其生命安全利益的权力,主要表现为生命安全维护权,当他人非法侵害自身生命安全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司法保护。凡致人死亡的非法行为均属侵害生命权的行为。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具有最高价值,生命安全是公民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前提和基本条件,生命一旦丧失,任何权利对于受害人而言均无价值。我们有权珍爱生命,维护生命安全。健康权是公民维护其身体健康即生理机能正常运行。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权利。健康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健康维护权,又两层含义。其一,保持自己健康的权利。其二,健康利益维护权,当健康受到不法侵害时
27、,受害人享有司法保护请求权。人身权是公民维护其身体完整的人格权人格权是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权利。现代世界各国宪法均将人格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民法中也有特别人格权或一般人格权的规定。同时,根据各种人权国际公约和人.权法学理论,人格权也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尽管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确认和保护人格权的重要性,但对其性质仍有争论,即人格权究竟是人权、宪法权利还是民事权利。为什么要维护生命健康权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乃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2.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3.生命一旦丧失,任何权利都失去了意义,
28、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为什么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给予特殊保护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较容易受到侵害。所以,保护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1.2 姓名权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姓名权保护的客体是权利人的姓名。笔名、艺名甚至比其本名更为人熟知。再如我国传统上还有于姓名之外另取“字 ”“号”的习惯,只要这些笔名、艺名、字、号能够用来表彰自己、区别他人,就可以成为姓名权保护的客体。名词释义姓名并不限于公民在户籍机关正式登记的本名。如一些文学家、艺术家常以姓名有广义与狭
29、义之分。广义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名称;狭义的姓名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本文使用“姓名 ”取其狭义,是指公民固定使用的、使公民个人同第三人区别开来的特定标志。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姓名权保护的客体是权利人的姓名。笔名、艺名甚至比其本名更为人熟知。再如我国传统上还有于姓名之外另取“字”“号”的习惯,至今仍有部分人保留这一传统。因此,只要这些笔名、艺名、字、号能够用来表彰自己、区别他人,就可以成为姓名权保护的客体。但是,公民使用的假名,因其不能真实地表现某人的人格与特征,故不受姓名权之保护。 姓名权具有很强
30、的专属性,与权利人的人参不可分离。有的学者认为公民死后,仍享有姓名权,法律对姓名权的保护延伸到公民死亡之后。我们认为,公民一旦死亡,就不能再决定、使用、变更其姓名,已经不能再对其姓名享有法律上的利益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当公民.死后,有人假冒其生前姓名从事某些活动,这实际上是对公民的名誉的损害,不宜认定为侵害公民的姓名权。法律法规民法通则第 99 条也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户口登记条例第 18 条,公民变更姓名,依照下列规定办理:18 周岁以上公民需要变更姓名时,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公民的姓名权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
31、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法律内容改名权改名权就是自然人按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也称为姓名变更权。其含义为,自然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不受其他限制。 这种变更姓名的行为,虽然仅依单方意思表示就可以生效,但是不经过公示,不得对抗第三人。登记姓名的变更,也必须经过登记,非法变更登记程序不生效力。使用权姓名使用权就是自然人对自己的姓名的专有使用权。使用自己的姓名是自然人姓名权的重要内容,自然人在民事活动中,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可以使用本名,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笔名、艺名或化名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得强迫自然人使用或不使用某一姓名。姓名使用权是一种专有的使用权,他人不
32、得故意使用别人的姓名。在现实中有重名的现象,并不是侵权行为。重名也叫姓名的平行,即数人合法取得同一姓名。在这样的情形下,各人都有权使用自己的姓名,也都是正当行使权利,但是故意混同的除外。姓名也可以转让他人使用。通常情况下,名人的姓名往往蕴涵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因为名人奋斗的历史通常能给人以巨大的激励,人们爱屋及乌的心理使姓名成了名人的象征,因而姓名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商业价值。例如,李宁牌运动服;乔丹牌运动鞋。这种姓名使用权的转让方式可以通过以姓名入股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支付事业报酬等方式实现。这其实体现了姓名权的财产利益。姓名权所体现的利益,从以上内容来分析,为精神利益。在现代社会中,姓名权的精
33、神利益也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如利用著名作家的笔名发表作品,可以赚取稿费,利用著名演艺员的艺名以提高票房价值。但是,在具体人格权中,自然人姓名权的经济利益不仅与法人、商号的名称权相差悬殊,而且与自然人的其他人格权如肖像权等,也有很大的差距。姓名权的精神利益是其基本、最主要的利益。命名权自我命名权就是自然人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自然人的姓,原则上不能选择。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有子女随父姓的习惯,但我国现行 婚姻法第 22条 姓名权漫画规定:“ 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如果自然人依法重新选择姓氏,法律也不应干涉。即使女子结婚后是在自己的姓名之外再加上丈夫的姓,也是依据当事人自
34、己的意志决定。姓名一般都是自然人出生时其父母确定,但这不是对自我命名权的否定,实际上是父母亲权的表现,是父母实施亲权的代理行为。自然人成年后,也可以通过姓名变更手续,变更自己的姓名。自我命名权的另一个表现是自然人选择自己别名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来确定登记姓名以外的笔名、艺名以及其他相应的名字,任何人都不得干涉。2.2.3 名称权名称权,是指法人及特殊的自然人的组合体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改变自己的名称以及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并不受他人侵犯的一项人格权。要正确理解名称权,应把握以下几点:1 名称权的性质是人格权,具有人格权的一切基本属性。名称权是法人、个人合伙、个体工商户之所以为主
35、体的基本权利之一,不享有名称权,民事主体不能成立。2 名称权的主体是法人和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等特殊的自然人组合。法人应包括企业法人和其他非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均是特殊的自然人组合。法律特征(1)从主体看,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都可以享有名称权。个体工商户的字号类似于从事个体工商业活动的公民所使用的别名或代号,而个人合伙的字号则类似于从事共同经营的两个以上的公民所共同使用的一个别名。(2)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的名称可以依法转让。这是它与公民姓名权的显著区别,也是人身权不可转.让原则的一个例外。(3)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的名称,须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经批
36、准后方可取得名称权。内容(1)依法决定自己的名称。1985 年 5 月 23 日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工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暂行规定第 2 条规定,企业申请登记时,企业的名称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定;准予登记后,在规定的范围内享有专用权,受国家法律保护。由市或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定的冠以市名、县名的企业名称,在市、县范围内享有专用权,在同一市、县范围内,同行业企业不得重名;在省、自治区一级或在全国范围内的均按此原则办理。企业只准使用一个名称;名称前应当冠以企业所在地的市名或县名(商业企业的牌匾可以不冠地名) 。企业不得使用下列名称:对国家、社会或者公共利益有损害的名称;外国国家( 地区 )名称;国际组织名
37、称;以外国文字或汉语拼音字母组成的名称;以数字组成的名称。此外,除全国性公司外,企业不得使用“中国” 、“中华”等字样的名称。(2)在经营活动中有权使用自己的名称。他人无权干涉,但必须使用自己的真实名称,不得假冒、盗用其他企业的名称。(3)依法改变自已的名称。但必须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企业法人变更名称的,还必须进行公告,否则造成他人损失应予赔偿。(4)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具有较高信誉的企业法人,其名称本身就构成一种财产利益。因此企业法人有权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有偿转让自己的名称,但转让后,企业不得再使用已转让的名称。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的名称权受民法等法律的保护。当他人侵犯自己的名称权时
38、,有权向法院请求保护。2.2.4 肖像权肖像权就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采用摄影术或者造型艺术手段反映自然人包括五官在内的形象的作品。肖像权为人格权之一种,是自然人对于肖像的制作权和标表使用权。法律上的肖像为自然人人格的组成部分,肖像所体现的精神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或派生出公民的物质利益。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是基于肖像上多方面体现了公民的精神利益、人格利益。.肖像权就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采用摄影术或者造型艺术手段反映自然人包括五官在内的形象的作品。 肖像权为人格权之一种,是自然人对于肖像的制作权和标表使
39、用权。法律上的肖像为自然人人格的组成部分,肖像所体现的精神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或派生出公民的物质利益。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是基于肖像上多方面体现了公民的精神利益、人格利益。主要内容肖像权的内容包括:(1) 公民有权拥有自己的肖像,拥有对肖像的制作专有权和使用专有权。(2) 公民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权或对肖像权进行损害、玷污。1、肖像制作专有权就摄影而言,即通过照相将自然人外貌形象固定在一胶片、相纸或其他物质载体上,使自然人的形象转化为肖像的全部过程。肖像制作专有权内容包括:一是肖像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他人、社会的需要,自己有权决定自我制作肖像或由他人制作自己的肖像,他人均不得
40、干涉;二是肖像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自己的同意或授权,擅自制作自己的肖像。非法制作他人的肖像,构成侵权行为。在理解“肖像制作权 ”时,我们经常是以为只要不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就不构成侵权行为,这是对法律的一种误解。严格意义上的理解应当是:是否侵害肖像制作专有权,取决于制作人在制作时是否取得了肖像权人的许可,未经许可进行制作的即使是以私藏为目的,不会侵害肖像权人直接的利益,那么,同样构成侵害制作肖像的专有权。以摄影人来说,你只要拿着照相机对准了自然人进行肖像摄影,如果肖像权人不同意而强行拍照,就是一种侵权行为。.2、肖像使用专有权肖像一旦固定的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制作出来),使独立于世,可以为人们所
41、支配、利用。尽管肖像的利用价值有普遍的意义,但享有使用专有权的只能是肖像权人。其基本内容是:一是自然人有权以任何方式使用自己的肖像,并通过使用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财产上的收益,他人不得干涉(但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二是自然人有权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并决定从中获得报酬(这需要与使用人平等协商,签订肖像使用合同)。三是自然人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3、肖像利益维护权肖像利益是公民专有的人格利益,他人不得干涉和侵犯。内容是:一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自己允许制作自己的肖像;二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未经允许使用自己的肖像;三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对自己的肖像进行毁损、玷污、丑化和歪曲。 一般原则是
42、:公民对自己的形象的再现权有权同意或者不同意在客观物质媒介上和空间里的再现自己的形象的权利;公民有权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权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权禁止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的权利。2.2.5 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它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定义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就其自身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而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人格权的一种。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
4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101 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
44、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2.2.6 荣誉权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 特征有二:其一,荣誉权的客体是荣誉的本身及荣誉本身所包含的利益。荣誉的本身是一种正式社会评价,它是荣誉权的客体。同样,荣誉所包含的利益也是荣誉权的客体。其二,荣誉权既是一种既得权,也是一种期待权。荣誉既得权表现为荣誉权人对其已经取得的荣誉及其利益的独占权,其他任何人都对这一权利客体负有不得侵犯的法定义务。荣誉期待权,即荣誉获得权主体在符合法定条件时,而组织没有授予其荣誉,就可以向组织主张应获得的荣誉的权利。荣誉获得权指向的对象也是荣誉,因此不影响荣誉权客体
45、的一致性。2.2.7 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民法学理上,有认为人格尊严是具有伦理性品格的权利,是主体对自己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统一,是对个人价值主客观评价的结合。也有认为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内容之一,也是一般人格权的最重要内容,是指民事主体作为一个“ 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社会地位并且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最基本尊重,是民事主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与其在社会上享有的最起码尊重的结合。2.2.8 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有独立为行为而不受他人干涉,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不被非法剥夺、限制自由及非法搜查身体的自由权利。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公民最起码、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参加各
46、种社会活动和享受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它是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进行行动和思维、不受约束、控制或妨碍的人格权。3 国外隐私法律分析美国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保护个人隐私的国家,就连三尺幼童的隐私也不例外。前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竞选期间为了造势,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立了一个名为“只是为了儿童”的网页。学童只要报上自己的姓名、电子邮址和邮政编码,即可通过网络收到戈尔的宣传材料。谁知这个网页却涉嫌触犯了一项即将生效的、最新的保护隐私权法律。该法律禁止在商业网站上向儿童提问,除非预先征得儿童家长的同意,以避免儿童个人信息泄露。美国保护隐私权的法案早在 1974 年就已通过生效,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最初就源于美国。
47、之后,又有财务隐私权法、联邦电子通信隐私权法、家庭教育权利及隐私法、计算机对比和隐私权保护法等不断补充进来,美国各州还制定了一些保护本州公民隐私的细化法律。在美国某些州,居民每天早晨扔在门口的垃圾袋,只能由垃圾处理公司的专用卡车运走。任何人如果未经许可擅自搬运或打开垃圾袋,都有可能面临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起诉。因为垃圾袋中常常难免会有信用卡收据、电话和购物账单、药品和避孕用品空盒以及私人信件等大量的隐私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及各州还不断出台新法、升级老法,从而使隐私权保护能紧跟时代步伐。德国早在 1954 年德国联邦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就将人格权确认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认定人格尊严、自治、隐私的权利是德国民法典第八百二十三条第一项中的其他权利。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并受到德国民法典保护。在 1970 年德国黑森州就颁布了德国首部地方性数据保护法,从而在全球开辟.了一个新的立法领域。联邦数据保护法和州数据保护法在 1977 年和 1981 年先后出台。1983 年,德国立法机构全面修订了数据保护法。为适应时代变化,德国又于 2001 年和 2006 年根据欧盟的新规定两度修订联邦数据保护法。虽然德国对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