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页脚1论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教学的冲击及其应对从解析到建构:关于民间历史文献学的若干理论思考黄腾华 郑振满(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摘要 深入分析民间历史文献学概念、学科边界及其特征、然后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的哲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最新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中国历史文献的基本理论探讨民间历史文献学理论、方法以及未来发展的着力点等问题,从而为民间历史文献学的独立提供理论支撑。关键词 民间历史文献;文献学理论;理论建构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E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思想政治课题(JBS09326)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JA11404S) 。作者简
2、介 黄腾华(1970.09-) ,男,河南汝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文化。手机:13799410703,邮箱:自 1900 年,敦煌经卷的发现开始,关于民间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与利用在我国学界不断展开并推向深入,迄今为止国内外许多的大学、研究机构均在从事此方面的实践工作,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只是把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方法和手段而“敏于行” ,对于民间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理论建构却“讷于言” ,以至于造成文献研究与文献学理论创新之间的疏离甚至是滞后。近年来,民间历史文献学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思想与理论更为深层次的哲学反思,有一批中青年学者正
3、在从事民间历史文献学的改革与创新。如何把一个个具体的个案,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论方法、学术洞见,在文献研究的实践之上,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研究的指导思想、应该遵循的原则、研究方法、研究的目标设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等进行经验的总结与理论的阐发,直至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与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含义关于“民间历史文献学”概念的思考概念(concept )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把认识对象共有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而加以定义,从而形成的一个思维表述单元。概念是一个学科理论构建最基本的元素。一切理论体系的建构都以概念为表述基础;
4、失之,理论体系则无所依附,无以言表。民间历史文献学的构建亦是如此。首先是“民间” (folk)这一概念的讨论。 “民间”是一个对应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对应的意思是讲, “民间”不是单独存在于我们的知识体系之中,而有着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官方”(official)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何谓“民间” 。页脚2“官方”一词来自于西方世界,西方社会称之为“official” ,特别是指“政府”(government) ,在中国封建社会应该称之谓 “官府 ”或者是“朝廷” 。而政府就意味着是少数人社会精英对多数普通人统治的庞大机构,代表着上层社会、精英社会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控制着社会主流的话语权。“民
5、间”在英语世界称之为“folk” ,其英文解释为:“folk art, stories, customs etc are traditional and typical of the ordinary people who live in a particular area”【1】p866,翻译为“民间艺术、故事、习俗等是生活在特定区域的普通人的传统而又有代表性的(文化) ”,所以西方世界的“民间”是特定区域的普通人的社会。而在中国, “民间”也有普通、草根(grass roots) ,生活在下层的多数被统治的广大民众,同时在区域上有地方、乡村的意思。他们的日常生活是被排除在官方记载之外,意识
6、形态与价值观念是受到主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所影响、左右的,在传统正史里多数是没有话语权,是沉默的群体。其次是关于“历史” (history)概念的讨论。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述,如卡尔 (Carr, E. H.) 著的什么是历史 、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 )著的历史是什么 、基思詹金斯(Keith Jenkins) 著的论“历史是什么?”: 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和怀特等书籍以及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等经典理论观点。实际上, 大英百科全书 (1880 年版)对“历史”作了两种简洁的解释:“一是指
7、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与行动(all the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especially the political, social, 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nation) ;二是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the study of past events as a subject in school or university) 。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套用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提出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与“批判的历史哲学”的概念,前者应该称为“思辨的历史” ,后者为“批判的历
8、史” 。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民间历史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来看,许多学者的研究是以民间文献为基础,为手段进行宗教、民间信仰、社会、经济、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而非纯粹历史学科的研究。 “民间历史文献”中的“历史”一词,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概念,是“思辨的历史”而不是“批判的历史” (历史学) ,而是过去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人与人的行动、事件以及事件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再者是关于“文献”概念的讨论。在中国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从汉代的郑玄、宋代的朱熹以及元代的马端临都倾向于把“文献”解释为:“典籍与贤人” ,后来词义缩
9、小为“记载关于典章制度、文人诗文的一切资料” 。到了 1983 年,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而西方“文献”一词是由比利时学者保罗奥特勒(P.Otlel,1895)最先提出,英文是“document” ,意为“a piece of paper that has official information on it”1p642。随着“新史学”的兴起,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一方面在民间广泛地搜集家族谱牒、契约文书、龟甲兽骨、金石竹木、乡规民约、信函书札、笔记日志、日用账簿等固态化的文献,另一方面也利用现代化的录音、录像设备进行民歌、民谣、戏剧、
10、祭祀以及个人经历的音频化与图像化,从而对非固态化、非物质或者是非文本的文献进行搜集。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利用、诠释文献所蕴页脚3含的深层次内涵。从这一学术现实出发, “民间历史文献”中的“文献”一词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含“典籍”又包含“贤人” (只是此处贤人即为普通民众) ,既包含有形的物质,也包括无形的声音、行动、心理与情感。通过对“民间” 、 “历史” 、 “文献”这三个概念的讨论与综合,我们得出一个新的概念“民间历史文献” 。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前三者的基础上,其定义应为:“过去或现在发生的、非官方抑或是流落在民间的官方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有形的与无形的资料。 ”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而
11、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建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之为“民间历史文献学”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关于民间历史文献学的学科边界思考学科边界(subject boundary) ,有学者称之为“学科之间的差别、分离与排斥性”而予以反对,这对于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但同时理论家巴赫金也这样说:“文化具有的系统的整体性,渗透到文化生活的每一原子之中,就像阳光反映在每一滴文化生活的水珠上一样。每一起文化行为都是在边界上显示充实的生命,因为这才体现文化行为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离开了边界,它便丧失了生存的土壤,就要变得空洞傲慢,就要退化乃至死亡。 ”2P323 因此,对于正在经历从无到
12、有,从小到大,从青涩到成熟的民间历史文献学来说,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学科边界,必须明白这一学科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常常提醒该学科研究者结构某些材料,舍弃另外一些材料,民间历史文献学才会有存在的依据与理由,才会逐渐确立其主体性、独立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本范式以及教学规范等。(一)民间历史文献学的学科特性1、民间性。民间历史文献是该学科与传统文献学的最大区别。过去我们研究文献,大多依据官方修订并认可的经史子集,研究的结果往往是王朝更迭、国家制度统治、王侯将相、英雄豪杰等在正史有所书写的事件与人物。而对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主体、历史的主人广大人民群众却甚少研究,即使呈现出
13、也是抽象的人、集合的人,他们的生存状态也概括性的,由他们所创造、保存的、数量众多的民间文献缺乏保护、整理、研究与利用,从而造成中国历史有骨骼而无血肉,有形象而不丰满,有情节而不生动。20 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都开始对以宏观权力为中心,以理性为特征的宏大叙事进行批判与反思,进而产生理论与实践的反动以微观权力为中心,以感性为特征的微观理论范式。在中国文献学上,这种“碎片化历史”的后现代叙事表现为,不断地在从官方向民间、从宏观到微观、从精英到草根、从文本到田野,从理性到感性、从统一到差异等的转变。在此种学术背景下创立的民间历史文献学就是以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与利用作
14、为其中心任务,努力接近广大人民群众最为“真实”的生活状态,尽最大可能的去还原政府与社会、精英与民众、上层与下层、民族之间、宗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使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更无限接近于“真相” ,更为丰满生动、立体可感。2、广泛性。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从地域来看,研究的民间文献既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也包括世界所有的华人社会,如侨批的研究。从研究的文献种类来看,有谱牒、有书信、有文书、有契约、有字画、有陶瓷、等等,形式多种多样,几乎涉及所有的文献种类;从文献的内容来看,有宗教信仰的、有商品贸易的、有婚姻家庭的、有宗族组织的、有地方社会的,等等,涵盖了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15、面;从文献的时间来看,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文献时间跨页脚4度大,历经时间久;从研究方法,既有传统文献学的校勘、辨伪、辑佚等传统方法,也有田野、访谈、统计、分析等现代方法;从学科定位来看,其应该是文献学下属的专科文献学,也是历史文献学下属的单一文献学。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民间历史文献学”的广泛性。3、应用性。这一学科特性决定了“民间文献学”必须而且始终坚持以“民间文献”的研究为中心,在广泛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对所占有的文献进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度的解析,根据文献以及文献背后所蕴含的的信息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这种由解读文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16、解决问题的研究理路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提出假设寻找文献分析文献提供支撑验证假设的正确。 “民间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理路决定了其学科的严谨性、最为“科学”的、最大可能的“真实性”的研究。从另一方面讲,民间文献的发掘、整理、保护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也是“民间历史文献学”的重要任务之一。4、交叉性。俄国的巴赫金认为学科设立都有其交叉性。他说:“某一文化领域(如认识、道德、伦理、艺术等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所构成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是这一领域的边界问题。 ”“只有在不同视角的边缘上才产生对这一视角的迫切需要,这一视角才能为自己找到可靠的根据和理由” 2P323-324, “在这一含义上我们方可说,每一文化现象,
17、每一单独的文化行为,都有着具体的联系;可以说它连着整体却是自立的,或者说它是自立的,却是连着整体的。 ”P324 现代学者关于民间文献的研究在方法上不再仅局限于传统,也经常运用人类学、宗教学、传播学、社会学的方法;在研究的内容已从政治、经济、重要人物拓展到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伦理等,而后者的研究往往又不能脱离政治与经济,从而形成内容上的交叉,历史的充实;在研究这方面,从历史学者到社会学学者、宗教学学者、经济学者、人类学学者等研究者的交叉,研究成果也是交叉的、混合的,呈现出的对于学科边界的跨越、超越甚至是淡化。5、时空性。民间历史文献产生于民间,保存至今都历经岁月的洗礼,当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则是
18、融空间感与时间感于一体。具体到民间文献的某一类别甚至更细致到每一件文献时,它的产生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紧密相连,脱离了产生的空间去研究民间历史文献会产生研究者与文献的疏离,不能真实再现或者更为接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来面貌;同样,对于民间文献的时间性也是如此,当我们去整理、研究与利用一类或是一件民间文献时,我们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与“知时论事” ,否则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二)民间历史文献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首先是民间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区别与联系。民间历史文献学属于文献学,外延大于中国文献学和中国历史文献学,涉及古代与现代,兼济多种专科文献学。具体来说
19、,从研究范围上,它比中国历史文献学要大,中国历史文献主要专注于古代典籍,专注于国内,而民间历史文献学专注于民间文献种类繁多、数量众多,不仅研究国内,而且也关注国外的华人文献甚至于外国人所写的、所藏的与中国有关的文献,时间也没有限制在古代。研究方法上也突破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辑佚等方法,吸收了西方实证科学以及人类学的方法。其次是民间历史文献学与其它专科文献学的区别与联系。民间历史文献学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民间文献学,因为我们对于历史的定义是动态的时间而非静态的学科;而与地方文献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地方文献包含有地方的官方文献,而民间历史文献也不包括地方志一类的官方文献
20、,其余的外延基本相同。与文学文页脚5献学、中医文献学、陶瓷文献学、法律文献学、宗教文献学、社会文献学,等等,主要体现在文献的范围、研究者、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指向等方面的不同。最后是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心任务的不一样,研究理路也有所不同,表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民间历史文献讲究的是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想象、妄加决定或者大抒个人想法。而其它人文学科如文学则需要大胆想象、直抒胸臆。这些的不同大概也是学科边界的另一种体现。三、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关于民间历史文献学理论建构的思考“任何学术总是材料与理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结合而发展的。理论不可能毫无事实的根据,
21、对事实的理解也必然促进理论不断深入。 ”“没有丰富的资料发掘作为依据,我们对历史的理念就会是空洞的,而没有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就会是盲目的、武断的。 ”3因此,民间历史文献学必须以文献的发掘为基础,继承与发展传统文献学理论,吸收与融会现代文献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新的理论观点,建构一套符合民间文献研究的理论体系。(一)继承中国传统文献学理论与方法我国传统文献学发端于周宣王时期的宋国。 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以那为首。 ”据此可以认定,正考父是我国有文献可考的第一位文献学家。从那时开始,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以孔子、孟子、刘向、刘歆、司马迁、班固、郑玄、刘知几、马端临
22、、郑樵、朱熹、钱大昕、章学诚、俞樾、陈垣、张舜徽为代表一大批文献学家。他们既从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他们的实践工作、思想观点、研究方法、文献著述与他们生活的时代与社会一起,构成了传统文献学以经学研究为中心、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兼具“形、法、史、论”的成熟理论体系 4。后起的民间历史文献学,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以此为理论创新的基石,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大厦。1、继承融合贯通的学术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六经皆史”的观点,明代黄宗羲云:“学问之事,析之者愈精,而逃之者愈巧” 5,因此,张舜徽先生说:“郑玄没有融会各家经学的说法,怎
23、样能沟通今古文,重新替群经作注解?这些人做学问的面本宽,和那般局限于专经研究的五经博士比较起来,知识领域便截然有广狭之不同后世学者像宋代的郑樵、朱熹,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都是走的这条宽广的路” 6。这些颠覆了长期以来某些学者把“六经”神圣化的认知,反映了经与史的融合,凸显了文献工作并不是仅为整理而整理,是为了研究历史、解释历史、认识历史。后世的学者大多把文献与历史相结合,自觉地把某一种文献看作是独立的又看作是联系的、某一种文献的载体是历时的也是共时的、某一种理论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犹如文献的载体从甲骨到金石,又到简帛,最后到纸张,又如“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共同发展
24、一般。传统文献学者的历史观是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和唯物的。民间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建构首先是要建立一种客观公正、唯物辩证的学术观,将文献以及与文献相关的人物放置于历史的场景中去看待、去理解、去研究,切忌根据主观意志的拔高与矮化。2、继承以类相从的分类理论。任何文献都是有内容的,而任何内容也都是有形式的,内容与形式是文献的两个本质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校理群书时,十分重视学术的传承、书籍的性质,促进我国文献学分类思想的不断发展。到了宋代郑樵时,其在前人的学术传统的基础之上,提出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编次必谨类例”以及“类例既分,学术自明”的思想观点。页脚6由此可
25、见,传统文献学分类理论正是从文献的内容或形式出发,根据文献的载体、文献内容的体裁、文献内容的义例、文献的体式等分类标准,把浩瀚的传统文献分门别类,秩序井然。而民间历史文献的种类远远超过传统文献,必须首先建立一套民间历史文献的分类标准,形成一个系统的民间历史文献类目,有利于探寻民间历史文献的源流,有助于研究和利用民间历史文献,解释宏观史学不能解释的历史,揭示出长期远离传统史学家视野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3、继承从文字开始研究文献的治学理路。张之洞云:“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
26、就远大。 ”7顾炎武说:“读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至于诸子百家之书,也莫不然” 8,清代惠栋也云:“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意” 9。这些思想观点阐明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治学理路是从语言文字开始的。只有精通音韵、训诂这些文献学研究的基本功夫,才能正确的解读文献,最终才谈得上利用文献。民间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远大于此,因为民间历史文献中既有古代与现代,还有不同区域、不同方言、不同民族等等诸多传统文献学所不曾遭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其前提就是从语言文字开始、从阅读文献,把握其正确的意思表达为治学之基。4、继承传统与现代古籍整理的研究方法。长期以来,文献学家把目录、版本、校
27、勘、辨伪、辑佚、训诂、编纂视为传统文献学实践工作必备的方法。每一种方法有着自己的概念、原则、具体运用的对象等,学者们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形成新的学科门类,如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等。正是这些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方法,网罗了古籍的佚文,保证了古籍的准确与传承,理清了学术的流变,便于后世学者的利用。民间历史文献学要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吸收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和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现代研究方法,确保民间历史文献是在正确无误、真实可信的基础进行的研究,解读文献时要弄清版本演进、根据历史与区域的语境去阐释文献背后可能接近于历史原貌的人、自然、社会。(二)吸收国外情报学理论与
28、方法国外情报学起源于文献学,源头是国际目录学会(IIB) ,1931 年 IIB 改名为“国际文献学会” (IID) , 1937 年更名为“国际文献联合会” (FID) 。20 世纪 30 年代传入美国得到极大的发展,1968 年美国人把文献工作协会(ADI)改为美国情报科学学会(ASIS) 10。国外情报学的理论基础是极为广泛,横跨了人文与自然两大学科门类,具体说来包含图书馆学、文献学、计算机、数学、语言学、经济学、系统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哲学等。情报学的基础理论是相关性、离散性、集聚性等基础理论,具体的研究学派有文献计量学派、交流学派、知识学派和决策学派和伴随着信息社会
29、兴起的文献信息学。在诸多的理论之中,民间历史文献学应该吸收的理论与方法是:1、文献计量学派的洛特卡齐夫定律与文献引用定律。美国情报学家洛特卡(A. J. Lotka)认为,文献的作者或是编撰者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这一角度研究他们的著述或者编撰规律,揭示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情报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与之相比,语言学家齐夫(G. K. Zipf)从语言词汇的角度来研究情报似乎更适合民间历史文献的研究。齐夫认为,自然语言词汇的分布服从“省力法则”当用语言表达思想观点时,我们好像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单一化的力”和“多样化的力” 。在写作时,一方面作者希望尽量简短省力;另一方面读者以每个概念都
30、能用一个词表达,理解起来最为省力。这样通过研究词频与词的等页脚7级,可以更好地研究民间历史文献的作者更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另外,文献引用定律是研究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分析文献的老化、离散和聚类等特征,我们也可以借用来服务于民间历史文献形式之间关系、文献内容之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2、交流学派的社会传播理论。萨拉塞维奇的理论是研究情报传播现象的本质及有关规律,进而阐明实现情报传播的社会情报系统的职能、要素、特点和规律。这一理论运用民间历史文献,可研究文献的形成、传播及其传播规律,还可以研究文献传播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民众心理及其文献的传播对于区域社会、地方政府或者宗族等影响,更好地揭示
31、民间文献的地域性。3、知识学派的布鲁克斯理论。布鲁克斯(B. C. Brookes)以哲学家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为基础创新产生出“知识基础论” 。他认为,一个人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吸收了情报而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情报与知识在本质是相同的。知识学派理论可以解释宗教、习惯法、民间信仰、民间音乐、民间艺术、民间歌谣等文献对于人格的塑造、对社会的教化。4、文献信息学理论。文献信息学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它是研究文献信息的搜集、存贮、转化、传递、利用与组织管理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1P1。文献信息学的基本原理有系统原理、生命周期原理、效用原理、社会聚集原理和技术
32、演进原理。系统原理认为,文献信息的创生、传播、过滤、序化和施效是一个前后衔接、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一个环节是一个子系统,这五个子系统又组合成一个大的系统;生命周期原理则认为文献信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价值逐渐减小;社会凝聚原理的具体表现是:“社会成员通过对文献信息共享,形成并发展社会群体、维系社会成员共同的使命感,从而实现组织社会的工程” 11P21-22;技术演进原理主要阐述了文献在历史发展的载体、记录、传播及贮存等将会随着科技的变化而变化,但同时也会多样化的存在;效用原理主要是指“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能力与功用”与“消费者所感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 12。这些基本的原理给予民间历史文献学理论建构的
33、启示:民间历史文献的产生、编纂、分类、传播、施效也是存在着系统的,民间历史文献尤其是一些民间信仰更多地体现出生命周期,民间历史文献如族谱、乡规民约、宗教信仰等所体现更强的社会聚集性和效用性,民间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与利用应该与时俱进,采用更信息化的手段与方法,构建开放的文献信息平台,使民间历史文献走出民间、走出学者的书屋,到无限宽广的网络世界中去以满足更多研究者的需求。(三)融汇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以物理、化学、生物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开始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到了 18 世纪末期,西方社会科学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榜样,追求人文知识的科学化、理性化。随着西方资产阶级工业革
34、命的逐步深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遏止的潮流,再加之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以统计学与人口统计学为先导的社会科学也掀起了独立浪潮,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先后自成体系。及至上个世纪 60、70 年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又出现反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无论是历史上的学科分化,还是当今的学科交叉,一代代学人都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与汗水,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果实。当今,西方社会科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突破学科的边界,综合运用多种理论与方法进行交叉研究,这对于样式多样、内容博大的民间历史文献无疑是更为适合的学术研究路径。1、超越西方社会科学的学科门类。经过研读、分析大量中外
35、民间历史文献学页脚8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主要融汇了西方语言学、后现代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人口学、政治学、考古学、文化学、统计学、地理学以及音乐艺术、建筑雕刻等诸多学术门类。具体运用则是根据民间历史文献的内容与形式,没有固定的学科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完全是靠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与眼界。2、融汇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流派。无论每一个学科门类,西方社会科学都产生出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与理论观点,它们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过程以及不同的研究结论,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在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问题,就有以美国社会学家 M.J.利维、W.E.穆尔为代
36、表的现代化理论,有美国经济学家 A.G. 弗兰克为代表的依附理论,有以美国社会学家 I.沃勒斯坦和 T.K.霍布金斯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以及马克思的 “冲突理论”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则有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大阶段(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观点,有丹尼尔贝尔、托夫勒的三大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观点,还有斯宾塞(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迪尔凯姆(机械联系社会与有机联系社会) 、弗雷德曼(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埃尔顿梅奥(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等人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大阶段的观点。谈到政治的时候
37、会涉及政党理论、权力理论、法治理论与制度理论;谈到经济时,有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的古典经济学、后有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此后又有美国的托宾和索洛、澳大利亚的斯旺和英国的米德等为代表的增长经济学,20 世纪 80 年代又出现了内生经济学理论;谈到人的研究,有宗教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等,有传播学学派、有美国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等;谈到历史,有宏大叙事的史学还有微观史学,有现代史学与后现代史学等诸多的学术理论与流派观点不可能齐聚于民间历史文献理论一身,这就对于民间历史文献的研究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必须具有“史学、史识、史才” ,必须具有融会贯通的学术修养,同时在构建学科
38、理论时理应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介绍以使晚生后学有所依傍。3、综合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化过程中,西方社会科学不断学习与借鉴自然科学的可证实方法,并运用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从而使自己的立论基础可感、可证,论证过程逻辑严密甚至具体可见,研究结论尽量贴近实际或者真实可信。在此情况下,一些具有自然与社会属性的研究方法应运而生。(1)田野调查法(field research method)。田野调查也译作田野工作(field work)或者实地考察,最早运用者摩尔根,最终使该方法定型者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后来田野调查被广泛地运用民俗学、语言学、民族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古生物
39、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学者应该把实地考察作为搜集与研究民间历史文献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深入所要研究的社会场域去搜集民间历史文献,通过参与考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和深度访谈法 (depth interview)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辅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去深刻理解民间文献产生的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综合资料,然后通过对文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感性到理性的解读、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最后得出最大可能与历史本源接近的结论。田野调查的主要任务是“五 W”,即是谁(who) 、什么(wh
40、at) 、何时(when) 、何地(where ) 、为什么(why ) 。 “谁”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凡是涉及到民间历史文献的人物,都要尽可能的去弄清楚人物的生平、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社会地页脚9位与交往、性格特征等;“什么”就是首先要搞清楚民间历史文献的类别、源流与特点,田野调查听到什么、访到什么等;“何时”是指民间历史文献产生的年代、搜集到的年份以及中间历经的时间等;“何地”即是民间历史文献产生于何地、搜集在何地、相关文献的所藏在何地等;最后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物质文献或者是非物质的文献、为什么被访谈的对象要这样表述等?(2)社区关系研究法(the study of inter-co
41、mmunity relationship) 。田野调查的直接工作成果就是搜集到文献与形成田野调查报告。如何理解这些文献以及如何形成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区域的调查报告,不是只满足于文献的表象、浅层的内容以及所见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更应该去懂得顾颉刚先生的“历史层累”理论,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把“乡民社会中的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与“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和政府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相结合去描述与分析文献的产生、流传、内容等 13。社区关系、大传统与小传统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使民间历史文献的研究不仅更能显示出微观的合理性,更能丰满宏观的血肉。(3)统计分析法(statistical anal
42、ysis method) 。统计分析法是目前自然与社会科学研究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也是一种比较科学、客观、精确地解释与预测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运用民间历史文献内容与形式的数据、或者是研究者调查的相关数据,根据研究目的,运用数学与统计学理论,进行数学运算与模型构建,从而分析、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演进、变化规律。20 世纪 30-40 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开创者傅衣凌先生就利用福建永安的契约文书,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福建地方的土地价格以及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在民间历史文献的研究中,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中山大学陈春生教授等人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宗教与社会、地方经济、地方社会和政治之
43、间的关系等问题。(4)多学科、跨文化的综合研究方法(the integrated study methods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cross-cultural) 。因为,民间历史文献的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故而其研究方法已经超越了传统文献学、历史学甚至其他单科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如民俗学、社会学、地理学、统计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形成一种较为复杂的方法论体系。此外,研究者在分析、探讨民间历史文献时常常采用“历时态研究(diachronic approach)和”共时态研究(synchronic approach)两种方式。历时态研究
44、是对某一社会、某一特定区域或者是某一类的民间历史文献进行纵向的历史分析与研究;共时态研究则是对上述的民间历史文献进行横向的历史联系,通过分析不同社会、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种类的文献内容与形式,统计分析、比较研究民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四、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努力关于民间历史文献学未来发展的理论思考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界关于新史料的发掘、整理、出版与研究的蓬勃兴起,在欣喜之余,我们应该对大量民间历史文献出现后的分类、整理的难题、传统文献学知识的欠缺、研究成果理论的提升以及民间历史文献学理论构建的滞后等问题进行反思。(一)学科建设。在当前中国大学教育体制中,一门学科的独立不仅
45、需要一套理论体系,还需要有学科归属、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相关的单位建制等一系列的实践与理论去解决,这是一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民间历史文献学术界共同努力的问题。(二)平台建设。国内外的很多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都在搜集民间文献资页脚10料,从而形成了民间文献的“官方化” 。一方面,由于人才、资金等现实问题,大量的文献被束之高阁,没有形成研究成果,更不用说流通与文献的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许多学者想要利用相关的民间历史文献进行学术研究,可前往实地调查搜集时却已是“人去楼空” ,而前往现藏之地又受到路途、资金、权限等问题的制约不能如愿,从而造成了学
46、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国内外的相关机构与学者需要共同商议,达成共识,建立一个数字化民间文献数据库。如果条件不够成熟,可以先从一个单位、一个机构这样小的数据库做起,从小到大,从点到面,最后形成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学科、跨越单位、跨越距离的、共建共享、类似安卓操作系统一样的开放平台。(三)资金支持。从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出版发行,到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机构成立、教材编写,再到数据库与民间历史文献网站的建设、运行、维护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从文化传承与文献保护的角度,相关的政府部门、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有公益情怀的社会组织与个人均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予以支持与帮助。五、结语
47、综上所述,民间历史文献学的理论构建应该以分类原则、文献流变以及语境分析为指导思想,以传统文献的理论与方法为学科基础,融汇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理论体系,同时,争取政府与社会的资金支持,加快学科建设与平台建设,早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与理论体系。参考文献:1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66.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 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何兆武.历史与理论A. 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4洪湛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论题兼论建立文献学的完整体系J.杭州大学学
48、报,1987(2):86-95.5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十册)M.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87:627.6张舜徽.顾亭林学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62:2.7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58.8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3:73.9惠栋.九经古义述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0贺德方.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86.11张健.文献信息学概论M. 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2马谦杰、于本海.信息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85.13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