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文-甲骨文书法学习要点.doc

上传人:春华秋实 文档编号:2787199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甲骨文书法学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甲骨文书法学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甲骨文书法学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甲骨文书法学习要点【摘要】文字的诞生是人类告别蛮荒走向文明理性时代的标志之。汉字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它的产生宣告了中华文明的开端,同时,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也使汉字本身蕴育出独特的书法艺术。甲骨文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他已经具有了书法美学自身要求的诸多要素。在现在甲骨文的学习和书法创作中,就不得不对这些要素进行探讨,达到入古出新的目的。【关键词】甲骨文书法 线条 结体和章法 创作技法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书法的开端。作为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在线条笔法、结字、章法、乃至总体风格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具有稳定的空间结构,这使得中国的文字能作为独立的书法样

2、式而存在,并具有一定的书韵感。郭沫若在殷契萃编自序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 , “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他认为“足知存世契文,实为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 明确将甲骨文技艺界定为书法,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并且进一步论及甲骨文在不同时代的风格、结构与章法等。朱仁夫也在中国古代书法史说:“中国书法肇始汉字长生阶段,可以这样说,中华名族第一个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先民,就是第一个书法家。 ” 我个人认为汉字和书法是一对孪生儿,只不过汉字先于书法出生,书法是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是毋庸置疑的。汉字出现,先民

3、们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了审美的需要和能力,书法自发的成为一种审美的艺术。根据早期汉字的形态特点,对书写的要求自然而然要合乎美的法则。李泽厚说:“汉字书法的美也确乎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之上,即在它们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甲骨文开始了这个美的历程。 ” 启功也谈到殷墟出土的甲骨和玉器上的文字:“笔划的力量的控制,结构疏密的安排,都显示出写者具有精湛的锻炼和丰富的经验。.可见当时书法已经绝不仅仅是记事的简单号码,而是有美化的要求的。 ”甲骨文的时代,人们对书法的意识虽然还处于自发的阶段,但它们无疑已经属于作为艺术的书法了。从它在线条、结体、章法和风格等

4、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也可以看出它的书法价值和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而近现代书法家对甲骨文字的摹拟和借鉴,也同样是对于甲骨文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佐证。但是,现在的书写者在书写甲骨文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或者说是有很多要寻求突破的地方。我根据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学习甲骨文应该做到的几点要求1、要真正把学习甲骨文书法艺术作为自己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这是学好甲骨文书法艺术最主要的一点。这是因为这个“乐”字实在是太重要了。乐,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这种乐之精神,乐之境界,是学书者的必由之路。转变是循序渐进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终身为之奋斗。所

5、以,没点乐之者的奉献精神,想急功近利的话,大可不必涉足。以学习和研究甲骨文书法艺术为自己人生的乐趣,倾注自己的精力、心血和智慧,才有可能把甲骨文书法做好。2、要真正把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基本功练扎实。心态确立之后,苦练创作技艺、创作手法的基本功就成为能否学好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决定因素。甲骨文是区别于其他书体的一种独立书体,特别是由于它的书写工具的特殊,决定了它对书写基本功有着自己特殊的要求。我想,这主要有两点:一是,书写的甲骨文字必须符合甲骨文的基本特征,即基本字形特征为长方体、偏高。基本笔划特征为横平竖直,着力均匀,点划基本等粗,笔笔中锋,起笔和收笔略呈尖形,其转笔处少圆而多方折,保持文字的均衡感

6、等。 (关于这一点,我们后边会一一说明,这里不多做解释。 )二是,甲骨文书法艺术作品必须在题款中加注释文。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不认识甲骨文,如果没有释文作对照,别人就不知道你写的是什么内容,别人也很难判断你的用字是否准确,搞不好还会闹出笑话,起误导作用。3、学习者必须增强文字的功底和常识。甲骨文字自清光绪年间发现以来,至今已发现 5000 多个单字,经过广大学者、专家的研究,可以确定公认释读的甲骨文字仅 1200 有余。 .我们创作的时候,无法在甲骨文文字中找到完全对应的字,就必须通过其他的一些渠道来满足自己的创作,但又不能投机取巧,自以为是。所以要书写甲骨文,可以先集这些可以释读的甲骨

7、文字,组成新句、诗文,然后再书写。不过这对于一些缺乏古文化知识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却是很难的,所以在涉足甲骨文书法之前,必须加强对古文化知识的学习,切忌不可急于求成,盲目书写。4、学习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首先要悉心研读甲骨文,尽可能多拿甲骨文拓片来细心研读。在研读过程中做到一点一划地分析,一字一字地读,读懂并牢记于心。这样便于书写甲骨文书法作品时能够做到既快又准地从大脑储存中调出某一个字。其次,要认真临写。临写基本上可以分两步完成:第一步为“摹写” ,就是以拓片为底样,在其上蒙上一层透明纸,照样描写。为了能看得清楚,利于描写,可将拓片适当放大。“摹”是“临”的基础,是一种单调、枯燥、

8、重复的劳作,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直到能熟练掌握字形结构为止。第二步为“临写” ,这是关系到能否夺取学习甲骨文书法艺术最后胜利的攻坚阶段,也是最考验学书人意志品质和毅力的最艰难的阶段。别的暂且不提,单就要用柔嫩的毛笔写出如同刀刻一般瘦劲、均衡、挺拔、方折的甲骨文字来说,就绝非是一个简单的“难”字了得的。因此,要有持之以恒、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二、甲骨文书法的技法要求简单的说:“中国书法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能成为一门艺术,最基本的原因在于汉字和毛笔的特殊性。汉字的特殊性产生了中国书法这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意味,而毛笔的特殊性丰富和拓展了形式意味的内涵。 ” 他们认为中国书法有两个

9、重要的因素:其形式意味和笔法体系。那么,早上古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都具有这样的条件。甲骨文作为第一代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它建立起字法、章法、笔法完整意义的书法秩序,从而使书法这一艺术样式获得有效的独立。相较于半坡刻符的象形符号的贫瘠和图 1 大型涂朱牛股刻辞.空间感的缺乏,甲骨文已具有稳定的空间结构和笔法意识,这是书法韵味感产生的前提。康德说:“每一艺术是以诸法规为前提,在它们的基础上,一个能被称为艺术的作品才能设想为可能的。 ” 这里的“法规”也就是“每一艺术”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艺术的艺术规定性。对于甲骨文书法而言,其艺术规定性首先取决于殷商甲骨文书法自身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字素

10、材、契刻特征、空间特征。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甲骨文书法艺术规定性的具体表现,也是甲骨文书法安身立命之根本。书写时必须先要考虑到甲骨文对于各个方面的规定性。甲骨文大多是用刀刻成,而且是在坚硬的龟甲之上,所以从材料上看,都是坚硬的。以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做到精雕细凿,但是也显示出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这里客观的规定性决定了甲骨文硬朗、刚硬的外观风格。 (见图 1)这是契刻特征的规定。“材料只是一个形成甲骨文风格的个别因素,这是因为它的本身是缺乏有机性。如果没有艺术家的用心,没有一定的历史条件提供方便,它就无法在艺术王国里保持它的地位” 。 因此,材料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之美。但是甲骨文的美不仅仅是这样。甲

11、骨文书法里有强烈的空间特征:因形生势、随机变化,自由跌宕而又自然天成。甲骨因其质地坚硬、空间狭小, “故古人于此,实费甚大之经营,求其布置之妥帖。 ” 郭沫若先生说,甲骨文“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 ” 宗白华先生指出甲骨文书法“大小参差、牡牝相衔,以全体为一字,更能见到相管领与接应之美。 ” 契刻者一方面“精心结撰” ,一方面又随机变化,从而使甲骨文的艺术空间精严而率意,错综而调和,富于变化而生动奇妙之至,显示了契刻者非凡的创造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书家个性的存在和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我们把甲骨文视作非自觉书写书法

12、形态时,我们并没有立意把甲骨文排斥在艺术范畴之外,而只是从一个比较纯粹的艺术化立场来对甲骨文书法审美的非主体化予以文化界定。由是,在这一前提下,也就使我们无法绝对回避、忽视甲骨文书法存在的书家个性问题。书家个性并不等同于书家主体意识,它的禀赋生理因素在这里要远远大于文化精神因素。由此,虽然在殷商巫文化背景的笼罩下,书家审美风格难以逸出整体文化的普遍规定,但却有可能将书风揽入自我个性的演绎中。.综合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康德说的规定性,正是这些客观的规定,决定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了甲骨文这样伟大的艺术,也决定了甲骨文书法整饬、古朴、刚硬的特点。 我们要学习它,就要透过刀锋看笔锋,掌握其刀法去体会

13、笔法。甲骨文以直笔为主,表现其雄强有力,瘦劲犀利。但也有弧形曲画,回环婉转,仍能挺拔有力,古拙秀雅,天趣妙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在文中我选择了图 1 这一片比较完整的拓片,就以他为代表,来看甲骨文这些具体的特点: 1.直线多曲线少。甲骨文契刻是用刀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进行的,笔画多用直线,其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连接而成,或者是一刀刻成的。2.单刀多双刀少。在甲骨上单刀契刻的线条,一般是两头尖、中略粗,笔画显得瘦硬,挺拔、爽利,富有立体感。双刀契刻并在起笔和收笔处横切一刀,呈齐头形,同样显得浑厚有力。3.细笔多粗笔少。一般说来,单刀契刻的字笔画较细,粗笔画的字多出于殷代后期,而且多为先书后刻

14、,字迹一般起笔重、收笔轻,起止运转清晰。4 方笔多圆笔少。甲骨文虽然笔法有方有圆,总的是方笔居多,有作圆形的,细如游丝,圆浑有力。5 字体成长方形,大体是偏高。基本笔划特征为横平竖直,着力均匀,点划基本等粗。把握住这些基本的特征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考虑用笔。书法艺术是一种文字书写艺术,甲骨文的书写,与其他正书同属方块汉字范畴,要按照汉字的书写特点用笔。书法用笔,千古不易,多采用中锋行笔为上乘,中锋行笔是继承篆书以来传统笔法,笔画浑厚,从任何角度观赏都是圆柱体的艺术美感。侧锋用笔往往力度感、节奏感显得不够强。甲骨文书法艺术创作时,采用硬毫笔书写为宜。以笔代刀,采取中锋略侧为主,出锋和藏

15、锋兼用的笔法,用笔要干净利落,直来直往,转折处圭角分明,起笔不藏锋,收笔不回锋;也可吸取篆书笔法,起笔藏锋、行笔中锋、收笔出锋,运转自如,提按疏宕,力度感强。直形笔画显得瘦硬挺拔,方直严整,端庄平正;孤形笔画仍能回环婉转,挺拔用力。写出既有刀味,又有笔意的书法作品来。切忌逸笔草草,形似瓜蔓,曲折无力,有失甲骨文挺拔神韵。.三、甲骨文书法的线条要求中国的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乃在于透过系统的线条而呈现出有意味的造型,并在通篇的布局中给人以美感。甲骨文继承陶文的线条传统,因契刻的要求,甲骨文的字形由粗笔改细笔,由实笔改勾廓,将文字象形由写实的图形模拟,变为抽象的线条,将结构的空间性寓于线条的时间性之中

16、。通过线条的律动进行创造,甲骨文的书写以象传神表意,推动了中国文字的线条化,从而使汉字更自由地体现出生命的情调,并且加强了它的抽象意味和符号特征。这种线条化促成了汉字特有的书法艺术的诞生。从甲骨文开始,中国文字特有的运用线条的韵律进行创造的书法艺术就诞生了,并且形成了数千年的悠久传统。甲骨文的线条作为抽象的符号依然包含着丰富的形象意味。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说:“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孳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 ” 这种观点在宗白华思想里是一以贯之的。在另一篇文章里,宗白华还说,中国的文字虽然渐渐越来越抽象,不完全包有象形了, “但是,骨子里头

17、,还保留着这种精神” ;“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在模拟的基础上又超越了模拟,具有表现的价值和符号意义。“甲骨文字象形字藉由绘画线条的起伏飞动,赋予宇宙自然万物最优美的律动。 ” 甲骨文的线条,让人体会到宇宙万物的生命节律,从中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对象的感知能力和宇宙意识。通过线条,古人表现了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并且更直接地以抽象的形式体现了对象的自然意象。同时,在甲骨文中,这种意象既是书家(贞人)感悟自然物态的结果,同时又寄托着书家的

18、情感。甲骨文既与感性自然的神态相契合,又与主体的心灵情状相契合。既妙同自然,作为自然生趣的象征,又表现自我在线条律动中包含着主体的意味、情趣和精神风貌。不仅如此,古人还以线条所凝成的字为生命体,着力表现字的姿态、情感和气势。在那或遒劲或优柔的线条中,甲骨文字显示出刻写者的个性,也显示了他们对于字形的不自觉的审美追求。商代甲骨文的线条在刀法的基础上包含着深厚的笔意。刻写工具和书写材料的限制,虽然使甲骨文的线条不及毛笔那样相对挥洒自如,却同时也给甲骨文线.条的表现力留下了余地。刻字的人们娴熟练达,笔力劲健,笔意流动于其间,使这些文字栩栩如生,神态可鞠。在甲骨文书法中,主要有点画、直笔和圆笔三种。根

19、据甲骨文线条的特点,我觉得甲骨文书法作品要具备以下三点:首先,要有刻意,由于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契刻而成,因此书写甲骨文,先要研究其刀法是如何契刻的,用笔时要讲究如何体现其契刻韵味。否则,就很难像甲骨文了。其次,要有甲骨文的书意。甲骨文除契刻卜辞外,还有书辞,这些书辞是用毛笔书写的,作为书法艺术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使我们见到了殷人手迹,使我们从书辞中吸取神韵,运用毛笔点画的技巧,创造出既有立体感,又有层次感,变化多端的艺术作品。第三,要吸取各种书体之长,特别是篆书的优点,同时借鉴前人走过的路子,习作中博采众长,广积薄发,写出自己的甲骨文书法艺术风格来。四、甲骨文书法结字、章法的要求结字和章法,

20、指的都是书法的结构。结字是指单字的结构,章法则是指通篇字的布局。它们既各有特点,又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有一定的共同特征。甲骨文书法的结字(又称“结体”),这就为汉字的字形形态奠定了基础。所谓“结字”是指由疏密、宽紧、开合等方面所形成的字的间架结构。从总体上看,甲骨文纵横欹斜的结字,疏密错落的排列,顺其自然,给人以恣意潇洒、浑然天成的感觉。线条的造型巧夺天工,结构的搭配合理自然。虽有错综变化,但总体上显得均衡、对称、稳定。在以人为中心的观念的基础上,甲骨文的结体体现了书家对宇宙法则和造化神功的体认。其字体大都以长方形为主,也常常由于字的形体结构和章法的关系,而变得形态多姿。甲骨文作为书法的艺术,

21、并没有严密的规整的字形,而常常是随体异形的。由于字体具有象形的特点,甲骨文字在结体上随体赋形,任其自然。字如其形,方圆多异,长扁随形,且许多字在结字上显得端庄平稳,也有好多的字表现出对象及其动作的内在神韵,显得栩栩如生。甲骨文结体或规则或随意,随意却是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之上的。甲骨文的字体结构虽以端正为基础,却不拘于端正。在字的结构上却常常显示出灵活性和生动性。其形体态势,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因势而行,不拘一格,又以一个重心为基础,使其动静起伏,总体上显得平稳。.在偏旁部首的结构上,甲骨文有着均衡、对称、稳定等特点,显得灵活、自由。如在均衡上体现出上密下疏的特点,在对称上,又常常显示为上下对称、

22、左右对称、多向对称等特点。同时,甲骨文又是灵活多样,活泼自由的。其上下前后,多不一致。可以根据书写需要或书家习惯,信手安排。甲骨文书写的匠心经营还显示为由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所形成的通篇布局,即“章法” 。一片优秀的甲骨文字,集众字而成篇,显然都是书家巧妙构思的结果,而且笔势随着情感的起伏而波动。朱桢认为:“甲骨文章法的特点是:字字错落有致,行行行文自然,纵横依其势,变化因其形。 ” 一片甲骨文字,或疏落有致,或谨密严整,或有纵行而无横行。字大者超过半寸,小者细如芝麻,显得规整、精美。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甲骨文一般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

23、左依次排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甲骨文在刻写布局中,其字形大小不一,参差错落,穿插互补,前后呼应,且抑扬顿挫,行文自然,纵横依势。或均衡、或对称,大体上显得稳定。它们大都在纵的方面大体成行,横的方面则为有列与无列并存,其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行与行之间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从整体上透露出韵致和美感。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后人形容郑板桥的书法的所谓“乱石铺街”的章法,同样适合于甲骨文书法。我们学习甲骨文章法,首先应从全篇着眼。无论是一篇字,还是一行字,都应疏密

24、相间,当疏则疏,当密则密,变化有节奏。其次,注意字形大小悬殊,长短变化,宽窄多姿,错落有致,自然和谐。第三,注意散正。做到俯仰向背关联,下字稳定上字,上字收尾,下字承接。第四,多款多样,下行而左,下行而右,随形而异。甲骨文书法作品的创作,要因事而异,无论是中堂、条幅、横幅、对联、长卷或扇面等,要想创造一个好的章法,必须审时度势,视其创作需要,深入构思。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持笔挥毫,一气呵成,达其神韵。使自己的作品,随着思想的发展,创作出有行气,有节奏韵律的艺术作品。.综上所述,甲骨文书法创作,要经过继承书学传统,掌握甲骨文的特点,无论源自契刻还是书写的,用笔上要做到有粗有细,有方有圆,瘦劲挺拨。

25、文字结体,在大小长短,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显示出均衡对称,重心稳定的格局。章法布局参照甲骨大小及各异的形状,错落有致,浑然一体的不同风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展现其古朴自然的艺术美。融会这些传统的艺术特点,通过我们的笔墨技艺展现于纸上,创作出好的甲骨文书法艺术作品来。注释郭沫若殷契萃编第 10-11 页 科学出版社 1965 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第 1 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6 月李泽厚美的历程第 50 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启功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现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0.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 2009 年 9 月版黄惇 李昌集 庄熙编著书法篆

26、刻第 1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年德康德.判断力批判 (上)宗白华译 第 153 页 商务印书馆,1964 年陈振濂书法美学第 210 页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年陆维钊书法述要第 43 页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 年郭沫若殷契粹编序言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年宗白华哲学研究-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1962 年 1 月版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三卷 )第 404 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林宏田甲骨文如诗如画序第 6-11 页 光复书局 1995朱桢殷都学刊浅说甲骨文书法艺术 1989(4)参考书目1 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2 黄惇 李昌集 庄熙编著书

27、法篆刻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年3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4 郭沫若殷契萃编科学出版社 19655 陈振濂书法美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年.7 姚淦铭汉字与书法文化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On several Elements of the Creation Oracle Calligraphy Abstract: The birth of character is one of the symbols of human to civilization and farewell of wild. Chinese characters as the carrie

28、r of Chinese culture, it produced a declaration of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Han Chinese culture, uniqu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itself breeds a unique art of calligraphy. Oracle either learn from the Chinese point of view or perspect

29、ive of the art of calligraphy are already fairly mature. In terms of Chinese, it is already a complete character system. As in Calligraphy art, the calligraphy of Oracle also has the aesthetic requirements of calligraphy in many aspects. Discussion of these elements in the present Oracles learning and calligraphy writing for the purpose of getting something new from past.Key Words: Calligraphy of Oracle; lines; the organization of words and writing; creation techniqu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