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616405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5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Medical Psychology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 (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心理学分类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商业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心身医学:A 型行为冠心病 B 型行为肿瘤 c 型行为癌症一、医学心理学概述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medical m

2、odel) :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 17 世纪)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整体医学模式(1990) 生物医学模式 (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 、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3、。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 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

4、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认为健康是整体素质健康,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多种素质的完美组合。 WHO1990 年“生活方式病”-整体医学模式人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是一体的、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健康即整体素质健康,疾病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方式病”主要与行为卫生和生活方式有关)

5、 。医生要对病人进行整体诊断、治疗、护理,并提高病人整体素质健康,预防现代病。三、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承认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指导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健康概念的改变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的完满状态。WHO医学心理学是新医学模式中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第一阶段环境卫生:改善环境卫生、隔断、消灭传染源,预防疾病。第二阶段个人卫生 :母婴保健、围产期检查、免疫注射等提高个人体质,预防疾病。第三阶段行为卫生 ;改变有损健康的不良卫生行为习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现代病” 。(健康行为习惯

6、主要包括: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应激控制等)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适应临床疾病谱变化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临床疾病谱美国: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神经症各占 1/3中国抑郁症: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为 4-5%,约 7 千万抑郁症患者,成为中国医疗负担最大的第二号疾病。WHO 调查我国五大城市的大医院中仅有 1/5 的医生能正确诊断出抑郁症,仅有 1/5 的医生会正确处理抑郁症。每年受生物医学模式指导的医生滥开不必要的药物、检查、手术、误诊造成的医疗费用浪费难以计数。改善医患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有治疗作用。四、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医学心理学是 19 世纪 50

7、 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德国哥顿大学的哲学教授洛采(Lotze)于 1852 年出版了一本医学心理学的著作,最早提出“医学心理学”这一概念。六、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七、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个案研究抽样研究纵向研究横向研究 二 认知过程1.1 心理学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行为的影响的科学。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当代神经科学研究重点:心理与大脑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1.2 心理现象的分类个体心理2 认知过程认知(cognition )

8、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2.1 感觉感觉(sensation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意义感觉剥夺实验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心理学上把能够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阈限。心理学上把能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2.2 知觉(perception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区别 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受感觉器官的生理特性及外界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的影响;知觉是一种心理活动。感觉而知觉并非只是单纯地对环境中客观事实的反映,而

9、是其中带有相当成分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解释,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注意:不能完全分开。知觉的特性(1 )知觉的选择性(2 )知觉的整体性(3 )知觉的理解性(4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时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只有当刺激物之间存在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物才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知觉的整体性我们不是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组成部分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将整体知觉的组织原

10、则概括为:接近法则、相似法则、闭合法则、连续法则。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于知觉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以概念(词)来标记它。过去的经验和定势影响对当前事物的知觉。上述例子说明,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我们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有助于我们形成整体知觉,从而扩大了知觉的范围,使知觉更加迅速。 知觉的恒常性当外在刺激的物理特性受环境的影响有所变化时,我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视知觉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错 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不同于幻觉。视知觉错觉最多。2.3 记忆(memory)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信息加工过

11、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Ebbinghaus 的遗忘曲线干扰理论遗忘是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动机性遗忘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压抑。将意识不愿意接受的、令人痛苦的经验排斥到意识之外。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2.4 思维(thinking ) 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动机水平问题情景的特点定势认知结构的限制功能固着2.5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12、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三 情绪与意志什么事情会引发情绪?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情绪怎么来?事件 想法 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 行为反应1.1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 Emotions情绪是个体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在需求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激动状态;这种状态虽为个自我意识所察觉,但不为其所控制,因而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干扰,及其行为有促动作用,并导致生理、心理与行为产生变化。情绪的成因同一种刺激在不同人身上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会引起各种不同反应。因此情绪反应既受外在刺激影响,也受个人内在因素所影响情绪理论1.詹姆士-兰格:刺

13、激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生理状态上的改变,生理上的反应导致了情绪。2.坎农德学说:认为个体引起情绪时,生理变化与情绪经验系同时产生。3. 沙赫特辛格学说:认为是个体内在的生理反应与认知经验历程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个人过去认知经验以及对情境之感受与判断在情绪上扮演极为重要角色。情绪的组成(1 )认知评估:指对刺激内容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释与推论。(2 )生理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3 )表情反应:面部及肢体的表情反应 (4 )行为倾向情绪的解读正确性:60脸部表情带来最多的信息,其次是身体,声音的音调居末但脸部表情最易作假,身体、声音则易泄漏讯息女性重视脸部表情,男性则重声音与身体脸部表

14、情最能表现快乐、愤怒;声音则最能表现悲伤和恐惧;身体动作则表现情绪的强度,如握拳愤怒,搓手焦虑表情不只是情绪之副产品,有时表情也可以引发情绪经验。1.2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情绪可为为正向与负向两大类正向的情绪有喜爱与快乐负向情绪则有愤怒、恐惧与厌恶情绪与情感同属一种基本的感情作用,情绪比情感的反应激烈,它能使个体的身体与生理产生反应。1.3 情绪的作用人类行为是由需求促成的,所以每当个体有某些需求时,心理上就呈现紧张而失去平衡,而产生一种驱力,该驱力就使个体引起行为动机,而采取某种行为以达成其动机,来满足其需求。适应是指个体为满足其需求,而与环境发生协调作用的过程;亦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良好

15、适应至少要符合两个基准:(一)依个体而言,个体需求已获得满足,紧 张情绪已消除。(二)依社会而言,满足个体需求的行为是社会认可的。情绪的功能情绪可以激发或增强行为,提升工作的效果;亦可以阻碍或迟滞行为,干扰或消弱工作的成效。研究发现负向情绪,如紧张、焦虑、愤怒等均会导致身体疾病。心身疾病与个人的情绪问题或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情绪的抑压对癌症出现机率似有较高趋势猴子的心理学实验实验步骤 1:把一只猴子放在铜条里,双脚绑在铜条上,然后给铜条通电。猴子挣扎乱抓,旁边有一弹簧拉手,是电源开关,一拉就不痛苦了,这样猴子一被电就拉开关,建立了一级反射。然后每次在通电前,猴子前方的一个红灯就亮起来,多次以后,

16、猴子知道了,红灯一亮,它就要受苦了,所以每次还不等来电,只要红灯一亮,它就先拉开关了。这就建立了一个二级条件反射。预备试验完成。步骤 2: 正式试验:在这个猴子的旁边,再放一猴子,与第一个猴子串联在铜条上,隔一段时间就亮红灯,通电,每天持续 6 小时。第一只猴子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看到红灯就赶紧拉开关,第二只猴子不明白红灯什么意思,无所事事,无所用心,过了二十几天,第一只猴子就死了。第一只猴子是为什么死的呢?科学家发现,它死于严重的消化道溃疡,胃烂掉了,实验之前体检它没有任何胃病,没有溃疡,可见这是二十几天内新得的病。第一只猴子要工作,他的责任重,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老担惊受怕,它的消化

17、液和各种内分泌系统紊乱了,所以就会得溃疡。由此说明,不良的情绪会产生过高的应激值,将严重损害身体的健康。 某医学研究报告:患有严重胃溃疡的 75 个病人中,竟然有 63 人曾经有长期的紧张情绪经验;医学证实部份高血压、偏头痛或气喘等疾病也是长期生活在紧张情绪中所导致者。个体在发怒时的分泌物具有毒性,如心脏病者因发怒而致死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五倍,孕妇若经常发怒,流产的机率是正常人的三倍。情绪障碍 Affective DisorderMood disorder 心境障碍2 意志(WILL)2.1 意志的概念与特征意志(will):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2. 2

18、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人们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特点:独立性(自觉性) 、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韧性)四 人的心理现象人 格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一)人格的本质特征: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整体性“分裂人格”社会性“性格决定命运”(二)人格的心理结构1. 人格倾向性2. 人格心理特征3. 自我调节系统1. 人格倾向性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人格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主要包含需

19、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各种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2. 人格心理特征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3. 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 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20、。(四)人格特质理论1.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2. 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3. 大五人格理论1.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从外部行为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相互关联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卡特尔 16 种人格特质(16PF)乐群性 怀疑性聪慧性 幻想性情绪稳定性 世故性恃强性 忧虑性兴奋性 激进性有恒性 独立性敢为性 自律性敏感性 紧张性2. 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三因素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 J. Eysenck,1947,1967

21、) 外倾性:内倾外倾神经质: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孤独、冷酷、敌视等偏负面的人格特征3. 大五人格理论I 外倾性(健谈的、自信的、活跃的)II 宜人性(善良的、合作的、可信的)III责任心(有条理的、负责任的、可依靠的)IV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平静的、非神经质的、不易发怒的)V开放性(明智的、有想象力的、独立思考的)二、需要需要(need )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三、气质与性格气质(temperament)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活泼好动 安静稳重 粗枝大叶 细腻 特点:先天的,无好坏之分性格

22、(character ) 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诚实虚伪、勇敢怯懦谦虚骄傲、轻信多疑勤劳懒惰、果断忧柔寡断特点: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同时也受生物学因素影响。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类型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水浒传的李逵。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善于交际、灵活多变、注意易转移、情绪情感易生易变,体验不强,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粘液质安静稳重、交际适度、反应缓慢、寡言少语、善于克制、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不易转移,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抑郁质行为孤僻、多愁善感、体验深刻、高度敏感、观察细致、情绪不易外露,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A-

23、B 人格类型A 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 B 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 型人较 A 型人更适合,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 四、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的种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intelligence,智力特殊能力 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 关系:一般

24、能力在某种活动中的特别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瑞文推理测验举例 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 晶体智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 液体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20 岁以后到达顶峰,30 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了 25 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日渐平缓。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cognition ability)人脑加工、存储和提

25、取信息的能力,即一般所讲的智力。操作能力(operation ability)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sociability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五 心理学理论主要内容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心理生物学理论精神分析意识层次理论意识(conscious)意识层次论是个人所觉知的部分,只占心灵总体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无意识储存了个人所有的经验、记忆,以及被压抑的需求和动机。它无法直接观察,但可由梦、催眠、等得知有关无意识的线索。前意识(preconscious)人格理论发展理论口唇期(01 岁):安全感和信

26、任肛门期(13 岁): 自我控制前生殖器期(36 岁):性别认同、性取向潜伏期(611 岁): 探寻外在世界青春期 (11 岁开始):被同龄异性所吸引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使当事人处于松弛的状况下,立即说出当事人心中所流露出的任何情感或想法,不必经过意识的审察。梦的分析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梦为通往无意识的王道,人一切无意识的欲望、需求和恐惧都会在梦中以歪曲形式间接出现。透过梦的解析能够揭露当事人的无意识,让当事人获得内省某些问题的机会。梦的机制Condensationdisplacement象征防御机制 Defense Mechanisms合理

27、化 拒绝 投射 转移 升华 退行 反向形成强调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某种防御机制以病态方式表现出来。精神分析理论述评 :有很深、很广的影响,但缺乏实验室证据。行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 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ohn B.Watson,1878 1958),在 1913 年所创立。行为主义的主张1.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3.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 的,

28、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4.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CS)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 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理论意义: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华生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而不是心理或意识。应对环境刺激(S)与人和动物的行为反应(R )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S-R ) 。强化对行为的养成很重要。华生“恐惧实验”阿尔伯特反思操作条件反射研究起源桑代克猫的研究代表人物斯金纳(B. F.Skinner)及其“斯金纳箱”学习实验Trial and Error 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正

29、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行为学习理论的意义 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人类的异常行为多是在日常生活经历中尤其是在心理创伤体验中,通过学习并经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既然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以各种学习理论为依据的行为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30、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的观点主要观点人是理性的、善良的、值得信任的。人的取向是成长、健康、独立自主、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人是具有潜能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尊严。人有能力认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核心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注重对“健康人”进行研究。困扰产生的原因婴幼儿从重要照顾者(父母)内摄(introjection)入外界的评价,并内化之形成自我评价,当父母亲给予有条件的接纳时,婴幼儿便形成有条件的自我评价,不是完全接纳自己,同时也不能完全接纳他人;当现实环境的经验与内在的评价抵触时,个体感受到受威胁,焦虑便产生,防卫也因之而起。内摄(introjection )硬生生地吞

31、进外界标准,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投射(projection)把自己不承认的人格属性加诸别人身上,以免自己痛苦或是把对方当成过去曾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将情绪投注于对方。罗杰斯认为实现自我潜能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认知理论 认知的概念:是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 。Ellies 的 ABC 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主要不是由于刺激所引起,而是基于个体本身的信念、解释与想法。强调人的思考是决定困扰发生与否的最大关键。 人类天生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潜能,人有保护自己、追求爱、价值感与自我

32、实现的倾向,也有毁灭自己、逃避责任、扭曲现实、自责的倾向。人会犯错是很自然的,没有人必须完美。人的困扰主要来自非理性的信念,源自童年或自己创造。人有能力改变信念为合理性的想法,合理的信念带来愉快的情绪及适应的行为表现。Ellis Irrational Beliefs一、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自己生活中所有重要他人的喜爱和赞许。二、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的人才有价值。三、坏人都应该受到惩罚。四、事情不如我们预期的发生,那就很糟糕、很可怕。五、不快乐、不幸都是由外在因素造成,个人无法控制。六、我们应该非常挂心危险或可怕的事,它们随时都可能发生。七、面对困难与挑战不如逃避来得容易省事。

33、八、一个人应该要依靠别人,并且需要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依靠。九、过去的经验决定了现在,并且是永远无法改变。十、每个人应该为他人的难题或困扰而 烦恼。十一、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 个正确完美的解答,如果得不到 将是很糟糕的事。非理性公式比较非理性理性信念性质对照表叙述一:贝克的认知歪曲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一种反应的基本模式) ,是在那些具有逻辑错误的思维的影响下促成的。 外在刺激要引起行为反应,取决于当事人内在如何思考。常见的逻辑错误思维任意的推断例如,你觉得你们领导对你有看法,因为你上次跟他打招呼的时候没有清晰地称呼他,他不再把某个工作交给你但事

34、实上,他不把某件事情交给你,可能有很多别的原因。选择性概括如:我们平时说话都很好,就一次说话不好,之后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失败的一次上,让自己抑郁。过度引申例如:一个人有几次在会议演讲时口吃了,他结说:“我是个无能的人,我连话都没办法好好说” ,而不是说:“我演讲时候不那么顺畅” 。 ”夸大或缩小: 会夸大自卑而缩小好的方面夸大的例子:一位口吃毕业的学员有一次又口吃了,他想:“我今天又口吃了,我的口吃好不了了” ;缩小的例子:一位口吃学员说“尽管我今天练习很好,我感觉到进步,可还是不够,没有达到我的标准” 。因此,这两位都抑郁着。“全或无”的思维 ( )如:除非我考试得 100 分,否则就是失败

35、。除非我说话完全没有一点障碍,否则我就是有病不良的认知在脑海中不断重复时,成了自动化思维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应和非适应之分。非适应部分也称歪曲思维或错误思维。贝克认为不良认知指的是“不正确的结论” ,比“非理性信念”涵盖更广六 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1985)心理健康概述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二、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是“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心理健康是

36、“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马斯洛认为的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使个人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特征自我评价正确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信凤姐,得自信人际关系和谐 宽容他人接受他人悦纳他人 社会适应良好 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造现

37、实 意志品质健全 自觉坚持果断自制情绪积极稳定 调节情绪控制情绪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智力正常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对比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注意正确对待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不等于不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一种连续状态。心理健康是动态的。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个体心理行为的成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根据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心理卫生的对策措施。 胎儿期的心理健康 孕妇的营养全面合理 孕妇的情绪积极乐观 避免有害物质的刺激及不良行为习惯 患唐氏综合症的舟舟 反应停导致畸形胎儿酒

38、精综合症(Fetal Alcohol Syndrome,FAS) 婴儿期心理健康(03 岁)提倡母乳喂养 满足婴儿依恋的情感需要加强训练与教育 恒河猴实验感觉统合训练羊角球 让孩子坐在球上,双手紧握着手把,身体屈曲,向前跳动。姿势和双侧的统合,并可促进高程度的运动企划。 小 结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特征包括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意志品质健全、情绪积极稳定、人格和谐完整、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智力正常。个体心理行为的成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各年龄阶段均存在心理冲突,应根据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心理健康的对策措施。 七 心理应激(ps

39、ychological stress)内容提要一、应激及心理应激的概念二、应激源三、应激的中介变量(影响因素 )四、应激反应五、应激管理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应激是某种威胁性刺激下所产生的反应;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应激(stress)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心理、生理及行为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二、应激源(stressor)(一)概念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事件或环境。也就是

40、说对个体有威胁的事件或环境。1、生理性应激源(physiological stressor)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2、社会性应激源(social stressor)重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生活琐事环境因素应激源自然灾害 战争 空气污染 噪音 恐怖事件(1)重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life events)指个人生活中发生重要改变的事件。(2 )生活琐事(hassles of daily life )所谓生活琐事,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且无法逃避的小事。(3 )环境因素_ 自然灾害日本大地震空气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3 )环境因素_ 噪音交通噪音 建筑噪音 机场噪音3、心理性应激源(

41、mental stressor)是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4、文化性应激源(culture stressor)文化性应激源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如语言、风俗、信仰、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等。4、文化性应激源(culture stressor)三、应激的中介变量也指影响应激的因素。三、应激的中介变量(影响因素)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特征1、认知评价定义 指个体对遇到的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是应激作用过程的关键性中介因素。2、社会支持定义:指个体可利用的具有减轻应激作用的外部资源。3、应对方式(coping style)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

42、,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4、人格特征四、应激反应四、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四、应激反应生理反应心理行为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心理防御反应(一)应激的正面效应(二)应激的负面效应生理反应:Hans.Selye 的一般适应综合征(gena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2、心理反应3、行为反应逃避逃到另一个现实中逃向幻想世界逃向疾病敌对和攻击行为直接攻击转向攻击退化与依赖物质滥用小结:作业:、概念: 应激、应激源、应激反应、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八 异常心理第一节 异常心理概述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 能保

43、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 能使人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一、异常心理的概念异常心理: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导致身体(尤其是大脑)的损伤或功能异常而表现出来的与所处文化环境不相符的、不恰当的行为、情感或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主要体现为无法摆脱的内心痛苦或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医学标准社会适应性标准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心理障碍是疾病,是脑功能失调,

44、应该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也就是说存在病因和症状。是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适应标准:行为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痛苦行为给他们造成生理上的伤害行为严重妨碍他们的日常生活脱离现实并无法控制其思想或行为经验标准:个体的主观经验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被观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处于正常或者异常状态的判断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观察者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目前精神科医生常用的方法统计学标准:不寻常或少见的行为属于变态行为。问题:少见如何界定?5%、10% ?一些少见行为对个人和社会有积极意义!三 异常心理的分类按照心理过程分类 认知过程障碍情感过程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意识障碍医学心理学的分类体系1. 轻度心理障碍2

45、. 严重心理障碍3. 心理生理障碍4. 躯体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5. 人格障碍6. 行为问题和不良的行为习惯7. 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1. 轻度心理障碍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程度较轻的心理障碍如强迫症、焦虑症等各种神经症,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病人有程度不同的心身不适感,但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基本完好,可以照常生活、工作,从表面上看与正常人区别不大往往需要采用心理和药物的联合治疗。2. 严重心理障碍因各种因素,使人的精神活动功能严重受损而导致的一类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等既可表现为自身精神活动诸方面的不协调,也可表现为人与外部现实环境之间不能正常地接触和反应,

46、因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3. 心理生理障碍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和躯体器质性病变的一类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都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有关各种心身疾病4. 躯体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由大脑损害和一些躯体疾病伴有的精神障碍以治疗其躯体疾病为主,同时辅以心理治疗6. 行为问题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健康的行为习惯如烟瘾、酒瘾、药瘾、厌食和贪食、网络成瘾等7. 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在药物、催眠、航空等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如海洛因、烟草和酒精等状态下的精神障碍三 异常心理的分类按照病因和症状分类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 (DSM-4)中华

47、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 (CCMD-3)第二节 神经症性障碍一、神经症的定义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或各种身体不适感。二、神经症的特征1、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2、患者人格特征常构成其发病基础3、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改变4、无精神病性症状,如无幻觉、妄想等症状5、社会适应相对良好6、病人自知力完整三、常见的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癔症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患者常常伴有显著的运动神经紧张和植物神经活动过度的症状,如心悸、头晕、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口干、出汗、等运动障碍。焦虑症多发于 16-40 岁,女性患者较多,一般居民中的发病率为 5,焦虑症患者人数占心理门诊人数的 626,占心脏科门诊的 1014。焦虑症临床表现焦虑症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具体的症状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过分机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