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摘 要经济全球化促使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链管理理论已成为当前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有关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研究偏重于核心企业的影响、能力业绩评价、建模技术、信息共享、风险规避等领域,忽略了核心企业的生成机理研究。产业链管理的实践表明,核心企业常常发生改变,核心企业的改变给产业链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河南省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生成机理,是产业链管理理论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对河南省产业链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综合运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链核心企业进 行 全面 探 讨 。 研 究 在 文 献 综 述 的 基 础 上 , 首 先 基
2、于 约 束 理 论 通 过 对 河 南 省 产 业 链 的 实证 分 析 , 对核心企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全面探讨河南省产业链核心企业生成动因,最后研究核心企业演化漂移的维度和轨迹。研究在国内外产业链有核心企业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在 对 河 南 成 熟 的 产 业 链 实 证 分 析 基础上基于约束理论对产业链核心企业进行重新界定,为解释产业链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基于约束理论,对双汇猪肉加工、平煤姚电煤电生产两条典型产业链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链的高效运行,核心企业必须共同具备一定的条件,据此得出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定义:核心企业是指产业链上拥有该产业链的
3、核心瓶颈约束资源,决定产业链运行节拍,在物流、信息流、工作流等资源配置方面胜任组织协调工作,能够实现并提升整体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 (2)全面探讨河南省产业链核心企业生成动因。产业链核心企业形成因素主要有产业链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顾客需求多样化、产业链竞争恶性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产业链内部因素(稳定发展、效益需求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和产业链核心企业自身素质(行业影响力、产品创新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主导产品结构、商业信誉、控制协调能力和财务状况) 。在上述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业链各节点企业不停的动态博弈竞合,企业间战略合作关系提升,核心企业得以形成。 (3)研究发现河南省
4、产业链核心企业演化漂移新模式。随着产业链的结构更加虚拟化和动态化,产业链核心企业发生演化漂移,诞生出双II核心企业型、网络直销型、零售业主导型、资源商主导型和物流商主导型等各种新型产业链,产业链核心企业演化漂移的总趋势为核心企业由产业链中间逐渐向两端位置漂移,形成以资源商和零售商同为核心企业的“哑铃型双核心企业产业链” 。关键词:产业链 核心企业 生成机理 概念界定 演化漂移III目 录摘 要 .I1 绪 论1.1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1)1.2 课题的研究方法 .(3)1.3 研究的基本框架内容与技术线路 .(3)1.4 研究主要贡献与创新 .(52 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界定2.1 产业链的
5、瓶颈约束 .(21)2.2 平煤姚电产业链 .(23)2.3 双汇猪肉加工产业链 .(27)2.4 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界定 .(36)2.5 本章小结 .(38)3 产业链核心企业生成驱动诠释3.1 产业链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39)3.2 产业链内部因素 .(44)3.3 产业链核心企业自身素质影响 .(51)3.4 本章小结 .(62)4 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演化漂移4.1 零售业主导型产业链 .(96)4.2 原始资源商主导型产业链 (964.3 双核心型产业链 .(96)4.4 物流商主导型产业链 (96IV4.5 网络直销商产业链核心企业漂移的轨迹 .(964.6 本章小结 .(102)
6、5 总结与展望5.1 研究总结 .(104)5.2 研究展望 .(104)参考文献 .(108I1 绪 论1.1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经济全球化促使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链理论已成为当前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相关学者也越来越关注产业链的关键角色核心企业。在传统的产业链研究中,往往将某一企业(如制造厂商)既定为核心企业,但却往往缺乏对其为什么能成为核心企业原因的解释。产业链的实践向我们提出了理论挑战,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什么会发生转移,是什么力量驱使核心企业角色的转换?在新型产业链演变中,核心企业怎样生成又怎样进行识别?这些问题亟待管理理论工作者进行解答。核心企业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供应
7、链实践,已经成为制约产业链理论发展和实践运作的关键因素。产 业 链 是 一 个 包 含 价 值 链 、 企 业 链 、 供 需 链 和 空 间 链 四 个 维 度 的 概 念 。 这 四 个维 度 在 相 互 对 接 的 均 衡 过 程 中 形 成 了 产 业 链 这 种 “对 接 机 制 ”是 产 业 链 形 成 的 内 模式 , 作 为 一 种 客 观 规 律 , 它 像 一 只 “无 形 之 手 ”调 控 着 产 业 链 的 形 成 。 产 业 链 是 产 业 经 济 学 中 的 一 个 概 念 , 是 各 个 产 业 部 门 之 间 基 于 一 定 的 技 术 经 济关 联 , 并 依
8、 据 特 定 的 逻 辑 关 系 和 时 空 布 局 关 系 客 观 形 成 的 链 条 式 关 联 关 系 形 态 。 产业 链 主 要 是 基 于 各 个 地 区 客 观 存 在 的 区 域 差 异 , 着 眼 发 挥 区 域 比 较 优 势 , 借 助 区 域市 场 协 调 地 区 间 专 业 化 分 工 和 多 维 性 需 求 的 矛 盾 , 以 产 业 合 作 作 为 实 现 形 式 和 内 容的 区 域 合 作 载 体 。产 业 链 的 是 用 于 描 述 一 个 具 有 某 种 内 在 联 系 的 企 业 群 结 构 , 它 是 一 个 相 对 宏 观的 概 念 , 存 在 两
9、维 属 性 : 结 构 属 性 和 价 值 属 性 。 产 业 链 中 大 量 存 在 着 上 下 游 关 系 和相 互 价 值 的 交 换 , 上 游 环 节 向 下 游 环 节 输 送 产 品 或 服 务 , 下 游 环 节 向 上 游 环 节 反 馈信 息 。 随 着 技 术 的 发 展 , 迂 回 生 产 程 度 的 提 高 , 生 产 过 程 划 分 为 一 系 列 有 关 联 的 生 产环 节 。 分 工 与 交 易 的 复 杂 化 对 使 得 在 经 济 中 通 过 什 么 样 的 形 式 联 结 不 同 的 分 工 与 交易 活 动 成 为 日 益 突 出 的 问 题 。 企
10、业 组 织 结 构 随 分 工 的 发 展 而 呈 递 增 式 增 加 。 因 此 ,搜 寻 一 种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以 节 省 交 易 费 用 并 进 一 步 促 进 分 工 的 潜 力 , 相 对 于 生 产 中 的潜 力 会 大 大 增 加 (姚 小 涛 , 席 酉 民 , 2002 年 )。 企 业 难 以 应 付 越 来 越 复 杂 的 分 工 与交 易 活 动 , 不 得 不 依 靠 企 业 间 的 相 互 关 联 , 这 种 搜 寻 最 佳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的 动 力 与II实 践 就 成 为 产 业 链 形 成 的 条 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产业链核心企业进行了卓
11、有成效的研究。汪寿阳对产业链核心企业防范产业链风险进行了研究。 (汪寿阳,2006) 。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评价问题,韩英等认为主要考虑六个主要因素:影响力、扩展力、可参与度、信任度、协调运作力、吸纳力。 (韩英,2003) 。曹文琴,胥兵对核心制造企业产业链整合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产业链实际运作过程,提出了系统的整合方案,建立了产业链整合模型。 (曹文琴,2005) 。林英晖对产业链核心企业协调的激励进行了研究。 (林英晖,2004) 。朱恒民对核心企业产业链伙伴优选决策研究中认为,核心企业对产业链伙伴优选各因素的评价标准客观上影响着对合作伙伴的评价结果。 (朱恒民,2004) 。王学群对产业
12、链核心企业供应商评价进行了研究。 (王学群,2007) 。周斌基于动态联盟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系统进行了研究(周斌,2005) 。刘云枫对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也进行了研究(刘云枫,2005) 。莫尔(Moore ,1999)重视竞争论与合作论的有机结合,认为企业不应把自己看作是单个的企业或扩展的企业,而应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生态系统的成员,所以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在成功的企业生态系统中取得核心地位。 以普拉哈拉德(Prahalad ,1998)和哈默(Hamel , 1996)等为代表的企业“ 核心能力”论,强调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之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重视产业链中的个别关键优势的
13、塑造。认为具有个别明显关键优势的企业,在产业链中举足轻重。 以 Jayashankar(1989)和斯拉特( 1992)为代表的“ 整体能力观”,则要求关注“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 。也就是说企业的整体能力优势,决定了其与组织成员的关系与交往方式,由此形成一定的组织程序和角色定位。上述学者的论著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属性,丰富了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理论,对产业链核心企业运作有一定现实的指导意义。但这些研究很少涉及核心企业定位问题,其研究视角是直接将产业链某一节点企业直接设定核心企III业后来展开研究的,而忽视了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界定和生成运动机理的探讨
14、。产业链安全高效运行,离不开核心企业作用的发挥,核心企业的改变,会造成产业链的震荡,使整条产业链的运作和绩效都受到影响。因此,研究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形成机理,把握其演化规律,对核心企业生成及运动轨迹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就显得非常必要与迫切。1.2 课题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对产业链核心企业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综合运用如下四种主要方法。(1)实证分析方法。即通过对大量事实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对理论研究所得出的假说进行检验,为了充分地验证某些观点,本研究将采用典型性调查方法。(2)比较分析法。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择优。因为比较分析法所具有的严密逻辑论证的优势,在研究过程中将较多地采用这种研究方法
15、。(3)逻辑推理和图形表达相结合法。这种方式具有的可观性、数理论证的严密性和清晰性,能够显示出比文字表达更优越的优势,能够给人以非常清晰的感觉。(4)数理分析法。本研究借助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建立起产业链核心企业生成演变机理与飘移的相关理论模型。1.3 研究的基本框架内容与技术线路本研究试图在国内外产业链核心企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河南省产业链核心企业生成运动机理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项 目 在 对 产业链核心企业研究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首 先 基 于 约 束 理 论 对 相 关 河 南 省 典 型 产业链实 证 分 析 从而对核心企业进行重新界定;最后研究产业链核心企业自组织演化漂移
16、的维度和轨迹,指出本研究对产业链理论的贡献与研究的不足,展望产业链核心企业理论的发展趋势。IV1.4 研究主要贡献与创新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自 2000年到 2007 年全国核心期刊中涉及核心企业的论文只有 12 篇,优秀硕士论文 3 篇,至今没有博士论文或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对核心企业进行系统研究。核心企业生成机理的研究检索显示从 2000 年到 2007 年全国核心期刊和优秀硕博论文中均无人涉及此类相关研究。本论文将针对前人在核心企业研究中留下的空白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尝试有新的发现,因此研究的选题是新颖的。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和
17、创新:(1)在 实 证 分 析 基础上对核心企业进行界定。基于约束理论,对双汇猪肉加工、平煤姚电煤电生产两条典型产业链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链的高效运行,核心企业必须共同具备一定的条件,据此得出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定义:核心企业是指产业链上拥有该产业链的核心瓶颈约束资源,决定产业链运行节拍,在物流、信息流、工作流等资源配置方面胜任组织协调工作,能够实现并提升整体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2)全面探讨河南省核心企业生成动因。产业链核心企业形成因素主要有产业链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顾客需求多样化、产业链竞争恶性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产业链内部因素(稳定发展、效益需求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和产业链核心
18、企业自身素质(行业影响力、产品创新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主导产品结构、商业信誉、控制协调能力和财务状况) 。在上述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业链各节点企业不停的动态博弈竞合,企业间战略合作关系提升,核心企业得以形成。1 绪 论2 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界定研究目的意义方法理论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V图 1.1 研究基本思路结构图(3)研究发现河南省产业链核心企业演化漂移新模式。随着产业链的结构更加虚拟化和动态化,产业链核心企业发生演化漂移,诞生出双核心企业型、网络直销型、零售业主导型、资源商主导型和物流商主导型等各种新型产业链,产业链核心企业演化漂移的总趋势为核心企业由产业链
19、中间逐渐向两端位置漂移,形成以资源商和零售商同为核心企业的“哑铃型双核心企业产业链” 。4 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演化漂移5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案例数据资料模型分析系统理论应用研究3 产业链核心企业生成驱动诠释VIVII2. 平煤姚电产业链核心企业2.1 平煤姚电产业链运行状况一般煤电生产产业链主要包括煤炭资源、煤炭开采设备商、平煤等煤矿生产企业、水陆运输线、姚电等火电生产商、输配电公司、用电客户等节点企业,如图2.1 所示,煤电产业链的主要节点为煤炭生产企业和火电发电企业。 。 平 煤 集 团 是 地 处 河 南 省 平 顶 山 市 境 内 , 是 一 家 以 煤 为 主 业 跨 行 业 经 营
20、的 特 大 型煤 炭 基 地 , 拥 有 井 田 面 积 3740 平 方 公 里 , 煤 炭 总 储 量 150 亿 吨 , 生 产 矿 井 19 个 ,选 煤 厂 3 座 , 在 2007 中 国 企 业 500 强 中 排 名 第 131 位 。 姚电公司是我国第一座全部由亚临界参数机组装备起来的百万级火力发电企业,是华中电网最大的火电厂之一,目前公司资产总额约 89 亿元人民币。图 2.1 平煤姚电产业链平煤姚电产销产业链有其独有的行业特点:(1)链条物理距离长、节点多且各链节的归属权不同的行业产业主体,这在客观上加大了各节点间管理协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2)煤炭价格由国家计划调节和市
21、场供求关系双重决定,电能上网电价煤炭资源开采设备商开采原材料公路平煤等煤矿水路姚电等火电企业其它消费者铁路线配电网 用电客户信息流物流资金流VIII格由国家行政刚性控制,两者缺乏市场化调节功能的联动机制和制度安排,导致在煤价上涨之时,电价调整严重滞后,煤电价格机制错位运行,不利于煤电产业链的运行。 (3)煤炭生产与销售可以短暂库存,而电能生产与销售同步运行,无法存储。客观上产业链存在煤炭与电力生产销售节拍的矛盾。2003 年下半年出现全国电煤紧张问题,2006 年呈现加剧蔓延趋势,电煤议价煤已超 400 元/吨,远高于 271 元/ 吨的国家计划内指导价格,发电企业在承受成本增加巨大压力的同时
22、,甚至直接面临断煤停机的威胁。发电企业已处在电力供需矛盾持续紧张、煤炭供应总量减少、用电需求量大增的各种挤压的漩涡中心。据国资委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5 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约为 20 亿吨,其中电煤消费量 14 亿吨,2005 煤炭企业的正常生产能力是18 亿吨。2006 年全国煤炭总需求达到 22 亿吨,电煤消费量为 16 亿吨,而相对于煤炭企业 18 亿吨的正常生产能力,煤炭的供需缺口非常明显。表 2.1 平煤姚电产业链相关业务往来表平煤原煤产量(万吨)平煤供姚电煤炭量(万吨)姚电需煤量(万吨) 姚电小煤矿采购量(万吨)2001 1800 400 820 4202002 2050 405
23、820 4152003 2540 700 960 2602004 3069 760 1010 2502005 4150 810 1020 210(资料来源:姚电公司采购中心)姚电公司和平煤集团是近邻,两家企业相距不过几分钟的车程,平煤和姚电的关系可谓一往情深,五味俱全。姚电公司使用平煤集团煤炭最多时一年高达 810 万吨,占其煤炭用量的 75,一直稳坐平煤集团几百家用户的第一把交椅。平煤和姚电的合作是市场经济中富有人情味和戏剧性的一幕,双方历经风雨,同舟共济,竞争合作,恩恩怨怨,携手前行。当煤炭市场疲软时,重点合同要执行国家指导价,平煤对姚电执行的合同指导供货价格为 271 元/吨,高于地方小
24、煤矿的 250 元/ 吨价格,姚电公司执行合同量往往只有 80以下,并且压低质量、拖延货款严重,在运费和损耗扣杂方面也对平煤施加压力,在双方充满矛盾但还算融洽的合作中,姚电IX公司一直扮演着主角。2001 年后,随着资源的日趋紧张,煤炭市场呈恢复性增长、价格一路抬升超过 350 元,平煤集团对姚电公司的供煤价格始终如一保持在 271 元左右,姚电公司开始放下架子,对平煤热情倍加,先后借款 8000 万元供平煤集团无息使用,主动承担运煤专用线的 2000 万修缮费用。按时足额结算货款,在不影响平煤控制权的条件下,姚电集团做出牺牲对平煤投资 2 亿元,共同建设新矿山。平煤遇到安全灾情,对方马上捐钱
25、捐物,表示慰问。两家企业的业务合作详见表2.1,从表 2.1 可以看出姚电使用平煤的煤炭量逐年增加,平煤集团近三分之一的煤炭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也保证了姚电不会因为煤炭短缺而影响生产,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平煤为核心的中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2.2 平煤姚电产业链核心企业分析纵观平煤姚电产业链的运行轨迹,在计划经济时,双方均按国家计划进行产销衔接,双方之间地位不平等,存在主角与配角的关系,真正的主角是国家计委。进入市场经济后,双方一致为产业链的主导支配权的主角地位明争暗斗,从平煤姚电产业链相关业务往来表(表 2.1)可以看出,在煤炭市场疲软的 2001 年,姚电公司生产用煤中平煤公司供货量一直在
26、 50%以下,并且千方百计挤压平煤集团的利润空间,产业链的主导权牢牢的掌握在姚电公司手中,按照约束理论分析,此产业链的瓶颈资源是姚电公司发电用煤量,姚电公司成了该产业链的运行的“鼓点” ,决定了包括平煤集团和各节点企业的产销率和库存,也决定了产业链的运作节拍,此阶段姚电公司是产业链理所当然的核心企业。2001 年后,随着资源的日趋紧张,煤炭渐渐供不应求,姚电公司生产用煤中平煤公司供货量逐年上升,到了 2005 年,姚电用煤中平煤供货量占到 75%以上,姚电公司并不断调整战略向平煤示好,以保证其供应源的畅通,正是“皇帝轮流坐,今日到我家” 。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产业链独占性原始资源煤炭资源的
27、不可再生逐渐减少,产业链的核心技术采矿工艺难度的不断增加,原始资源煤炭的开采量成了该产业链瓶颈约束,由就是产业链运作的“ 鼓点” ,产业链中姚电公司等节点企业产销率和库存取决于煤炭的供应量,平煤集团的运行状况也决定了整个产业X链的节拍快慢,平煤集团理所当然的取代姚电公司成为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2.3本章小结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平煤姚电产业链竞争合作促使其核心企业位置的动荡转移,其本质原因不仅仅是煤炭的自由市场和国家计划体制的矛盾,更是因为产业链各节点企业自身资源的变化促使产业链的约束瓶颈转移。该产业链煤炭资源逐渐减少和采矿难度的不断增加,产业链的“鼓点” ,由姚电公司的用煤量转移为平煤集团的供煤
28、量,表 3.1 更能直观地看到,平煤集团成为该产业链瓶颈约束资源,开始决定产业链节拍和产销率。平煤集团开始作为产业链核心企业,拉动“绳子” ,协调产业链各节点企业的节拍,决定“缓冲器” 的设置,使产业链高效统一安全协调运行。3 双汇猪肉产业链核心企业实证研究3.1 肉猪加工产业链状况我国猪肉加工产业链(如双汇)主要有原材料生产部门、养猪户、双汇等加工企业、销售部门、零售商和消费者等节点企业组成,图 2.2 展示了目前猪肉行业产业链的结构状况。猪肉加工行业产业链在农产品产业链中相对比较成熟的,与制造业产业链相比有自己相对独特的一面。目前我国猪肉加工产业链主要有以下特点:(1)地域性强。我国目前的
29、猪肉加工产业链主要围绕着处于主导地位的加工龙头企业来运作,一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就拥有一条这样的产业链。 (2)产业链规模大小不等。大的产业链如河南双汇、江苏雨润等大型集团公司,河南双汇则有周边近十个县的一百五十个养猪专业村提供支持,江苏雨润在全国许多省份都有完全控股的屠宰厂,并在江苏、安徽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小的产业链则由农户、屠宰厂、市场、消费者组成。 (3)一个地区可能存在多条产业链。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可能有多条产业链重叠。(4)产业链不稳定,内部连接不够紧密,产业链的各个成员一般以市场合约关系维持联系,产业链组织关系比较松散。 (5)进入猪肉加工产业链的生猪数量比较少,XI使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30、能力减弱,行业整体的质量安全水平得不到保障。图 2.2 双汇猪肉加工产业链2.3.2 双汇猪肉产业链运作双 汇 集 团 是 以 肉 类 加 工 为 主 的 大 型 食 品 集 团 , 目 前 总 资 产 约 60 多 亿 元 , 员 工 4万 多 人 , 在 全 国 十 多 个 省 、 市 建 有 二 十 多 家 现 代 化 的 肉 类 加 工 基 地 , 年 屠 宰 生 猪 能力 300 万 头 、 年 销 售 冷 鲜 肉 及 肉 制 品 100 多 万 吨 , 协 议 种 养 殖 基 地 200 个 , 直 销 店400 家 , 是 中 国 最 大 的 肉 类 加 工 基 地 。 双 汇
31、集 团 是 农 业 部 等 八 部 委 认 定 的 首 批 国 家 农业 产 业 化 重 点 龙 头 企 业 , 国 家 质 检 总 局 授 予 的 “国 家 质 量 管 理 卓 越 企 业 ”, 双 汇 肉 制 品是 “中 国 名 牌 产 品 、 “国 家 质 量 免 检 产 品 ”, 双 汇 冷 鲜 肉 及 肉 制 品 是 “国 家 安 全 食 品 ”。产业链成员企业之间的联合或联盟对成功的产业链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猪肉产业链从上下游的联结方式看,大部分屠宰企业与农户间的组织方式上,仍然以市场为联系纽带,这种联系方式需要的投入不多,但产业链管理风险和代价很大,加工配送企业得不到稳定的生猪
32、供应与质量方面的保障,调查显示,由于越来越多的加工配送企业意识到食品安全与质量对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与上游农户进行纵向整合形成战略联盟,已经成为猪肉加工产业链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作物饲料生产商育种厂农户专业户饲养基地分散屠宰点定点屠宰厂双汇等加工配送企业超市连锁店农贸市场消费者信息流物流资金流XII双汇集团面对猪肉产业链的矛盾,早在 2003 年就开始着力打造稳定的产业链,对其产业链上游种植户、养殖企业采取注入资金、输出技术、供给良种、回收产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对产业链的下游零售环节和最终客户,双汇集团采取了连锁店、直销店门到门配送安全快捷服务的方式,来满足最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33、双汇集团未雨绸缪,2005 年在新的生猪生产线投产的同时,加大了和舞阳等周边县的养殖基地的联盟关系,同时双汇冷鲜肉连锁店也增加一倍,超市和连锁经营成为主要的猪肉零售环节。双汇集团将产业链上下游节点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农户和肉类零售网点纳入统一的产业链系统中,延长农业产业链,压缩流通环节,提高物流效率,提高了分散农户和零售商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流通的能力,产业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形成了猪肉产品产业链的一体化模式,详情见表 2.2。在全国猪肉产业链备受打击的大环境下,2006 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突破 230 亿元,再次成为食品行业第一家、在中国大型企业 500 强中列 1
34、38 位,列食品行业第一位,2007 年上半年销售收入突破 130 亿元,依托双汇集团的产业链上游 30 万种养殖户也安全度过了难关,双汇产业链各节点企业均达到了理想效益,双汇冷鲜肉连锁品牌更加深入人心。2.3.3 双汇猪肉产业链核心企业分析近期国内出现猪肉价格猛涨,生猪供应紧张的现象,使大多数猪肉加工产业链出现运行障碍甚至产业链断链危机,表面原因是其产业链上游的成本提高造成的供需失衡,实质上是该产业链各节点企业资源突然变化,出现产业链约束瓶颈,造成产业链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失灵造成的,充分暴露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整合资源、管理瓶颈约束综合协调的力度不够。笔者奔赴河南省漯河市畜牧局和双汇集团计划部进
35、行调查,得到了双汇猪肉产业链有关业务资料(表 2.2) ,发现近几年双汇集团紧紧抓住产业链的上下游容易出现瓶颈的关键节点,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控制。从 2003 年到 2006 年四年间,双汇连锁店销售量由 100 万头猪年净增到 260 万头,增加 130%,双汇协议供猪量也由 80XIII万头净增到 250 万头,占其生猪采购总量的比例也由 53%增加到 83%,其主要上游节点企业舞阳养猪基地的供双汇的生猪量也由 5 万头净增为 40 万头,占其总出栏量的 80%。表 2.2 双汇猪肉产业链有关业务资料表双汇牲猪采购量(万头) 双汇协议户供猪 量(万头)双汇连锁店销量(万头) 舞阳县生猪产 量
36、(万头) 舞阳县供应双汇牲 猪量(万头)2003 150 80 100 25 52004 180 90 100 25 102005 300 180 130 50 202006 300 250 260 50 40(资料来源:河南省漯河市畜牧局和双汇集团计划部)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双汇集团通过协议联盟基本控制了各个关键环节,使其免受产业链外部因素影响,牢牢地把产业链的约束瓶颈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保证约束瓶颈不至于转移到产业链的生猪生产、猪肉零售等其他产业链节点企业,由自身的产销率来决定产业链的产销率库存,充当产业链的“鼓点” , 对产业链中的各种竞争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拉动“绳子” ,使各种运作进行
37、同步化、集成化管理,加强组织协调力度,协调产业链各节点企业的节拍,决定“缓冲器” 的设置。在全行业市场低迷,同类产业链矛盾重重、纷纷断链的大气候下,双汇生猪加工产业链仍然一路凯歌,高效统一安全协调运行,保证了整体产业链和节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战略利益。XIV2.4 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界定2 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界定2.1 产业链的瓶颈约束约束理论(TOC)是由以色列物理学家 Eliyahu M. Goldratt 博士于 1984 年在目标(TheGoal ) 一书中提出的,以此为基础,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管理优化方法即企业瓶颈管理法。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最紧要的
38、环节,投入到物流效率最低的瓶颈环节上去,强调决策沟通与团体协作,体现了“ 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的管理思想。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 或瓶颈,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 “约束”,使企业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按照 TOC 的观点,在产业链系统中,值得特别重视的作业指标有三个:产销率、库存和运行费。在通常情况下,库存的降低可以导致运行费开支的减少,提高产业链各节点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还能缩短制造周期,缩短顾客的订货提前期,提高产业链对最终顾客订货的响应性以及争取较高的价格都有很大的作用,增加市场占有率,提高未来的产销率。供应
39、产业链的产销率决定着产业链的节拍和效率,产业链节点库存总量愈少,产销率愈高,产业链运行费用越低。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对企业库存大小和产销率高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物料在各个环节的通过能力,虽然产业链在设计和实施都尽力层层优化,总是以各节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平衡为标准,但由于产业链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功能特征,使得在纷繁复杂的不确定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事实上很难实现各节点企业实际负荷与其生产能力的完全统一,必然会出现有的资源负荷过重,不可避免地产生瓶颈问题,极端的情况会导致断链、解体,给产业链正带来巨大损失。瓶颈资源决定了产业链的运行安全和效率,成为产业链管理的重点,这就需要一个力量充当“鼓点” (Dru
40、m )来协调产业链的节拍,克服瓶颈,拉动“绳子 ”(Rope)信息使产业链高效协调运行。XV笔者以下将基于约束理论对两个典型产业链的运作进行实证探讨。按照 TOC 的观点,产业链系统中各节点企业效率最低的瓶颈环节制约了产业链的运作效率。上述实证研究表明:平煤姚电产业链由于煤炭资源减少和采矿难度的增加,促使该产业链的瓶颈资源由姚电公司转移到平煤集团,平煤集团取代姚电公司作为产业链核心企业,协调产业链各节点企业的节拍,使产业链高效统一安全协调运行;双汇生猪加工产业链中,双汇集团通过协议联盟方式,控制了产业链的上下游各个关键环节,使其免受产业链外部因素影响成为产业链的瓶颈。牢牢地把产业链的约束瓶颈资
41、源掌握在自己手中,承担其核心企业的重任,由自身的产销率来决定产业链的产销率和节拍,在全行业市场低迷,同类产业链纷纷崩链的大气候下,双汇生猪加工产业链仍然高效运行,保证了产业链和其各节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战略利益。研究结果表明,平煤集团、双汇集团作为核心企业,在其各自不同类型的产业链中,充分发挥产业链瓶颈约束的效率,对产业链中的各种竞争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合理协调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生产服务流的运行节拍,使产业链高效统一安全协调运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产业链整体和其各节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优势。通过对平煤姚电煤电生产产业链、双汇猪肉加工产业链两条典型产业链的研究发现,保证产业链安全高效运
42、行,核心企业作用至关重要。胜任产业链核心企业一般应该具备如下条件:(1)掌握产业链的瓶颈约束资源(技术、市场、原始资源、信息其中若干项) 。 (2)决定产业链的运行节拍与效率。 (3)能够实现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并能够为产业链成员带来更多利益。 (4)能够有效胜任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生产服务流的组织协调工作。据此笔者给出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定义:核心企业是指产业链上拥有该产业链的瓶颈约束资源(技术、市场、原始资源、信息) ,决定产业链的运行节拍与效率,在物流、信息流、工作流等资源配置方面胜任组织协调工作,能够实现并提升整体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产业链就是核心企业与原始资源供应商、供应
43、商、需求商和最终需求客户按照核心企业瓶颈资源的节拍运行所形成的网链组织结构。如图 2.3 所示,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率取决于瓶颈资源的通过量,产业链的运作节拍同XVI步于产业链核心企业瓶颈约束的节拍。笔者给出的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定义研究与国内外学者对核心企业属性研究相比,明显存在以下区别:一是首次运用约束理论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研究,二是用实证研究作依托支撑使研究更有事实论据,三是研究结论首次强调了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瓶颈约束特征和对产业链的运行节拍与效率的决定作用。在产业链竞争中,核心企业掌握着产业链的核心瓶颈资源,以自身瓶颈的产销率决定产业链的节拍,承担产业链组织者与协调者的功能,协调产业链网络中各个
44、节点企业的运作,挖掘产业链潜力并实现优势集成,是产业链的物流集散中心、运作调度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图 2.3 产业链结构示意图2.5 本章小结本章论文基于约束理论,通过对双汇猪肉加工、平煤姚电煤电两条典型产业链的实证研究,发现保证产业链安全高效运行,核心企业作用至关重要。产业链核心企业一般应该具备如下条件:(1)掌握产业链的核心瓶颈约束资源(技术、市场、原始资源、信息) 。 (2)决定产业链的运行节拍。 (3)能够为产业链成员带来更多信息流、资源配置流物流、产业链运作流资金流、逆向物流非瓶颈资源 非瓶颈资源瓶颈约束原始供应商N 层供应商核心企业N 层需求商终端商户XVII利益并能够实现产业链核
45、心竞争优势。 (4)能够有效胜任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生产服务流的组织协调工作。据此笔者给出基于约束理论的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定义:核心企业是指产业链上拥有该产业链的瓶颈约束资源(技术、市场、原始资源、信息) ,决定产业链的运行节拍与效率,在物流、信息流、工作流等资源配置方面胜任组织协调工作,能够实现并提升整体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产业链就是核心企业与原始资源供应商、供应商、需求商和最终需求客户按照核心企业瓶颈资源的节拍运行所形成的网链组织结构。XVIII3 产业链核心企业生成驱动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市场竞争不再表现为企业间的竞争而是表现为由不同企业组成的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产
46、业链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应对周围竞争者的虎视眈眈,突破产业链资源瓶颈,迫在眉睫的需要就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产业链高速有效平稳运作,在危机四伏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产业链中最具独特优势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核心企业的形成是很多内外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包括产业链外部环境,产业链内部需求和核心企业自身素质等方面因素。3.1 产业链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 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核心企业形成与产业链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客户需求多样化以及竞争态势“瞬息万变” 等市场环境催生了产业链核心企
47、业,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 (1)经济全球化。随着全球冷战的结束,世界范围的意识形态的对立渐渐趋缓,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旋律。WTO 缔约国的普及,使全球经济交往的规则趋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经济的时空相对缩短,全球资源的日趋紧张,使原材料的取得难度增加,大气海洋环境问题的恶化,又使企业的社会道义使命增加。(2)顾客需求多样化。顾客需求是产业链的驱动源,生产的产品只有到达顾客手中,才真正有了价值的实现。对顾客需求的关注是产业链所有成员的首要任务,随着消费者消费的更理性化和消费品市场的发展,顾客的需求期望也不断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质量和可靠性的提高。 顾
48、客需求的个性化。 满足顾客要求敏捷化。更高的顾客服务水平。XIX(3)产业链竞争恶性化。全球化的经济时代,顾客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敏捷化,产品和服务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使产业链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另外资源的取得和环保的压力也使产业链运作面临更大的困难。(4)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产业链核心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实际推广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是产业链核心企业形成的技术推动。3.2 产业链内部因素对于产业链核心企业与合作企业来说,它们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企业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均为各个企业的战略目的与短期利益。
49、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产生的动因正是产业链和产业链合作企业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概括起来核心企业产生的产业链内部原因有产业链的稳定需求、产业链效益和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三个方面。(1)产业链稳定的需要。产业链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协议之后,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例如市场的不确定性、履行合约的不确定性等,这些不确定因素也会导致产业链不稳定性。(2)产业链的效益源泉。产业链合作伙伴建立的实质是创造更多的效益,而原始的产业链缺乏全面有效统一协调,内部的资源得不到系统整合,机会主义叛离对产业链打击严重,其整体效益呈现 1+1 小于 1 的状态。而核心企业一旦发挥作用,就能消除以上弊端,使产业链创造出更多的效益,(3)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产业链核心资源的基础之上,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产业链最大的特点是共享资源,以保持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整条产业链的竞争力。产业链各节点企业通过合作伙伴关系的保持,在非优势领域取得优势地位,在核心领域可以专致一点,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地位。XX3.3 核心企业自身素质的影响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产业链的核心,除了产业链市场环境的竞争加剧和产业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外,核心企业自身的内在素质也相当重要。这些产业链核心企业所具备的自身素质主要包括行业影响力、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