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三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的文化.doc

上传人:春华秋实 文档编号:2247839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三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的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三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的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三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的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艾迪优教育门户】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三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化1 (2014北京东城期末考试)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 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答案】A【解析】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说明当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雄,结合所学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表明为“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 A 项正确;黄老学说被尊崇一般在

2、朝代建立之初,故 B 项错误;儒释道并存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间,故 C 错误;拜金逐利盛行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应该是鸦片战后,故 D 项错误。2. (2014四川凉山一模) 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孔子将民生间题政治化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A B C D【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

3、子的等级观念,正确,故 A 项正确;不符合材料意思,故 B 项错误;C、D 项不够全面,故 C、D 项错误。3.(2014四川成都一模)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理解。 “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 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故 A 项正确,B、C、D 项错误。4.(201

4、4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答案】A【解析】 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这里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 A 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 B 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流行,故 C 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 D 项错误。5.(2014重庆万州一模)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

5、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引自庄子人间世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庄子人间世 ”可知此主张属于道家,由 D 项中“有为、难治”可推断其主张“无为” ,这正是道家的代表性观点,故 D 项正确;A 项出自儒家心学观点,B 项属于法家观点,C 项出自儒家荀子的观点,皆与材料观点不属于同一思想流派,故A、B、C 三项错误。6 (2014广东茂名一模考试)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

6、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 、 计白当黑 ,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道家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答案】A【解析】道家思想讲求自然无为,重视辩证思维,材料中“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 、 “ 计白当黑” 、 “ 有无相生” 、 “ 虚实相象” ,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故 A 项正确;而佛教思想重视修性,材料没有体现个人修养的情况,故 B 项错误;程朱理学将儒家道德上升到世界本源的地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没有体现对儒家道德的强调,故 C 项错误;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世界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材料没有强调个人的思想是

7、世界本原,故D 项错误。7.(2014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2009 年 9 月 23 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彤象。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 A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C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D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答案】C【解析】紧扣材料孔子像表现出来的是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找到选项涵义相符者即可。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意思是要选贤任能,故

8、 A 项错误;“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是要用权威而不是厚德来统治天下,故 B 项错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是指一个人必须要了解自己方能自信,要懂得礼数才能立足于社会,故 C 项正确;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要统治者不尚贤,不追求难得之物,与材料孔子形象不符,故 D 项错误。8 (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 ,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 。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A克己复礼 B民为贵,君为轻

9、C正君心以立纪纲 D天下为主,君为客【答案】B【解析】 “克己复礼”为孔子的主张,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故 A 项错误;“民为贵,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故 B 项正确;“正君心以立纪纲”为理学家朱熹的观点,主张君主摆正心态,树立好的法纪纲领,故 C 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为明清时期黄宗羲的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故 D 项错误。9.(2014安徽江南十校高三摸底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下列墨家名言中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 )A天下相兼爱则治,相恶则乱.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D官无常贵,而民

10、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答案】C【解析】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两处:“墨家名言”和“反对奢靡” 。A BD 虽是墨家名言,但表达的意思为“兼爱”和“尚贤” 。同时满足两项、符合要求的是 C 选项。10 (2014河北邯郸高三摸底考试) 易经文言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 )A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 B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C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 D注重对科学真理的追求【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等关键词可知古代文化追求与天地、日月、四季、鬼神的契合,也就是天人合一

11、了,选择 B 项。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未能体现理性、科学精神,故 ACD 项不正确。11. (2014安徽示范性高中第一次联考) 余姚六仓志风俗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 。所谓“凶服” ,即办丧事穿的缭农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体贴女儿。材料所涉习俗反映了( )A “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 B “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C “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D “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答案】C【解析】本题紧抓“嫁妆中预备凶服,公婆还很高兴”这一信息点做题。可用排除法做题,A

12、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与礼制无关; B 体现的是礼乐制下的等级森严;D 体现的是两汉察举制。12. (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据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文帝的遗诏“乙巳,葬霸陵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 ”这体现汉文帝的主张是( )A与自然和谐相处 B让百姓减少支出 C减少财政浪费 D与民休养生息【答案】C【解析】材料是汉文帝遗诏对自己丧葬的从简要求,根据材料“皆瓦器不起坟”可知文帝主张节俭,反对浪费,选择 C 项。材料并未涉及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排除 A 项;BD含义是相同的,文帝的遗诏只是对政府支出的要求,未涉及到对百姓赋役的征收,故排除BD。13 (

13、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答案】C【解析】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符合董仲舒“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故 C 项正确;程朱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 A 项错误;董仲舒新儒

14、学探求天人关系是为政治服务,而不是探求自然规律,故 B 项错误;此学说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 D 项错误。14 (201 4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 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 ,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说“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 ,说的是儒家思想是法制的内核,故 A 项正确;儒家思想是一些原则,而法制则是具体的细则,两者并不

15、相同,故 B 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故 C 项错误;儒家思想是人治思想,不会促进民主法制的发展,故 D 项错误15. (2014云南昆明第一次摸底) 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 11 人,12 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答案】D【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 D 为最佳选项。AC 与材料信息无关,B 项秦朝已实现转变,材料信息也无体现,故排

16、除 ABC.16 (2014广东七校联合体第二次联考)右边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D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答案】C【解析】从图表上分析, “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天”与“人” (或人类社会)的关系;明显,C 项说的是“昆虫” 、 “草木”的生活现象,没有说到“人” ,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因而 C 项符合题意;A 项与材料中“形体上”一栏对应;B 项与“意识上” 一栏对应;D 项与“政治上”一栏对应。17 (2014安

17、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答案】C【解析】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上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 C 正确。A、B、D 不是主要目的。18 (2014四川自贡一模)右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

18、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B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C “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答案】B【解析】 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人合一说明的是儒、释、道的三教合一的历史信息,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之一,B 项正确; A 项“隋唐时期”的时间信息与“初露端倪”的阶段特征描述不一致,表述错误;C 项“合归佛”说法错误;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也无从说明。19.(2014广东佛山一模)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演进的曲线图示。与

19、 d 点直接相关的是( )A孟子、荀子 B董仲舒、主父偃C朱熹、王守仁 D李贽、王夫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故 A 项错误;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 B项错误;南宋朱熹、明朝王守仁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的集大成者,故 C 项正确;明朝的李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弊端进行批判,故 D 项错误。20.(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联考)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西游记:“皇帝轮

20、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A B C D【答案】C【解析】程朱理学讲求的是忠孝节义的儒家伦理道理,而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不符合题意,体现的是忠诚思想,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21.(2014山东济宁高三期末考试)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灏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 分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答案】D【解析】A 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体现了陆王心

21、学家,B 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 “私欲” ,以“致良知” ,C 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家的观点,故 A、B、C 项错误;D 项主张“格物致知” ,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符合程朱理学家的主张,故 D 项正确。22. (2014 河南开封一模)葛兆光在中国思 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人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C【解析】抓住材

22、料关键句“理学原则进入人的生活世界相当注意” “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表明朱熹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符合材料关键句的意思,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理学的生活化而非政治化,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哲学化,故D 项错误。23. (2014四川自贡一模)女主主政,古而有之。唐代的武则天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盛世,为大唐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一些宋代理学家却“吹毛求疵” ,胡说什么“女主乱政” 。说明这些理学家存在着( )A性别歧视思想 B男女平等思想C仁政德治思想

23、D人文主义思想【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唐代武则天的文治武动与宋代理学家对她的否定的反差说明了古代中国男女不平等的性别歧视思想,A 项正确,B 项排除。题干反映的性别歧视思想,未涉及仁政政德治思想,显然也不是人文主义思想,CD 项。24. (2014广东十校第一次联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

24、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题干提供的信息是“理学”的创新,这里应该理解为南宋朱熹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A 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不是理学故排除;C 项理学的作用应该也是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故排除;D 项并未说明理学的创新故也应排除。25. (2014四川省级重点中学联考)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A “知行合一” B “人人同具良知”C “格物致知” D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答案】B【解析】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 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因此要努力加强

25、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则“满街都是圣人” ,故B 项正确;A 项王阳明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与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 C 项“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 C 项错误;D 项是李贽反对孔子是天生圣人的观点,故 D 项错误。26. (2014云南昆明第一次摸底)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 、 传习邪说的向导 ,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A否定孔孟权威 B否定“明天理,去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D强调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

26、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为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 C 为正确选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 A 项;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明天理,去人欲” ,故排除 B 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包含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 D 项。27 (2014四川南充一模)明朝有学者言:“负惟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强调对民意的尊重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答案】B【

27、解析】从材料“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说明要尊重民意,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故 A 项错误;主张建立法治社 会是近代民主思想,故 C 项错误;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是在近代,故 D 项错误。28 (2014湖北襄阳一模26)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 ,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 ,王夫之以“循礼” “秉礼”为“君子之道” ,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儒家思想在

28、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即使是有进步思想的明清思想家,在思想和行动上也存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地方,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未到全面崩溃的阶段,故 A 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但与材料所述现象不符,故 B 项错误;“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虽然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中体现的是顾炎武等人的“继承”而没有显示“批判” ,故 C 项错误;“李贽挑战理学权威”虽然有道理,但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顾炎武等人不同程度的存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地方,并非都是针对李贽,故 D 项错误。【答案】A29 (2014安徽黄山一模)黄宗羲指出“治天下

29、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答案】B【解析】黄宗羲指出,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但更重要的是改变民间旧的习俗,蛊惑奢侈不革除,民众仍然不能够富裕,黄宗羲强调了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故 B 项正确;黄宗羲倡导工商皆本,但材料中没有反映,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吏治问题,故 C 项错误;黄宗羲认为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但他强调的是改变民间旧有习俗,故 D 项错误。30. (2014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顾炎武认为:“王(阳明 )学流背离

30、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答案】A【解析】王(阳明)学代表的是宋明理学,从材料“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 ”说明顾炎武认识到理学空谈,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故 A 正确,B 不正确;从材料“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并没有摒弃孔孟儒学,故 C 不正确。王阳明生活在明代,没有深受西方思想影响,故 D 不正确。31.(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材料一: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

31、 的残片。材料二: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 ”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C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D两汉时代,纸是唯一的文书用品【解析】材料一反映了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材料二反映了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A 项对材料的理解是片面的;B 项说法错误,蔡伦改进而非发明造纸术;D 项说法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因此两汉时期纸并不是唯一的文书用品;只有 C 项表述全面,故选择 C 项正确。【答案】C32.(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南宋绍熙四年(

32、1193 年) ,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 “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B 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答案】B【解析】周必大在玉堂杂记中记载了活字印刷术,但无法判断之前是否有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这些有关活字印刷术的二手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活字印刷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古代中国的三大发明成熟于宋朝,故 A、C、D 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33.(2014湖北

33、孝感一模)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 ”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 B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答案】B【解析】作者强调广种树木,可以解决衣食问题,防止自然灾害,还可以用来交换所需其他物品,最终实现“久远之利” ,即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见 A、C 项属于广种树木的作用,但作者强调的是 B 项,故 B 项最准确;D 项观点在

34、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34.(2014安徽示范性高中第一次联考)研读下表(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的相关数据)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科技发明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公元 1400 年 45 28 62% 17 38%公元 4011000 年 45 32 7l% 13 29%公元 10011500 年 67 38 57% 29 43%.公元 15011840 年 472 19 4% 453 96%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世界,为人类文明进程作除了突出贡献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使中西科技发展趋势发生了逆转受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中国明

35、清科技发展迟缓,最终被西方超越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造成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中国古 代科技的发展A B C D【答案】B【解析】从表中中国科技发明在世界所占百分比可以肯定正确;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于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而据表可知这个时期中国科技发明依然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地方,排除;明清时期中国基本实行闭关政策,不是因为受到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而发展迟缓,排除。故答案选 B。35. (2014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 琅玡台刻石 (右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 “维二十八年(前 219 年) ,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

36、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反映小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铭文反映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信息 (琅玡台刻石) (局部)铭文应是小篆,字体特点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该铭文的描述有一定夸大之嫌A B C D【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秦始皇推崇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正是法家的思想,故正确;从材料“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可以看出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方面的信息,故正确;铭文是小篆字体,但小篆字体特点不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故不正确;“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对秦始皇的个人功德有明显夸大之嫌,故正确,据此答案应为 D 项。36

37、. (2014四川泸州一模)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蔡襄书法 苏轼书法 黄庭坚书法 米芾书法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样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答案】B【解析】 “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说明四人书法各有所长,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样,故选 B 项符合题意;从作品中无法直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文人的爱国情怀,故排除 A、C 项;兰亭集序帖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书法最高水平,也代表了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与题目时间宋朝不符合,故排除

38、 D 项。37. (2014河南郑州一模)有文学评论家认为, “文字上的所谓美,表面上虽若流连风景,其暗中深处,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就是为此。 ”据此,以下诗句中,该评论家认为较为浅薄的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流连风景” ,A 项主要描写了瀑布的壮观景色,正好符合.评论家对浅薄的要求,故 A 项正确;B 项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故 B 项错误;C 项借助形象说理,指出生活

39、乃至治学都应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故 C 项错误;D 项景中寓含哲理,表现出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 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希望,故 D 项错误。38. (2014河北唐山高三摸底)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答案】B【解析】唐末五代时期,随着商业活跃,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能够提供日常实用图书的书坊,受到市民的欢迎。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40、AC 项不符合史实。宋朝重文轻武,D 项与题意相反,故答案为 B。39. (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联考)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材料二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

41、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 分)(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2 分)?(

42、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2 分) ,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3 分)【解析】 (1)关键信息:克已复礼为仁。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仁、礼思想。(2)材料二中流派众多的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材料三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故第一小问趋势是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第二小问的原因应从政治大一统与文化大一统两个方面分析。(3)关键信息:李贽、 “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从历史人物思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三,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材料三对孔子权威的挑战。第一小问回答李贽对孔子权威的

43、挑战;第二小问则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归纳。【答案】 (1)核心:“仁” 、 “礼” 。 (2 分)(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2 分).原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分)(3)态度: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 分) 。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 分)40.(2014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 (13 分)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 世纪和 12 世纪的

44、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 11 世纪和 12 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二清明上河图局部:“说书老者一声拍案,令四座惊奇” 突火枪 罗盘针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材料三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手。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宋代“经济在工

45、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的表现。 (4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的文化现象。 (4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5分)【解析】第(1)问第一问要求学生对于教材相关知识熟记。工业化方面 主要列举宋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一例;商业化成就列举宋代商业较之于前朝的时空变化等方面的进步;货币化主要列举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而城市化主要列举著名城市一例 。第(2)问审清题意,宋代文化现象要根据材料归纳。从图表来看,主要从这些实物本身和其反映的文化实质等角度来谈。主要归纳为两类,一是市民文化,二是科技发展。(3)特点根据材料

46、可以归纳。影响注意题意要从积极角度来分析,结合所学我们知道理学对于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着莫大的作用。【答案】 (1)工业化:制瓷业发展。纺织业发展(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1分)商业化: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1 分,符答 1 点即可)货币化: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1 分)城市化:出现了汴京等大都会;(1 分)(2)现象: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市民文化兴起;(2 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2 分)(3)特点:哲学化(思辨性) ;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 (3 分).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 分,任答 1 点即可)41 (2014浙江温州测试) (26 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被称为“士大夫” 。近代,传统士大夫逐步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