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doc

上传人:春华秋实 文档编号:2212355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第一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一 天文观测记录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内容之广泛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罕见的。1.日食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

2、有 1000 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贞,日有食。甲寅卜又食,告。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虽然书经 . 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 . 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书经 . 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有人根据其记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 776 年 9 月 6 日。中科院紫金

3、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 1500 年至 771 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北京、安阳、洛阳、江陵、西安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 23 次日食进行了检验。时间最早从公元前 709 年(鲁桓公三年) ,最近为 1697 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 4 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 ;其中虽有 5 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2.月食 据北京天文台等单位从收集的资料中统计得:

4、从春秋到清初,我国史书中记录的月食 900 多次。甲骨卜辞中记有口丑卜宾贞六日口午夕月有食乙未洒。癸末之夕月有食。旬壬申夕月有食。七日己未 庚申月有食。乙酉夕月有食,八月。据专家的考证,这几次月食是武丁世的可靠记录。3.太阳黑子 我国是最早对太阳黑子进行连续记载的国家。公元前 140 年淮南子 精神训中已有“日中有骏乌”之说,对太阳黑子做出明确记载的是汉书 . 五行志下:“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 ”河平元年为公元前 28 年,这是世界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明确记载。从汉河平元年到明末为止,我国共有 100 多次太阳黑子的记录。这些记录既有准确的日期,又有黑子的形状、大

5、小、位置以至变化情况等。欧洲直到公元九世纪才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留存下来。我国关于太阳黑子的纪录为太阳黑子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4.彗星 彗星是比较罕见的天象,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它。我国可靠的彗星记录始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鲁文公十四年为公元前 613 年,这里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据专家考证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 240 年)至清宣统二年(公元 1910 年)的两千多年.里,哈雷彗星共出现过 29 次,每次我国都有详细地记载。在我多古代的文献中还记录了不少其它的彗星,从殷商时代起到公元 1911年,我国记录的彗星不少于 360 次。虽然,其中有些记

6、载的并不是彗星而是新星、超新星或北极光等其它一些天象,但是一般记作彗星、孛星、星孛的,大多数都是彗星。在我国记载的彗星中,有些还对彗星的形状作了非常详细地描述,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年的帛书中就有一幅十分珍贵的关于彗星的绘图(见图 21)。图 21 马王堆帛画中的彗星图(临摹)5.新星和超新星 对于新星的记载我国始于商代。甲骨卜辞中有这方面的记录:辛未有 新星七日己已夕 ,口有新大星并火公元前 134 年,汉武帝时期就记下了第一颗超新星。到 1700 年为止,我国共记录了超新星 90 多颗,其中 1054 年的记录尤为翔实可信。著名的蟹状星云就是这次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遗迹。这些超新星的记录为现

7、代天文学家对中子星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所以在全世界天文学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天文考古在中国。二 星图、星表的绘制.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也出自我国。大约在公元前 260350 年,战国时的甘德和石申分别著有天文星占和天文一书,各载有数百颗恒星方位。其中天文一书载有不同方位的恒星 121 颗(原书已失佚) 。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一卷唐代星图,大约绘制于公元 8 世纪初。该图是用圆筒投影的方法绘制出来的,最后再把紫微垣画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圆形图上(见图 22) ,这卷敦煌星图中共记载有恒星 1350 颗。绘于 1094 年1096 年间的苏颂(10201101,福建泉州人)星图记载有恒星 1464

8、颗。现存于苏州博物馆的石刻星图刻于 1247 年,由黄裳于 1190 年绘制,王致远依图刻于石上,载有恒星 1434 颗(见图 2)。世界上其图 22 敦煌星图甲本紫微星图(唐代) 图苏州石刻星图(宋代)他国家保留下来的星图,没有早于 14 世纪的,17 世纪之前的星图,没有一幅超过 1100 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绘制了自公元前 246 年公元前177 年的 70 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及它们在一定会合周期内的动态表,其数据相当准确,如金星会合周期为 584.4 日,与今天测得的金星会合周期值 583.992 日相差无几。三 历法历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我国古代天文观测的主要

9、目的在于制定较好的历法,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国家大事的进行。我国古代历法其起源之早、种.类之多可算是世界之最。据历史记载,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知道了一年有 366 日,战国时期有了 24 节气,这在世界天文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公元前 5 世纪初,我国已经开始使用“四分历” ,即规定一年为 365.25 日,与今天的测得值相差 11 分 14.53 秒,这比古希腊早了 100 多年。南北朝(公元 420 年-579 年)时期的祖冲之改进了观测技术,把一年定为 365.2428 日。南宋时期的“统天历” (1199 年制定)把一年定为 365.2425 日,与今天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

10、利历(1528 年定)所用的数据相同。元代的郭守敬(公元 1231年1316 年)用自制的高 4 丈的巨大圭表,证实了太阳的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测量数值。欧洲采用这一数值比我国晚了 400 年。明代的邢云路把圭表加高到六丈,于 1608 年测得的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190日,与当今测得的 365.242193 日相差只有 0.2592 秒。我国古代对月亮的运行情况也有精确观测。具体反映在历法的制定当中,所以我国实际的历法是阴阳历,即年为阳历,而月为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即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由于两者之间的运行周期不等,故而出现了闰月,即有些

11、年份不在是通常的一年 12 个月,而是 13 个月。闰月法至迟出现在商代,因为在甲骨文中早已有闰月的记载。明代崇祯之前,我国历法采用大统历 ,崇祯年间作了修订,即崇祯历法 ,共 130 卷。该历法一直延用了 300 年。在清代对历法的修订一直争论不休,以杨光先为首的保守派,极力反对近代天文计算法在中国的使用与推广。据统计,我国历史上制定和正式颁布施行的历法大约有 100 多种,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四 天文观测仪器。对各种天象进行观测记录,自然离不开观测工具,我国古代的天文家们经过数千年的不断研究、改进,使我国古代天文仪器的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为窥管,即细长的空心竹管,

12、通过建立在天空中的二十八宿星座进行天空测量。东汉时期,张衡(公元 78 年139 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文观测仪浑天仪,其精确程度很高,从而达到自动地、近似地正确演示天象的目的。观测人员只要在房间里观看仪器的转动,就可以知道任何一颗星体的东升西落情况。另外他还制作了地动仪和候风仪。唐代僧人一行(公元 683 年727 年)于公元 721 年制作了黄道游仪和水.运浑天仪,前者用于测量天体位置,后者用于演示天象和报时。宋代的苏颂和韩公廉等人设计建造的水运仪象台(见图 24) ,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复杂的天文仪器,同时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在它的传动机构中采用了最先进的擒纵机构,图 25

13、所示为明代浑仪。图 24 水运仪象台(宋代)元代的郭守敬对浑天仪进行了一次大改造,制成了简仪,其设计和制造水平领先于世界 300 年。另外,他发明的景符对精确测量太阳回归年的长度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据专家研究证实,用景符测量表影的长度,其误差在两毫米以内,这种准确程度在当时是空前的。.图 25 明代浑仪五 关于宇宙的认识对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结构,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有了探讨、提出了数种不同的宇宙起源假说和结构假说。战国时期的老子等人认为,宇宙起源于“道”, 老子 .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道”就是无形无象的混沌状态的精

14、气, “道生一”就是说“道”可以生它自身即宇宙;“一生二”即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利用“冲气”的方式化为宇宙中的万物。而易经中则认为, “太极”是宇宙的本源。 易经 . 卜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即宇宙起源于太极,太极生出天、地两仪,天、地两仪生出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四时运行就形成八卦,八卦之中自然也包含了天、地在内,其余的则为雷、风、水、火、山、泽。西汉的刘安(公元前 179公元前 122 年)等人在淮南子 . 天文训中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昭” 。有专家认为“太昭”是“太始”之讹。该书中是这样.来描述宇宙的形成过程:“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

15、洞浊浊,故曰太昭(始) ,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霏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气之寒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这段话是说,在宇宙生成之前,天地还不存在,只是浑浑沌沌,这就叫做“太昭” 。其后才有了道、宇宙和气,于是便有了万物。对于宇宙的结构我国古代曾先后提出多种不同的说法,比较典型的说法有三种,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起源比较早,据晋书 . 天文志介绍,当在殷周时期:“盖天之说,即周髀是也。其本庖牺氏立周天历度,其所传则周公受

16、于商高,周人志之,故曰周髀。 ”据专家考证周髀一书约成于公元前 100 年左右,其中曾明确提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关于“盖天说”的最早记载。浑天说起源于东汉时期,其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又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宣夜说的产生时间大致与浑天说同时,东汉时

17、期的浑天家蔡邕说:“宣夜之说,绝无师法。 ”据晋书 . 天文志中说:“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朗郗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形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黝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上,皆需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往,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由这段记载可知,宣夜说的观点十分明确,即宇宙为无限的空间,日月星体都漂浮其中,他们在“气”的推动下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而运动着。在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上,我国古代已有朴素的时空无限的概念。战国时期成书的尸子中对宇宙的

18、定义是:.“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 ”同时期的墨家亦提出相同的论述。 经上:“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 ”经上说:“久,合古今旦莫;宇,东西家南北。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墨经中所说的“久”就是指“宙” ,意为指各种不同时刻和时刻的总和。而“宇”就是指整个空间。庄子 . 杂篇 . 庾桑楚中对“宇”和“宙”解释得更为直观:“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剽者宙也。 ”这就是说:空间之大无边无际,时间之长无始无终。元代的邓牧在伯牙 . 超然观记中指出:“天地之大,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 ”“谓天地之外,无复天地焉,岂通论耶。 ”我国很早就提出了地动说, 尸子中说:“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

19、辟而起毕昂。 ”汉代成书的春秋纬 . 元命苞中亦有:“天左旋,地右动。 ”的论述。 尚书纬 . 考灵曜中不但认为地在动,而且还用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加以说明:“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坐巨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不觉也。 ”这是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最古老的描述,但时间上比伽利略提出相对论原理要早 1600 年左右。第二节 夏商周断代问题的提出与断代工程的实施1996 年 5 月 16 日,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在河南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重要讲话,对国务院决定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对工程的具体实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 夏商

20、周断代工程问题的提出在世界历史中,东西方共有四大文明古国,公元前四千多年到公元前二千多年间,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和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国。对于古巴比伦年代的确定,由于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考古学家破译了亚述巴尼拔(公元前 668年公元前 625 年)王宫馆藏泥版文书上的楔形文字,天文学家借助天文学推算,解决了古巴比伦王国阿卡德(公元前 2378 年公元前 2371 年)以后的精确纪年。对古亚述(公元前 3100 年公元前 1600 年)是粗估。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十个王的在位时间是由天文学家根据对金星的文献记录算出来的(1971

21、年),对于古埃及其成立年代现在亦基本确定,但是对中国的历史起源始于何时?近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前,对于我国历史的准确记载是西周灭亡,春秋开始,即公元前 771 年。后来的现代汉语词典 、 辞海的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中,中国历史的准确纪年是起自公元前 841 年西周共和之年。对于此前的历史年代,由于缺乏详实的文字史料和科学的历史考证,通常是在年代前加上一个“约”字或标上一个“?” 。例如“五帝约 26 世纪初约公元前 22 世纪末至约公元前 21 世纪初” , “夏王朝约公元前 21 世纪约公元前 16 世纪” , “商约前 16 世纪约前 1066 年” , “西周约前 1066 年前

22、771年” 。这些年代的确定大多数是从春秋 、 诗经 、 竹书记年 、 书经等古代书籍中得来的。但是,这些书中的不少内容是后人添加的,经不住科学的推敲。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历史学家为此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例如,胡适和顾颉刚等人就曾对此提出过怀疑。他们认为,周代以前的传说都不是史实,顾颉刚认为:中国的所谓古代历史是层层加码逐渐编造出来的,而且加上去的东西的次序与年代的次序正好相反。例如:在周代初期,大禹被认为是一个治水的英雄(神) ,到了周代晚期,他已升格为人间的一个帝王,到了战国时期,他又成了夏王朝的创始人;又如尧和舜,他们的时代本在禹之前,可是和禹相比,他们见诸历史却又在禹之后很久,也

23、就是到了孔子时代才见载于史书。炎帝虽然比传说中时间更早,可是见于历史记载则更晚,也许是道家臆造出来的。李约瑟认为,实际上,每一继起统治的王朝或居统治地位的哲学学派总是想推出一位纯属臆造的人物放在古代文化英雄行列的前面,以提高自己的声誉。另外,每一思想学派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往往掩饰一些传说,墨家主张和平和善政,因而强调禅让的传说(顾吉刚) ;孟子主张民主,因而强调人民立禹为帝而不立舜的儿子;道家则创造出无为而治的黄帝。欧洲的汉学家哈隆(Haloum)也认为,中国古代的许多传说是后来人编造的,目的在于附会战国和汉代的宇宙学说(即五行学说) 。现代人对古代传说的抨击有些是有道理的,但是有些

24、说法则过分了。尤其是对商代的历史,例如,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公元前 100 年),则详细地记载了始自成汤(约公元前 1500 年)终于暴君纣辛(约公元前 1050.年)的商代三十个帝王。一般人认为,司马迁是不可能拥有足够的一千多年前的史料来编写史记 。可是在上个世纪末的 1899 年,当河南安阳的甲骨文面世以后,人们在甲骨卜辞中,清楚地找出了商代三十个帝王中的二十三个帝王的名字,这是无可辩驳的历史实证。由此可见,司马迁写史记时,一定拥有相当多的而且是真实可靠的历史史料,否则,他是无法记载商代的三十个帝王的。这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有了深刻的历史意识。司马迁掌握的是什么样的

25、史料?这些史料是如何流传到他手中,又是如何从他那儿消失得无影无踪?现有史料中对此没有任何片纸只字的记载,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一个目前还无法破解的历史之迷。夏王朝的建立究竟始于何年?终于何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确定,对于夏朝,顾立雅(Creel)认为 “夏”字在甲骨文上从来没有被用来表示为一个国家。它的结论是“夏”字可能是某一统一团体或原始国家的名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夏”字往往被用来表示具有纯中国文化的诸侯国,以区别于那些不是纯中国文化的邦国。夏朝这一概念是周朝人为了开展宣传活动,以使他们名正言顺地讨伐商纣王,通过半意识的虚构才逐渐变得具体化的。安特生(Andersson)则认为“夏”代或许

26、只能当作对“史前”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的大致情况的半传说式追忆。由于自司马迁以来未建立三代纪年,没有公布过西周共和之年(公元前 841年)以前的纪年参考体系,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世界古代史中,在论述中国夏、商、周的具体纪年时,各有各的说法,缺乏科学定论。各国的史学家则各抒己见,褒贬不一。英国人罗伯慈在 1993 年出版的世界史中说:“一致公认中国的文明史从商代开始。长期以来,这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基础,因为中国只有公元前 8 世纪以后的纪年,没有更早的象埃及那样的纪年表。 ”他还说:“商朝于公元前 1700 年左右统治河南一带的约 4 万平方哩(104000 平方公里)的地域,比英国的面积还小

27、。商代是美索不达尼亚古文明以东的有证据的唯一文明,可能于公元前 1027 年为周朝所灭。美国伊里诺依大学斯塔尔(Chester. G. Staer)等编著的世界史 (1964 年)中说,中国的古代文明比美索不达尼亚要晚,而且是受到后者的影响而发的。中国的青铜器出现在公元前 1500 年左右,炼铁技术是 1000 年后从西方传入的。从未有过毛制品和奶制品,中国古代文明是在商代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他们说商年代为公元前 1523 年公元前 1027 年,安阳出土的文物是唯一证据。西方有人说中国古代从西周共和之年开始,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史尚处于朴朔迷离的雾霭之中,神话与传说杂陈而不见科学面目。日本人

28、曾发表尧舜.禹抹煞论的文章,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外国人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中国史学界自己的迷茫和纷乱。因此,如何确定夏、商、周三代纪年,不仅关系到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起源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我国的史学研究、文物考古、天文测算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问题,涉及到我国许多流传千载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外炎黄子孙归国祭陵昭祖等重大社会活动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澄清国外学者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众多是是非非的问题。因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以期在 20 世纪末,对夏、商、周三代的纪年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打下良好的

29、基础。二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条件1996 年 5 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就夏商周断代问题向国家提交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报告中就“项目研究的意义” 、 “国内外有关的概况” 、 “工作基础和条件” 、 “组织领导” 、 “研究途径” 、 “目标和成果的整理公布”以及“课题设置及主要研究内容”等分别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宋健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发言中对实施断代工程的可行性及实施条件亦作了具体的详述,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近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中,我国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陆续发现了许多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历史文物。例如北方以河洛地区为代表的

30、前仰韶文化(公元前 6000 年公元前 5000 年)仰韶文化(公元前 5000 年公元前 3000 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及河南龙山文化(公元前 2900 年 公元前 2000 年) ;以山东泰山为中心的青莲岗文化(公元前 5400 年 公元前 4000 年)大汶口文化(公元前 4300 年公元前 2500年)山东龙山文化(公元前 2500 年公元前 2000 年)岳石文化(公元前 1900 年公元前 5000 年) ;南方以南京为中心的浙江河姆渡(早期)文化(公元前 5000 年 公元前 4000 年)马家浜 . 松泽文化(公元前 4300 年公元前 3300 年)良渚文化(公元前 3300

31、年公元前 2200 年) ;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皂市(下层)文化(约公元前 5000 年)大溪文化(公元前 4000 年公元前 3000 年)屈家岭文化(公元前 3000 年公元前 2600 年)湖北龙山文化(公元前 2000公元前 1500 年) 。这些文化的重大发现,为断代工程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历史佐证。.第二,天文资料的研究与验证能提供比过去更加有力的支持。古埃及的断代史料中有些王朝的年代就是根据古代记录的天象计算出来的。例如第 XII 王朝(公元前 1991 年 公元前 1786 年) ,就是帕克(R . Parker)根据古代文献记录:某王登位的第七年第八个月的第十六天,天狼星在

32、东方升起时的月相计算出来的。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第十个王的在位时间亦是由天文学家特德莫(H . Tadmor)根据古文献中对金星视行位置的记载推算出来的。由本章第一节介绍的内容可知,在我国古代史料中,以天文现象的记录尤为系统全面,这些天象为计算机的计算和模拟提供了研究方向和课题。任何有规律可循的古代天文现象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很快地计算和模拟出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培瑜先生早在 1990 年就编写出版了3500 年历日天象一书,列出了由公元前 1500 年至公元 2052 年的合朔、满月、分至、八节、日食、月食表。因此,用计算机进行天文考古研究不但切实可行,而且计算结果是准确可靠的。在此之前已有

33、人对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一些天象记录进行了研究。张玉哲先生曾认定淮南子中的记载:“武王伐纣,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当发生在公元前 1057 年 3 月 14 日哈雷彗星回归之时。贵州工业大学葛真先生 1980 年核算竹书纪年中“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当为公元前 899年或公元前 925 年某日之晨的日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彭瓞均、洛杉矶加州大学周鸿翔及英国德兰姆大学(Univ. of Durham)邱锦程合作计算,是公元前 899年 4 月 21 日凌晨 5 时 48 分发生的日蚀,在陕西一带可见。台湾清华大学黄一农先生核算古文献所记,夏禹时“星累累若贯珠,焕焕如连璧” ,时发生于公元前

34、 1953 年 2 月 16 日至 3 月 9 日,五大行星同时可见于张角小于 4.3 度的天空。这与美国班大卫(David W. Pankenier)于 1982 年的计算相同。班曾提议把夏初定为公元前 1953 年。第三,现代物理学对考古可以提供比过去更多的帮助。碳-14 断代法,钾氩、铀系、穆斯堡尔谱、中子活化、热释光、古地磁、氧同位素比等现代断代技术已广泛采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考古学家和物理学家已作过很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京大学建成了(近年)加速器质谱仪(AMS) 。80 年代初,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串联加速器质谱仪已投

35、入运行,这些新的装备为科学考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科学武器。第四,我国有比较大强大的考古、史学研究队伍和相应的科学技术力量。在这支队伍中,仅考古研究单位就有 50 多个,1600 多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从事历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人就更多,而且还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字学、年代学、科技史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人员,尤其是建国以后几十年.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我国在古代史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为断代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所必需的研究人员和一定的研究基础。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目标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在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中明确提出夏商周断代工

36、程的目标是:“(一)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 841 年)以前,包括西周早、中期和晚期的前半期各王,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二)商代后期,从商王武丁到纣,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三)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四)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所有课题与所属专题,在结题时都要提出报告。研究性质的专题采用论文形式,考古试掘采样写成正式报告,实验写成实验报告。所有报告将汇总编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汇编 ,在汇编基础上,首席专家通过课题 9,组织课题 1-8 部分专家,编制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报告 。1999 年,专家组将召开会议,根据结题报告研究成果,制定“夏商周三代年表” ,在该年 9

37、月召开的相关学术会议上公布” 。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只能是对中国古代史最新研究的一个总结。经多数科学家通过并发布后,即可为今后的国内外的历史研究,教学和社会各方面提供一个到目前为止比较可靠的可使用的纪年系统。使中国的历史科学能在统一社会文化、历史教育、政治经济、以及外交事务等方面提供比较可靠的科学依据。第三节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天文考古起源于欧美。何为天文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冯时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对天文考古学的内涵作了这样的叙述:“天文考古的定义实际上来源于考古学的定义,一般认为,考古学的定义包括三项主要内涵,它们的具体化实际便构成了

38、天文考古的内涵核心。准确地.说,天文考古首先是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天文学研究所获得的天文学知识和相关的历史知识,同时包括记录这些知识的文献。其次,它还特指借以获得这些知识的天文学与考古学两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方法,对考古学而言,它主要包括考古学对于资料的保存和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这是天文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对天文学而言,它特别强调从事天文学研究所必备的天文学知识,这是天文考古学研究的主体。最后,天文考古学必须具有理论性的研究解释,用以阐明考古资料所蕴含的古代天象的因果关系,通过论证存在于古社会的天文学发展规律,进而阐释其所体现的历史规律。因此,天文考古事实上是一门利用考古资料的方法、运用天文学知识及手段

39、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有关物质遗存,揭示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水平以及天文与人文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考古学,它在充分尊重和参考考古学自身理论的前提下,对考古资料则应给予通彻的研究;而对于天文学,则更主要的是利用它的知识和研究手段。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制定的研究项目的 8 个课题所包含的 34 个专题中,有 5 个课题的 11 个专题与古代记载的天象有关,也就是说与天文考古有关。本节主要介绍其中的武王伐纣时的天象与历日之间的关系,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专研究情况与研究结论,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夏商周三代年表。一 武王伐纣时的天象记录资料研究“武王伐纣时的天象研究”专题的负责人是上海

40、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天文学史专家江晓原教授(他同时还担任“三代大火星象研究”专题的负责人) 。经过江晓原教授和他的助手钮卫星博士几年的努力,终于顺利完成了这项重大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我国古代对各种天象进行记载的历史比较早,同时也比较全面,而且总喜爱把天象的出现与地上的人事国政、祸患、灾变联系在一起,即所谓的“天灾人祸” 。因此有些天象的出现便和地上的人事国政变化一起记录下来了。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不少有价值的天象记录,如日月食、恒星、火星、新大星记录等;尤其是在周王朝,凭籍其时娴熟高超的青铜技艺,常常把观察到的一些明显天象与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用文字铸记在

41、青铜器上。由于这些卜辞或金文中不但记有所观察到的天象和具体事件,更重要的是一般都记有事发当日的日干支,即用六十甲子(见图 26)为一周期的顺序循环纪日的方法进行日期记载。这种干支.图 26 商代六十干支甲骨图纪日方法,经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我国从商代就亦已使用的按六十甲子为一周期顺序循环的纪日方法,三千多年没有中断地连续使用至今天。由于这些文字记载中包含有天象记录所必备的三个要素:即观察到的天象类型、这些天象发生的具体时间、以及这些天象发生在天空中的大体位置,这就使得在夏商周断代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古代天文史料的历史作用,使天文考古成为可能。1976 年在陕西临潼零口镇西段村出土的西周早

42、期青铜器利簋(见图 27)的铭文中明确记载有: 图 27 利簋及其铭文“武王征商,佳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这仅有的十五个字,不但记录了武王征商的日子为甲子日,更重要的是还纪录了当时所见到的天象,这就给商、周两代王朝之间的更迭时间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目标,使“武王征商”具体时间的确定成为可能。江晓原教授对史籍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的日期及有关天象资料进行了整理,共有以下十六项: 1、利簋铭文:武王征商,佳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2、 汉书 . 律历志下引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粤若来三(当作二)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

43、,武王燎于周庙,翌日辛亥,祀于天位。粤五日乙卯,乃以庶国祀馘于周庙。3、 逸周书卷四 . 世俘解第四十 (以下称世俘 ):惟一月丙午旁生魄(一说应作“壬辰旁生死” ,依据 2,同下) ,若翼日丁未(一说应作“癸巳” )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4、 国语 . 周语下伶州鸠对周景王: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5、 淮南子 . 兵略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6、 荀子 . 儒效: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7、 今本竹书纪年卷下:(文王时)孟春

44、六旬,五纬聚房。8、 新论 (严可均辑本):甲子,日月若合璧,五星若连珠,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从天以讨纣,故兵不血刃而定天下。9、 太平御览引春秋纬 . 元命苞:殷纣之时,五星聚于房。10、 逸周书 . 小开解:维三十有五祀, (文)王念曰:多,正月丙子拜望,食无时。11、 旧唐书 . 礼仪志一长孙无忌等奏议引六韬曰:武王伐纣,雪深丈余。五车二马,行无辙迹,诣营求谒,武王怪而问焉,太公对曰:此必五方之神,来受事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其职命焉。既而克殷,风调雨顺。.12、 周书 . 刘璠传载刘雪赋:庚辰有七尺之厚,甲子有一丈之深。13、 今本竹书纪年卷上:(帝辛)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有赤

45、乌集于周社。(帝辛)三十二年,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14、 尸子卷下: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15、 周书 . 泰誓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16、 史记 . 周本纪: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孟津,武王乃作泰誓 ,。通过以上天象的记载逐条考察检验筛选后,去掉了明显不可能出现的和不适用的六项,剩下还有十项,具体选用与否情况见下表:表 21 16 项有关武王伐纣天象及历日之可能与可用情况一览表:序号 天象及历日记载内容 可能发生 可用与否1 利簋所言牧野之战历日及木星天象 2 武成历日 3 逸周书 . 世俘历日 4 国语伶州鸠所言武王伐纣天象 淮南

46、子 . 兵略训所言彗星天象 5淮南子 . 兵略训所言木星天象 6 荀子 . 儒效所言太岁天象 大可怀疑7 今本竹书纪年卷下五星天象 几乎不可能8 新论五星天象 几乎不可能9 春秋纬 . 元命苞五星天象 几乎不可能.10 逸周书 . 小开解可能的月食 11 六韬大雪天象 12 雪赋大雪天象 13 今竹本纪年书卷上五星天象 几乎不可能14 尸子 “岁在北方” 意义不明15 周书 . 泰誓渡孟津日干支 16 史记 . 周本纪渡孟津日干支 在十项可能发生并且可用的天象中,如果仅从天文学计算出发,重建的武王伐纣日程表应该同时满足如下七项条件:1、克商之日的日干支为甲子。据利簋铭文2、克商之日的清晨应有岁

47、星当头的天象。据利簋铭文3、周师出发时应能在当地东方见到岁星。据淮南子 . 兵略训4、在周师出发前后,应有“月在天驷”和“日在析木之津”的天象(对“月在天驷”的定义见上文的讨论) 。据国语伶州鸠所对周景王所述伐纣天象及三统历 . 世经中的有关讨论。5、从周师出发到克商之间应有一段日子,这段日子的长度应使得周师从周地出发行进至牧野有合乎常理的时间。据武成与世俘所记历日及三统历 . 世经中的有关讨论,和周书 、 史记所载渡孟津日干支6、在周师出发以后、甲子日克商前,应有两次朔发生,第一次日干支为辛卯或壬辰;第二次则约在克商前五日,日干支为庚申或辛酉(考虑周初对朔的确定有误差) 。据武成与世俘所记历

48、日7、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应能见到“星在天鼋”的天象。据国语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武王伐纣天象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假设条件,江晓原等人对武王伐纣时可能出现的天象纪录进行了逐条释读:1) , 国语 . 周语下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武王伐殷时的天象:“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 ”这里的“岁”即木星, “鹑火”星名, “岁在鹑火.”意为木星在鹑火之次, “月在天驷”:“天驷”星名,即天蝎座 星(Sco) ,这颗星也就是二十八宿中房宿的距星。韦昭注:“天驷,房星也” 。即月球运行到与天驷星在一起之处。“月在析木之津”韦昭注:“津,天汉也。析木,次名。 ”“析木之津”是说所指天区位于黄道上横跨银河处。在公元前 1100 年公元前 1000 年间的黄道范围在 223 度249 度之间。“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 ”在周地要平均 10 年才能见上一次。 “辰在斗柄” , “辰”字在古籍中有 8 种用法,韦昭注:“辰,日月之合,斗柄,斗前也。”是唯一可取的, “斗”为南斗。即日月在南斗(斗宿)合朔。“星在天鼋”韦昭注:“星、辰星也,天鼋,次名,一曰玄枵(音肖) ,辰星即水星,常在太阳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