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唐博洋 周静 云南农业大学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等教育正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面对转型中的新常态和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议论的话题。毕业生失业问题既有客观因素, 也有主管因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从政府、学校和学生三方面提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政策法规、教育教学、市场、指导服务、思想认识等对策措施。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失业;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唐博洋, (1991-) , 男,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院 2015 级研究生, 专业方向:高等教育与边疆管理。随
2、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 就业危机也从知识水平不高、年龄偏大的劳动者转向了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严峻,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成为目前一种社会现象。他们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伟大“中国梦”的缔造者,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现状自 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起, 高校毕业生逐渐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在 2001 年到 2016 年期间, 我国的毕业生人数从 114 万扩大到 765 万人, 每年以平均 2.5%的比例逐年增长
3、。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数据, 由于人口的增长, 2016 年全球失业率保持在 5.8%的水平, 与过去两年持平。其中, 中国的失业率将从 2015 年的 4.6%上升为 4.7%。2017 年 10 月 9 日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7 就业和社会展望报告中显示, 2017 年全世界超过 2 亿的人没有工作可做, 比 2016 年增加了 340 万, 而中国的失业人口占 3760 万人, 占全球的18.7%。1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数据, 2014 年大学生的失业率为 17.6%, 2015 年为 13%, 2016 年为 17%。由此可见, 我国大学生的失业率仍然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二、高校
4、毕业生失业成因分析多年来, 高校毕业生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 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形成, 加上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宽进宽出”的政策, 使得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逐年剧增, 部分就业岗位供不应求, 但也有些岗位频现招工难现象, 就业问题矛盾突出。大学生失业成因复杂多样, 应仔细分析, 积极应对, 逐步减少就业矛盾, 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一) 政府及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健全立法、宏观调控、实施监督、完善服务等职责。因此, 对于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相关政策制定不到位,
5、 协调和服务工作力度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业工作的推进。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制定并遵循相关政策法规是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但是就目前来看, 我国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是导致大学生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 大学生作为刚步入社会的劳动青年, 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我国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除了有一部针对普通劳动群众的劳动法以外, 再也没有出台任何有关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根本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 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容易发生劳动纠纷, 从而导致失业。2. 宏观调控不及时大学生失业
6、的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出现的。失业就意味着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不好, 其中涉及教育、人事、社会保障等多个管理部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性和互相配合, 由于政府在滞后的体制机制和对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如东西部的差异、沿海与内陆的差异等方面) 没能够起到很好地宏观调控的作用, 从而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的失业率也会随之上升2。3. 服务工作不到位首先, 就业信息的闭塞是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出现的重要原因。对于毕业生来说, 能够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到大量就业信息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信息化步伐在加快, 但在就业信息的提供方面, 相关管理部门起到良
7、好的主导作用, 缺乏建立成效显著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 使得学生、用人单位之间难以实现合理化的人才配置, 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企业也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其次, 政府相关部门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譬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就业政策, 但是却没能抓住大学生创业的真正诉求, 如创业基金从何而来, 税收优惠政策如何制定等都没能涉及到。相关创业的指导工作也似有似无, 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经验是否足够, 对市场是否了解, 风险意识如何, 解决危机问题的能力如何等都没能涉及到, 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创业的失败, 失败以后就又会面临失业的问题。(二) 高校方面存
8、在的问题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 对于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这学生就业方面积极做出了许多工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是培养人才主要基地, 专业和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就业本领。但是当前, 许多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重复性高, 市场切合度不足, 培养出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此外, 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不够灵活, 学生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偏多, 对于社会实践的教学课堂的安排少之又少, 造成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节3, 实践机会的不足, 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为减少隐性成本的需求, 从而
9、出现大学生就业屡屡受挫的现象, 失业现象也会越来越明显。2. 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发展发展,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 往往市场判断力薄弱、不及时, 学校与企业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 因此为企业培养的人才却往往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3. 就业指导不到位如今, 多数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 但大部分学校还没有正确认识到就业指导中心对于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作用, 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安排专职人员, 甚至有些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仅仅是一种摆设, 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三) 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1. 自我认识的偏差目前,
10、 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缺少就业指导服务和宏观调控, 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等均为产生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客观因素。而最重要的是毕业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往往是造成毕业即失业的根本原因。首先就是自我认识偏差, 许多学生缺乏对自我正确定位。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 无论是在学历还是能力上总是高人一等, 就应该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宁缺毋滥, 根本不愿从事那些与自己学历不符的职业, 从而导致自愿性失业现象的发生4。2. 就业观的偏差近几年来, 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明显下降, 他们受家庭或周边人的影响, 总是期望去找一份稳定性的工作, 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这种根深蒂固官本位和精英意识
11、使得他们不愿去从事具有挑战性和风险性的工作, 宁愿多去考几次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等“铁饭碗”也不愿去就业, 这样就会出现“无业可就”或是“有业不就”的局面, 失业的人数也会逐年增加。三、针对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对策思考(一) 政府方面1. 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其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大学生就业。政府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 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法、普通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加强行政立法工作, 明确职责, 以此来破解大学毕业生失业的难题5。
12、2. 加强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 应明确自己的职责, 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发挥自己有形的手, 加大对制度的改革, 扫除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户籍制度和档案制度;同时, 加大对教育、人事和社会保障机构的联系, 将加强对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 运用人力、物力、财力来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 实现各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 同时发挥自身的监督功能, 为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3. 提升就业服务能力首先, 政府应该建立诸如微信、贴吧、微博等有关就业的网络化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加快就业信息的流动与更新, 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其次, 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
13、职业技能培训, 同时建立相应的调查机构, 将最新的就业信息和职业技能需求传达给即将就业的学生, 使他们了解最新的市场就业需求, 从而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减少他们频繁转换岗位的次数。(二) 高校方面1. 完善专业设置, 加强课程教学管理高校应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建设新专业, 淘汰一批市场需求不足的老旧专业。在课程和教学管理方面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通过改革教学模式,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 借鉴西方的“双元制”、“学徒制”等模式, 使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能够实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以致用。通过第三方机构实现并
14、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相互联系, 为学生谋取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2. 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与反馈机制对于降低大学生的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向企业招收拥有良好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技能的企业型教师 (技能型教师) 作为客座教师, 主要负责教授专业技能性的选修课, 使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际不仅拥有较深的专业知识, 较高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 还能拥有一技之长, 尽快减少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时间, 实现无缝对接, 降低企业的培养成本, 也是从侧面降低了学生的失业率。同时, 专业和课程设置也应与市场同步, 带动企业出谋划策
15、, 共同参与。3. 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配置专业人员, 在为学生搜集和发布相关就业信息的同时也要定期对学生们开展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找准个人定位, 尽早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就业规划。另外, 邀请专家和优秀毕业生开展就业知识讲座和就业经验分享, 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够充分了解就业过程中应该具有怎样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使学生在就业时不再迷茫。(三) 学生方面1. 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作为学生首先要对自我有充分和准确的认识, 找准自己的定位, 既不好高骛远, 也不妄自菲薄。在就业时, 既要相信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 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也要具备不怕吃苦, 不怕累
16、的斗志, 努力提升自己, 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为自己步入社会工作之前打下坚实的基本功。2. 端正自我的就业观大学生应该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 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破除传统思想的禁锢, 要勇于挑战自我, 不断突破自我, 破除官本位思想和精英意识的影响, 寻求能够真正提升自我、真正热爱的工作, 提早规划好全新的职业生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 也关乎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久治安。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通过政府、学校和学生自身三方联动, 从主客观方面共同发挥作用, 才能够更好地改善和解决就业难局面。参考文献1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与社会展望2017 年趋势EB/OL.2017-04-19.http:/ 2王东海.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政府职责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5. 3宋科凡.大学生失业问题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128-130. 4刘阳.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才智, 2015, (23) :66. 5任莹.关于科学认识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 2017, (12) :128-129.